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

更新时间:2023-11-24 19:17:25 阅读: 评论:0

公园日记-音体美

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病梅)

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

【摘要】

古典诗词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传承民

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探究,从教学角度看,要围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突出

困惑而展开,切实解决好学生的联想、理解、表达等问题;从学生的水平角度看,主要是积

累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抓好“读”——“品”——“悟”三个环节。中学阶段古诗词赏析,

一定要贯彻“少教多学”的指导原则,注意由课内到外的延伸,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的递进,

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水平放在第一位,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赏析与创

新水平。这样,就找到了古诗词赏析的高妙方法。

【关键词】

古诗词 赏析 意象 手法 读——品——悟

【论文正文】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学河流之中,古典诗词无疑是最璀璨的一朵浪花。走进一篇篇

精美的诗词,那日月山川的万千气象,那悲欢离合的善美情怀,那豪放婉约的抑扬顿挫,那

鼓铮箫琴的仰啸山歌……绵绵的诗风词韵汩汩流淌,浸润心田。新一轮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

中,对古典诗词模块实行了很大幅度的调整,从必修到选修,从量的增加到质的过滤,都充

分凸现了古典诗词的基础地位。的确,古典诗词中蕴含与积淀下来的思想和艺术精华,不但

使广大中学生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审美境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探究兴趣,

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所以,古典诗词赏析对中学生增加学识、完善

美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与学习中,古典诗词鉴赏却是困绕广大师生的顽疾。“教”

的层面来看,高中诗词鉴赏模块仍然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用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水平为

出发点的新教材体系,但实际却是应试教学的做法。在高考传统命题方式的大框架下,很多

教师只将古典诗词教学集中在具体的答题技巧上,将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典诗词隔裂成几个基

本要素,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答题模式,套用一些专业术语,并未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

蕴,没有达到美育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不够,照

本宣科,看似面面俱到,其实是抓不住诗词的核心,最终还是一种公式化教学,这和新课改

的精神宗旨是完全背离的。

“学”的层面来看,古典诗词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和表达水平等基础语文素养。

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在语文学科被人为弱化的大背景下,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已

大大压缩,从而导致兴趣大大萎缩,能真正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积累和基本水平的学生太少了。

从“用”的层面上讲,诗词是较为偏僻的一个领域,和社会交际及生活应用有一定的距离,

学生能以兴趣、真正投入到学习及研究中来,确实不多见。加之学生的生活积累本身就很少,

见少识狭,诗词中所包含的生活写景、情感体验、文化知识等对他们来说,相当多数是没有

了解的,就算在答题中,也是机械死板,硬拉乱套,甚至会闹出很多笑话,并未见到高分,

从而成了狭隘、被动的学习。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归纳出古典诗词赏析模块中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具体的问题:

1.积累不够,拓展性不强。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材,其实是一个开放性的框架,

其真正内涵是“用教材教”。但很多教师仅仅限于完成当前教材中的有限篇目,而不能根据

教材的体系实行拓展,引导学生更多更好的积累。不但是课堂的容量与有效性不够,就是在

课下的作业环节中,也缺乏系统性地导引,从调查看基本都是做现成的模拟题,以“做题”

来代替“赏析”。学生没有积累,鉴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相当学生连50篇诗

词积累都达不到,情况实在堪忧。

2.教法单一,让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从现状来看,单一的“讲授法”依然

牢牢地占据着课堂,对教村内容的挖掘不够,对学情的研究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僵死,这

和新课改的精神与要求大相径庭。另外,太注重应试,很多教师不辞辛苦,越俎代庖,替学

生归纳好了答题模式,这看起来好象是经验丰富,其实恰恰是让“诗无达诂”的多向度、多

元化的文化与精神享受变成了“死记硬背”,这已经变成了制约学生的很大的绊脚石。

3.安排缺乏系统性,鉴赏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其实,诗词赏析

本身就是较高级的文学艺术活动,它需要思维、表达等一定的素养功底。当前,赏析过程中

学生反映较多的是:1)联想思维差,进入诗词意境比较困难;(2)表达水平欠缺,将自

己的理解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3)对基本手法掌握不好,分析不出其效果;4)字词理

