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乡土地理

更新时间:2023-11-26 15:39:51 阅读: 评论:0

长虹招聘-梦网短信

安徽乡土地理
2023年11月26日发(作者:食品工厂)

刘瑜

一、基本概况: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

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康熙6年:公元1667年)

建省时,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

秋时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 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

450公里,南北长约570 里,东界距海洋最近处不到200公里,西界距海最远处约600

余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

位。全省共有17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6个县。省会为合肥市。

二、人口:

安徽省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较密的省份之一。2009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700多万人,

常住人口6120多万人,流动人口较多,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口有近800万人,城镇化率约40%

受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全省人口分布、密度差异较为显著。淮北平原、

沿江平原、江淮丘陵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皖南山区、大别山区人口较少。沿江河、矿区、交

通线人口密集,反之人口较少。安徽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人口平均

受教育的文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安徽基本属于汉族聚集区,少数民族不到全省人

口的1%,主要有回族、壮族、满族、畲族、蒙古族、苗族、彝族等,主要分布在阜阳市、

亳州市、滁州市和六安市。

三、河流、气候:

安徽省地跨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流域,河湖众多。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

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钱塘江正源)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长

江在南、淮河在北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沿江、沿淮湖泊众多,

为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由于受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暖温带向亚热

带的过渡气候类型(在中国气候区划中,安徽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

季寒冷的气候特点。典型的天气和气候现象有梅雨、伏旱、寒潮等。安徽各地年平均气温在

14-17℃。淮北平原、大别山区在15℃以下,沿江和皖南南部在16℃以上,南北相差2°

C左右。一月平均气温在-1℃至4℃,七月平均气温在28℃至29℃,全省年平均无霜期

200-250天,除少数年份外,严寒期和酷热期较为短促。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天数仅20

50 天,有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喜温作物的安全越冬。年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雨水丰沛,沿江和江南雨季偏早,春夏雨量

相当;江淮之间夏雨占年降水量的40%至50%,淮北大部份地区占50%以上。淮北正常年

份降水偏少,以种植耐旱作物为主。因山区日照少,云雾多,湿度大,宜种植茶、林等作物。

由于安徽省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气候类型,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天气多变,降水年

际变化大,常造成旱涝、暴雨、台风、寒潮、冰雹、霜冻、连阴雨、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旱

涝为安徽省自然灾害中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沿淮和淮北南部是全省旱涝最严

重的地区。本省山区由于降水的突发性和集中性,以及大面积砍伐森林,导致山洪暴发,水

土流失严重,易引起水灾,有时还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台风影响程度南部重于

北部、东部重于西部、山区重于平原。冰雹分布淮北多于淮南,常伴有狂风暴雨甚至龙卷风,

危害极大。宿州市是安徽多冰雹区。干热风多发于淮北和沿淮一带,大多在56月,对小

麦丰歉影响很大。连阴雨多出现在春秋两季,容易造成低温冻害和渍涝,无论春季或秋季出

现,都是由南向北递减。皖南出现最多,江淮之间次之,淮北地区最少。

四、地形地势:

安徽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

杂多样。自北向南,地形上是平原与山地丘陵相间发布。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

皖西大别山、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五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

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

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

内主要山峰有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白马尖、琅琊山等,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

1864米。

34

32

30

116 118

五、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安徽省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全省耕地面积约408万公顷。复杂的地形

和多样的气候为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其特点为:①土地的适宜性较大。②区域差异性较大,利用不平衡,平原地区集中了70%

耕地,丘陵地区集中了21%的耕地,其余9%散布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③后备土地资源不

足。④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⑤淮北平原低产田面积较大,山地丘陵区贫瘠的红壤分布

较广。

2)水资源: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长江下游、钱塘江流域上游,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

亿立方米。大气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水源,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

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安徽省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夏多冬少。

全省水能约为398万千瓦,居全国第20位。

3)生物资源:安徽省地处我国南北交界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因此生物种类十分

丰富,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 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

