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 ————————
‘‘ 风筝”牵起的亲情与大爱
《风筝》的情感形态及其叙述智慧
。张晓毓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北京100028)
[摘 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发掘鲁迅《风筝》一文叙述的智慧,进而探寻文本的文化意蕴与作者的情感
形态。少年时期鲁迅毁坏小兄弟的风筝虽是一种“精神虐杀”,却也体现了作为兄长的他对兄弟和家族的责
任。二十年后的叙事通过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错位,形成了几个不同的“我”的形象,这种形象的差异体现
了鲁迅的深刻自责;文章也由自以为是的不可靠叙述者转为真挚可靠;链接鲁迅作于1919年的《我的兄
弟》,显然本文深刻细腻得多,暗示了作者的深刻自省。在文章首尾鲁迅借萧瑟寒肃的环境描写和隐晦含蓄
的心理描写,抒发了为小兄弟那样没有醒悟、继续沉默的国民灵魂而悲哀的心情。总之,《风筝》既牵起了鲁
迅对家族的责任、对兄弟的深情,也牵起了为广大被精神虐杀的中国人而悲哀的大爱情怀。
[关键词】《风筝》;鲁迅;情感形态;叙述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1—0038—02
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风筝》这篇文章,课
文提示说:“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 兄弟在堆积杂物的小屋里偷做风筝时,“我”毁坏了他即将完
情。”单元导读也指出要在对亲情的理解中实现文本共鸣。对
刚升人初一的学生来说,对于一向被公认晦涩难懂、涵义艰
的喜乐,他不时地或“惊呼”或“高兴地跳跃”。当“我”发现小
工的风筝。这段往事被二十年后的鲁迅称作“精神虐杀”。
为什么“我”和小兄弟会因风筝产生这样的冲突呢?文中
说“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这显然是封建
深的鲁迅的文章来说,这些建议给了初中语文教师一个降低
难度的抓手,但仅从抒写兄弟情与人情美人手讲解此文是否 时代“玩物丧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教育训诫的烙印,古
有降低大师思想水准和文本原意之嫌?我们怎样才能既合乎 人云,长兄如父,当时的鲁迅身为兄长对弟弟的期盼无非是
学情和教材要求,落实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又讲出鲁迅文
章的深刻内涵,体现深入浅出呢? 联系到少年时代鲁迅特殊的家庭境遇,显然鲁迅的心情
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之类的“出息”。
还有更为深沉的家族情感。这段往事正是发生在周家家道中
落的时期。祖父入狱和父亲病逝是少年鲁迅经历的两次重大 在生存困境中对自我灵魂的逼视和拷问,在挣扎与反抗中对
的家庭变故,给他年少时的心灵留下了终生难以弥合的深刻
《风筝》写于鲁迅叙述文创作艺术渐趋圆熟的时期,鲁迅
民族出路的上下求索,在痛心与沉思中对国民性的忧虑,在
叙述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和实验,在这篇短文的方寸之间凸显
得淋漓尽致。本文根据教材提示与教学要求,回归文本语义
结构,通过文本细读理顺文章的故事时间,发掘鲁迅叙述的 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
智慧,进而探寻文本的文化意蕴与作者的情感形态。
一
创伤。几乎是一夜之间,他由一个大家族的少爷沦为寄人篱
下的“乞食者”,为了救治父亲,他在《呐喊自序》中说:“我有
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
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
、
“精神虐杀”背后的家族责任
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
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父亲病逝时,鲁迅才十六
岁,家徒四壁的周家几乎无法维持生计。这一点在鲁迅此前
《风筝》一文里鲁迅与小兄弟的矛盾源于少年时代关于
风筝的一场纠葛。“我”不喜欢放风筝,更嫌恶这种游戏,而多
病瘦弱的小兄弟却最喜爱风筝,没钱买兄长又不许放,只能
长久地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空中飘忽的风筝牵动着他
同一题材的短文《我的兄弟》中也得到了证实,“我是不喜欢
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我的父亲死去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 1年度课题新课改语境下中学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培养研究(课题批准
号:DBGI25l 164)的阶段性成果。
38 [作者简介]张晓毓,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教师。
语I文I
l
Il===
本文发布于:2023-11-27 02:50: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0246382275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风筝”牵起的亲情与大爱——《风筝》的情感形态及其叙述智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风筝”牵起的亲情与大爱——《风筝》的情感形态及其叙述智慧.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