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杜甫(解析版)
诗歌鉴赏——杜甫(解析版)
第⼀部分:⾼考真题
⼀、(2020•⼭东卷)阅读下⾯这⾸唐诗,完成1-2题。(9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病⾝。
把君诗过⽇,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岘⾸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
[注]把:握,执。岘⾸⼭,在襄阳。耆旧:年⾼望重的⼈。姓庞⼈:指庞德公,汉末襄阳⾼⼠。
1.下列对这⾸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诗的⾸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年⽼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对离别,诗⼈还是感到⼼惊神伤。
C.诗⼈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两座⼭,对表达离情有何作⽤?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B
2. 峨眉⼭位于蜀地,岘⾸⼭位于襄阳,⼆者相距遥远;以两⼭相距之远代指⾃⼰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外。
【解析】
1.本题考查学⽣对诗词综合赏析能⼒。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个考
点,⼏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法不准确,⼿法的解说和艺
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 “⾯对离别,
诗⼈还是感到⼼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病⾝”⼀起理解,诗⼈不是为离别“⼼惊神
伤”,⽽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年⽼多病,⼀别将再难相见,故此“⼼惊神伤”。故选B。
2.本题考查学⽣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式的能⼒。⾸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
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
么情感。“峨眉”是诗⼈的居住地,“岘⾸”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
际因天⾊薄暮,⽽诗⼈不得不与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
帆风顺抵达⽬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对友⼈深厚的友情。⽤“地阔”“天⾼”刻画出峨眉与岘⾸两座⼭相距遥远,借景
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2019年⾼考天津卷】阅读下⾯这⾸诗,完成1-3题。(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五⾥⼭⽔作
[唐]杜甫
溪⾏⾐⾃湿,亭午⽓始散。冬温蚊蚋在,⼈远凫鸭乱。
登顿⽣曾阴,欹倾出⾼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川何绮丽,尽⽬穷壮观。⼭⾊远寂寞,江光⼣滋漫。
伤时愧孔⽗,去国同王粲。我⽣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即孔⼦。王粲,东汉末年诗⼈,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
附刘表。
1.下列对这⾸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项是(3分)( )
A.“溪⾏⾐⾃湿”⼀句侧⾯描写路上雾⽓之浓重,“亭午⽓始散”表明雾⽓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冬季出⾏,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的到来惊扰,乱⼊河中。⼀路⾏来,层云密布,⼭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所见景⾊呈现不同⾯貌,情感也产⽣了变化。
D.诗⼈借⽤孔⼦、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远寂寞,江光⼣滋漫”描绘了⼀幅怎样的画⾯?(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哪些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BC
2.描绘了⼀幅⼭⾊苍茫,空旷远寂,⼣照增辉,江⽔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
3.观览通泉⼭⽔的愉悦,⽣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对诗句的理解能⼒,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采⽤了客观选
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的要求,如本题的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
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了哪些表现⼿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本
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的到来搅扰,乱⼊河中”错,据诗句“⼈远凫鸭乱”,可知是⼈已经⾛远,野鸭才乱⼊河中,写
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解答此类题⽬,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
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远寂寞,江光⼣滋漫”描绘了⼀幅怎样的画⾯。“⼭⾊远寂
寞”描绘⼣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苍茫,笼罩着⼣阳的余晖,给⼈寂寞空旷之感;“江光⼣滋漫”写满溢的江⽔在⼣
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境界阔⼤壮美,⽽⼜给⼈寂寥孤独之感。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解答此类题⽬,要联系题⽬、注释、背景等全⾯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
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川何绮丽,尽⽬穷壮观”,描写通泉⼭⽔的壮
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川何绮丽,尽⽬穷壮观”,描写通泉⼭⽔的壮
丽美好,表达了诗⼈观览通泉⼭⽔的愉悦;“伤时愧孔⽗”诗⼈借孔⼦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伤时”之痛,即⽣不逢