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8种和368种。珍稀植物有五针松、醉翁楡、琅琊楡、

安徽石斛等,动物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

为灰喜鹊。皖南歙县为枇杷之乡、宁国为山核桃之乡、广德为竹子之乡、祁门为红茶之乡,

大别山金寨为板栗之乡,淮北阜南为杞柳之乡。

4)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地理位置

优越。全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余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38种,已探明储量

的有67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安徽南部形成以铁、铜等金属

矿床为优势矿种,北部以能源为优势矿种,非金属矿散布全省各地的分布特征。淮南、淮北

的煤矿、马鞍山的铁矿、铜陵的铜矿全国有名。但也有部分重要矿产品位低,多是伴生矿。

5)旅游资源:安徽山河壮丽,古迹甚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5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南方以山水著名,北方

以文物古迹见长。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

《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还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令世人瞩目;九华山是中国四

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巢湖为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

三绝;著名的道教圣地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摩崖石刻、道教遗存和别具一格的丹霞

地貌令人瞩目;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琅琊山以宋代欧阳修的《醉

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除国家级景区外,还有19

省级风景名胜区。安徽文化遗存丰富而别具特色,亳州、寿县、安庆、绩溪、歙县为国家级

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歙县是历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歙派篆刻、徽派

版画、徽派园林建筑、徽菜和徽剧的发祥地就在于此。集中在歙县、黟县境内的明清民居、

祠堂和石舫,数以千计,历经沧桑而古貌犹存,其数量之多,构思之奇巧,石、木、砖雕之

精美,举国罕见,是民间建筑的杰作,成为安徽民俗旅游的必游之地。安徽还有牯牛降、扬

子鳄、鹞落坪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国家森林公园、7个国家地质公园(如黄山、

八公山等)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

歙县许国石坊、亳州花戏楼等)

六:农业生产:

安徽是中国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玉米、豆类、高粱次之。

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籽、烤烟、茶叶、红麻、黄麻,其中茶叶产量常居全国第三位。受自

然环境的影响,安徽省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别较大:

1淮北平原农业区,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

光热水等条件较好,适于农业的综合发展。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

也有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甘薯、棉花、大豆、烤烟、

高梁、芝麻、花生等。本区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烟、麻、果产区,但目前中低产面积

还很大,低产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60%,其中又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还有部分盐碱地。

该区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较好,是我省重点水果区(砀山酥梨、萧县葡萄、太和樱桃、怀远

石榴等)区内饲草、饲料资源较好,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沿淮河湖水面可以发展水产业。

该区农业丰欠的主要气象灾害是春旱以及夏秋季节的旱涝,其发生机率大、危害重。其次夏

收时的“烂场雨”,干热风和晚霜冻害也常有发生,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2)江淮丘陵农业区,水热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利于发展农林牧生产。江淮分水岭以北

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甘薯、烟草等为主,水稻占总耕地面积的20-40%,耕作制度以一年

两熟和两年三熟为主。江淮分水岭以南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水稻占耕地面积的

70-80%,双季稻和较耐寒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油桐、茶树、毛竹等可以种植,耕作制度

以一年两熟为主,也有部分一年三熟。主要气象灾害是夏季的丘岗、河湖平原的旱涝,以及

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3)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位于大别山东段,是大别山地的主体部分,是我省耕地最少,

林茶生产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农业区。该区地处北亚热带,水热条件也较优越,但地貌类型

复杂,垂直分异明显,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气候条件适合松、杉、竹及茶树等亚热带经

济林木及蚕桑等发展,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我省仅次于皖南山区的第二个林茶基地。

济林中以油茶、栓皮栎、漆树、板栗、油桐、乌桕在省内占重要地位。茶叶中以“六安瓜片”、

“舒绿”、 “齐山云雾”、“霍山黄芽”等驰名海内外,蚕桑生产也是省内重要的土特产

区之一。本区有六大水库养鱼,水产养殖业也发达。该区多暴雨,常引起山洪爆发,诱发地

质灾害,带来巨大损失以及伏旱和夹秋旱造成大秋作物减产。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秋