解有困难,不能很好地读懂意思。很多已经很突出的问题,教师缺乏系统性地安排,在课堂

上没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没有提升。

4.缺乏实践活动,使诗词赏析没有内化为美育和情育。

学习古典诗词,最终目标是让那些诗词中蕴含的真善美内化为学生的美感和情感,用朗

诵,书法比赛等其它丰富多彩的方式,照样能够达到赏析诗词的目标。同时,博大精深的诗

词文化,本身也是学生艺术创作中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资源财富,引导学生大胆地去“用”

在实践中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是最好的学习。

关于古典诗词赏析,无数学者都领悟归纳出了切实的方法,这也给我们探究这个课题带

来了很大的困难。一者因为诗词赏析本身见仁见智,方法因人而异;二者因为诗词领域内容

太庞杂,我们所接触到的诗词也是少得可怜,真有管窥蠡测之嫌,贻笑大方之惧。所以,我

们的探究活动,也主要是以当前高中阶段古典诗词赏析模块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

对精彩的课堂及课外活动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够归纳出一些有裨于赏析的成果来。

(一)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积累,提升古诗词赏析水平的基础环节。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精要地概括了古诗词赏析方法

中的两个主要方面:积累与反复诵读。这两个中间,积累又是根本前提。当前教学大纲上也

明确规定,初高中学生的古诗词基本阅读量应在300首以上。中国古典诗词历史悠久,流派

众多,手法层出,风格多样,犹如浩瀚深邃的海洋,只有多观、深探,才能尽可能多地看到

大海的奥妙,才能领略到文华精萃。当前高中阶段古诗词模块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加古诗词积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学生主体的“读”来促

动赏析方法的“升”。

但是,当前古诗词赏析模块中,通过我们的观察与调查,的确还存有着诸多弊端:如前

所述,(1)相当多的教师还仅仅“教教材”,仅仅限于把课本上的诗词刨来刨去,不厌其

烦地讲,其实并没有领会新课改的根本宗旨“用教材教”。新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体

系,补充、扩大是其支柱。(2)当前因为各种原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投入的时间绝

对不容乐观,在涉及古诗词、文言文、先秦诸子等古典文学方面恐怕就更令人担忧了。所以

他们平时在古典诗词方面的积累,绝绝大部分高中生根本没有达到要求。所以,无论是从“教”

的层面看,还是从“学”的层面看,第一步迈不好,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有一点需要说的是,

有些教师平时给学生补充诗词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做所谓的模拟试题,其实这从根本上也不

是积累的办法,因为“做题”的过程仅仅一种机械模式,甚至是一种枯燥和压力,和学生赏

析诗词时从中领悟的人生体验乐趣是完全两码事。

那么怎样准确地积累?我们认为,还是要在“赏”时乘势引导多积累。也就是说,作为

教师,要利用课堂等阵地,根据课堂知识和单元要点,先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实行拓展,多

方见识并相机而化;作为学生,也可顺势依据课本或课堂而向外延伸,每一步延伸中自己都

能准确把握,深领其旨,这样持续地激发兴趣,扩大容量,夯实基础。

下面,我结合这段时间来课堂观摩、名师经典课案、与学生座谈以及自己近二十年的课

堂实践,提出一些古诗词积累方面的粗浅方法。

1.利用诗词中的相同意象实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与积累。

“以意取胜”很多诗词大家在写作中追求的目标,“意象”是组成中国古典诗词内容的

基本元素,如诗词中较常出现的梅、菊、酒、月、雁、梧桐等,这些意象符号具有特定的内

涵,是我们与诗人词人对话的媒介,也是我们解读一首诗词的钥匙。利用课本中的意象实行

同类拓展,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诗词内涵的理解,一方面自然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这是诗词赏析中的重要方法点,也是新教材改革中的明确目标之一。

1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中,根据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姑娘”这个意象,巧

妙地连接了三首以“丁香”来传情达意的经典古诗词。

1)代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2)浣溪纱 【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3)点绛唇 素香丁香 【宋 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2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一章的后练习设计:“‘英雄’一词在

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请你从其它诗词中再找出

几例加以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课后练习设计:“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意象,

它们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含义,试结合‘梧桐雨’‘黄花’‘雁’,说说它们在古典诗词中有

哪些鲜明的色彩。”

很显然,古诗词赏析模块方面,新教材有非常明确的导向,就是要持续地引导学生借意

象扩大古诗词知识积累。如例1学生通过课内外结合,将四首诗词中的“丁香”对比一下,

很快就能明白古人以丁香喻愁,也更进一步地明白“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如例2,抒英

雄末路之悲,以梧桐雨、黄花、雁写悲愁的诗词很多,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很好地查找,实

