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

更新时间:2023-11-25 12:04:06 阅读: 评论:0

从陌生到熟悉-关于祖国的作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
2023年11月25日发(作者:hours怎么读)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

第一篇

一、可雇佣性理论概述

可雇佣性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国内外

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可雇佣性进行了研究。1998年美国人

HillagePollard提出,可雇佣性是指员工获得最初就业并

维持就业和在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劳动

者的可雇佣性包括劳动者拥有与岗位相应的知识、能力、技

能等因素,同时具备基本职业态度、从事岗位的资本并能运

用和使用这些资本的方法等。求职者的可雇佣性是一个不断

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仅包含求职者本人,还涉及用人单位

和相关的代理机构。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还涉及高校及主

管高等教育的机构、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研究可雇佣

性问题可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是求职者的个体因素,包

括求职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健康状况、信息搜寻、适应

性和流动性;二是求职者所处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

学习环境、社会环境;三是外部因素,包括需求因素、帮助

和便利。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政府和企

业也千方百计地提供就业岗位,但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年。可

能水平等与社会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成功就业。因

此,当务之急是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

二、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分析

个体因素

大学生的个体因素有四个方面:职业生涯目标不明确。

虽然各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但收效

甚微,一些毕业生在择业前都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求职意

向。综合素质不高,复合型人才不突出。复合型人才应该是

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技能的组合使得人才更具市场

竞争力。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具有典型的“90

特征,对自身认识不足,往往重视知识技能的提升,而轻

视对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与人沟通、协调的

能力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存在自我约

束力差、责任心不强、工作技能不足等问题。就业心态不正,

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对工资收入和工作地区的要求较为苛

刻,与大学生的预期不符等。

环境因素

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顾忌家庭有四个因素:对家庭承

担较大的照顾责任,在就业时不得不考虑事业与照顾家庭之

获取、整理和消化能力不足。

外部因素

一是政府因素,主要是对大学生就业的软、硬件投入和

就业市场的建设;二是社会因素,主要涉及到劳动力市场与

毕业生就业的匹配、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职位的特点与大

学生的期望、招聘的条件和要求、对雇佣政策的了解和学生

的角色转变等因素。

三、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极为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者有义务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是

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它包括从大学生进入

大学生一定要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

标。大学生活主要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立志,就是确立自

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二是成才,就是根据理想和职业

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的学习生活,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综合

素质与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现

在各高校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

规划课程。大学生要重视对该课程的学习,在进入大学后对

自己的兴趣、爱好、潜力等个性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按照一

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程序,结合自身的职业倾向,不断补充和

修订,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制定相关的措施,有计划、

有步骤地去完成这个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和

要积极锻炼自己,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脚踏

实地增加才干,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

3.主动投入社会了解社会

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到与自己制定的职业目标相

关的企业实习,增加与潜在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机

会。并在实习中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和提高自身对就业资源

获取的敏感性和能力,构建社会网络。

4.掌握求职的知识与技巧

现在大学生就业都是双向选择,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

巧,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推介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就会事半功

倍。个人简历的设计、面试的基本知识在求职中是必不可少

的,因此,在校期间大学生要对个人简历的制作和面试技巧

等进行必要的训练,通过模拟训练,提高自己的现场应变能

力。

高校方面

1.调整培养内容和方法

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产

出具有可雇佣性的毕业生[5。为此,高校要适应市场的

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突出办学的应用性,培养适

毕业生的可雇佣性。

2.重视非技术课程建设

高校的课程通常包括专业技术课程与非技术课程。专业

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将来从事的相关职业所需要

的技术知识。非技术课程包括与学生个人品质及价值观相关

的辩证法、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就业创业等课程,要

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高校要积极主动联系企业,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提供

科研平台。教师要带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创新、创

业大赛,有条件的可以设立校级科研项目,让更多大学生参

企业方面

一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主动地提供实习见习、短

期工作和参观学习的项目和机会,有条件的可以在寒暑假为

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岗位,让大学生尽早进入就业准备状

态;二要积极参与到大学课程的建设中去,设置一些与企业

文化、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的相关课程,加强培养的针对性,

最终实现订单式培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政府方面

政府应从宏观层面上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对高校、

企业和市场进行引导,从多个方面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可

雇佣性培养,积极解决就业难问题。特别是要完善有关毕业

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拓宽信息渠道,优化劳动力市场环境,

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参与

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等。总之,大学生就业既是一个社会热

点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难题。在众多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

