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虻:《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3-11-27 00:41:10 阅读: 评论:0

计算机一级考试b-美术技能

陈虻:《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2023年11月27日发(作者:野性弟弟霸道爱)

陈虻:《⽣活空间》——讲述⽼百姓⾃⼰的故事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之⼗⼆

1993年。央视⼤楼⼆层。

新闻中⼼的各部门办公室和新闻演播室、直播机房都簇拥在这⾥。

有三间办公室,因为靠⾛廊的墙是透明的玻璃,被称为玻璃房,《东⽅时空》草创时的临时办公室就挤在其中的⼀间。筹

备组组长孙⽟胜,经常拿着⼀个⼤⼤的塑料夹⼦,带着⼀帮⼈在这⾥热⽕朝天的讨论栏⽬⽅案。

6⽉中旬的⼀天,陈虻⾛进了这间办公室,如约出现在孙⽟胜⾯前。孙⽟胜在《⼗年》这本书⾥说:我拉着他,在门⼝的

过道上, 开始了⼀次对他对我,以及对《东⽅时空》都有影响的谈话。

陈虻对这⼀刻也记忆犹新。他后来多次讲过:当时孙⽟胜靠着窗台对我说:"我想请你来《东⽅时空》。⼀个""字,真的

让我很激动,⼀时有些⼿⾜⽆措。

孙⽟胜希望他能够出任《东⽅时空。⽣活空间》的制⽚⼈。

陈虻很慎重,他回去以后连续看了20多天的《⽣活空间》,⼀直在研究到底什么原因使得这个服务类节⽬不好看或者说⼈

们不接受它。

过了⼀个⽉,陈虻打电话告诉孙⽟胜,他决定到《东⽅时空》来。第⼆天孙⽟胜就把陈虻送到了《⽣活空间》栏⽬组,这个

地⽅离央视本部⼗⼏公⾥。他郑重地把《⽣活空间》的第三任制⽚⼈陈虻介绍给⼤家。

孙⽟胜在《⼗年》⼀书中⾼度评价陈虻的到来:他彻底改变了《⽣活空间》栏⽬的⾛向,并在⼏年以后为这个栏⽬赢得了⼀

致的业界认可和相当⾼的社会声望。

本篇博⽂的关键词:服务类节⽬ ⼈⽂关怀 纪录影像 ⼩⼈物历史

陈虻:做⼈和做饭,我以为做⼈更紧要⼀些。这个节⽬既然叫服务性节⽬,沿着服务的思路去想,它能不能服务于⼈陈虻做⼈和做饭,我以为做⼈更紧要⼀些。这个节⽬既然叫服务性节⽬,沿着服务的思路去想,它能不能服务于⼈

的思想,能不能提⾼⼈⽂教养⽔平呢?

如果将陈虻⽐喻为千⾥马,孙⽟胜⽆疑是伯乐。据说,孙⽟胜当年⼒邀陈虻到《东⽅时空》来,具体岗位有三个选择,《⽣

活空间》制⽚⼈是其中之⼀。为什么陈虻选择了这个?

陈虻说,我想,⾃⼰是做节⽬出⾝的,⼲栏⽬的制⽚⼈可能更胜任⼀些,另外我也有个特别朴实的想法,觉得⾃⼰还年轻,

希望能有事⼲,⽽这个栏⽬每天都要播出⼀集节⽬,意味着每天天都有事⼲,这对于我来说就是⼀种乐趣,我不愿闲着,我喜

欢忙碌。⽽且这是⼀个服务性的栏⽬,教给⼈⼀些⽣活技能,我想我在这⼉⼲不成什么好事,⾄少不会⼲对不起⽼百姓的坏

事。

陈虻进⼊之后,马上着⼿重新定位与改版。 他⾸先对服务类节⽬进⾏了新的解读:

我对"服务性"有⼀个⾮常简单的理解,就是与其说关⼼⼈的⽣活能⼒,不如说更需要关⼼⼈的思想和情感,或者与其说中国

⼈的⽇常⽣活需要服务,不如说中国⼈更需要精神⽣活的服务。这也是我对⽣活的判断。⽣活不仅仅是炒菜、做饭,其实也包

括⼈和⼈之间的相处,⼈和⼈之间的沟通,⼈和⼈之间的理解,这就是⼀种⼈⽂教养。做⼈和做饭,我以为做⼈更紧要⼀些。

这个节⽬既然叫服务性节⽬,沿着服务的思路去想,它能不能服务于⼈的思想,能不能提⾼⼈的⼈⽂教养⽔平呢?