分寒)常造成早稻烂秧,晚稻不实造成减产。冬季强寒潮侵袭,茶树、油茶造成严重冻害。

4)沿江平原农业区:本区地跨长江两岸,是全省五个农业区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耕地

较少的一个农业区。该区水热条件优越,加之以平原为主的地貌,适宜发展耕作业。农业生

产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结构以粮油(菜)棉为主,是稻油(菜)棉的生态适宜区,适合以

双季稻为主的多熟高产,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境内各县还有一定面积的闲置土地,

荒丘、荒岗以及荒滩等可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种植牧草等。沿江平原河湖众多,

水源充足,是我省著名的“鱼米之乡”。本区由于降雨变率较大,春夏水涝、夏秋干旱都较

突出。

5)皖南山地林茶粮区:本区位于沿江平原以南,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

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全省最重要的林茶基地和全国著名的茶区。休宁的“徽木”早在宋

代就享有盛名,并拥有楠木、樟木以及华东黄杉等珍贵树种,其它经济林以及山区土特产在

全省也占重要地位。皖南茶叶生产的经营历史悠久,目前已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外销茶区。“祁

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都颇负盛名,享誉国内外。粮食生产具有

一定基础,以水稻种植为主,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全区多数县自给有余或基本自给,

但由于气候条件季节变化大,水资源分布不均,春秋多连阴雨,夏半年多暴雨,常易发生水

土流失、洪涝和低温冻害,78月常有伏旱天气,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七、工业、交通:

安徽已逐步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制造、汽车、石油化工、纺织、食品等为

主体,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

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

通车里程突破 1300公里;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连接南北,公路和

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 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

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

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安徽邮电通讯发达,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的省份。

八、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线是划分我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从安徽北部通过。在其南北气温、降水有

较大不同,“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秦岭-淮河线还是我国

冬季0°C等温线、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我国水稻

和小麦种植(水田区与旱作区)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的分界线、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等等。正因为如此,安徽的很多地理现象

才具有南北过渡性的特点。

九、皖江开发:

国务院于2010121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

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

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

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规划》要点:《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

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

地。 在产业结构方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明确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

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并以现有的

产业园区为基础,推动园区的规范、集约、特色化发展,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

宜开发地区高水平地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区,以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趋

势。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

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

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规划》还提出,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还将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构建企业主体、市场

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根

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

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由于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

区,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

转移的桥头堡

2区域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皖江城市带的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

是长三角向中部地区转移产业的最近区域。②水陆交通便利。随着皖江城市带交通网络的完

善,实现与长三角交通的网络化对接,让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

位更加突出,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更加凸现。③沿江铁矿、铜矿

等矿产资源丰富。④皖江城市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又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一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密集于此,安徽全省70%的科教资

源在这里集中,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5万人以上,能够为产业转移和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

和科技支撑。⑤皖江城市带还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目前,皖江城市带已经

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拥有马钢、奇瑞、安庆石化、海

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进步。

在与长三角经济圈的长期融合中,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共生圈,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

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与此同时,皖江

城市带的产业承接平台也更趋完善,共拥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

肥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65个省级开发区,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工业园区,支持政策也日趋完善。合肥、芜湖自

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承接国内外高技术项目的优势更加凸显。⑥皖江

城市带在内需拉动方面也具有优势,是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

社会消费额,安徽及周边地区在全国占很大比重,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域。

⑦皖江城市带还将对吸纳劳动者就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皖江城市带开发空间大,承接产

业的能力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广阔。加之区位居中,便于缩短劳动力来回迁徙的距离,

是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⑧皖江城市带还拥有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主要原因:①皖江城市带是区域协

调发展的战略支点。1、泛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如下:一是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

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经济联系非常紧密;二是经济互补性强,是长三角的优

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

三是安徽有着强烈的加入泛长三角的愿望;四是长三角向泛长三角腹地扩展,第一站就是向

安徽拓展,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向外拓展的重点之重点。2、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城

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

快皖江城市带的发展,进一步做强汽车、冶金、化工、家电等优势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

物、公共安全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增强长

三角腹地的支撑作用,促进长三角加快发展,也能带动沿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

内建立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合理分工、联动发

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3、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增长极。 《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