行对比分析,那么学生不但能理解一组意象,借以理解一个作家的风格,借以理解一个时代

与民族的悲剧。

所以,能根据意象拓展延伸,也是一个教师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的体现,是高质量课堂

不可或缺的。下面举两个成功的课例,是前段时间西工大附中高一诗歌单元公开课的部分精

彩内容。

课例1 刘勤老师在讲公开赛教课《采薇》时,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诗中对“战马”

的描写,她先围绕“马”这个意象,利用多媒体实行了拓展:

1)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唐 李贺《马诗》)

3)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三国 曹植《白马篇》)

4)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 马致远《千净沙·秋思》)

接下来,刘老师先让学生分析、对比这四首诗,概括“马”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常见

意蕴。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得出“建功立业”和“思乡”这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然后刘老师

又适时引导学生和《采薇》诗中的描写战马作对比,学生也很低快地捕捉到了诗歌主旨:①

表达天子军的雄壮威武,切合“雅”宴乐之名实;②表达建树功业的理想愿望,符合马的传

统意象色彩;③战马与战争多联系,表达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的艰辛。刘老师最后再作了一些

总结与拔高,“盛世爱马,末世喜驴”。通过意象的串接,突破重点难点得心应手,极大地

丰富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做到了高效课堂,而其关键就是在

开放性体系下兼顾学生的积累与发现。而有的教师在讲解时,不停地引导学生讲“业业”“骙

骙”“冀冀”,课本注释那么清楚,还问这些干什么?一节课下来,学生暂获不多。

课例2 曾琦老师(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讲《采薇》最后一节,“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她先让学生梳理与“杨柳”意象相关的诗词句,然后让学生

总结其意象内涵——送别怀人,离愁别绪。最后曾老师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

①“左公柳”。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裁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清 杨昌浚

《恭送左公西行甘棠》)

②“灞陵柳”。

枝斗纤腰叶斗眉,春来无处不如丝。灞陵桥上多离别,少有长条拂地垂。(唐 韩琮《杨

柳枝词》)

③“隋堤柳”。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朝 韦庄

《台城》)

④“宛城柳”。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

交加晓梦啼莺。

(宋 吴文英《风入松》)

⑤“沈园柳”。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宋 陆游《绝

句》)

⑥“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唐

雄《章台柳》)

⑦“寒食柳”。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宋 张炎《朝中措》)

“金雪柳”。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南宋 李清照《永遇乐》)

通过一个意象“柳”,学生了解了多少知识!也积累了多少诗词!从实例到理论,从课

内到课外,也切合高一阶段的特点。我们看,这样的教学思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

架构,正是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中的根本性环节。

课例3 刘学军老师在讲述公开课《将进酒》时,“酒”也正是这首诗的情感结点。

他对“酒”这个中国古典诗词最常出现的意象的剖析与引申很是精彩。在分析完诗作基本内

容后,刘老师作了两组对照:

第(1)组 不同诗人笔下的“酒”: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对美满团圆的追求。

②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王维)

——青春的豪气与不羁。

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

——对农耕社会平和淳朴的怀念。

④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

——历经世事之后的凄凉感慨。

⑤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柳永)

——点燃起忠于爱情的眷恋之火。

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杀敌报国、慷慨悲壮的志士强音。

在展示的同时,刘老师展开课堂互动,让学生分析这些诗句其中的蕴味,有些学生还另

外找了自己熟悉的诗句加以分析,气氛活跃。刘老师最后总结:酒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它既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诗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之精神产物,与酒

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所以,就一诞生,酒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多诗人都用他们那

被醉人的酒香熏染的、裹挟着浓浓情思的诗句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悠远的诗韵飘散在千百

年的岁月沧桑里。

第(2)组 不同时期李白笔下的“酒”:

①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

——置身山水,远离功名。

②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精神解放,傲视权贵。

③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想象瑰丽,气魄齐天。

④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行》

——气氛温馨,一扫客愁。

⑤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送韩侍御之广德》)

——情调浪漫,情谊深厚。

⑥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三首》其三)

——洁身自乐,旷达性情。

“酒入愁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为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