他带着栏⽬组⼀边保证正常播出,⼀边筹划着改版。⼤家挖空⼼思,想了⽆数个改版⽅案,陈虻⾃⼰动⼿⾄少写了不少于20

个的改版⽅案,光形成正式⽂字的就有9个,⽽且9个⽅案都不⼀样,两个⽉,60天,⼏乎平均⼀周⼀个。陈虻回忆起那段⽇

⼦很感慨:那会⼉真是有⼀种只争朝⼣的感觉。

有⼀个节⽬引起他的注意:当时栏⽬⾥还有⼀个⼩栏⽬《⽼百姓》,关注的主要是百姓⽣活中发⽣的奇闻异事。播出了⼀个

⽚⼦《⽼两⼝骑车⾛天下》。讲的是⼀对⽼夫妻退休以后,把⾃⾏车改造成⼀种新的交通⼯具,既能骑,⼜能当床睡,还能够

翻开⾥⾯装着的煤⽓罐做饭,然后⽼俩⼝骑着它旅游。在⼀次研讨会上,这个节⽬成了⼀个话题,这在以前东⽅时空的总结会

上是不曾有过的。随着〈⽼百姓〉类似题材的节⽬逐次播出,观众的反应也热烈起来。

⼭穷⽔尽疑⽆路,柳暗花明⼜⼀村。陈虻眼前⼀亮,豁然开朗:

⽼百姓是⽣活的主体,可我们每天播出的电视节⽬中,深⼊报道⽼百姓的,到⽬前为⽌,还不多见。就是说,我们希望把⼀

个完整的时间去表现⽼百姓的喜怒哀乐,表现他们的情感,深⼊他们的⽣活。《⽼百姓》这块⽐较受关注,能不能把它放⼤成

整个《⽣活空间》,直接让它伸腿变成⼀个完整的⽚⼦?

陈虻迫不及待,直奔医院。当时孙⽟胜因创办《东⽅时空》已经累垮了,胃出⾎住进了医院。在孙⽟胜的病床前,陈虻阐述

了⾃⼰的想法:把《⽣活空间》全都改成⽼百姓。孙⽟胜点头,表⽰可以⼀试。

陈虻回到栏⽬组,⽴即开会。会上两派意见:⼀派认为不能改,改了以后难度很⼤,每天⼀个作品,创作需要激情和题材。

另⼀派认为,要真能这么做成了,那就杀出了⼀条⾎路,前边⼀马平川,肯定⽕了。讨论了很长时间,最后多数⼈意见还是

上,就这样坚定了信⼼。

新节⽬推出的那天是1993108⽇。⼜经过⼀个多⽉,1118⽇,王刚配⾳,再加上⼀句三弦的尾⾳,被称为中国第⼀定

的栏⽬标板语打出来了:"讲述⽼百姓⾃⼰的故事"

陈虻:《⽣活空间》确实是在前挤后压的情况下,我们寻找到了⼀个新的表现领域,新的题材领域。陈虻:《⽣活空间》确实是在前挤后压的情况下,我们寻找到了⼀个新的表现领域,新的题材领域。

陈虻在多个场合,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上,总是态度恳切的表⽩:

我特别有必要做⼀个郑重的说明,《⽣活空间》这个栏⽬不是想好再⼲的,是逼出来的。这是⼀个真实的背景。我们不是先

知先觉,⽽是⼀个现实的困境或者现实的要求把我们逼到这⼉来了。

20025⽉在中国纪录⽚20周年研讨会上,陈虻详细阐述了倒逼式改⾰的过程:

《⽣活空间》在电视杂志《东⽅时空》中的播出位置:前有《东⽅之⼦》,后有《焦点时刻》。陈虻说:我们分析,前⾯有

⼈物,后⾯有事件,作为《⽣活空间》加在两者中间,我们做什么才能和前后两块⾮常有分量的节⽬⽐拼?才有价值?当我们

把这个节⽬做出来的时候,领导也曾经问过我,要是做⼈就像《东⽅之⼦》,做事就像《焦点时刻》,你们的节⽬和它们有什

么区别?

