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5篇

更新时间:2023-11-27 03:19:03 阅读: 评论:0

推荐一本书-瓦罐汤的做法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5篇
2023年11月27日发(作者:文化学习)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5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篇1

《风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3分钟)

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

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

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

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

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

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已经作好挑

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出示听读要求:

1 / 18

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

白的词句。

反馈:

1、生字词教学

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

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

得了。(文字提示学生回答)

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

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

习环节:

三、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探究意蕴。(20-25分钟)

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

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预设: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

神的虐杀”?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

反而觉得“沉重”?

由问题1“精神虐杀”引导进入第三、四段学习:

1.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杀”弟弟的?(找相关的动作描写,并朗读。概括我的形

--粗暴)

2 / 18

弟弟的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找相关的神态描写。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怜)

3、我踏扁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童心、快乐、创造力等。从第三段里找相关

的神态描写,并诵读)

4、我为什么要“精神虐杀”弟弟?(领悟到,出发点是关爱,是亲情)

5、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写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怜?反映了鲁迅什么样的感

?(悔恨、自责--同样体现对弟弟的亲情)

问题2:为什么弟弟不记得了,我不觉得宽松,而是“沉重着”?(我无法原谅

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

小结:二十年的时光,变了的是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

手足情深,浓浓的亲情。

四、教学环节三:感悟主题,体会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3-5分钟)

1、从风筝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自省精神知错就改勇于承担;关爱弟弟,手足情深)

2、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学环节四:说说写写,拓展延伸。(5分钟)

说一说:

在跟家人和同学的相处中,你有没有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他人

的经历,至今想起有什么感受?

写一写:

给曾经“精神虐杀”过你或你“精神虐杀”过的人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对方交

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课后完成)

六、课堂小结(1分钟)

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

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从这

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

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边是严于律己,一边是宽以待人,拥有这样的一双翅膀,我们一定可以在爱

的天空中翩翩起舞,爱的天空,将充满自由和温馨。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篇2

3 / 18

《秋天的怀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3.品读文章质朴深沉的语言。

4.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从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解读“我”和母亲。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

界,体悟亲情和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和母亲的经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形象。

教学难点:

切实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面对磨难。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

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

1.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

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激发学生阅读体验。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口

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4 / 18

()情境导入

导入:

教师出示PPT并朗读:

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

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

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

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人强烈的

想念之情,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走进作者

播放视频课件《秋天的怀念》作者介绍。

1.史铁生虽遭遇了不幸,但他最终走出了人生的困境。看完视频,说说史铁生

取得了哪些成就。

2.课件展示: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

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3.导入下一环节:史铁生不仅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作品,而且用自强不息的

精神光辉照亮了很多人的心。那么,是谁照亮了史铁生的心?

板书:史铁生──被母爱照亮的人

下面,一起来欣赏《秋天的怀念》吧!

【设计意图】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突出史铁生的成就以及母

亲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走进课文。

()感知课文

1.播放情境课文宣泄的痛苦并引导思考:

(1)当初,史铁生如何面对“双腿瘫痪”遭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分析理解)

(2)母亲又如何面对“暴怒无常”的“我”?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母亲内心的痛苦)

5 / 18

2.播放情境课文秋日的遗憾并引导思考:

(1)母亲为什么要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唤起“我”对生活的勇气,鼓励

“我”要好好活)

(2)这段文字对母亲作了哪几方面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3.播放情境课文烂漫的秋菊并引导思考:

(1)在前文中找出和最后一句话照应的句子。

(2)把题目“秋天的怀念”改为“怀念母亲”好不好?

不好。一是作者以季节的变化来组织材料的,“秋天的怀念”体现了这一点。

二是文章末尾描写了秋天的菊花,起了衬托心情和揭示主旨的作用。改为“怀念

母亲”则体现不出作者精巧的构思。

4.自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听读、朗读、思考、讨论中感知课文,重点感知“我”和母亲的形象。

()解读人物

第一,解读作者的心路历程。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细细品读文章的语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1.播放课文解析从绝望到希望──探究作者的情感脉络。

2.提出并探讨问题:

①“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为什么会让“我”更加痛苦?

