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题比赛设计稿
山水有情,诗文留香
——2017年“诗歌鉴赏”说题
诗歌,作为我国文学的最早样式,它源远流长,从最早的《诗经》
《楚辞》到汉代乐府民歌,从魏晋五言诗到唐诗宋词,奇花异葩,群
星璀璨。徜徉于古诗词的百花园,我们会享受到无穷的情感乐趣,感
受到无限的艺术熏陶。学习诗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
趣的重要途径。诗歌鉴赏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型,占11分,较为充
分地考查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下面,我以17年衡水质检语文卷的诗歌鉴赏题为例来讲解一些诗
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一、原题再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
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为黄州,又迁蕲州
(今属湖北),后病死。
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
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8.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
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词人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词人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
象。“依旧”
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
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词
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E.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
事”凝聚在对“夭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9.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二、命题依据及考点分析
以上题目,主要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高中学生语文素
养培养目标以及全国课标卷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而命制。语文课程
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通读文本后能理清思
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对作品中的人物作出自己
的评价。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
启示。
诗歌鉴赏题,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激发学生珍爱自然、热爱生
活的情感,提高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力从而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性情、
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基本理念。《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的
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
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
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三、解题预设和解题步骤:
本题考查的是一首词,《点绛唇》是词牌名,《感兴》是题目,
作者是宋代的王禹偁。王禹偁对同学来说可能都比较陌生,所以学生
在作者上面基本得不到有用的信息。但是这首诗歌下面却有3条注释,
“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大体能看出看出诗歌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
具体看题目。
第一题为双选题,这是2017年高考全国卷对诗歌鉴赏题目一个变
革,是一种新题型。通过两次月考,我发现这道双选题对于学生来说
难度比较大,出题者往往是在细节上做文章,而我们的学生本身对诗
歌的分析理解能力比较差,还缺乏揣摩细节的能力,因此这道双选题
也就成为新题型新考验了。
首先我会让学生来说他的答案,基本上学生能选出A选项是错误
的,因为9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已经复习过了,而且比喻和拟人都是相
对常见的修辞手法。但是C选项考查的是意境,我们还没有复习诗歌
鉴赏,所以学生暂时选不出来,重点来分析C选项。
A选项考查的是修辞手法。B选项中针对“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
分析作者情感。C选项考查意境。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蒙
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
上空袅袅升起,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孤”
展现出寂寥、萧瑟的意境。也可以从“孤烟”这个词人联想到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给人苍凉孤寂之感。C选项错误。
D选项依然考查意象。E选项考查诗歌的语言特色。
明确答案:AC(A应为“拟人”手法,C展现的是“寂寥.萧瑟"
的景象)(对一个计2分.对两个计5分)
第二题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分值是6分。考查的是诗
歌的情感。了解词人的感情必须从把握诗歌的内容入手,进而理解作
者思想感情。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本题答题要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来答
题,一共6分,分3点,每点2分。提醒学生答题的时候按照内容先
后进行分析,本词一共4句,可以让4个学生来分别谈谈每句词中作
者所抒发的情感。
此词劈头一句“雨恨云愁”即是主观感觉的强烈外射。学生通过
第一题的A 选项可以知道,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能够分析
拟人用在此处的作用。云、雨哪有什么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
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
明是郁积着愁闷。我再引用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
丽地,金陵帝王州。”讲明江南的景色即使是美丽,但是却会不散这
弥漫在云雨之中恨和愁,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结合第一题C选项,再联系注释,
学生会较快的总结:词人被贬到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客居
他乡,那“一缕”细微的“孤烟”又让人生出孤寂落寞之感。
词的第三句,教师只需点明:雁是思乡的媒介。学生就会得出作
者思念家乡的结论。再补充《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
之志哉!’”,作者不仅滞留异乡更不能像大雁一样振翼高飞的
感慨。这样就比较完整的分析了第三句中作者抒发的情感。最后读到
“谁会凭栏意”,学生会想到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
“无人会,登临意”,明白作者被贬之后,心事无人诉说的苦闷。
这道题目要求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答
题的关键就是从整首词的内容出发,分析词人所抒发的情感。
明确答案: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肖己
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阑意"的
感叹表达了词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词人賦异
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毎点计2
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四、技巧总结和知识拓展
纵观近几年全国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
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
词学习和高考备战,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应从古诗词鉴赏命题
的角度来探索古诗词鉴赏的解题技巧,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摸清
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尽快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诗歌解读程序。
(1)、读诗歌的标题。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
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
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感兴”,
即事抒情,即从眼前所见之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
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诗词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
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对知识的掌
握,这样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以上是我的说题内容,恳请各位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9:40: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260141004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说题比赛设计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说题比赛设计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