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24 19:34:14 阅读: 评论:0

江畔独步寻花其七-哑然失笑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2021新年贺词)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________

2)【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思绪之绵长(无穷)

2)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

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

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分析, 千古兴亡多少事?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

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

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因此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要暗示了时间

之漫,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结合诗歌内容写作背景分析,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词人登京口北固

亭望神州的所见所思所感,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

的地方。词人眼望神州,感概千古兴亡之事,下阕,作者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

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

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末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表达

词人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

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贾生》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

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

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

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思绪之绵长(无穷)

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

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

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

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要在理解词语字面意思的基础上

再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

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静显

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

赏。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

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 首联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弃置身则点明被贬谪、被

,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辛酸与悲凉。

B. 颔联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昔日友人,多已离世,如今孤

身归来,物是人非,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 颈联诗人以千帆”“万木自比,选取沉舟千帆病树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

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 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含共勉之意。全诗感情真

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答案】 C

【解析】【分析】C项,诗人没有以千帆”“万木自比之意,刘禹锡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

己。故C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

歌的内容,结合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进行辨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小桃无主自开花一句,无主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答案】 1)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

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2)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

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解析】【分析】(1 小桃无主自开花:小小桃树虽然失去了主人,但依然在春天里

绽开了艳丽的红花。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桃花

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反衬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凄凉,为后面

两句点题的诗蓄势。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

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人家为面,点

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

情,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战争的厌恶。

故答案为:⑴ 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

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

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炼字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

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要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

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环境等进行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雨

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诗人写出了下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

形态和心思。

【答案】 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

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解析】【分析】首先理解诗句内容: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

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第二句从雨量

上写,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

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三,四句便写这一情况。这首《小雨》诗,换用拟人手法,说自

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

那千峰给遮挡。珠帘二字很确切,因为雨不大,尚是一点点下滴,如成串的珍珠;如果

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线、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帘子了。说雨妒,诗人是在调侃,但这

一调侃非常有意思。因了雨的妒,挂上了珠帘,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因为是稀

疏的珠帘,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增加了迷濛,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本题描

述时要用第一人称,写出小雨的形态及心思。形态可抓住前两句,心思抓住后两句,并指

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如:我不能下的太大,也不肯全无,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

故答案为: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

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理解诗句的内容,结

合作者的表现手法和诗歌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回答时所站的角度,运用

的语气。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它以难zhē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昭唤它。

(艾青《太阳》节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zhē________________

虫蛹________冬蛰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下面词语中的意思与旷场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旷达 B. 旷课 C. 空旷 D. 旷日持久

4指太阳,诗人惜墨如金,描绘了________,构成了一幅丰富的画面。

【答案】 1)遮;zhéyǒng

2)昭唤;召唤

3C

4)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解析】【分析】(1不要写成不要读成zhí不要读成tǒng

2召唤意思是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来,通常口头呼唤某人。指呼唤,用言

语叫人来。

3旷场指空阔的广场,的意思是空阔。A项,旷达指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

心胸、性格。旷:开朗,心境阔大;B项,旷课指即逃课,又叫翘课,通指学生无缘无

故、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去学校上课。旷:荒废;耽误;C项,空旷指空荡荡的,视野开

阔,无阻挡物。旷:空阔;D项,旷日持久指荒废时日,长期拖延。旷:拖延得太久,

荒废、耽搁。故选C

4)由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等句子可知,描绘

了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故答案为:⑴ zhé yǒng

昭唤 召唤

C

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

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

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

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⑶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⑷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述,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概述主要内容。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

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

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

样震耳离弦。根据这两个比喻,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

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因此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2)最后三句话的意思是: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

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

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

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

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据此可知这几句话表达了词人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

志但又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

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辨析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此题考查分析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

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

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7品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

精神三字。

【答案】 长精神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解析】【分析】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

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

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

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指振作、增加、增长。长精神生动的表

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表达了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表明不消极气馁,要抖