我说《东⽅之⼦》选择的是名⼈,我们选择的是普通⼈。它是现在完成时,实际上讲的是⼀个⼈截⽌到今天,他以前的成

就;⽽我们是现在进⾏时,讲的是摄像机打开以后发⽣的事情。跟《焦点时刻》有什么区别?它讲的是事,我讲的是⼈,它讲

的是⼤事,我讲的是⼩事,《⽣活空间》就是这样的定位。确实是在前挤后压的情况下,我们寻找到了⼀个新的报道领域,新

的题材领域。

⾄于《⽣活空间》采取跟踪记录的纪实性的表现形式,陈虻也⽼实地承认:

并不是我们认为纪录⽚应该这么拍才这么拍的。⽽是因为我们觉得《东⽅之⼦》是坐着采访,《焦点时刻》在满⼤街转着采

访,我们就不能再采访了,只能是跟踪记录。当时很多做法,很多背景,现在说起来⼗分幼稚,但是⼗分真实的。就是这个过

程,使得我们不知不觉⾛上了纪实性的创作。

后来我们才知道,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了⼀个以关注普通⼈为内容的电视栏⽬,就是上海电视台先于我们半年多就已经推出

纪录⽚编辑室,已经拍出了很多优秀作品,但是当时没有卫星频道,在北京没有看到。

所以,陈虻在谈到《⽣活空间》成功的时候,总会强调:如果没有中央电视台这样⼀个媒体,这个栏⽬也不会有现在这么⼤

的影响。恰恰是在这样⼀个强势的媒体中,⽼百姓的故事在《东⽅时空》这样⼀个如⽇中天的栏⽬中出现了,因此可以说从

⼀开始它就有了⼀个成功的机会,成功的平台。

《⽣活空间》迅速⾛红,还创造了当时媒体中少有的⼀个现象:政府、民间和专家都满意。

陈虻说:⾸先是政府,政府曾经⼀度把《⽣活空间》当成政府官员了解民⽣的⼀个窗⼝,到底⽼百姓是怎么⽣活的,到底⽼

百姓在想些什么;再有就是⽼百姓,当时我们开玩笑说,打车的时候,编导只要说是《⽣活空间》的,就不⽤交钱了。虽然有

些夸张,但在当时,终于有⼀个地⽅尊重⽼百姓了,⽼百姓可以有露脸和表现的机会了,他们确实是⾮常感激你。还有就是在

学界,学界对《⽣活空间》的评价和赞誉也超过了我所看过的所有的电视栏⽬。就我收集到的报纸,⼋、九年间,在中国媒体

中,⼤概七天就有⼀篇相关报道。当我离开《⽣活空间》的时候,特别想给⼤家⼀个礼物,就想把这些剪报复印给每个⼈⼀

份,后来我想算了,⽣活还将继续,这也并不是⼀次终结。

但陈虻⼀直保留着⼀封普通的观众来信,薄薄的⼀页稿纸,落款是重庆市中区政府地⽅志办丁贤矩,标题是建议,原⽂如

下:

中央电视台《东⽅时空》节⽬中⽣活空间⼩栏⽬,讲述⽼百姓的故事,是⼀个编得很好的栏⽬。从开播以来,我是每⽇必

看,感到亲切、动⼈。我周围的、朋友⼤都是这个反应。现在新闻联播节⽬还是会议报道多,领导⼈物活动多,许多⼈不

胜其烦,倒是像⽣活空间这样的节⽬受欢迎。建议在新闻联播之后,⽤讲⽼百姓的故事,来替代或补充《神州风采》,使更

多的⼈看到⼈民⽣活的⽅⽅⾯⾯。如果他们能在中央台看到⾃⼰,就更不⽤说有多⼤的影响了。

陈虻说:〈⽣活空间》以之为安⾝⽴命的是⼀种态度:陈虻说:〈⽣活空间》以之为安⾝⽴命的是⼀种态度:⽬击者的态度,关怀的态度,⼈本⼈道的态度,对历史负责

的态度。

问:《⽣活空间》的标版是讲述⽼百姓⾃⼰的故事,从选题和讲述⽅式上是⼀直在追随这个定位和理想,还是有过⼀些

调整?

陈虻: 是有调整的。19 93年到94年,在这⼀阶段我们⾛的还基本是⼈⽂教化的路⼦,但作了⼀段时间发现,我们其实更多

的是贴近了⽣活,关注和接近个⼈的,但有些脱离时代,有些忽视时代的特⾊。1996年初我们提出了新的⽬标:在飞速变化

的社会背景下,实现⼈⽂关怀,为未来留下⼀部由⼩⼈物构成的历史。这个提法是针对我在19945⽉《东⽅时空》开播⼀周

年会上的讲话⽽⾔的,那时候我们给《⽣活空间》的定位是体现对每⼀个⼈的尊重。⽽新的⽬标则更强调关注社会变⾰

关注变⾰影响下的⼈物命运。这个转变使《⽣活空间》的创作前景再⼀次豁然开朗,新的选题层出不穷。

问:你说你们在完成⼀部影像历史,能够做到吗?