途径中,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

全社会都应重视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教育和培养,从而更好

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作者:雷永汉 单位:宁德师范学院

第二篇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

经济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原因和自身的原因,下面将从这

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方面的原因

2008年的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每个行业的就业状况,

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

中,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最主要的成员国

之一。从而加强了我国的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性,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金融危机后,我国国内生产领域不断缩小生产规

模、缩减员工人数,从而导致其他服务行业的不景气等,国

内所有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

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非常大,大学生就业形式自然也不

容乐观。

2.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

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

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

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

是不会无缘无故不接受应届生的。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

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往往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众

多大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

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就业岗位数量多,而且,这个

差距还在逐年增大。此外,大学的就业教育以及针对性的培

训工作还没有适应社会就业市场对高校所提出的各种要求。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传统理论教学方面都是非常的成熟,大

学生毕业之后理论功底方面都比较强。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分

析数据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依旧薄弱,这也是很多企

业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的原因所在。因此,大学生从学校

到社会工作的转换时期,大学教育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职

业指导和服务规划,导致学生尽管有专业知识和能力,但缺

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自己专业知识、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

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的原因

很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刚刚毕业就走入社会工作时有

一种错觉,那就是自己满腹经纶、聪明过人、应该受到社会

广泛的关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各项事业的栋梁之才,他

们的就业问题能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

谐稳定发展、值得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和采取合理有效的措

施。

1.政府应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各级政府从宏观的角度调节和调动社会资源和资金,根

据本地自身的条件,促进和发展地方经济为地方高校生的就

业打好坚定地经济基础。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

增长中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

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

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因此,企业方面应该多借鉴发达国

家企业的人才吸收和培养模式,多从应届毕业生的角度去考

虑各方面的问题,多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设置不同层次

的岗位或加强各方面的培训工作,让他们成为企业未来的栋

梁之才。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所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

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

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各所高校应该成立以党政

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为大学生就业提

供服务的办事处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和实际的效

率。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

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校内人才交流市场。

3.大学生本身必须坚持自强不息

如今,全国上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是很理想,应届

毕业生毕业后等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现象各地都存在。因

第三篇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产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非常多,既有客观因素,又有

大学生的主观原因。

主观方面

1.大学生缺少就业前期规划。未能充分利用好大学时间,

缺乏目标定位,导致临近毕业匆匆上马,临时抱佛脚再穿梭

于各大招聘会现场,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强。

2.大学生就业观念未能转变。大学生多数倾向于稳定、

高薪、自由的职业,或者是希望进入各大编制内,不能踏踏

实实从基层干起。自身就业观念老旧、就业期望过高、综合

素质较弱、适应能力不强。

3.学生缺乏求职技巧。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

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

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

招,普及高等教育有一定关系。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

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

务员,服务西部等。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

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用人单位的岗位供给量下降。中小企业及新兴产业,

虽然灵活机动,但是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冲击,岗位往往会被

缩减;与此同时,大型企业一般处于稳定状态,提供岗位较

之小型企业反而有所不如。因此,社会提供的总体岗位处于

下降趋势。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企业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

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企业往

往选择快餐文化。往往倾向于选择有工作经验的人员,用人

单位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

的应试教育,教育专业缺乏特色,进行标准化生周妍彤,

春工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环境研究。

养出的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理论功底不系统,适应环境变化

的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并满

足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越来越高的要求。

6.产业发展不充分。第三产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集中领域,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分布不平衡,劳动密集型和制造业所占

比例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未能跟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规