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一下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问题一:“北归的雁阵”带来春的信息,其自由自在飞翔的样子让人羡慕;

“甜美的歌声”往往激起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在这些美好的事物的反衬之下,

腿瘫痪的史铁生会觉得更加痛苦。

明确问题二:“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写出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却包容

“我”的喜怒无常,侧面表现作者的内疚;“再也”写出了深深的遗憾。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找出相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6 / 18

第二,解读母亲的形象。

1.组织讨论:母亲的感人形象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

现出来的,画出你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小组交流,说说其动人之处。

2.出示《我与地坛》里的一段文字: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

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

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

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

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

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对照上面一段话,结合文章相关语句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得

最苦的母亲。”?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理解:一是母亲深受病痛折磨;二是“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

儿总是要加倍的”;三是担心儿子不能“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及具体的描写分

析人物形象。

()写法探究

探究“借景抒情”的手法。

探讨问题: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多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绽开得烂

?

一是通过菊花的烂漫衬托作者对生活的热情,这是以景衬情的写法;二是以菊

花照应上文“母亲生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件事,借菊花怀念母亲,同时照

应了题目。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篇3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 / 18

3、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理解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

体会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的情

感。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感悟人间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来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唤起阅读期待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歌------课件出示冰心的《纸船――寄母

亲》。

2、教师动情地配乐朗诵诗歌。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眼前出现了那些画面?

从这些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进行总结性引入:是啊,这首诗歌道出了诗人冰心奶奶的心声――用

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绵长思念。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的伟大无私。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篇同样表达无爱的伟大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绵绵思念的课文――《秋天

的怀念》。

4、板书课题,带领学生深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语言平实朴质,情感真挚,扣人心弦。以此诗都如

新课,容易勾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涌动,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迫切欲望。同时,也

为本文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诵读中感悟真情,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听课文读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齐齐静心聆听。

8 / 18

2、自由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些什么?

【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明确母亲对瘫痪儿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

与关心,和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与愧疚。】

设计意图:

《秋天的怀念》一文感人至深,课文的录音如泣如诉,再配上音乐的渲染,让

文本与师生内心情感共生。“静心聆听”给师生带来的定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

的洗礼,课文已经开始占据学生稚嫩而易动情的心灵,有一探为快的欲望。

3、师生共同交流作者的境况和写作背景。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

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

落户。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

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

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

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

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

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

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

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

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

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

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表达了作者在病中的思想变迁,只是这种思想的变化蕴

含在母爱和愧疚中。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篇4

《羚羊木雕》

一、课文整体理解

9 / 18

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

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

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这种矛盾是亲情与友情之间的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

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

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二、教学设想

《羚羊木雕》是作者张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说。

该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

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

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并联系自

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

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

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目的

1.学习掌握课文中的有关生字词。

2.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

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线索、结构,品味语言,随文讲解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及叙述中

的倒叙和插叙。

4.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

和组织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文精神。

5.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

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四、重点、难点

1.重点:①充分感悟文章中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整体感知课文的

人文精神。

②文章线索、结构,品味语言,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2.难点:①整体感知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的人文精神。

10 / 18

②通过是非曲直正的辩论,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课型设计

探索式品读型精读课

七、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套

八、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幻灯片1)

说明:学生分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只完成预习的部分内容。学生并将其自制成

若干张资料卡片,同时教师也编入课件中。

()课堂教学

引入教学:(大约1分钟)

1.导语

刚刚升入中学不久的你们,如春天的小树在悄悄地长大,而且对许多事情有了

自己的主见,不再可能事事听从家长了。面对学习,面对友情,你们可能与父母

有不同的看法并产生矛盾,父母也许会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于是“家”

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学习张之路写的《羚羊木雕》

这篇微型小说讲的就是发生在家中的这样一个故事。

新课教学:

1.题目解说。(大约1分钟)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

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

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这里作者把《羚

羊木雕》用来作为文章的标题。全文内容就是与它有很直接的关系。

第一,快速默读、感知课文。(大约10分钟)

教师要求:全班分成左、中、右三个学习小组。各组学习情况由教师、学生现

场给予评价。

11 / 18

1.快读要求。(幻灯片2)

一组:找出生字、多音字6个左右并查字典注音、解释。

二组:文中有哪里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由什么事物引起?

三组:合作完成

文章部分情况分析一览表

内容时间事情叙述法线索

1开头今天发现羚羊不在倒叙

以羚羊木雕的所属变化关系为线索

今天要羚羊顺叙

2上星期换裤子插叙

3昨天送羚羊

1今天要回羚羊顺叙

结尾今天小结反问句

注:表中行书字部分由学生填写。

2.学生默读2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齐答。(幻灯片3)

①我为什么要把“木雕”送给万芳?

②“我”把羚羊送给万芳时,万芳送给我什么礼物?

③爸妈为什么非让我把“羚羊”要回来?

④当“我”从万芳那里要回羚羊后,万芳对我的态度怎样?

