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论点、论据
写作规范性
论述逻辑性
40
30
30
论文编号
: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28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
结合具体古典诗歌
谈谈中国人的思乡意识
学生姓名 王丽娜
专 业 会计学
层 次 高起专
批 次 112
学 号 W13
学习中心 河北电大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目 录
1.前言….……………….……………………………………………..3
2.品味思乡怀人诗词的情感……………………………….…………3
2.1..……………………………………………………….……3
分类
2.2..…………………………………………………..……3
鉴赏示例
3.鉴赏思乡怀人诗歌中的意象………………………….……………4
3.1..……………………………….……...…………4
表达意象的特点
3.2表达.…………………………………………….5
意象的特殊内涵
4.鉴赏思乡怀人诗歌的表达技巧.…………………….…………...…5
.………………………………………………….5
4.1以景衬情(景)
4.2以事写情„„„„„„„„„„„„„„„„„„„„„„„„„„
6
4.3虚实结合
………………………….………………………………6
5.结语……………………………..…………………………………7
参考文献..……………………………………………………………..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乡愁
1. 前言:
人的一生中总免不了要离乡背井前往异乡,那种痛苦难耐的感觉十分的难受。这
份乡愁不管是在何朝何代,都是相同的。因此,才留下了这样多流传千古的怀乡之作。
纵观中国历史,早就写尽了乡情、乡愁。
翻开中国第一部古典诗歌的总集—诗经,里头就有许多先民的怀乡之作,大多是
描写征夫戍卒想念故乡的哀情。
细数中国封建文人,或一生不受重用,或屡遭排挤、打击,或沉浮于宦海,或郁
闷于羁旅的无边惆怅。内心苦闷、抑郁,失志不平,只好聊用思乡来慰藉,稍稍平复
自己的心态。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
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
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诗人们不仅抒发一己之乡愁,也是在抒发普
天下浪迹天涯异乡游子的共同心曲。思乡情结,源源不断,化作一种民族的向心力。
通过回顾我们学过的“思乡怀人”的古诗词,来了解古人在诗词中所表达的对友
人的思念,在异乡的孤寂、惆怅、落寞、凄清之情。通过具体的诗例来把思乡诗歌的
情感分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等几大类。并鉴赏思乡怀人诗词
中的意象 ,即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常常通过思乡怀亲表现出来。中国人对故土的眷恋,以及“落
叶归根”的思想,都是中国文化凝聚力的体现,是超越时代的。作品中具有一种穿透
时代的传统文化精神,并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关键词: 思念 乡愁 历史文化的怀念 意境
2.品味思乡怀人诗词的情感
2.1分类
人们究竟是为何怀乡,又是如何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呢?纵观各期诗词,可分为一
下三大类:
思念亲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边关思乡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王安石《泊船瓜洲》
2.2鉴赏示例
3
2.2.1思念亲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
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抒写游子的思乡怀亲。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高度概括而又极自然地表
达了年轻的诗人旅居在外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每当佳节来临,而
自己形影相吊之际,更使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景,这既是诗人自己心声,书写了他深
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此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千百年来已成
为游子思乡的佳句。
2.2.2思念故乡
李益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
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前两句抓住边塞月下之景的特点,极力渲染大漠的荒寒和凄冷,“回乐峰”“受
降城”点出地点,分别以“霜”“雪”形容沙和月,一写天上,一写地下,上下交映,
无比单调、苍凉,为下文铺垫。第三句又诉诸听觉,以呜呜的深沉芦管声,进一步渲
染气氛,触动人的思乡情绪。“不知何处”说明不止一处,凡是有征戍者的地方都会
借笛寄情;也透露出征人惆怅的心境。最后用“望乡”两字点活全景,通过虚拟的征
人望乡的细节动作,表现乡思的心理。这就使人之情貌与上面所写的夜景、笛声浑然
一片,不直接抒情,但思情已尽见。
2.2.3羁旅愁思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
钟声到客船。
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
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
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
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这首诗抒情自然质朴,不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
感。
3.鉴赏思乡怀人诗歌中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3.1表达意象的特点
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首散曲小令,曲牌名为“天净沙”,题目是“秋思”。这是抒发天涯旅思的代表
作。这首小令共描绘出三幅画面,且这三幅画面均由一组名词短语构成,特色明显。
第一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感觉是灰暗、苍凉、孤寂、萧瑟。第二组画
面: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断
肠人。让人觉得冷清、凄凉、路途遥遥。这又都围绕着一个“愁”字。第一组从正面
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二组从反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三组直接点出游子浓郁的乡愁、
乡情、乡思。
3.2表达意象的特殊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下面举例说明。
常见意象: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南唐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 李
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
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
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
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
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
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
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
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
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
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
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愿逐三秋雁,年年一
度归。” (卢照邻《昭君怨》)。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
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
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4.鉴赏思乡怀人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
4.1以景衬情(景)
5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
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
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
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
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
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
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
殷切。
4.2以事写情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
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
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
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后
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
不胜感慨。短短的四句,时间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
节,而且是乐景写哀,“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
句“落花时节”则另有寄托:国势日衰,盛年已过,流水落花,好景难再,不禁凄然
相问,潸然泪下。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
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
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事”与“怀”
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4.3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
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象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
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唐 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
6
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
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
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
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
的浓浓的思乡情。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这类诗歌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
形象。
5.结语
思乡情结,从中国远古延续到今,影响到现当代。流亡海外、侨居海外的华人、
文人、学者也常表现浓厚的思乡情。无所归依的飘零感逐渐演化为对故土,对亲人,
对祖国的思念。
现代社会经过几千年来的变迁,游子文化也扩大了。“怀乡”是对整个国家民族
的怀念,“思念”是对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怀念。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样的向心力,
它的文化就难以持久。游子文化在思乡的痛苦之外,也是一种催人上进的力量。让每
一个普通中国人获得共鸣。
参考文献:
胡晓武.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思乡情结”[J] .文教资料,2010(7)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唐诗鉴赏大典.北京文艺出版社,2010
7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9:43: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261992252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结合具体古典诗歌谈谈中国人的思乡意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结合具体古典诗歌谈谈中国人的思乡意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