模,高层次服务业发展严重停滞,难以容纳大学生的优质就

业。

二、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学

生多方努力,共同解决。

政府应加大产业转型力度

政府应加强政策调控,规范就业市场,大力发展第三产

业,拓展就业渠道,着重推动高层次服务业的优化发展,向

制造业进行渗透,创造出更多的产业部门,提高就业吸纳能

力。同时,政府也要在公共服务上补课,目前,许多大学

生就业依旧依靠地面招聘。政府应该承担起建设就业信息

公共平台,及时减少社会就业信息鸿沟的副作用,同时也

能减少结构性就业的难题。

企业应转变用人观念

尤其是大型企业,应当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构建公平

的竞争机制,敢于招聘应届毕业生,推行企业文化教育,增

强凝聚力与向心力。

高等院校适应市场需求,转变教学理念

作为高校,一方面要放弃高大上的育人理念,高职院

校、一般本科学校和重点本科学校的教育目标不能同质化,

要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努力培养合

格人才,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了

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对人才进行私人定制,不能进行

标准化生产

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深刻的认

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就业目标。同时,应届大学

生不仅要学习理论文化知识,还要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敬业负

责、积极进取、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优秀品格。除了提高综

合素质之外,也要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打造个性化的软

实力,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并且树立敢于拼搏,甘

于在基层奋斗的就业观念,不过分追求编制内工作;在校大

学生要有危机意识,结合自身特点,提前明确就业目标,并

为此做出规划。

作者:周妍彤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第四篇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

创业能力。同时也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

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必须分析大学生未就业产生的

原因。

1.高校大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已成为当前在高校大学生毕业

的首选,出现有的岗位百人或者千人竞争,认为政府、机关、

事业单位待遇好、福利多、金饭碗,宁可有一个稳定的工

作也不愿意找一份自己更符合的工作。还有一部分高校大学

生认为自己的学历与工资不符,高估了自己的实力,通常认

为用人单位给的工资过低,通常出现按薪资找工作的现象。

2.高校大学生不愿远离家乡

有些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及找工作时依赖性较强,不

愿远离家乡,更不愿意去偏远山区及一线城市经济较发达的

地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做过一份调查,调查显示,

家乡城市成为受访毕业生就业地的首选,高达%。主要是因

为大学生对家乡有一种依恋的情怀,同时有人好办事思想

严重,认为家人朋友及各种人际关系都在家乡附近,在心理

上比较轻松一些;还认为一线城市经济虽较发达,但是经济

压力大,幸福感也不强。

3.高校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服务

一些高校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

及西部计划等政策性项目,认为那些地方没有可发挥的空

间,同时也认为农村条件不好,怕吃苦。他们在相关利益权

衡时,更多的是淡化历史责任感和放弃社会责任感来换取自

身的个人利益,这是一种病态化的就业势态,同时也反映了

当代大学生的功利化。

4.就业观模糊,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规划

许多高校大学生在高考后报志愿时,一味的听从父母及

老师的意见,不知道所报考专业到底学什么,也不知道毕业

后的去向。在大学期间不知道自己专业毕业后所要面临的严

重形势,也没有对自己今后的职业进行有效的规划,在毕业

找工作时通常会找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一方面要抓好学生培养工作,另

一方面要努力扩大新增专业影响力,使之接触社会、适应社

会,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院是学校教学

部门的基本组成部分,学院的教师是各自学科领域的专家。

各学科的专家和教师们在行业内也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社

会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

1.抓好学生的培养工作,建设一流学生培养平台学院是

学生培养的一线,学生培养是学院的第一要务,学生培养质

量的高低,将直接对学生就业产生影响,间接影响到专业品

牌的形成。近年来,新专业的出现给教学单位带来了许多新

的需要研究的问题,学院必须应势而动,积极快速地对变化

做出反应,才能使新增专业教学工作更快地成熟起来,从而

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进而形成良好的品牌

高了供需对接的效率。大学生就业辅导要从入学的第一天开

始,要实时了解就业形势,分析就业问题,树立先就业再择

的思想,使大学生在就业时能够抓住机会及时就业。

作者:高千卉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第五篇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就目前来说,大多数高校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

相关机构和部门,这种方式有利于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

指导和分析,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

的相关工作机构和部门的重视程度上还停留在表面,没有真

正的让就业指导机构和部门从就业管理职能到就业服务职

能上的转变,这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机构及部门远远不能

适应当前就业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没有更深入的发展,以至

于许多高校的就业机构、部门形同虚设。与此同时,各大高

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时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在实际