《梦李白》)李白本来就集盛唐人俊爽朗健的精神、傲岸不屈的品格、恢宏豪宕的气度、脱

尘超凡的情怀以及“任侠”的英雄气质于一身,酒贯串李白一生的创作,诗与酒早已结下了

不解之缘,简直就是他作为“诗仙”的名片。而在阳刚的酒的作用下,使得这个切在李白身

上进一步融合、浓化。酒带给李白的是一种飞动的气势、一种飘逸的灵性、一种往来于天地

的绝对自由。

通过这样的引申,学生不但了解了这首诗,了解了酒,了解了李白,更了解了中国文化。

以上几个经典课例,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积累,开拓了视野。所以,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的

培养,首先必须建立在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开放性的、吸纳性的体系结构,固步自封,终

为井蛙。在教学中,当我们碰上“子规”时,当作习惯一样地引导学生“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作一拓展,又为惬意之举啊。

必修5教材中,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人很大的启示。“木叶”这个普通的意

象,不过作为学者的林庚,却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无限意蕴。他就是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很

多涉及“木叶”意象的诗词加以整合对比,给读者做出了一道文化大餐。我想,如果我们在

诗词赏析中也能秉承这个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想信我们的学生也会创造出这样的分析

性文章来。“学生需要一桶水,教师就得是一条汩汩的河流。”这是古诗词学习的真理。

2.利用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或相同流派与风格实行拓展,扩大学生的阅读与积累。

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基本上选用的都是中国

文学史上代表性的诗人、词人,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李清照等,

而他们又都是多产作家。或者说,都是代表性的流派、文学现象,如《诗经》、“楚辞”、

乐府与民歌、《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花间派、晚唐诗味、婉约派与豪放派等。这其中

既有史纲,又有文法。新教材的编写,也绝不可能将古典文学史照搬上去,同一个作家或流

派,选择几篇代表性的作品,作为导引,让广大师生通过这个引子或单元章节体系,去灵活

处理。所以上说,在古诗词的积累方面,利用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或相同流派与风格实行

拓展,是更加快捷有效的办法。通过意象拓展是“点”,那么,这种办法就是“线”。能用

这根“线”去科学串接的话,定将事半功倍。

下面举几个成功课例:

课例1 《长相思》与纳兰性德

高中语文选修教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中安排了纳兰性德的一首词《长

相思》。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精通汉文化中的诗词律赋,虽只活了31岁,

但却留下了340多首诗词。课文中所选的《长相思》是作者随皇帝出巡山海关,途中所作。

其实这首词从本身内容上讲,学生不难理解,“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就是浓郁

的怀乡与思亲之情;“深夜千帐灯”是报效国家的拳拳男儿心。但是,很多学生知道纳兰性

德,却是从他的几个名句开始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家家争唱饮水

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不妨能够就此拓展。在观摩高

二年级的公开课中,有位老师的设计很精彩,他另外选了三首词,与课本中组成四首组诗,

然后由学生分组探究。

1)《饮水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2)《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

道醒来无味。

3)《浣溪纱》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饮水词》是纳兰所有词中流传最广的,尤其是前两句,简直成了人们心目中对美好人

际关系渴求的理想的化身。容若词中寄托的可能还有对入宫的表妹宛儿的无限思念与痴情。

纳兰的好友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对他也有深情的悲悼与怀念:“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

事几人知?”。《如梦令》与《长相思》作于出巡的同一时期,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词一改

他缠绵悱恻的哀婉风格,在忧郁中散发出一股豪迈的、欲报效国家的慷慨之气,被王国维赞

为“千古壮观”。《浣溪纱》则通过生活片段的追忆,生前的欢娱与死后独自凄凉的对比,

表达的是对爱妻卢氏、爱妾颜氏的深挚的爱意恋情。这样的讲解,其实是把纳兰性德匆匆一

生中的几个主要经历——少年、侍卫、婚姻和学生一起作了梳理分析,学生大体上就能获得

较为完整的了解,也就对纳兰性德的整体风格也有了更多深的了解,引发探究兴趣:纳兰作

为王国维评价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果名不虚传!

