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自考《鲁迅研究》练习题2022年

更新时间:2023-11-27 03:00:22 阅读: 评论:0

好朋友英语-淘宝有哪些活动日

自考《鲁迅研究》练习题2022年
2023年11月27日发(作者:普通话朗读60篇)

鲁迅研究模拟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鲁迅式思维”的特点,最主要的体现为思维的(

A.开放性

B.反叛性

C.包容性

D.逻辑性

答案:B

解析:“鲁迅式思维”的特点,最主要的体现为思维的反叛性。这种思维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就是“怀疑”。

2.鲁迅精神首先体现为(

A.韧性的战斗精神

B.自我牺牲的精神

C.自我批评的精神

D.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鲁迅精神首先体现为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呼吁人们“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

地,大胆地看取人生。

3.鲁迅去南京求学的时间是(

A.1895

B.1896

C.1897

D.1898

答案:D

解析:鲁迅,姓周,幼名樟寿,字豫才,于1898年在南京求学时改名树人。

4.提倡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与《语丝》站在一条战线,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的杂志是

A.《新青年》

B.《未名月刊》

C.《莽原》

D.《现代评论》

答案:C

解析:《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语丝》站在一条战线,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

攻势。

5.1935,瞿秋白英勇就义,为了悼念他,鲁迅全面负责编校装帧他的遗著,并将其定名为

A.《海上述林》B.《赤都心史》

C.《鲁迅杂感选集》D.《多余的话》

答案:A

解析:19356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罗汉岭前英勇就义,鲁迅万分悲痛,为了哀悼这位殉

难的知己,他全面负责编辑、校对、装帧瞿秋白翻译的遗著,并将这部译稿定名为《海上述

林》

6.在鲁迅著作中最早提到“国民”的是( )

A.《文化偏至论》B.《摩罗诗力说》C.《斯巴达之魂》D.《“友邦惊诧”论》

答案:C

解析:鲁迅最早是在《斯巴达之魂》1903年)中,提到“国民”。

7.鲁迅通过“老莱子娱亲”、“郭巨埋儿”两件事来抨击中国封建道德的虚伪性的文章是

A.《五猖会》 B.《狗·鼠·猫》 C.《二十四孝图》 D.《琐忆》

答案:C

解析: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曾举“老莱子娱乐”、“郭巨埋儿”这两件事来抨击中国

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8.鲁迅涉及到“民间文艺”、被许多民俗学家认为是中国现代最早涉及“民俗学”的文章是

A.《摩罗诗力说》

B.〈艺术论)译本序》

C.《拟播布美术意见书》

D.《论雷峰塔的倒掉》

答案:C

解析:《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这篇文章曾被许多民俗学家认为是中国现代最早涉及“民俗学”

的文章。

9.鲁迅认为,文艺创作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

A.情感性

B.逻辑性

C.戏剧性

D.揭示性

答案:A

解析:文艺创作作为精神领域里的创作活动,有着不同于一般的理性创造活动的独特性,这

种独特性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创作抒写自己的心”。所谓“心”,当然包含着思想和情感这

两个方面。

10.鲁迅曾经翻译过《苦闷的象征》,更多的接受了象征主义的影响,这部作品的原作者是

A.厨川白村

B.普列汉诺夫

C.爱罗先珂

D.卢那察尔斯基

答案:A

解析:就在写作《野草》之前和写作过程中,鲁迅翻译了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和《出

了象牙之塔》

11.在鲁迅眼中,传奇小说断绝的时期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传奇小说始于早唐,盛于中唐,衰于晚唐;晚唐之后,传奇小说一度绝迹,明清尚有

B.全面性

C.辩证性

D.比较性

答案:C

解析:鲁迅主张辩证性地看问题。文学批评对于作家和作品都不能“求全责备”。

13.“多子,饥荒,苛税,,,,,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描绘的是(

A.孔乙已

B.闰土

C.华老栓

D.七斤

答案:B

解析:《故乡》中的闰土,前后判若两人,“多子,饥荒,苛税,,,,,都苦得他像一个

木偶人了”。

14.鲁迅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是(

A.《药》

B.《风波》

C.《阿Q正传》

D.《孔乙己》

答案:C

解析:鲁迅小说都很短,《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一篇中篇小说。

15.赞扬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的是( )

A.瞿秋白

B.茅盾

C.周作人

D.许寿裳

答案:B

解析:20年代初期,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称赞道:“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

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16.鲁迅说过,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是(