时的苦闷; “我⽣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
⽆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2016年⾼考上海卷】阅读下⾯的诗歌,完成1-3题。(8分)
野望
[唐]杜甫
西⼭⽩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不堪⼈事⽇萧条。
[注]三城戍:西⼭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桥,在成都杜甫
草堂的东边。涓埃:细流与微尘,⽐喻微⼩。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项是( )。(1分)
A.第⼀、⼆句中的“⽩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句中的“时极⽬”与“⽇萧条”
2.从“切合题⽬”的⾓度分析本诗,恰当的⼀项是( )。(2分)
A.第⼀、⼆句中的“西⼭”“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切合“野望”⼆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D
2.D
3.答案⽰例:⾸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
句,通过写兄弟远隔,⾃⼰孤⾝飘零,表达对亲⼈的思念及⾃⼰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句,写⾃⼰年⽼多病、
⽆以报国,表达⽆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解析】
【解析】
1.本题选D项。古诗词中的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因素。A项中“⽩雪”与“清江”,词性相对,颜⾊“⽩”对“清”,名
词“雪”对“江”。B项中“诸弟”对“⼀⾝”,“诸”“⼀”都是数字相对。C项中“供多病”与“答圣朝”动宾结构相对。D项中“极⽬”与“萧
条”词性不相对。因此选D项。
2.本题选D项。题⼲要求从“切合题⽬”的⾓度分析,指向明确,⾸先从题⽬“野望”思考起,A项中“西⼭”“南浦”切合题⽬
中的“望”⽽⾮“野”字。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远望后的想象,⽽不是切合“野望”⼆字。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
感慨语,⽽⾮“野望”的内容。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字切合,因此选D项。
3.题⼲要求明确,⾸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从“诸弟隔”“涕
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
就是要求学⽣结合全诗的每⼀联思考。⾸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和“清江”凄清景⾊,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
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
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对世事产⽣“⽇”转“萧条”的隐忧。
四、【2016年⾼考新课标卷】阅读下⾯这⾸唐诗,完成1-2题。(11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唐]杜甫
先帝天马⽟花骢,画⼯如⼭貌不同。
是⽇牵来⾚墀下,迥⽴闾阖⽣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洗万古凡马空。
[注]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左武卫将军。⽟花骢:唐⽞宗御马名。⾚墀:宫殿前的红⾊台阶。闾阖:
传说中的天门,这⾥指宫门。斯须:⼀会⼉。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超画技,诗⼈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第⼀问:曹霸所画⽟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第⼆问:曹霸先凝神
构思,苦⼼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呵成。
2.画⼯如⼭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凡⼿可得,造成此马难
画的印象;迥⽴闾阖⽣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给⼈万⾥⽣风之感,进⼀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
易。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学作品形象的能⼒。本题为两问,第⼀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
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
2.题⼲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超画技,诗⼈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的内容很
多,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找到写曹霸画技的内容,那么前⾯都应
是铺垫的内容;只要考⽣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第⼆部分:精选诗歌练习
⼀、阅读下⾯这⾸唐诗,完成1-2题。(9分)
九⽇五⾸(其⼀)
[唐]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叶于⼈既⽆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落⽞猿哭,旧国霜前⽩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衰谢两相催!
[注]此诗是⼤历⼆年(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叶在这⾥指⽵叶青酒。
1.下⾯对这⾸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联紧扣题⽬,表现了诗⼈浓烈的⽣活情趣:诗⼈客居夔州,重阳到来,⼀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
赏九⽉秋⾊。
B.菊花是眼前之景,⽵叶却并⾮真物。艰难困苦的⽣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诗⼈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
颔联凸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诗⼈偏爱饮酒远胜赏菊。
C.颈联借景抒情,⽤他乡和故园的物侯做对⽐,很⾃然地透露了诗⼈内⼼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
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啊!