课例2 陶渊明与田园诗。

在初高中诗词内容方面,陶渊明的诗节选了三首,《饮酒》(其五)、《归园田居》、

《归去来兮辞》。作为魏晋名士之一的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他开创的田园一派,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找到了一个心灵的憩居地与平衡

点,影响长远。以《归园田居》教学为例,宗健朴老师当时对《饮酒》和《归园田居》组诗

实行了联系拓展:

归园田居(其二)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后想思清晨,远去何所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所得,千载不相违。

归园田居(其八)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无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常言道:“魏晋名士盛唐诗。”通过对《饮酒》与《归园田居》的拓展,学生对这位魏

晋名士就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正如宗老师总结一样: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

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真谤的彻悟。他描绘的

是常景,他抒发的是真情,他阐释的是至理,他挑选的是平易。如果单凭一首课本中的诗,

学生恐怕未必能够深入理解陶诗“常景、真情、挚理、易字”的艺术情趣。我在听课中,常

感慨:学生的一桶水,也是一滴一滴积攒而起啊。

课例3 《涉江采芙蓉》与《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

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

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高中语文必修2通过节选《涉江采芙

蓉》一诗来让学生学习了解。其实,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

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那么,要让学

生更好地了解这个诗歌现象,就必须通过多引导来对比阅读。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使用这个方

法,效果很好,姑且举几例。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

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庭中有奇树》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迢迢牵牛星》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

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对比拓展中,叠词、比喻、描写、五言等艺术效果,作品中深刻地再现的文人在汉末

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就渐次而悟,甚至对欣赏音

乐也有协助作用。

我感觉到,其实新教材在体例安排上,也是明确地引导师生们使用这个方法增强积累。

比如,必修3第二单元安排的《杜甫诗三首》,就是将杜甫晚年漂泊时期旅居夔州的几首诗

采撷在一起,让读者品味作为“诗史”和“诗圣”的情怀。《李商隐诗二首》,就是通过两

首来品味晚唐诗人的抑郁、忧伤与无奈的梦想。必修4中宋词部分基本上都是选一个词人不

几首诗词。希望我们能找准切入点。

3.利用相同题材、相同主旨或相同手法等实行拓展,扩大学生的阅读与积累。

中国古典诗词渊远流长,留传下来的诗词的数量如恒河沙数,单就我们要弄清楚某一时

期有多少诗人词人,恐怕也非易事。但实际上,作为艺术作品的诗词,还是能够从体裁、形

式、手法、主旨、风格等方面予以分类。比如,按主旨分,有战争类、爱情类、闲适类、思

乡类等;按风格分,有豪放、有婉约、有沉郁、有淡雅等。如果我们在古诗词赏析中能利用

相同题材、相同主旨或相同手法等实行拓展,也能够达到很好的积累效果。下面举一些课例

来说明。

1)开掘题材,横广纵深。

课例 《登高》与“登高类”。

必修3《杜甫诗三首》中节选了代表作《登高》,从诗本身内容上讲,是杜甫晚年漂泊

江峡一地时悲叹身世之作。其实,“登高”这个题材在古典诗词中很多,根据题材拓展,顺

手拈来。在一次培训学习中,师大附中某位老师对这个方面讲得很精彩。他援引了几首“登

高”诗:

①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登高感发人生苍老、变迁之愁。

②陈与义《临江仙》: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家国沦落,怀才不遇。

③柳永的词《八声甘州》: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念乡思人,沉入浓愁。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积极进取,意气奋发。

后人赞曹操“登高必赋”,赞李白“高逸谪仙质”,尤其是他的两句“西风残照,汉家

陵阙”,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诗人登上高处或想象登高,俯临万物,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

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登高者的心理忧愁大多不是单

一的。它往往是登高者感怀不遇、哀世伤时、悲怆愤懑、思乡怀人等多重情感一齐涌来时形

成一种希望与失望并存,痛苦与追求同在,失意与奋进、爱与恨交织纠缠的情感综合体,十

分复杂。所以,开掘题材,增强积累与深度鉴赏。

2)丰富类别,深悟主旨。

课例2 《咏怀古迹》与怀古诗

怀古诗是古代诗词中一个重要类别,也是诗词鉴赏中使用很多手法的一个领域,如叙、

议、情三方面的结合。在以前的调查过程中,很多老师在常规教学中,一般都能围绕某一方

面实行对比延伸,丰富课堂内容。但怀古诗有两个难点:一是叙史,学生要能了解相关事件

内容;二是作者借此要抒发什么,做到知人论世。必修3节选的杜甫诗《咏怀古迹》,就是

怀古诗的范例。怀古——昭君远嫁,貌美遭嫉,思念长安;喻今——流落漂零,才高遭贬,

思念长安。所以,怀古诗单从字面讲,是比较简单的一种诗,但从主旨讲,则需要丰厚的积

累。其实这更需要教师增强对学生的引导,多读多看,扩充知识,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赏

