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6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01.36 No.6
2013年O6月
Jan.2013
皖南地区非遗音乐及其特征
朱 蕾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摘 要:皖南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久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音乐形态独特优美,又具
有重要的艺术价值。皖南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歌,如繁昌民歌、徽州民歌、贵池民歌等,不但
具有江南音乐婉转、典雅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北方音乐的特色,这种特色来源于早期的北方
人口南迁所带来的北方音乐因素。而皖南的宗教音乐,以九华山佛教音乐和齐云山道教音乐为代
表,也体现出多种文化因素综合的特点,出现这种结果是该地区南北文化的交融,以及传统儒家思
想的影响所致。
关键词:皖南;地域性;音乐非遗;历史性
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95(2013)06—0001—02
皖南是安徽省重要的旅游和经济中心,其历史 子、山歌、小调等。如歙县民歌《牧牛花鼓》、屯溪民
歌《小石桥》、《猜谜对歌》、《十二月花》等,丰富多样,
灵活自由。
文化悠久,音乐艺术丰富多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是有数十项之多,其中音乐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主要有以下几种:芜湖的繁昌民歌、黄山的徽州民
贵池民歌,以贵池罗城民歌为代表,主要有号
子、小调、山歌三种类型,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慢赶
牛》和《秧歌》,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既有江南
风格,又具有由于北方人口迁移而带来的北方音乐
歌、池州的贵池民歌和石台唱曲、九华山佛教音乐和
齐云山道教音乐。皖南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划
分为两类:民间音乐类,包括繁昌民歌、徽州民歌、贵
池民歌、石台唱曲;宗教音乐类,包括九华山佛教音
乐、齐云山道教音乐。 泼诙谐。
一
特色,如《慢赶牛》中典型的八度大跳,有歌有舞,活
、
民间音乐
石台唱曲是池州市石台县特有的一种民间多人
坐唱曲艺形式。源自昆曲的徽调坐唱,约形成于明
繁昌民歌,指流传于安徽省繁昌县境内的民间
代中期,由石台县珂田乡的幸福村、台山村逐渐流行
至全县境内的每个村落乃至东至、祁门等地,“是石
台目连戏演出‘平台’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表演形 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又可细分为秧歌、号子、山歌、
歌谣。“2008年被芜湖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
儿歌和门歌,以及风俗礼仪歌等。”[1 它的内容丰富、
曲调多样,语言以当地方言为主,简单、朴实、近似口
式传男不传女。据考证,明剧作家王骥德《曲律》中
所载‘两头蛮’即为石台唱曲”[2]。石台唱曲的演唱
根据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曲目,演唱分为大戏和小
戏。其主要曲牌有《长春》、《四喜》、《暖房》、《张仙送
子》等上百个。主要的曲调有来自安徽本地黄梅戏 连说带唱等,形式自由无拘束。
的徽调、涓调,还有来自江西婺源地区的江西调和石 徽州民歌。徽州在历史上各个朝代所指的地理
语、贴近生活。演唱风格淡雅而无装饰,清新流畅,
真可谓是“随口曲子自来腔”。演唱时可独唱、对唱、
位置均有不同,但是徽州历来是一个文化重镇,钟灵
毓秀,人杰地灵,形成了徽州文化。徽州民歌有号
本文发布于:2023-11-26 16:2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9871802271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皖南地区非遗音乐及其特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皖南地区非遗音乐及其特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