的就业教育工作宣传中,高校宣传的方式和渠道都很单一和

老套,仅仅靠着以往采用的就业指导课和信息网进行宣传,

并没有把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中

去。并且从就业教育指导工作的宣传服务来看,各大高校的

大学生就业教育信息严重的落后,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和全面

性不够,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教育和指

导,导致了大学生缺乏科学的就业教育指导,对大学生来说,

不利于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未来在社会中的就业。

2、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整体性研究不够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的加强,大学生的

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目前大多数的高校仅仅是简单的对

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进行展开,严重缺乏专业性的就业教育

研究人员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和分析,只是借用原有的就

业教育指导经验,并没有进一步的对大学生就业教育进行研

究和发展,同时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发展特征的

整体把握都是十分的不足的,以至于无法深入的、有针对性

1、增强大学生对就业教育的认知水平,更新就业观念

因目前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各大高校应增强大学生对

就业教育的认知水平,更新就业观念,把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工作放到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之处。因此,各大高校首先要

转变传统的就业教育指导观念,积极主动的加强全面性的就

业教育研究,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可行的理论研究基

础。其次,各大高校在实际的就业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大

学生就业教育的交流和合作,树立起就业教育开放的观念。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研究还不是很

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的重视、人员的配制以及物质的保

障,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加强管理,协调好与

大学生就业教育相关的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大

学生的就业教育水平和就业的能力。构建大学生就业教育体

系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有专业的、系统的体

系来作为保障,因此要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相关的法律

及制度,通过法律和制度的建设,确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合

理性、科学性规则,使得大学生有法可依、有理可讲,从而

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教育的多渠道发展是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有效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

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各大高校多渠道的开展大学生就业教

育,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好处,从而有效的实现大学生的就

业教育工作。例如可以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定向培养人才,

还可以鼓励大学生主动给了解市场,和用人单位进行签约,

让大学生在实习中体验就业的过程,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能力

和水平,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促进大学生正

确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三、总结

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助

于我国对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制,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到

大学生就业教育,是各大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由之

路,因此,就业教育指导工作必须要从管理转变到服务,提

升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增强大学生整体的职业素

质,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来说,是一次重大的飞跃,对我国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

数量越来越多,高校为社会提供的各类人才越来越充足,这

就直接导致了招聘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对文凭要求也水涨船

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高学历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

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教育成本偿还机制的缺陷、

力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的滞后、仍起作用的计划经济用人机

制等原因,导致了人力资源使用上的人才高消费现象,这是

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从学历来看,2009届毕业生中专科生

签约的比例为%本科生签约的比例为%招聘单位高学历

的选材标准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

很多招聘单位出于成本的考虑,认为女生在就业后就要

面临婚姻、生育和家庭负担,加大了单位的投入成本,而且

在工作中不如男性吃苦耐劳,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增

添了很多心理负担,直接影响着她们能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念。此外,身高要求、籍贯要求甚至是长相要求也成为招聘

单位的用人标准。正是这因为这些隐性因素,直接导致了大

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另外,有些招聘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违背

公平原则,甚至出现权钱交易,这些不正当的行为都影响着

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创业观。从性别上来看,2009届毕业生中

男生签约的比例为%,女生签约的比例为%

强调专业对口

招聘单位在选材过程中习惯于选择所学专业与岗位需

要完全对口的大学生,许多能力强、素质高的大学生在就业

过程中往往因为专业不对口而被拒之门外。在实际工作中,

只有一些特殊岗位需要直接运用专业知识,一般岗位需要运

用对口专业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而且大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