D.这⾸诗的语⾔⾃然流畅,苍劲有⼒,写景叙事和诗⼈的忧思紧密结合,颇能显⽰出杜甫流寓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
风格。
2.这⾸诗饱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做具体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B(“诗⼈偏爱饮酒远胜赏菊”,没有依据,酒和菊都是作者难以割舍之爱,它们在诗中起到衬托作者内⼼悲苦的作⽤。
)
2.对漂泊异地,年⽼多病,艰难⽣活的感伤。诗⼈重阳登⾼,因病不能饮酒,也⽆⼼赏菊;⼀家⼈寓居夔州,⽣活⽆
着,不由得黯然神伤。思念故乡,忆想亲⼈的情怀。听着⿊猿的哀啼,看⽩雁南来,适逢重阳佳节,⼀家⼈流落⾄此,
诗⼈⼼中油然⽽⽣对故乡的思念,对因战争⽽⾳信茫然的弟妹的惦念。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诗⼈⾝遭战乱,衰⽼多
病,战争像逼命似地接连发⽣,岁⽉不停地催⼈⾛向衰亡,伤时忧国之情强烈萌⽣。(每条2分)
⼆、阅读下⾯这⾸唐诗,完成1-2题。(9分)
岁 暮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兵。
烟尘犯雪岭,⿎⾓动江城。
天地⽇流⾎,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惊!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名雪⼭,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下列对这⾸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3分)( )
A.⾸联交待诗⼈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发⽣战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诗⼈忧国忧民的沉
重⼼境。
B.颔联⼀个“犯”字,⼀个“动”字,写出了诗⼈听到外敌⼊侵后内⼼受到的强烈冲击,诗⼈⼼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
跃然纸上。
C.颈联“朝廷谁请缨”⼀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能的⽂武⼤⾂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
愤怒。
D.尾联先来⼀个设问句:“济时敢爱死?”点明⼼境,接着以“寂寞壮⼼惊”收束全诗,“寂寞”⼆字,旨在表现诗⼈此时独
⾃客居阆州,孤单寂寞之情。
2.这⾸诗使⽤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D(D项,“先来⼀个设问句”错,“济时敢爱死?”是反问句,不是设问句。)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使战争更具形象性、⽣动性;“烟尘”与后⽂“⿎⾓”相应,从视⾓和听觉两⽅⾯突出了战
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朝中⽆⼈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
⼈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双关,“岁暮”表⾯是指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暮年,还指唐朝进⼊风⾬飘摇的晚唐;
虚实结合,“边隅还⽤兵”“烟尘犯雪岭”是虚写,“⿎⾓动江城”“天地⽇流⾎”是眼下实景,使诗句更加⽣动形象,留给读者
更多想象空间。(考⽣任答两点即可)
三、阅读下⾯两⾸唐诗,完成1-2题。(9分)
绝句漫兴九⾸
[唐]杜甫
其⼀
眼见客愁愁不醒,⽆赖春⾊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其九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五⼥⼉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注]这组绝句是杜甫写在寓居成都草堂的第⼆年(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的第六个年头。
1.下列对这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客愁”是第⼀⾸诗的诗眼,点明诗⼈客居成都、⼼忧国事的愁苦。“愁不醒”表明难以从愁绪中摆脱出来的⼼境。
B.“⽆赖春⾊”以“⽆赖”写“春⾊”,将春⾊拟⼈化,写出了春⾊多事让⼈讨厌的特点,带有嗔怪的意味,领起下⽂。
C.第⼆⾸诗中“隔户杨柳弱袅袅”句,形象⽣动地描绘出门墙外柔弱的柳枝随风摆动、惹⼈怜爱的情景。
