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
1.古诗鉴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不想舍的又是
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
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
向上。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
“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所以诗中诗人想舍的是腐朽的
朝廷,不想舍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
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
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
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
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故答案为:⑴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⑵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
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
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读诗歌,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注意掌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
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运用能力。此题考生要熟读诗歌,了解诗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了解。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①②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③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②微径:指小路。③霁: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
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2)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
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诗境。“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
五峰”的意思是: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
葱,犹若刚刚画成。描绘诗境时要抓住雨后景物的特点,明确写了雨后的山、烟雾笼罩的
山。
(2)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
喜”。
故答案为:⑴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
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⑵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
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
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
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
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
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
意,理解情感。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场景。
(2)“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答案】 (1)示例: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
(2)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某句诗的画
面。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和适当的描写。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写
法,也就是烟雾和月光既笼罩着江水,也笼罩着沙滩。这一点在特别注意。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
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表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
际上是在批评统治者和权贵。因为那些歌女哪里有自由,都是被权贵所指使的呀。
据此可作答。
故答案为:
(1)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2)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
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
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
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
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4.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 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千寻”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
塔。
B. 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的可以见旭日
冉冉升起。
C. 第三、四两句可以第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内容的升华。
D. 末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其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
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
精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
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进行理解。对选项要逐项进行审读,仔
细辨析。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柳条、藤蔓、黄莺。
(2)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
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1) 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
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
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
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
静 。
(2)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系离情”进行分析。这首
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从修辞手法方面分析,“黄莺
久住浑相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欲别频啼”四个字表达出了“惜别”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 柳条、藤蔓、黄莺。
⑵ 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惜
别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答题时应注意,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
别其性质,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柳条、藤蔓、黄莺。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
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
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
达的情感。
6.请你分别对含“最”字的两句诗“最是一年春好处”和“此物最相思”进行朗读设计,并阐述
理由。
朗读技巧提示:停连、重音、节奏、语气、语速、语调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答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最”应使用欢快的语气,语速稍快,来表现诗人
对早春景色的喜爱;《相思》中的“最”应使用低沉的语气,语速稍慢,来表现诗人内心对
友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
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
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所以“最”应读出欢快,欣悦的感情。
《相思》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
婉曲动人。所以“最”应重在抒情,读出对友人的思念。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最”应使用欢快的语气,语速稍快,来表现诗
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相思》中的“最”应使用低沉的语气,语速稍慢,来表现诗人内心
对友人的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朗读设计的能力。朗读设计包括设计朗读的停连、重音、节奏、语气、
语速、语调等。要对诗中的某个词进行朗读设计,最关键的是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思
想感情不同,朗读的设计也不同。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B.第一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C.第二联放眼四周: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
D.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明”作动词,表现出阳光下溪水闪烁明亮,晃人眼目。(“出”则将山峰拟人化,远处
碧色的峰峦,仿佛调皮的孩子,突现群山身后。)将静态之物写得动感十足,体现了作者
热爱自然、眷恋田园之情。
【解析】【分析】⑴ D项“ 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
的惬意”的说法有误,“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写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
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⑵“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描绘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
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
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
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
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故答案为:⑴D;⑵“明”作动词,表现出阳光下溪水闪烁明亮,晃人眼目。(“出”则将山峰
拟人化,远处碧色的峰峦,仿佛调皮的孩子,突现群山身后。)将静态之物写得动感十
足,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眷恋田园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
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写法特点。答题时应注意,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
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解答时要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结合诗
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者。
B.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
声。
C.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酒眷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
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四句诗的用字造语气势磅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2)下列诗句中,和本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一项是( )
A.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D.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1)D错误,此诗的用字造语并非气势磅礴。
(2)C错误,此句出自《木兰诗》,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
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故答案为:⑴D;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
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结合对
诗歌的理解进行判断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情
感。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早作
(宋)裘万顷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注】①井梧:井边的梧桐树。②缄:包藏。③斗:北斗星。④河:银河。
(1)诗中“井梧飞叶”与“________”的景致非常具有秋天的味道。诗句“________”点明了文
题中的“早”字,意为此诗是诗人在黎明破晓之时创作。
(2)诗人怎样营造出山中清晨宁静的氛围?请结合第四句做分析。
【答案】 (1)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2)以声衬静。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以鸦鸣声来衬托出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分析诗中所写景物抓住“秋天的味道”一词,“菊”是秋天的花,据此写
出短语。根据注释,“斗”指北斗星,北斗星还在天边一角,说明是凌晨之“早”。综述为:
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⑵从诗人所写景物及其特点,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理解分析。作答时,要抓住“表现手法”一
词,从作者描绘景的动态来理解以动(声)衬静的方法,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即可。本题用
鸦鸟乱鸣打破了清晨的寂静,来衬托出大山深处的黎明前的清幽和静谧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⑵以声衬静。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以鸦鸣声来衬托出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具有
秋天的味道的景物:梧桐落叶,菊花盛开;黎明破晓之时:斗柄横斜河欲没,天快亮星星
稀疏。
⑵本题考查分析以声衬静写法的作用。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
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以声衬静写法更加突出幽静,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就是代表。本诗用鸦鸣声来衬托黎明的静谧。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霁雪
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1)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现雪之残存不多的词语是哪两个?
