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4篇
《风筝》教案设计 篇一
风 筝
教学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
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
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
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
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
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
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
二、检查预习。订正字词
三、了解鲁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
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
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
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
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
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
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
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
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
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
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
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
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
《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四、朗读课文并感知: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请你概述一下。
b、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①看到北京天空风
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
2、3-4自然段写了什么? ②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
精神的虐杀
3、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③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
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了这件事;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④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
可把握的悲哀
c.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
感受启发提问: 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事隔几十年为
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
精神的虐杀”? 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五、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
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
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
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六、问题探究
㈠范读1、2自然段,思考: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惊异和悲哀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
这种心情呢?(联系下文)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
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
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
禁感到悲哀。
3、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
什么? 引出下文。
4、“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
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
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
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
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
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㈡一边浏览三、四自然段,一边和四人小组的其他成员讨论
下列问题: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我:嫌
恶、鄙视+小兄弟:最喜欢)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我:
不许放毁风筝)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
风筝?
(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
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
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
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
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
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
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
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4、 “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
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5、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
俱来的吗?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
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
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
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
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
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
人。
6、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
的一个小孩?
①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
②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
善于创新的特点。
㈢1、同学们,“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
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2、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
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
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
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
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
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
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
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
事?
明确: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
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5、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
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
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
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
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
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
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
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6、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
着”?
明确:“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
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
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
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
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
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
认真。
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
作者感到很沉重。
7、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
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那“我”
的心轻松了吗?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我”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
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所以“我”的心只
得沉重着。 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
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
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
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㈣2.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
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
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
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
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
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
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七)理解主旨 :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
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请四人小组讨
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
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小结: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
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
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
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
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
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
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
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
省精神;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
想内容;E,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
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
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八、布置练习: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
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
一个最难忘的写一写,与同学交流。
《风筝》教案设计 篇二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
度;以及他热爱学生、
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
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
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
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
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
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
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
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
谋生动而富有激情,
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
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
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
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
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
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
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
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
刘老师恰似春天,不
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 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 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
貌。
《风筝》教案设计 篇四
本周三上午在县实验中学上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课
《风筝》,《风筝》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学生上初中后第一次
接触,学习难度较大,课文难点较多,且本文思想内容可从多方
面理解,这恰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现作如下反
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一开始,让学生谈自己放飞风筝的自由
与快乐,引出课文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
一场“精神虐杀事件”。最后讨论体会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
是导致这场“精神虐杀”真正的罪魁祸首。
二、教学方法得当。我紧紧抓住“精神虐杀”,重点研读三、
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过圈点、朗读,突出“出神、惊呼、
高兴得跳跃”,让学生体会弟弟对风筝的酷爱以及表现弟弟天真
活泼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动作、神态等描写著称。教学时采
用的表演“我”毁风筝的片断,学生很是受启发。评点时,大多学
生都能指出表演学生的不到位之处,甚至后来连“我”的“傲然”神
态都能表现出来。朗读、表演,学生充分领略了“我”的毫不顾忌、
无情践踏风筝的粗暴行径。
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
刻瓦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
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
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降低
了这个难题的难度,以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各抒己
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
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
使他们说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
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
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
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
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本文发布于:2023-11-27 02:3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0236682275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4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4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