D.“恰似⼗五⼥⼉腰”运⽤⽐拟的⼿法,准确地描绘出柳枝纤弱柔美的特点,寄寓了诗⼈对⼤⾃然的⽆⽐热爱之情。
2.请简要分析这两⾸诗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的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D(解析“⽐拟”错误,应是“⽐喻”,“对⼤⾃然的⽆⽐热爱”夸⼤其词,应为“怜惜”之情。)
2、第⼀⾸的三、四句运⽤拟⼈和直抒胸臆(反衬),嗔怪春天让百花绽放有些草率(冒失),叫黄莺娇啼太过殷勤(急切),
反衬出诗⼈的愁思深重。(答以乐景衬哀情亦可。技巧1分,解析1分,情感1分)
第⼆⾸的三、四句运⽤误会和反转(正衬),使诗歌加⼊情节,叙说顿⽣波澜,妙趣横⽣:“我”说是谁说她早晨时不称意,
不舒展⾃⼰的⾝姿(误会),原来是狂风摧折了最长的枝条。在叙事和写景中融⼊对柳枝的怜惜之情。(技巧1分,解析1
分,情感1分)
四、阅读下⾯这⾸唐诗,完成1-2题。(9分)
楼 上
[唐]杜甫
天地空搔⾸,频抽⽩⽟簪。
皇舆三极北,⾝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乱离难⾃救,终是⽼湘潭。
[注]这⾸诗为唐代宗⼤历四、五年(769、770)诗⼈漂泊长沙时所作。杞楠:都是⾼⼤乔⽊,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材。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句⽴意⾼远,冠以“天地”⼆字,喻指搔⾸太息⾮为诗⼈的穷通,⽽是为了社稷苍⽣的安危。
B.颔联写远望之状,是全诗关键,领起颈联和尾联。诗⼈漂泊五湖之南,离朝廷极远,⾃叹⽆补国事。
C.颈联从反⾯写恋阙之情,⾃愧不是栋梁之材,⽆⼒整顿乾坤,把忧国忧民的希望寄托在皇帝⾝上。
D.全诗感情深婉悲切,取境阔⼤,描摹细腻,塑造出鲜明的抒情形象,是杜甫忧国忧民的真实反映。
2.明代王嗣爽在《杜臆》中,称赞本诗的尾联“苦语次⾻(即⼊⾻)”。请赏析诗的尾联。(6分)
【参考答案】
1、C(C项,“颈联从反⾯写恋阙之情”理解错误。颈联两句的意思是:恋念朝廷常感到劳伤肝肺,但论才能则⼜觉得有
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恋阙劳肝肺”直抒胸臆,是从正⾯直接抒写的。)
2、尾联由“⾝事”句领起,归结到诗⼈⾃⾝,直抒胸臆。在动荡离乱中,诗⼈⾃⼰尚不能⾃救,更以何致君尧舜,以何来
报国?最终只怕会⽼死在湘⽔之滨、潭州之地。表达了诗⼈沉痛悲凉的离愁和⾝世之叹,体现了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报国?最终只怕会⽼死在湘⽔之滨、潭州之地。表达了诗⼈沉痛悲凉的离愁和⾝世之叹,体现了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和历史使命感,使登楼之际慷慨抒怀的抒情主⼈公形象⽴现于读者⾯前。
五、阅读下⾯这⾸唐诗,完成1-2题。(9分)
遣闷戏呈路⼗九曹长(注)
杜 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鹭群飞⼤剧⼲。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本诗作于杜甫晚年,诗⼈辗转漂泊,居⽆定所,⽣活孤苦。路⼗九,是杜甫的朋友,常邀诗⼈饮酒赋诗。曹长,唐
⼈好以他名标榜官称,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
1.下列对这⾸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联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催寒的景象。喧雷、寒⾬的叠加描写烘托出诗⼈难以排遣的郁闷。
B.颔联借助“黄鹂”“愁湿”表达对雷⾬夜的厌恶,借“⽩鹭群飞”的欢快景象抒发见到路⼗九时的愉悦⼼情。
C.颈联⾸句表达了诗⼈对⾃⼰晚年诗作的⾃信,也透露出诗⼈的清苦,后句写⾃⼰难有知⾳。
D.尾联中的“清狂客”是诗⼈⾃称,表现了与路⼗九的亲近关系,“惟君”既表达感激之情,也有⾃哀之意。
2.杜甫写诗,惜字如⾦,标题往往⼤有⽤意,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也透露出诗⼈的清苦”错,该句主要是叙述⾃⼰晚年耽于写诗,诗作更加⽼成。颈联写诗⼈到了晚年,虽
对⾃⼰的诗⾮常⾃信,却⼜有谁欣赏,能让诗⼈去他那⾥⼀起喝酒呢?此联看似信⼿拈来,却蕴含着⾃信、潦倒、⼼
酸、⾃嘲等多重情感,其实更是诗⼈晚年写诗达到炉⽕纯青地步的写照。)
2.“遣闷戏呈”这个标题正是全诗的点题之笔。诗⼈年华⽼去,⽣活潦倒。知⾳鲜少,苦闷难⾔,“遣闷”说明诗⼈写诗是
为了排遣苦闷;“戏呈”则表明杜甫见到故⼈时的喜悦之情,于戏谑欢欣之中体现了⼆⼈志趣相投,友谊之深。
六、阅读下⾯唐诗,完成1-2题。(9分)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唐]杜 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树垂垂发,朝⼣催⼈⾃⽩头。