发展,皖江城市带就是其中的重点城市群之一,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区域。在中部地

区几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不仅紧临长三角,发展基础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

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在这一轮经济调整中,皖江城市带依托相对优势,在政策、

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正集聚国内外发展要素,加速规模扩张和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结构升级,提升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辐射能力,

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和中部加快崛起中发挥着引擎和强力带动作用。

②皖江城市带是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1、皖江城市带及周边区域消费市场广阔。皖江

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

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2、皖江城市带投资需求潜力巨大。3、皖江城市带吸纳劳动力就

业的空间大。就业问题涉及民生问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大问题。随着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

型与升级,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大力发展

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一大批产业

工人将离开长三角,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场所。皖江城市带开发空间广,承接产业的能力

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大,而且区位居中,便于缩短劳动力来回迁移的距离,是国家扩

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③皖江城市带有良好的创新发展传统和基础等优势。1、具

有创新发展的传统和基础。安徽人素有敢想敢干、改革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具有先行先试、

创新发展的良好传统和实践经验。从30年前,安徽人以大包干揭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序幕到今天,安徽人从未停下改革创新的步伐。安徽在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方面开

全国之先河,在全国较早探索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较早培育了一批上市公司,并对大

量国有地方工业小企业实行了九个一批改革。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在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

发展中,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

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2、肩负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使命。皖江城市带是安徽东向发展、融

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第一站,基础设施建设、思想观念更新率先对接长三角,是中西部地区

开放程度较高、吸纳外资较多的地区,理应成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3、是实现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实践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解决当前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过程中存在的无序、低效、重复等突出问题,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强化区域发展分工与

合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关系,实现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皖江城市带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是沿海发达地区转移

产业的首选地,是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对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带头和示范效应。同时,皖江城市带在自主创新、产业集群、区

域合作、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具有承接、创新、发展的良好基础。

十、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读“1955~2005安徽省日照时数多年平均月变化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一年中7月和8月的日照时数较高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①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②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③昼长夜短 ④降水较少,晴日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读安徽省1955~2005年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图,其走向和分布主要受下列哪些因素影响:

①纬度位置 ②地形 ③昼夜长短 ④能见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安徽境内名山湖泊众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B.黄山为五岳之一

C.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面积最小的湖泊 D.巢湖位于安徽与江苏交界处

4.下列经过安徽省的南北向铁路干线有

①陇海线②京沪线③京广线④京九线⑤焦柳线⑥宁西线⑦淮南线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②④⑦ D.④⑤⑥

5.下列铁路交汇于芜湖的是①京九线②宁铜线③淮南线④皖赣线⑤徐阜线⑥合九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 ④⑤⑥

6.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

A.在受灾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B.在上、中游修建蓄洪水库

C.重灾区大规模移民,并不再布局大中企业 D.在中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

6.安徽省境内的淮河、巢湖污染严重,其原因有

①产业结构不合理,重污染企业多②污染企业偷排偷放现象严重③沿岸农业废水多④沿岸城

市化速度加快,生活废水增多⑤管理不严,污水处理不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7.安徽省的沿江城市中,土地利用率最高的是

A.阜阳 B.芜湖 C.蚌埠 D.安庆

8.土地利用率较低,但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分布于

A.淮北平原 B.沿江平原 C.江淮丘陵 D.皖南山区

(二)综合题: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河流甲为 ,乙为 。淮北平原

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沿江平原的主要粮食

。两地农作物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

分异规律。

2A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

。农业发展方向

应该是

3)淮河水系的构成特点是什么?淮河多发洪涝灾害

的原因有哪些?

4)安徽省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以及主要问题有哪些?

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10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

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

,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据此回答:

1)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和长三角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

2)合肥和芜湖作为皖江开发的“双核”,其优势条件是什么?

3)皖江城市带有什么区位和资源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唐寅是唐伯虎吗-京海大厦

安徽乡土地理

本文发布于:2023-11-26 15:39: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9843912271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安徽乡土地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安徽乡土地理.pdf

标签:安徽齐云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