陈虻:能。记录历史是有多个⾓度的,有政治的、经济的、⽂化的等等。⽽我们是从⼩⼈物的⾓度去记录历史,从普通⼈的

⾓度记录历史。普通⼈的⽣活就是历史,每个⼈的⽣活、思想受时代的影响和局限,同时每个⼈的⽣活态度、情感、价值观等

同样反映着这个时代,这就是哲学课上说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且关键在于,我们所选择、所拍摄的⽣活、⼈物是否能

够真正地体现时代特征。我们的⽬标、⽅向、追求明确,⽽且创作上不断完善,我认为我们应该能做到。

问:你⼀直强调⼈⽂关怀,〈⽣活空间〉的⼈⽂关怀是通过什么⽅式实现的?

陈虻:态度。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直强调的、《⽣活空间》以之为安⾝⽴命的是⼀种态度。这个态度我想⼤概

可以概括为⽬击者的态度,关怀的态度,⼈本⼈道的态度,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这是⼀种拍摄状态下的⼯作态度,也是拍摄

者本⼈的应具备并传达给感染给观众的⼀种⽣活态度。

⾸先体现在拍什么,⽣活空间的主⾓是个⼈,普通的个⼈;其次在怎么拍上,我们所采⽤的拍摄⼿法基本是⾃然主义的,长

镜头、跟拍、同期声、平视等等,基本是⼀种被动拍摄。⽽被拍摄者是主动的,结构⽚⼦的是⼈物本来真实的⽣活。我们试图

⼀⽅⾯尽量接近真实,⼀⽅⾯尽量减少介质带来的侵略性。这不但是对被拍摄者⽽⾔的尊重,对受众⽽⾔,这样的内容这样

的形式没有给观众直接的说教直接的结论,⽽是留给他选择判断的权利,同样是宽容是尊重。

应该说是这种理念在《⽣活空间》⾛过的⼋年中进⾏了不断地完善。这是我对这段⼯作的⼀种体会。我们每天拍⼀个⼈是为

了什么?因为我们想表达对每个⼈的尊重,是需要以真切和平等才能体现的尊重。我们为什么要表达这种尊重?因为我们要追

求⼈和⼈之间的平等。我们在展⽰别⼈存在的同时,也就肯定了对每个个体存在意义的尊重。

问:能否解释,你所提出的站在亲⼈的⾓度去关注被拍摄对象的具体含义吗?

陈虻:⾸先《⽣活空间》是关注⼈,其次是以什么样的⾓度去关注。⼀旦了解了,并真正有功⼒去表现⼀个⼈的个性

时,⽣活中的每⼀个⼈都会显现出值得拍摄之处。⼀个⼈就是⼀部书,《⽣活空间》所要做的就是把这本书翻开,像他的妻

⼦,像他的⽗亲,像他的朋友⼀样去读。其结果,⼀切都将来得最直接、最根本。

放弃你的所谓责任感,放弃你的所谓对⽂化的深层次思考;象朋友和亲⼈⼀样去关⼼你的被拍摄对象。其结果你可以看到最

真挚的责任,最深刻的批判。正所谓⽆为⽽⽆所不为。⽐如地⽅台拍了⼀个⽚⼦,关于保姆,如何离家,家⾥不同意,进城以

后学裁缝,学电脑。我问他拍了多长时间,他说拍了两个多星期。我说你拍的不是⼀个⼈吧,实际上你关注农村⼈⼝向城市流

动的问题,⽐关注这个⼈的命运更上⼼。这种开拍前的选择实际上是⼀种潜意识,是习惯造成的。他不会⽤⼈和⼈之间的关怀

去关注这件事,他只会⽤象政府看待社会问题的⾓度来看待这件事。《⽣活空间》关注⼈实际上有站在什么⾓度去关注的问

题,你是站在亲⼈的⾓度上去关注,还是站在政府的⾓度上去关注,是不同的。

陈虻:我很反感媒体⼈利⽤⾃⼰⼿中的媒体来 向公众表⽩⾃⼰的⾟苦,我认为⼲什么都不容易,选择了⼀种⼯作,

实际上就选择了⼀种⽣活⽅式。

在整理陈虻资料时,我们发现他留下的⼿迹、原始资料不多。仅有的⼏份集中在他担任〈⽣活空间〉这⼀段。虽然数量少,

但⽂字很好看,⽣动鲜活地勾勒出当时他和他的团队⼯作状态、精神⾯貌。

陈虻1995年写的关于〈⽣活空间〉三年的业务总结,笔下对⾃⼰⼯作状态的描述:

刚到《⽣活空间》时,要熟悉每⼀个⼈,要保证已经开播的《东⽅时空》每⼀天的正常播出,同时要考虑并实施栏⽬的改

造。当时的感觉就像⼀家饭店,⼀⾯营业,⼀⾯装修两边都不能停下来。在最初的那⼏个⽉,我每天⼯作1416个⼩时,⽩

天处理⽇常⼯作,晚上和⼤家⼀起编⽚⼦。最多的时候⼀天晚上同时进⾏四个节⽬的构思、编辑、修改、指导拍摄。也是在那

⼏个⽉⾥,我养成了不吃中午饭的习惯,⼀天只吃⼀顿晚饭。在⽆法明确节⽬定位的压⼒下,急得我回到家把脑袋往地上撞。

领导对《⽣活空间》的改造⾮常关⼼,我们认真听取各级领导和每位记者、观众的意见,进⾏了反复的探索、尝试,最终在

领导的⽀持和帮助下,在观众的⿎励下,通过每位记者的努⼒我们开始了讲述⽼百姓⾃⼰的故事。很多⼈问我讲述⽼百姓⾃

⼰的故事这句话是怎么想出来的,我实实在在地回答勤奋加压⼒

陈虻还留下⼀份对1995年当年⼯作的备忘。那⼀年〈⽣活空间〉⼜在策划改版,并为改版积累节⽬。他们探索长⽚的摄制,

并从5⽉推出在此基础上的九部系列纪录短⽚。

陈虻说:探索长⽚的摄制,是95年度〈⽣活空间〉栏⽬⼯作的重点。虽未能得到最终全⾯的认可,但此举再次激发了全组同

仁的创作热情和敬业精神。

请看陈虻笔下对〈⽣活空间〉同仁们⼯作状态的描述:

为拍摄我想飞最后⼀组飞机起飞的镜头,毕鉴峰为了赶在凌晨四点前起床,在没有闹钟的情况下,睡觉前点燃⾹烟,⽤⾹

烟燃⾄⼿指烫⼿的吗⽅法将⾃⼰从睡梦中唤醒。整个夜晚,点了⼗⼆⽀⾹烟,烫了⼗⼆次。

鄢蔓、成勇,为了深⼊在太平间⼯作的李++的⽣活,不仅和这⼀家⼈权后再⼀起⽣活、⼯作了四⼗多天,还认了⼲妈。

海天为编辑母亲法庭内外的对话,将七⼗多盘素材全部同期声笔录下来,以便找到合理的对应关系,近⼆⼗天的后期编

辑,每天只睡三四个⼩时。就在这三四个⼩时⾥,还时常在梦⾥坐起来,把从牡丹江赶来看望他的母亲的腿当成编辑机不停的

按动。

刑警的前期拍摄中,王亚林、⿅敏、孙华拉天天和刑警⼀起穿着防弹背⼼⾏动,断断续续跟踪拍摄了半年,完成素材带

近百盒。

郭佳在编辑考试第⼀集时,为解决⼋分钟以内完成四个⼥孩和孩⼦家长恩德名出场及为后五集作必要的铺垫的问题,前后

共编辑了七版,直⾄在审看第七版时,暗暗发出了全组同仁的⼼声:陈虻再提意见,我就把他杀了

陈虻写道:每⼀部⽚⼦后⾯,都有许多故事。这些故事不问⼤家谁都不说。这是我们⽆数次告诫⾃⼰:因为热爱我们选择的

这种职业选择了这种职业,也就选择了这种⽣活。现借总结之机,写在纸上,也仅作为〈⽣活空间〉备忘。

1993年到1995年,三年中⽣活空间收到了上千封观众来信,信中除了主动提供拍摄线索外,很多的来信⼏乎都写到:我

越来越爱看⽣活空间;⼏乎都写到,这个栏⽬使⼈感到太亲切了,她拉近了中央电视台和⽼百姓之间的距离。

1993年到2000年,七年中〈⽣活空间〉拍摄了2000多个普通⼈的故事。于是,⼴⼤观众每天都能在电视上看到和⾃⼰⼀样

的普通⼈,他们有着⼀样平凡⽽真实的经历,他们是和⼤时代脉搏共同跳动的鲜活个体,那真是⼀次崭新的发现⾃⼰的电视之

旅。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幼儿园后勤总结

陈虻:《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本文发布于:2023-11-27 00:41: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0168702275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陈虻:《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陈虻:《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