A.喜剧

B.闹剧

C.悲剧

D.滑稽剧

答案:C

解析:一提到悲剧,人们往往要征引鲁迅的这句话:“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

看”。

17.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鲁迅在1926年岁末写下了(

A.《采薇》和《理水》

B.《奔月》和《铸剑》

C.《非攻》和《奔月》

D.《采薇》和《铸剑》

答案:B

解析:《奔月》与《铸剑》均写于1926年岁末,是鲁迅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

惨案,离京南下后,在厦门和广州写的。

18.1918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堪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的是

A.《秋夜》

B.《狂人日记》

C.《故乡》

D.《孔乙己》

答案:B

解析:19185月,他在《新青年》上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通过主人公狂人的嘴向世人大声疾呼。

19.《祝福》被收入的集子是(

A.《彷徨》

B.《呐喊》

C.《故事新编》

D.《野草》

答案:A

解析:“五四”高潮过后,鲁迅又创作了《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小说,

结集为《彷徨》

20.鲁迅一生创作的杂文集的本数是(

A.16

B.18

C.20

D.14

答案:A

解析:鲁迅一生共创作杂文700多篇,结为16集。

21.1921,南京东南大学的吴宓等人用文言文攻击新文学,人称(

A.学衡派

B.国粹派

C.甲寅派

D.国故派

答案:A

解析: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的吴宓等人创办《学衡》杂志,用文言文攻击新文学,人称“学

衡派”

22.我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的作者是(

A.焦菊隐

B.高长虹

C.鲁迅

D.柯蓝

答案:A

解析:1927年《野草》问世之前,散文诗集只有1925年出版的焦菊隐的《夜哭》

23.在《野草》中,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鲁迅作了(

A.《一觉》

B.《风筝》

C.《死火》

D.《希望》

答案:D

解析:鲁迅谈及《野草》时曾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24.引伸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的构想的作品是(

A.《秋叶》

B.《腊叶》

C.《影的告别》

D.《两地书》

答案:B

解析: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些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腊叶》中,取

病叶的自然特征而联想到作者本人的身世,并由此引申出了“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的构

想。

25.《朝花夕拾》中,属于鲁迅对私塾阶段生活印象描绘的作品是( )

A.《藤野先生》

B.《父亲的病》

C.《阿长与<山海经>

D.《五猖会》

答案:D

解析:《五猖会》是鲁迅对私塾阶段生活印象的描绘。《藤野先生》描写的是日本留学的事

情。《父亲的病》记述的是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段。《阿长与<山海经>》主要回忆的是与长妈

妈的生活经历。

26.鲁迅的文学创作始于(

A.小说

B.杂文

C.诗歌

D.散文

答案:C

解析:其实,鲁迅的文学创作始于诗歌。从1900年春写《别诸弟三首》开始,到1935年底

写《辛亥残秋偶作》,诗歌创作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27.被鲁迅称赞为“抽写哀怨,郁为奇文”、“放言不惮,为前人所不敢言”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曹雪芹

D.屈原

答案:D

解析:鲁迅早年就称赞屈原“抽写哀怨,郁为奇文”、“放言不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28.以下不是鲁迅整理古籍而辑录的著作是(

A.《晋书》 B.《小说旧闻抄》 C.《范子计然》 D.《广林》

答案:B

解析:鲁迅1913年辑录晋虞预《晋书》1914年辑成宋张淏的《范子计然》《广林》

29.鲁迅认为在中国的国骂“他妈的”的背后,隐藏着一种自欺心态是( )

A.自以为是

B.傲慢

C.自卑

D.精神胜利

答案:D

解析:鲁迅认为,在这“国骂”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精神胜利”的自欺心态。

30.鲁迅与自然科学关系密切,他曾与顾琅共同编著了(

A.《中国地质略论》B.《中国矿产志》C.《北极探险记》D.《人之历史》

答案:B

解析:与顾琅共同编著了《中国矿产志》

二、填空题(每小题1,10)

31.鲁迅对文化发展始终坚持采用 眼光。

答案:“全局性”

32.鲁迅在小说集《 》的扉页上,引用了屈原的《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将上下而求索。

答案:彷徨

33.鲁迅对待外国文学遗产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采取 的态度。

答案:“拿来主义”

34.鲁迅论道教文化,通常是将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 思想”,另一是指“道家

(老庄)思想。

答案:道士

35.在文体选择中,鲁迅对 特别钟爱,不仅创作数量庞大,而且最终几乎舍弃了其他文学

样式。

答案:杂感文

36.欣赏是读者自愿的心灵活动,使读者进入欣赏状态的是

答案:“趣味”

37.1911,鲁迅用文言文写了一篇题为《 》的小说。

答案:怀旧

38.在历史小说《铸剑》里,鲁迅塑造了一个名叫 的反抗与复仇的形象。

答案:眉间尺

39.在鲁迅看来,杂文应该“是匕首, ,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答案:投枪

40.1928,针对以 为代表的“新月派”,鲁迅写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

性”》等文章批判了其鼓吹的“人性论”

