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须注重的几个方面
高考中,学生感到诗歌鉴赏题很难下手失分较多,很大程度上是读不懂诗歌
语言,平时对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够所致。因此,要提高学生
的阅读鉴赏能力,教师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并把它贯穿于中学诗歌教学的始
终。
一、督促学生多读多背
多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大量的长期的朗读不仅能培养
学生的语感,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理解语言深刻意蕴及体味语言内部张力的能
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激发学生朗读的
兴趣。多读多背学生就会熟悉古诗歌语言习惯和语言材料,有助于学生对诗歌语
言的理解,从而不断有所领悟渐入诗歌的意境。
二、引导学生读懂诗歌语言,把诗歌语言译成白话
诗歌语言具有精炼性、含蓄性、概括性及跳跃性等特点,这就使得学生在阅
读时看不懂或看得似懂非懂、模模糊糊,严重影响了鉴赏甚而无法鉴赏。因此,
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读懂诗歌语言。要读懂诗歌语言必先了解古人的
语言习惯和语言材料。诗歌语言的语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序,很大一部分是倒
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掌握主语后置、主宾换位、宾语前置、定语前置及定
语后置等古汉语语法知识,结合具体的诗歌语言,在翻译时把倒装的句式还原复
位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
洲”。“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好象是宾语,实际上是主语,
译时应放在动词“历历”“萋萋”的前边,把后置的主语还原复位。诗歌语言的概括
性、精炼性使其语言表达大量存在着省略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掌握省略中
的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及虚词省略等现象,在翻译时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如
徐兰《出关》中,“马前桃花马后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把”出关”和“不回头”的
对象省略了,译时要综合全诗把省略掉的主语补译出来。有些诗把名词性的意象
并置在一起,省略了谓语与修饰语,译时要在意象后补出谓语,在意象前加入恰
当的定语进行修饰补充使其语意畅通。如李商隐《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
迹板桥霜”应在名词性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前加一
定的修饰语,并在其后补充谓语,使其语气连贯语意畅通,才能准确的把握诗歌
语言的含义。要注重古人语言习惯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
“绿”字活用为动词,翻译时要把它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即“把江南变绿了”。此外,
对古诗中涉及的古代人名、地名、官职名、专有名词等在理解时要剥离出来,这
样对理解诗歌语言会起到减负的作用。
三、启发学生体察情与景的联系,探究诗的意境
读懂了诗歌语言只是了解了诗歌的皮毛而已。体察情与景的联系,探究诗歌
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引导学
生弄明白诗中的“象”即“景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用来表“意”的,为情服
务,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其次把握诗中蕴含的“意”即“情语”。”情语”是作者
寄寓在“象”中的情感。把握情感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遭
遇,知人论世,设身处地的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把握“情”的关键。再则,要启
发学生缘景明情,体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等方式,通过
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将诗歌描绘的情景想象成画面。,感受画面的氛围,体会如孤
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雄宏壮阔等意境,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性情,
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美。
四、多角度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探究诗的意境,把握诗的主旨,要多角度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要
从名句角度把握作者的观点及思想;从炼字和修辞角度探究作者的表达效果;从
赋、比、兴、联想、想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烘托、衬托、托物言志、化用
典故、虚实相生、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入手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从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入手体会作者表达的特点;从音韵角度入手体会古诗歌错
落有致、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9:36: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258132252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诗词教学中须注重的几个方面.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诗词教学中须注重的几个方面.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