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即使再优秀的毕业生也要经过岗位的专

门培训之后才能胜任自己的实际工作。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观的影响

高校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就业观与创业观的影响

生职业指导的教育过程,体现在对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择

业技巧的指导上,相对薄弱的环节是相关就业创业观的教

育。因此,根据大学生职业预期与生涯规划,根据社会发展

过程中的就业形势,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对不同专业、

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展不同的就业创业进行就业

创业教育,达到有目标、有针对、有效果的教育目标。在这

个教育过程中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与能力,保证教

育队伍的教育观念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二是要保证学校

教育政策的支持力度,注重教育过程的创新培养。三是提高

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加强对教育效果与教育信息的反馈,保

证教育过程的有效完成。

专业设置对大学生就业观与创业观的影响

大学生在选择专业设置的时候都以是否是热门专业

选择依据和判断标准,导致在专业学习中兴趣不高,积极探

索性不强。这种选择标准过度专注了社会发展需求而忽略了

大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及对喜爱专业前景的关注。这种刻板

印象使家长和大学生都认为热门专业会带来良好的就业前

景和职业发展,但事实上由于大家对热门专业的偏爱,导

致某些专业就业的过度饱和,但这种饱和只是在上的饱

和,但事实上很多热门专业也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即

大学生质量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因此,所谓的热门

专业并没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对就业发展的预期目标。同时,

大学生对热门专业的过度关注也导致一些冷门专业的产

生,这就直接导致了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就业现象的不

平衡。同时,高校专业设置的发展前景也间接影响了大学生

就业过程。因此,高校专业的设置情况对大学生就业观有着

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作者:郭超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第七篇

1体制性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1.1工作单位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我国的就业单位从体制上被分割为不同类型,大学毕业

生普遍认为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稳定、

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工作清闲,而中小企业与上述单位存

在相当大的差距,加上我国政策对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

和国有企业有较大的倾斜,而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却困难

重重,因此大学毕业生普遍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就业,而是扎

堆竞争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岗位,从而出

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1.2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由于历史原因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二元分割,随

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城乡分割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没有完全

统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0489元,可见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除收入外,在

教育、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居住质量、娱乐生活等方

面,农村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正是因为全方位的城乡二

元分割的存在,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城市就业,而不愿意到广

阔的农村就业。

1.3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存在着明

显差距,由此造成劳动力市场在地区之间的分割。大学毕业

生在择业的时候往往会考虑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发

展水平等,所以普遍选择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这样加大

了竞争,容易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2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2.1户籍制度

加大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

2.2社会保障制度

大学毕业生热衷于考公务员这一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

公务员拥有相对完善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而在一些贫

困和边远地区的基层单位、私企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社会保障无法得到保障,或者相差甚远。同样是养老金,离

休比退休的高,行政比事业的高,事业比企业的高,国有企

业比集体企业的高,个体私营企业没有退休金。这些非常现

实的问题使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或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势必面临就业岗位有限,加大了就业竞争。

2.3档案管理制度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自由流动受到现行档案管理制度限

发展要带动起农村的发展,使农村在工作环境、基础设施、

工作待遇等方面逐渐与城市一致。第三,统筹地区发展,逐

渐消除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差距,吸引更多大

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

3.2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成统一的能够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

时没有体制上和制度上的顾虑,从而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

业难。

作者:张梅希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第八篇

一、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

1.国际国内方面。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国际贸易

保护主义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上风,使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恶

劣,经济增长速度过于缓慢,有些企业经济增长甚至呈现下

滑情况,企业不得不停产,很多企业由于不堪经济负担加重,

最终只能宣布倒闭。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对于劳动力供给与

需求一直是供大于求,又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更是增加了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此外,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接受高

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生已经屡见不鲜,大学生在社会

中已经失去了原来的优越地位,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的重要因素。

2.大学院校方面。大学院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也

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大学院校开始扩招以

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参与实践的人才,这样就拉大了学校与

社会的距离。此外,大学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衔

接较少,甚至有些专业在社会上根本无用武之地,与社会需

求脱轨。学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我国很多大学院校的管理

制度对学生兴趣、爱好关注较少,如在课程选择上,按照学

生兴趣选择较少,所学课程基本都是学校已经设定好的必修

课。此外,在学生成绩考评上也较为机械化,缺乏一定的灵

活性,很多学校只看重学生的期末卷面成绩。

3.大学生自身方面。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主要是大学

生对自身认识存在问题,高估了自己的就业能力,看不清现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不明自身就业方向,