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的决心。

故答案为:长精神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

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

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

8阅读诗歌节选,按要求作答。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

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

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

1 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营造

了一种①________的氛围,衬托出刈草男孩②________的特点。

2)阅读泰戈尔的诗句《真理》,以《青春》或《奉献》为题进行仿写。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真理》

仿写:________

【答案】 1)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2)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解析】【分析】(1)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

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

,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

反衬出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的割草孩子的渺小,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作者的

情思也尽在其中。

2)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以《青春》或《奉献》为题

仿写。如,奉献之树在它的善良之土中长出。

故答案为:⑴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⑵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

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 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诗人很难得到家信。

C. 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 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B

2)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解析】【分析】(1ACD正确;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战火而不是大火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春天望去,诗人对国家破败、山河破碎的局面十分忧

虑,几乎到了白发不胜簪的地步;家书难得则可表现出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故答案为:(1B

2)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⑵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

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两个字中任选一个,

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示例一: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

心悦目。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

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

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甲】诗长江春水绿堪染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

可以作为染料,以堪染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乙】诗雨匀紫菊丛丛色意思是秋

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

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

让人赏心悦目。

2)【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

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

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示例二:

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⑵《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

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

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赏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进行

正确的理解,结合句意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中感悟诗

人的情感。抓住抒情的语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梦中作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

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凄清;迷离

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

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分析】(1)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

的关键。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

人。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夜晚的凄清、迷离的环境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

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

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根据注释和诗句中客思家一词从诗人被贬的心情和对

家乡的思念两方面概括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

乡的心情。(或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凄清;迷离;

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

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点评】⑴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⑵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

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赠苏绾书记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注】书记: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学、书籍、文

章等。红粉: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泛指友

人将要赴任之地。

1)一二句写出了苏绾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意?

2)诗中应计日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下面诗中的闺中只独看红粉楼中应计日的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

析。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月夜:本诗是诗人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人在鄜州的羌村。

【答案】 1)特点:文采出众,才华横溢。

用意: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2)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馆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

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3)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杜甫诗中

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

审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解析】【分析】(1)本诗一二两句的意思为:我知道你才思敏捷,文书写得非常漂亮,

却为什么要赴北疆边地去参军呢?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写明了苏绾的才能, 这也交代了

赴朔边的原因。第二句的问句体现了作者对好友的不舍。

2)结合诗意分析,应计日的意思为:计算着分离的日子,“莫经年的意思为:不要长

年滞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家中妻子将一天一天计算着分离的日子,燕支山下你千万不

要长年滞留哪。这是诗人设想苏绾走后苏绾的妻子对他的思念之情,实则婉转抒情,道出

惜别之意。据此作答即可。

3)结合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赠苏绾书记》委婉而又风趣地劝说友人切勿

留恋边庭,应尽早归家团聚,表面上说妻子不忍分离,实则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盼友人早

归。《月夜》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含蓄的写出了自己内心

的焦灼和对妻儿及家乡的思念之情。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特点:文采出众,才华横溢。用意: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

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馆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诗

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杜甫诗中想

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审

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写作意图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和写作意图,首

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

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

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⑶本题考查探究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想象、寄情于景、

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渲染烘托等。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方法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

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诗歌诗歌内容和主旨之间的关系即可明确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13阅读下面古诗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

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 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请

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 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

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

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答案】 1B

2)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或由它没

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

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

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

给人以鼓舞。

【解析】【分析】⑴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

即可。B项有误;结合内容可知,点明酬答题意应在尾联。而非一、二句。故选B

⑵对诗句的赏析,注意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分析含义,也可以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句

富含的哲理去分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

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

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

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

襟怀。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

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诗意为: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

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并与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有生

机的景象形成反衬,蕴含深刻的哲理:新陈代谢,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诗人对

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⑴B

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或由它没落

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

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

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

给人以鼓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

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

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

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14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 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

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 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

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 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