析思路。我以前在一次探究性课堂活动中,最后环节就是专门拓展怀古诗赏析。

①《咏怀古迹》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借瘐信“且未还”喻自己不能回到长安。

②汴河怀古 (唐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告诫统治者以隋亡为鉴戒。

③楚江怀古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借屈原被贬而抒自己仕途艰难之叹。

当时,其他小组学生也列出了很多怀古诗,一起交流。气氛活跃。能够看出,从类别入

手,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不妨大胆放手,将成长的舞台还给学生。

3)相同手法,连接对比。

很多诗词中,可能体现出同一手法,如对比、怀古、以乐景写哀情等,通过手法来巧妙

引伸,也是捷径。

课例3 《涉江采芙蓉》与“悬想”艺术。

上一轮,我们高一年级组教师的公开课,讲述《涉江采芙蓉》其中很多老师讲解了“悬

想”手法(借对方来写自己),并实行拓展。

①《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象家人思念自己来写对家人的无限思念。

②《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想象家人与自己团圆的情形。

经过这样的拓展,学生一方面积累了手法,另一方面扩大了阅读。因为手法是古

典诗词中最讲究的要素,所以素材更为丰富。

综合以上课例与分析,我们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去扩大积累,将课内外很好了结合

起来。比如,有些拓展的内容能够直接在课堂实行,有些能够利用作业的形式,学生或通过

网络资源,或通过课余摘抄,作好诗词赏析的第一关——积累。如果在课堂上给将学生调动

起来,即使在课后学生学生也有很大的热情去整理诗词,展开鉴赏,这正是贯彻语文“少教

多学”的精髓理念。

(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读、品、悟:提升诗词赏析水平的中心环节。

古典文学史上,对诗词鉴赏方法探究的论著很多,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司空图的《诗

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这些论著提及的经典例子中,有字词赏析,意境、情境赏

析,手法分析,语言特色赏析……从不同的角度对诗词创作及欣赏实行了导引。其实,我们

不妨借用美学大家王朝闻先生的话:“文学艺术之美,对于读者来说,便就是‘读’‘品’

‘悟’。” 读——读懂基本意思,读出韵味;品——品味艺术的美感;悟——悟出作者认

知人生的态度、领悟作品的思想价值。这三个方面,就中学阶段的诗词赏析来说,一语中的,

直击精妙,是提升诗词赏析水平的中心环节。

新教材选修教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诗歌之部”中,从高中生的实际水平

出发,对古诗词赏析的安排内容非常精彩。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2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声韵。

这从本质上与“读、品、悟”是一脉相承的。“因声求气”就是如何读,“缘景明情”就是

如何品,“知人论世”就是如何悟。所以上,无论是教学过程中,还是课外赏读过程中,如

果我们能抓住这几个环节,那就是真正触摸到了诗词赏析的方法了。

先来看精彩的教学案例:

课案 李晔老师(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讲授必修4《苏轼词两首》《念奴娇·

壁怀古》和《定风波》。李老师先从《定风波》讲起,教学内容及过程如下:

1)学生清读及配乐朗诵《定风波》;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字词解释;

3)师生一起给诗歌配置画面,制作《定风波KTV》;

4)“知人论世”——学生结合《赤壁赋》相关内容及苏轼的相关资料,探究本词主

旨;(以上为第一课时内容)

5)两名学生分别用不同的背景音乐朗诵《赤壁怀古》

6)下发纸条,学生质疑问题,整理然后投影展示。(展示了五个问题:①为什么写

这么多景?②如何来写周瑜的?③为什么只写周瑜?④这首词是豪放派诗词吗?⑤开头、

尾有矛盾吗?)

7)学生分组讨论解答,李老师相机补充。

8)师生课堂创作诗词,实行交流。(以上为第二课时内容)

9)布置作业:整理两首词中的艺术手法,并各扩充一个例子。

李老师的两节观摩课,课堂气氛活跃,当时让在场的听课老师很受感动与启发。结合李

老师座谈时的构思介绍,归纳亮点如下:①有声气的诵读是诗词赏析中绝对不能缺少的,

气即主旨;②由“读”到“品”到“悟”,拾级而上,“知”“乐”互融,将诗词“赏”与

“析”很好地结合了起来;③对诗词的基本意思不能放过,“境”“情”皆由此生;④培养

学生如何实抓、多抓、巧抓“鉴赏元素(要素)”,尤其是学生的表达水平,非一日之功,

应常抓不懈;⑤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实行创造,做到学以致用,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是检验

