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风筝》原文
鲁迅的《风筝》原文: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
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
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
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
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
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
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
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
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
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谈起几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
呵。”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
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
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风筝》点评与理解: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因为:
鲁迅有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
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鲁迅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
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
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
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
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
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初读后,可以感知鲁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观
念有落后的一面。但是鲁迅先生可贵的是,一旦接受科学思想,是知错必改的,鲁
迅先生充满自省精神。鲁迅又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
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
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
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
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这一段是后面事情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整篇文章的关键。鲁迅先生一方面写
出了小兄弟的“弱小”,一方面又写出了“我”的“强大”,兄长的“威风”和小
兄弟的“无奈”的强烈的反差,为后文的发展和结果埋下了伏笔。
因而,当“我”发现小兄弟在偷偷地瞒着自己去做风筝的时候,便以兄长的威
严毫不留情地折断了风筝的“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于是,我
似乎是得了胜利,傲然地把他扔在了小屋里。这一段叙写很具体很细致。这是由上
一层的原因而导致的必然的一种结果。
鲁迅先生虽然淡淡写来,但我们分明看到了字里行间浸透着的懊悔和悲哀。儿
童的天性是纯洁的,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玩具则是儿童的天使。当鲁迅先生感
受到这一点的时候,已是中年以后的事情了。
接下来的,文章有了很长的篇幅,写出了我的懊悔和补过。但当我想了若干的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本文的重点宜放在对文中作者“悲哀”心境的正确把握和
理解,这也是切入到文章主旨的一个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文章写法上的一大特色。
文章的难点是小兄弟的“忘记”,这也很容易引起初中学生的疑惑,宜简明讲解,
只要扣住主旨去把握就可以了。
本文发布于:2023-11-27 02:4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0241362275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鲁迅的《风筝》原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鲁迅的《风筝》原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