[注]本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末、⼆年初,正是安史叛军⽓焰嚣张、⼤唐帝国万⽅多难之际。
1.下列对这⾸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裴迪到蜀州的东亭送别客⼈,看到早春梅花开放,怀念杜甫并写了⼀⾸诗寄给他。本诗是杜甫就裴迪之诗的答谢之
作。
B.⾸联将裴迪与何逊相⽐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以此来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C.颔联写杜甫看到雪想到裴迪送客时的情形,突出了诗⼈与友⼈⼼⼼相印的情谊。
D.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对折梅⼀定会感慨万千的。
2.诗歌尾联中说“朝⼣催⼈⾃⽩头”,是什么催诗⼈“⽩头”的?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看到雪”错误,此处诗⼈以“雪”⽐喻梅花,并⾮真的是看到“雪”。)
2.忆友之情。从诗歌的颔联可以看出诗⼈对友⼈的思念之情。暮年之愁。从颈联中的“伤岁暮”可以看出,诗⼈因⾃⼰上
了年岁⽽伤感。思念故乡之愁。从颈联下句“若为看去乱乡愁”可知,诗⼈唯恐梅花会引发思乡之愁,实际上是表达⾃⼰
满怀思乡之愁。忧国忧民、感时伤世之情。从诗歌的注释来看,国家处于战乱的困境,诗⼈⾯对乱世⼼急如焚。
七、阅读下⾯诗歌,完成1-2题。(9分)
堂成
杜甫
背郭堂成荫⽩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吟风叶,笼⽵和烟滴露梢。
暂⽌飞乌将数⼦,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错⽐扬雄宅,懒惰⽆⼼作《解嘲》。
[注]杜甫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桤林:桤⽊是⼀种落叶
乔⽊。扬雄宅、《解嘲》:扬雄,西汉⽂学家、学者,蜀郡成都⼈。扬雄宅⼜名草⽞堂。扬雄埋头撰写《太⽞》,有⼈
嘲笑扬雄只知写《太⽞》,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写《解嘲》剖⽩⼼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草堂环境背景:背向城郭,邻近江⽔,坐落在沿江⼤路的⾼地上。
B.三、四两句写草堂⾃⾝景⾊,桤林茂密,风吹树叶,露⽔滴树梢。⽣机勃勃,意境开阔。
C.乌飞燕语,景语皆情语,诗⼈以他⾃⼰的⼼情,来体会禽鸟的动态,似乎禽鸟也与诗⼈同感。
D.全诗从草堂营成说起,最后仍然回到草堂结束。“堂”“宅”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B.(B项,“三、四两句……意境开阔”错误,从诗句来看,“桤林碍⽇吟风叶,笼⽵和烟滴露梢”,草堂修在桤林深
处,桤林茂密透不进强烈的阳光,仿佛漠漠轻烟笼罩着,连风吹叶⼦,露⽔滴树梢都能听到。此处写到“吟风叶”“滴露
梢”,这是以动衬静,故此处的意境不是“开阔”,⽽是“幽静”。)
2、新居初定,景物怡⼈,⼼情宁静喜悦。“暂⽌飞乌”的“暂”写出草堂是歇息之地,⽽不是终⽼之乡。流露作者彷徨忧伤
之感。
⼋、阅读下⾯这⾸唐诗,完成1-2题(9分)
官定后戏赠
杜甫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夫怕趋⾛,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归兴尽,回⾸向风飙。
[注]天宝⼗四载(755年)杜甫被任河西县尉,他不肯作,改任右卫率府的胄曹参军,这是⼀个看守兵甲器仗的差使。飙:
风,疾风。
1.下列对这⾸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联借陶渊明“不为五⽃⽶折腰”的典故,表明⾃⼰不愿奔⾛趋奉,体现了他傲岸的⼈格和归隐的愿望。
B.“耽酒须微禄”⼀句表达了诗⼈为了饮酒的嗜好,不得不指望这份微薄的俸禄,反映了诗⼈⽣活的潦倒。
C.前三联紧扣⼀“戏”字,看似洒脱、旷达,实则暗含了诗⼈⾝居闲职的⾃嘲和志不得申的⽆奈。
D.“托圣朝”是为⾃⼰的“狂歌”找⼀个借⼝,是⾃⾝纵酒狂放,⽆所顾忌的托词,暗藏了久困不遇的牢骚。
2.尾联是如何抒发思想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A (“归隐的愿望”⽆中⽣有。)
2. 直抒胸臆。“归兴尽”表明作者打消回乡念头,屈就赴职的意愿。借景抒
情。借眼前的狂风烘托仕途坎坷的失意、凄凉。
九、阅读下⾯这⾸诗,完成1-2题。(9分)
公安县怀古
杜 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短,风浪与云平。
寒天催⽇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契,飞腾战伐名。