答案:梁实秋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6)

41.民族魂

答案: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

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的一生卓

越的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鲁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鲁迅是现代

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42.《热风》

答案:鲁迅的杂文集之一。《热风》指作者改革愿望之“热”,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社会环境之

“冷”;冷冽的环境催发了“热风”,其中颇含辩证法则。

43.《过客》

答案:是鲁迅散文诗《野草》的代表作,是个诗剧,作品主人公过客是一个坚忍不拔的探索

者的形象。作者通过《过客》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简述鲁迅早期对文艺本质的认识。

答案:在“五四”以前,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见解主要反映在《摩罗诗力说》和《拟播布美术

意见书》两篇论文中。这个时期,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鲁迅注意到了文艺的社会功利性,看到了文艺能改变人的精神。

2.鲁迅也认识到了文艺的愉悦作用。

3.鲁迅看到了文艺区别于科学的独特性。鲁迅这时期对文艺本质的认识出现了矛盾现象,一

方面他肯定文艺的社会功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艺的目的只在于“兴感怡悦”,与国家存亡

“无所系属”。

总之,鲁迅在“五四”之前对文艺本质的论述,基本上还是零散的,尚未形成较为系统

的理论。

45.简述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两大系列。

答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大体可以分为旧式和新式两大系列。

旧式系列是封建型的知识分子,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封建卫道者、文化流氓之类,如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等;另一类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崇拜者和殉葬品。

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陈士成等。

属于新式系列的是一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是鲁迅描写的主要对象。如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子君、涓生等。

46.简述鲁迅杂文中的曲笔手法。

答案:曲笔是杂文常用的手法之一,而鲁迅用得更多,更“曲”。这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

关。如《夜颂》,用歌颂城市的黑夜来表示对黑暗的现实世界的愤怒与蔑视;又如《文章与题

目》,巧妙地用历史上吴三桂等汉奸的行为来影射现实中蒋介石“以夷制夷”论的本质等等。

使用曲笔,增添了读者对鲁迅杂文阅读、理解的难度,但也给鲁迅的杂文艺术增添了特异的

光彩。

47.简述诗歌《湘灵歌》的思想内容。

答案:《湘灵歌》,是侧重于揭露反革命军事“围剿”的优秀诗篇。通过描述惨绝人寰的长沙

事件,表达了诗人对长沙事件死难者的无限悲悼,对国民党暴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并无情

地揭穿了统治者粉饰太平的无耻嘴脸。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8.试论《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答案:

一是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阿Q的痛快生活、愚昧

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

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这种冷,是“不见火焰的白热”,是“热到发冷的热情”。

二是以讽抒情:在《阿Q正传》中,作者以讽刺的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

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

的反动实质。同时在讽刺的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是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一出出喜剧: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与可鄙,

Q的衙门受审等等,但在这些戏剧场面的背后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意识。我们可以从中看

到中国国民由失败主义引起的变态心理而感到悲痛,看到封建礼教对人民思想的扭曲,看到阿

Q极度困窘的物质生活悲剧和极度空虚贫乏的精神生活悲剧,看到中国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

不被群众理解的悲剧。形喜实悲的悲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49.试以酿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分析《伤逝》的思想意义。

答案:

1.造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家庭之外有一个可怕的社会。鲁迅通过涓

生、子君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

2.涓生、子君的爱情之所以成为悲剧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基本上是爱情的盲者。尽管他们因

相爱而同居,从精神到物质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他们其实都不真正懂得爱情。

3.《伤逝》悲剧的成因,还在于男女主人公过高地估计了个人的力量。涓生与子君的悲剧充

分显示,个性解放的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的威力,但毕竟不是锐不可当的武器,在社会尚

未解放之前,个性不可能获得彻底的解放。

50.试述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并予以评价。

答案:

鲁迅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

第一,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是针对30年代翻译界出现的“宁错而务顺”的

观点提出来的;

第二,鲁迅是本着对读者负责的认真严肃态度而提出“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的;

第三,鲁迅在翻译理论上把“信”放在首位,是为了强调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内容和忠实地

传达原著的精髓;

第四,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还包含他希望在译文中尽可能保存外国文学风格的目

的;

第五,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的直译,也是为了向外国学习语言文法,以便丰富现代中国

语言。鲁迅正是基于以上种种考虑,才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

海底两万里好句-古乡

自考《鲁迅研究》练习题2022年

本文发布于:2023-11-27 03:00: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0252222276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自考《鲁迅研究》练习题2022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自考《鲁迅研究》练习题2022年.pdf

标签:风筝鲁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