课堂的唯一标准。

如前所述,学生当前在进入赏析阶段后,主要问题是:(1)字词理解有困难,不能很

好地读懂意思。2)联想思维差,进入诗词意境比较困难;(3)对基本手法掌握不好,分

析不出其效果;(4)表达水平欠缺,将自己的理解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李老师的课,针

对性非常强,也让我们的这次探究活动的中心部分有了明晰的思路:

1.“读诗”—— 理清诗意,激发兴趣,因声求气,由“赏”入“析”。

人们常用“书声琅琅”来形容好的语文课堂,朗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古

诗词学习方面,朗读尤其是先锋大员。中国古典诗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节奏和声律方

面的积淀是非常深厚的。如从四言到汉府,从五言到近体诗,从古风到宋词,对仗体现着工

稳,押韵体现着和谐,变换体现着律动处处都有它的气魂。通过朗读,首先就能把握住诗词

的气韵,同时激发出自己赏析的兴趣。

1)“意读”:读懂字词,理清诗意,抓好基础一环。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师生只注重对诗词中较为明显的艺术手法

的分析,认为这是一首诗词的重点,而对诗词的基本意义不讲、搞不懂的大有人在。记得一

次听课中,有位老师讲李清照的《醉花阴》,她对“愁”“透”“暗香”等词及所使用的手

法讲了很多,甚至强调了高考的一些内容,课后我问旁边的一个同学,“瑞脑销金兽”是什

么意思,他想了半天也没有回答上来。像这样的诗词鉴赏,其实仅仅变成了肢解。古人所讲

“串诗”就是先能把诗词的基本意思串连下来,尤其在当下学生对古汉语知识距离较远的

情况下,一定要从根本上入手,实行“译诗”,弄清楚字词句的基本意思。

课例1 省语文学会张可伦老师的一次观摩课《李商隐诗两首》中的《马嵬》,其中

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分组实行“译诗”,而且反复比较效果。最后展示诗歌大意内

容:

学生第一次译文: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

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

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学生第二次译文:空荡荡的马嵬坡下,独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深情,已然成

空。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当年导师寻访杨妃踪迹,想必去过此处。当年唐明皇

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中,两人发誓,在天愿作比翼,在地愿为连理.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

而来世,尚且未知.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

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姐。那夜

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想来,天子也不

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在赏析过程中,张老师在“串诗”方面的确是引导到位。不但仅是因为这首诗字面意思

难理解,更主要的是这是诗词赏析中的宝贵经验。在弄懂了意思之后,张老师引导学生赏析

手法,结合思考题2“讽意至深,用笔至细”,学生很快就进入到了诗境之中,重点、难点

迎刃而解。真是“四两拨千斤”之效。

课例2 在高二年级的一次公开课中,李遥鹏老师讲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教学

设计中也特别突出“译诗”。他先提问王维的整体风格,然后分成两组,让学生先用散文手

法和画面连缀法实行“串诗”,学生的成果如下:

第一组:(文诗)

因为积雨日久,林中无风而且湿润,故而做饭的炊烟升起时显得有些缓慢。烧好的粗茶

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幽静清凉的树林中传

来黄鹂宛啭啼声。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

荤腥。我已和村里的那些相处的很随便,没有什么隔阂;淳朴农民为什么还要猜疑呢?

第二组:(画诗)

画面一:积雨日久,林野潮湿;(大景)炊烟缓腾,有个村妇去送饭(小景)

画面二:水田一望无边,一行白鹭掠空而过;树林静穆,黄鹂清脆的叫声接连传来。(特

写镜头)

画面三:松、竹围绕,朝槿开谢自然,诗人置身其中,坐禅修身。(人物活动画面,静

景)

画面四:诗人和村民亲切地交谈,(最好再设置物物交易的画面)(人物活动,动景)

这样的设计,一是紧扣住了王维“诗画相合”的艺术风格,又巧妙地让学生弄清楚了诗

作基本意思;二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现代文化元素巧妙融合。既训练了读诗,又训练了

表达水平,是诗词鉴赏的成功范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前古诗词学习过程,很多诗词是学生通过作业、或者说是通过考