维⾈倚前浦,长啸⼀含情。
[注]本诗作于⼤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
地到荆楚⼀带的公安县暂住。此⼆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这是⼀⾸五⾔律诗。全诗⼋句四联,对仗⼯整,颇显诗⼈的诗律功底。
B.⾸联构思精巧,⽤笔着⼒表现出“⼭野”之“旷”,“江⽔”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昼短夜长的⾃然情状形象⽣动地展现出来。
D.整⾸诗层次清晰明了,⾸叙古迹形胜,次写眼前之景,后抒怀古情思。
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B项,着⼒表现的内容不对,作为怀古诗,这句着⼒表现的是“吕蒙营”和“刘备城”。)
2.相同点:诗⼈在两⾸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
⽆奈伤悲。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对古⼈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主要表达对王昭君遭遇的同情,对
其凛然勇毅的家国⼤义的敬佩;《公安县怀古》中,诗⼈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和睦关系的向往。
⼗、阅读下⾯的唐诗,回答1-2题。(9分)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意绪,鸣噪⾃纷纷。
[注]《孤雁》 这⾸咏物诗作于⼤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
1.下列各项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孤雁⾮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且还拼命追寻,是⼀只情感热烈⽽执着
的“孤雁”。
B.领联“⼀⽚”“万重”对⽐,构成极⼤的反差,极⾔其“孤”。
“谁怜”⼆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谁怜”⼆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C.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和“更”道出了诗⼈⼼中沉重的悲
哀与伤痛。
D.尾联⽤野鸦的⽆忧⽆虑、热闹⾮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表现了孤雁对野鸦团聚在⼀起的羡慕、向往之情。
2.全诗通过“孤雁”这⼀意象表达了诗⼈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解析:D项中的“向往”“羡慕”错误,应为“哀愁”和“追寻”)
2.诗中的“孤雁”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雁形象。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对战乱中颠沛流离
的亲⼈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远追求和执着精神。(每点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这⾸唐诗,完成1-2题。(9分)
奉寄别马巴州
杜 甫
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复汉萧何。
扁⾈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上多。
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相过。
知君未爱春湖⾊,兴在骊驹⽩⽟珂。
[注]本诗写于唐代宗⼴德⼆年(764年),时客居四川的杜甫除京兆功曹,但没有到任。马巴州,杜甫友⼈,当时的巴州刺
史。马伏波:东汉开国功⾂、名将马援。骊驹⽟珂,代指早朝骑马之事。
1.下列对这⾸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联⽤名将马援、汉相萧何两个典故,感叹了朋友和⾃⼰的⾝不逢时。
B.颔联“南国”⼀句,描绘了南⽅⽔云相映的景⾊,暗⽰诗⼈南⾏之意。
C.尾联点明朋友志向所在,以此作结,含蓄表达对朋友的赞赏勉励之情。
D.全诗主宾并举,相互映衬,将“别倩”写得既曲折委婉,⼜真诚坦荡。
2.本诗颈联“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相过”有何含义?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解析:A项,“⾸联⽤名将马援、汉相萧何两个典故,感叹了朋友和⾃⼰的⾝不逢时”错误,因为友⼈与伏波将军