在求职时就会感到迷茫。此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素质与就

业单位要求不符,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不

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适应不了岗位需求。另一方

面,大学生对于自身定位存在偏颇,在求职时一心希望找到

薪资待遇十分优越的工作,通常会将就业地点选在北京、上

海、广州、深圳等地,又加重了这些地域的就业压力。

二、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分析

1.国家政策的扶持。国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就业方

式,如现行的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

支一扶等,同时,还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就业

提供小额资金贷款,延长偿还时间,降低偿还利息。此外,

国家要多鼓励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建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

就业岗位,做到人尽其才,促进大学生就业。

2.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

素质。大学院校教育工作的重心不仅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知

识型人才,还要培养更多的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为使学生正确认识到现阶段就业

情况,在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就要开设就业教育课程,以便其

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同时,学校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

身价值,避免出现眼高手低情况。积极参与就业活动,抓住

就业机遇,形成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先就业不仅能增

加工作经验,在岗位上学到更多知识,还能学习到怎样与人

相处,了解职场规则,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以便迎接更

好的工作机会。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现阶段最难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政

府、学校、企业、大学生共同去面对,共同找出解决办法。

政府多出台相关政策,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企业

也为政府分担就业任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成立知识密集

型产业,吸引毕业生就业。学校方面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和观念,多提供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毕业生也

要转变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了解社会需要,做好就业

准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者:刘小亚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蔺市镇社保所

第九篇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外因

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大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就业市场,获

得的工资是市场价格,由供求双方决定。从供给来看,自上

世纪末开始,高校普遍开展了扩招。用一组数据说明,1998

年大学录取人数为108万,录取率为34%1999年录取人数

激增至160万,录取率增至56%。从此,中国高等教育录取

人数逐年增加,到2011年,录取人数为675万是1998年的

6倍之多,录取率为72%,是1998年的2倍多。可见,中国

高校为就业市场供给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需求来看,虽

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但

是岗位数量增加有限,特别是当遇到经济危机时,会使岗位

数量受到进一步限制。所以出现了用人的供求失衡问题,而

且日益加剧。一方面提高了岗位的竞争程度,另一方面降低

了大学生待遇。

传统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严进宽

出,在学科建设、教学管理及教授方式方面无法适应快速变

化的就业市场,很多学科的教学严重偏离实践。很多大学生

毕业后短期内很难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所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无关,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

高校人事制度不合理,很多老师都缺乏工作经验,擅长讲理

论,缺乏实践经验,教出的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

就业市场不完善。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

尚未建立,存在大量体制性障碍,阻碍了大学生就业。严格

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人事制度人为地割裂了全

国人才市场,使得大学生根据市场信号作出最优抉择受到了

障碍。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生源实现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市

大学生被欺骗的现象。

创业环境不优越。现在,各级政府都在强调和鼓励大学

生创业,这是缓解用人单位压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比较有效

的途径之一。对此,政府出台了很多旨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

优惠政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说,我国的创

业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不对称十分严重,大学生创业

面临巨大风险,失败率非常高,政府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资源配置失衡。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

济发达,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

滞后,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同理,大城市比小城市,

城市比乡镇的人才吸引力要强。这就造成大学生毕业后更愿

意去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一方面造成了大城

市就业压力剧增,一方面落后地区人才匮乏的矛盾局面。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因

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不健全。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