(2)“江烟洗尽柳条轻”这句诗中的“洗”字和“轻”字,用得极为准确,请你加以分析。
【答案】 (1)“数片”和“一夜明”。
(2)“洗”字表现大风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江面纤尘不染的景象。“轻”字表现大
风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的摆动显得特别轻盈的情景。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章所表现的重要内容的词语的提取能力。可从“檐前数片
无人扫”中提取“数片”,从“又得书窗一夜明”中提取“一夜明”作为答案。读懂诗句内容是作
答的关键。
(2)考查赏析炼字功夫。“风卷残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洗”字,“轻”字,用得极
为准确。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
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
别轻盈。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这么纷繁的意
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故答案为:(1)“数片”和“一夜明”。
(2)“洗”字表现大风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江面纤尘不染的景象。“轻”字表现大
风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的摆动显得特别轻盈的情景。
【点评】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
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11.古诗阅读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2)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一个“等”字和一个“惜”字。请分别说明它们是怎样突出这个字的。
【答案】 (1)《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雨晴》描
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
(2)《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
字;《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
字。
【解析】【分析】(1)从诗歌中中筛选出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由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描写
的景物有雨和青蛙。根据“黄梅时节家家雨”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第二首诗描写的
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这从诗歌第一、二、三句可以看出。根据“却疑春色在邻
家”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
(2)《约客》,诗歌的题目是“约客”,就是和客人相约的意思,可从“有约不来过夜半”可
以看出过了半夜,客人还没有来,足见主人等的时间之长。主人一个人等待客人到来,结
果客人迟迟不来,主人就百无聊赖地闲敲棋子,从而震落了灯花,足见主人等待的无聊。
《雨晴》,“初见”二字,表明诗人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刚刚见到花开,天就下起雨来
了,只好躲进屋中,等待雨晴,这两个字写出诗人赏花不成的遗憾心情。第二句“雨后全无
叶底花”,意思是说:不料久雨过后,连一朵花也见不到了,全在雨水中凋谢了。“全无叶
底花”,这几个字内容丰富。一、写出明处的花全被雨水打落了。二、写出诗人不甘罢休,
拨开花叶,想找到藏在叶底的没受雨淋的花来,可见赏花之心多么热切。三、“写出连叶底
的花也“全无”一朵,整个花园一片浓绿,锦色全无,这是多么令人失望、令人惆怅啊!第
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这句写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蜜蜂和蝴蝶也是喜花爱花的,它们
在久雨中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兴冲冲地飞到诗人的庭院,结果大失所望,不得已纷纷飞过
墙头而去。现在,不但花儿没了,蜂蝶也走光了,诗人的庭院真是寂寞极了,诗人的心也
是伤感极了。这句通过描写蜂蝶的飞走,加深了抒情的意味,使惜春气氛更加浓重了。第
四句“却疑春色在邻家”。这句是写诗人的心理,紧承上句写来。诗人看到蜜蜂和蝴蝶纷纷
越墙而去,内心忽然产生一线光明,他不禁猜想:莫非春色还保留在邻家吗!不然的话,
蜂蝶怎么飞过去了呢?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自己便可以追随蜂蝶,前去欣赏了。作者内
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
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故答案为:⑴ 《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雨晴》描
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
⑵ 《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
《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字。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
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
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千寻塔”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
(2)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高峻/高而陡
(2)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
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分析】(1)“千寻塔”的意思很高很高的塔,这是夸张写法,作者借写峰上古塔
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2)内容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那远眺的
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地方。情感上,这首诗歌是诗人他初涉宦海之作。当时
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想要变法革新,于是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
表达自己高瞻远瞩,想要进行变法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不畏”还体现了诗人不畏奸邪
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
故答案为:⑴高峻/高而陡;
⑵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
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
合全诗内容分析如何体现的。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9:19: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247711004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Word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Word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