同姓,⽤此典,有以马援指代友⼈马巴州之意,是对朋友建功⽴业的祝愿,⽽不是感叹朋友的⾝不逢时。)
2.本联意为:我独⾃拿着鱼竿,终究是要远去荆南江湖间,以后难以再随鸿雁⼀起去拜访你了;诗⼈在此设想了别后
的状况;蕴含着诗⼈对⾃⼰年华不再的感伤和寄情⼭⽔、寻求安宁⽣活的渴望;也表达了以后和朋友相距遥远、再难相
聚的忧伤。
⼗⼆、阅读下⾯这⾸唐诗,完成1-2题。(9分)
登 楼
[唐]杜 甫
花近⾼楼伤客⼼,万⽅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来天地,⽟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暮聊为梁⽗吟。
[注]⽟垒:⼭名。西⼭寇盗:指吐蕃。梁⽗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吟》。
1.下列对这⾸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 ⾸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字以⾼屋建瓴之势领起下⽂的种种观
感。
B. 颔联描写锦江春⾊,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挟着春⾊从天边汹涌⽽来,⽟垒⼭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
幻。
C. 颈联议论天下⼤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
念。
D. 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整,辞严义正,浩⽓凛
然。
2.历代诗家对此诗评价极⾼,清代诗⼈沈德潜说这⾸诗“⽓象宏伟,笼盖宇宙,此杜诗最上者” 。请结合颔联说说你是
如何理解这⼀评价的。(6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君主昏庸”错,“北极”象征⼤唐国运久远,并没有君主昏庸之意)
2、颔联描述⼭河壮观的景象,凭楼远望,锦江流⽔挟着蓬院的春⾊从天地的边际汹涌⽽来,⽟垒⼭上的浮云飘忽起灭
正象古今世事的风云变幻。(2分)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想,天⾼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个阔⼤
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2分),⽽且,登⾼临远,视通⼋⽅,独向
西北前线游⽬骋怀,也透露诗⼈忧国忧民的⽆限⼼事。(2分)
⼗三、阅读下⾯的唐诗,完成1-2题。(9分)
倦夜
[唐]杜甫
⽵凉侵卧内,野⽉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
暗飞萤⾃照,⽔宿鸟相呼。
万事⼲⼽⾥,空悲清夜徂。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徂,逝去。
1.对这⾸诗理解、赏析有错误的⼀项是(3分)( )
A.⾸联“⽵凉侵卧内”,写凉⽓渐渐侵⼊卧室内;“野⽉满庭隅”写⽉光洒满庭院:表明时已⼊夜。
B.颔联上句扣⽉,下句扣⽵。“稀星乍有⽆”写⽉升中天,群星暗淡,似有若⽆;“重露成涓滴”写夜越来越凉,露⽔越来
越重,凝成的⽔滴不时从⽵叶上滚落下来,写出夜已经深了。
C.颈联“暗飞萤⾃照”写黎明前⼤地渐暗,唯有萤⽕⾍闪着微弱的光;“⽔宿鸟相呼”写⽔边栖宿的鸟,已经睡醒,互相呼
唤着,说明天已破晓。
D.前六句写,由近及远,⽤空间变化暗⽰时间的推移。后两句抒情,使诗歌情景皆活。
2.本诗主要运⽤了何种表现⼿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解析:颔联上句扣⽉,下句写了暗飞的萤、⽔宿的鸟,不是⽵)
2、融情于景。(2分)全诗的前六句,貌似写夜,但仔细看,在这幅“秋夜图”中,我们除了看到绿⽵、庭院、朗⽉、稀
星、暗飞的萤、⽔宿的鸟,还看到了⽬击者诗⼈⾃⼰。诗中的⾃然景物,⽆⼀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为国事⽽
寒⼼,所以才“⽵凉”,悲叹⼈民的遭遇,才对“重露成涓滴”的声⾳那么敏感,对政局和现实的担⼼,才会星是“稀星”,⽉
是“野⽉”。物我为⼀。(4分)
分享: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9:18: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24693345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诗歌鉴赏——杜甫(解析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诗歌鉴赏——杜甫(解析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