了短期利益,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相应的师资力量却没有跟

上,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下降,管理难度增加。没有准确地预

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盲目跟从,滞后与功利性现

象突出,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

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突出。

高校缺乏科学的就业指导。高校虽然都设置了专门的学

生就业部门和课程,但形式化严重,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

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高素质的

专业教师,很多高校由并没有丰富就业经验的辅导员担当授

课教师。课程设置不合理,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课

或者是认为工作与理想不符而不愿意工作,这实质上并不是

就业难,则是观念出了问题。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要么追求

轻松要么追求高大上有面子,左手求稳定,右手求高

薪。而对于服务类、销售类等比较劳累、辛苦的岗位则嗤之

以鼻。智联招聘应届生数据库显示,人力资源、财务等轻松

岗位与贸易、高级管理这样高大上的职位受到了应届生的

青睐,在根据简历投递数/职位数计算的竞争指数上,人力资

源、贸易、高级管理的得分分别为142132189,财务岗

位甚至高达330,而需求不断增加的服务类、销售类的得分

甚至没能过百。

学生缺乏创业创新意识,独立性差。与国外大学生相比,

我国大学生的优势在于应试,但是创新意识相对薄弱,学到

的知识没有做到融会贯通。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创业太

艰难,不如找一个大企业好乘凉,这种误区严重限制了大学

生的就业门路。一些大学生由于从小被父母宠爱,独立性很

差,对很多事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总是跟着父母的指挥棒

走。对于一些小事情尚且能做主,但对于选什么专业,上什

么学校,就业还是考研,去什么地方工作,找什么性质的工

作都缺乏明晰的想法。很多大学生找工作时还要依靠父母找

关系,而且认为理所当然,缺少努力的意愿。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若干对策

完善就业市场,改革教育体制。政府要深化人事劳动、

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

护主义,打破制约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加大硬件与软件

的投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平、稳定、透明的就业环境。

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向

更能发挥其价值的地域流动。改革教育体制,对高校进行分

类改革,提高毕业条件,增强师资力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

的高素质大学生。

高校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就业指导。高校要秉承

创新精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预测,大刀阔斧地对学

制,保护学生利益。

完善政府职能,供给更多高效的制度。对于有志于创业

的大学生,要对其进行有效创业支持,例如提供创业导师,

提供创业补贴或无息贷款等,并扩大支付范围,加大支持力

度。不断建立健全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将大学生就

业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切实保证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的合法权益。此外,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非

国有企业、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及基层地区等更需要人才的

地方工作,发挥聪明才智。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

要清楚自身素质才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不要把有限的时间

浪费在抱怨及不满,要脚踏实地,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

不断发现自身不足,及时弥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

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应当认清现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个

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不要有过高、不切合实际的幻

想,根据自身条件先就业,等自身素质提高之后再择业。准

确把握定位,在日常学生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与诚

第十篇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的特点

一是高校就业工作具有系统化特点。在就业过程中,选

择了有针对性的高校就业工作专题进行开展,所有的就业工

作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把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表现出来,

增强了学生对当代就业工作的直观性了解,提升了学生主动

参与性。二是高校就业工作具有深入化特点。当代高校就业

工作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为就业而就业,而是从就业工作中进

行总结提炼和升华,从而上升到更高层面的对人本身的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高校就业工作以当前的教育理论为

依托,注重挖掘时代元素,从传统的为就业而就业转变到有

既要让大学生实现知行的合一,还要实现知识与个人世界

观、价值观的统一。第三,就业工作理念其实就是一个要具

有现代社会气息合格大学生优秀公民。这一目标的实

现离不开就业理念的指导和引导。就业工作过程中,大学生

逐步建立其共同的社会秩序理念,并在不断的强化中塑造成

为一种公共品质,这种公共品质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和谐

社会的营造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行为保障。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分析

彻落实以人为本不够。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指向与

高校就业工作的的目标是一致的,就业工作理论就是为其服

务的理论体系。现有的高校就业工作的出现的状况之一就是

形式主义严重,学校的就业工作理论灌输没有真正从学生角

度出发考虑问题,没有真正的坚持运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理论。如果能考虑到学生现有时间段的学习效果,考虑到他

们将来就业的能力,考虑到祖国的未来等,根本不会出现类

似的问题。

坚持科学施教不够。针对学生的就业,未来的社会和国

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目标对象,怎样才

能有效地实现,这些都是我们最应该关心和研究的基本问

题。因此,大学只有通过坚持科学施教,才能真正实现教育

思想推崇下的高校就业工作的的主体性地位,这是贯彻就业

工作理论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大学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

目标、努力促进大学学生充分享受政治民主权利所在。

受教育者内在诉求体现不够。要想全面、准确、科学地

理解高校就业工作的,必须考虑到人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

因素,说到底就是从就业工作理论视角去思考。改革开放带

来的一些不好的元素极易影响到当前思想和信念不太坚定

的青少年一代,然而,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

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社会大众广为接受,让就

业工作的成果与广大的学校师生和社会群众发产生思想碰

撞的火花和情感的共鸣。

作者:郑燊浩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年度培训方案-尘埃深处是繁花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

本文发布于:2023-11-25 12:0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850462260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