⑤“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3.学生汇报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评定各组成绩写在黑板一角。

一组学生抽两人上黑板写字注音。有错学生定正。

(幻灯片4,含注音)

(mǒ)(zuàn)(dǎi)(pēng)(pēng)(shù)(chà)(hán)

(zhàn)

三组学生抽一位上黑板填表。

二组回答问题。

注:上述三组问题如有错皆为本组或它组学生定正。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悟课文。(大约20分钟)

12 / 18

教师要求:在每个学习小组中抽学生按角色分工有感情地朗诵,但只读人物对

话部分,教师参与其中读故事叙述者部分。可读全文,也可只读前半部分。

(幻灯片5)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

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注意发现师生阅读中的问题。

妈妈故事叙述者我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妈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其余同学思考: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

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

学生先评价出朗诵中的问题,并给各组计分。教师可将学生的喜欢以角色分成

几个方面。教师让学生表述,学生相互辩论要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喜欢的

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给表现好的组加分。

第一步,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些:

喜欢万芳。万芳很仗义,我对不起她,但她对得起我。

喜欢我。我也是有情有义的人又送了羚羊,只是父母不准我送东西,还强迫我

要回来。

喜欢父母。父母很爱我还买羚羊给我,我有问题极时教育我。

喜欢奶奶。奶奶为我好,站在我这一边。

喜欢万芳妈妈。对子女要求严格。

不喜欢妈妈故事叙述者我爸爸奶奶万芳

第二步,教师应整体考虑是在学生第一步辩论时把下列问题一并解决。

问题拓展(幻灯片6)

①我既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好?

②我该不该把羚羊送给万芳?父母逼我取回来,我送了该不该取回来?

③羚羊已送了万芳,你如果是父母你怎样处理?

④怎样才能避免这场不愉快的事发生?

13 / 18

三、品读语言,练习对话。(大约5分钟)

教师要求:1.跳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值得借鉴的对话语言,读一读,划

下来。

2.学生交流,自己选的语言与大家分享。

注意对学生所选出的部分句子要求讲明美在那里?随文讲出烘托、反问的修辞

手法。并一起讲明写作特色。

四、小结:(大约3分钟)

先评定出各学习小组的成绩,表扬表现好的学习小组和充分肯定同学们认真学

习,深入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辩论解决问题的勇气。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

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这

样就起了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

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

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

是不对的。当然更不能冲动,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我们要学会非常理智地考虑

问题。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

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

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五、练习:

写出一篇自己家庭矛盾的前前后后。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篇5

《人生寓言》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并简要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4.体会寓意,培养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寓言的特点。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14 / 18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

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

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

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

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

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

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嬉戏()风韵()()运泯灭()

险象迭()生禀告()心旷神怡()

审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1.学习《白兔和月亮》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与得到月亮后赏月时心态有什么不

?注意找关键词

2.《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

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难前性格怎样?王子落难后性格怎样?从那

句话中可以看出?王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探讨写法。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

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2.深入研读课文《白兔和月亮》,从课文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3.读《落难的王子》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15 / 18

四、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比喻:

拟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阅读《塞翁失马》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

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父子相保。

直译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

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

?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

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

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

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

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

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略

二、理解探究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各具风韵”“闲适”“牢牢盯着”“紧张不安”

“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得失之患”

16 / 18

2.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

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撤销决定,

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

启迪。

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

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

诸神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主动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

3.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

脆弱坚强起来

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4.《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拥有与自己能力不相称的巨大利益会勾起无穷的

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三、合作释疑

1.(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

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

;《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

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

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

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4)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白

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

则重在叙事。

2.:用词精当的语句“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阴

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

17 / 18

对称的语句“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

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他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3.读《落难的王子》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1)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

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极写他的脆弱的?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

息,他就流着眼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通过王子对别人灾难的叹息极写他的脆弱。

(2)落难王子的厄运,如国破家亡、又当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极为凶险,

作者意在用落难王子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3)寓言构思奇妙,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

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说

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

“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寻味。厄

运一旦落到自己头上怎么办?有王子的经历在前,这样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断重

复,对人很有启发。

四、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问题:

(1)

(2)明确: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

怡地赏月。

(3)明确:用原句回答,见课文第四段。

(4)明确:因为白兔拥有青草,天空拥有月亮都不是非分之财,而白兔虽有赏

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会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

神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才能

表现寓意。

五、拓展延伸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要坦然面对生活。

18 / 18

故事胎教-抑扬顿挫的拼音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5篇

本文发布于:2023-11-27 03:19: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0263432276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5篇.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风筝鲁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