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读起来朗朗上口,音

调和谐,旋律优美。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赏析正确。C.这首诗表达诗人的思想愁绪,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也不

是家乡的景物,谈不上 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

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

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

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

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驿:驿站。阳月:农历十月。殊:实。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

陇: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 1)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

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对比手法。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开头四句

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解析】【分析】⑴。诗的最后二句,诗人从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

乡处,应见陇头梅。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

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

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

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诗人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

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

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

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

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

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

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

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

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故答案为:⑴ 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

庾岭高处的梅花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对比手法。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开头四句通

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

资料人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

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写法技巧。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

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并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

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答案】 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

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

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

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

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

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

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

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

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

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

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

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

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

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阅读此题可

知: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涨满的江水翻滚着白白的浪花,在烟雨迷蒙中传来了杜

鹃阵阵的啼声。真是一派乡村四月生机盎然的景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写作意图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写作意图,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

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拟人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艳,写出

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2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

【解析】【分析】⑴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

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

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

去;百花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

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

意。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惜春

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

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故答案为:⑴ 拟人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艳,写出

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

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

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

【注】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

蜀人,报本禅院方丈。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搜句:作诗。浙东:指钱塘江以

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吴音渐已变儿童

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

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分析】⑴ 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

,苏轼的家乡在四川,长期在江浙做官,离开家乡多年,吴音渐已变儿童 一句点明此

意。

⑵体会思想感情,要结合苏轼的经历,从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

感倾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然为官,却有一事无成的无奈,表达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

活的羡慕,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故答案为:⑴吴音渐已变儿童;

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

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先把握诗歌的大致意思,明确信

息筛选的方向,紧扣题目的要求,即挑选最合适的句子回答。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

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

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19古诗词阅读

采桑子(其四)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

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________

【答案】 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

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

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字,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

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

分析出来的。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

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

分析方法。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

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还可分析诗眼,表达的是同

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

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

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字,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

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意境、炼字、修辞等角度入手。

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背景。

20九(1)班刘恩同学在整理归纳古诗意象时遇到了困难,先请你跟他一起阅读下面三首

诗歌,联系诗歌内容讨论孤舟、行舟、轻舟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泊平江百花洲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春游

陆游

兰亭路上换春衣,

梅市桥边送夕晖。

闻有水仙翁是否,

轻舟如叶桨如飞。

【注】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京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

刘恩:我觉得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待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出行的方式,一别心知两

地秋使得惜别之情溢于言外。所以我认为行舟这个意象包含了诗人的离情别绪。但是

孤舟和轻舟我就不知道了,你能帮助我吗?

我认为:________

【答案】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是从眼前泊岸的孤舟说起,不必埋怨孤舟漂

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自己同它一样,也是一只不系的孤舟,结合作者从京城外

调赴任背景,作者用孤舟来感慨人生漂泊、前途难料。《春游》一诗点出了诗歌的时间

和背景,路上的美景更是让诗人兴奋不已,轻舟如叶桨如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点出

了诗人内心的轻松与自在。

【解析】【分析】结合全诗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理解这两个意象,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

自是一孤舟。尾联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

一只不系的孤舟。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

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春游》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春游的事,首句兰亭

路上换春衣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兰亭路上呈现的春天的美丽景色,第二句梅市桥边送夕

,描写夕阳西下时美丽的景色,送夕晖””三个字看出诗人对这一景色的喜爱,最后一

轻舟如叶桨如飞,写诗人乘着小船在水中徜徉,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点出了诗人内

心的轻松与自在。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是从眼前泊岸的孤舟说起,不必埋怨孤舟

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自己同它一样,也是一只不系的孤舟,结合作者从京城

外调赴任背景,作者用孤舟来感慨人生漂泊、前途难料。《春游》一诗点出了诗歌的时

间和背景,路上的美景更是让诗人兴奋不已,轻舟如叶桨如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点

出了诗人内心的轻松与自在。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

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

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

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历史教学反思-大香蕉一区二区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9:3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25654345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