试来接触的,而相当多的教师仅仅照着所谓的参考答案,让学生订对或记下为准,甚至给学

生归纳好了答题模式,学生久而久之也养成了唯题是做、套公式写答案的死板模式,完全架

空了读诗。试问:连诗歌都不读,基本意思都不了解,怎么能做题?表面上看,多么切合高

考,实际上完全本末倒置,贻害无穷。我们就以2012年高考课标卷试题为例:

思远人 [北宋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 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

要分析。

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各泪研墨,却是痴态;

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

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从高考统计分数来看,这道题失分率极高,关键原因是在平时训

练中太依赖老师归纳的公式了,结果试题偏偏是没有公式可套,这也恰是高考试题的高明之

处与引领方向。很多学生下来说其实在考场上并没有将诗词读懂,如果学生能养成读诗的习

惯,将诗词顺利地串译下去,那么试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串译】枫叶变红,菊花盛开,转眼已经到了深秋,我还在思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儿。

浮云已经散尽,不见有鸿雁归来,我想给她写封信,又该寄到何处呢? 斜靠在窗

前,泪水簌簌,滴在砚中,索性就以这泪水研磨。逐步写到离别后那令人断肠处,粉红色信

笺都被泪水湿褪了颜色。

【附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

是:红笺被泪水浸湿,因为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地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

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能够说,“意读”是赏析的第一步,绝对不能实行跳跃,而这也恰恰是学生的软肋。所

以,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引导、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串诗,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千万

不能舍本逐末,操之过急。

2)“美读”:读准节奏,融入情感,因声求气,诗韵俱出。

中国古典诗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配乐演唱的,所以,我们在接触诗词之初,就是要

注意把握其节奏和韵律,然后揣摩作品的感情色彩和情感变化,使用缓急、曲直的语调有感

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品味诗韵,在音乐美的熏陶中,提升欣赏水平。中学阶段的古诗词赏

析,因为还不是作为理论研究,主要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美育境界为目的,就更应

该突出这个方面。同时,也更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兴趣。

课例1 南京市江宁中学张小兵老师的全国观摩课《诗经·卫风·氓》就是以“读”

导“学”的经典课案,设计新颖,大致过程如下:

1)检测预习:诗经及“六义”

2)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得体。

3)意读:读懂意思,把握基本感情。

4)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形成共鸣。

5)美读:以审美的眼光、审美的心理来观照作者、文章和自我。

在每一步引“读”的过程中,张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归纳主旨,品味情感,

概括形象。整个课堂是以学生的读来连贯起来,尤其是最后的“美读”,学生抑扬顿挫,感

情投入,完全融入到了诗歌之中,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通过读,学生真正地领悟到了诗的

意趣,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欣赏兴趣,很多学生课下还在放声诵读,效果极佳。

课例2 在咸阳秦都区一次赛教活动中,刘征老师讲析李白的《将进酒》。其中有

三个很精彩的环节:①指导学生逐层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悲——乐——愤——狂,并列

示出板书图形;

②依据情感实行“美读”示范,配乐朗诵。刘老师当时用的背景音乐好象是一段击鼓和

古筝,苍凉悲壮,气韵流淌;刘老师和着节拍,使用肢体动作,铿锵有力,缓急相和,将李

白的这首传世绝唱演绎到了大境界。③学生实行演奏朗诵表演。当时有三个学生,一个主诵,

两个弹奏背景音乐,(好象是快板和竽)。学生的精彩朗诵和弹奏表演使整个课堂气氛到了

高潮,每位在场的人都有一种震撼,我想更多的也是反思:中国古典诗词,其中的气韵单靠

讲,是根本体味不到的,只有在诵读中,才能领略得到位。如果学生已经体会到了诗词中的

蕴味,我们还何必浪费时间呢?

“美读”的核心是声律、节奏、情感,所以在赏析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升朗读技巧。新

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安排了如何引导学生“读”诗,如《蜀道难》课后题3,就是引导学生

把握乐府古诗的朗读节奏,只要学生能够很有气势地将这首诗诵读出来,我觉得就已经成功

了一半。尤其是我们教师的范读,是古诗词教学与赏析中的绝对亮点,如果一首诗能适合我

们去读,那就大胆地实行范读,用声音的美感去感染激发学生。我在平时古诗词教学中喜欢

范读,那些气势雄浑、悲慨苍凉的诗词,读起来不但是一种享受,更是激发学生的触点。如

曹操的《短歌行》,辛弃疾的《水龙吟》《永遇乐》,杜甫的《兵车行》等。也就是在长时

间的潜移默化和锻炼中,我的学生们“美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力地促动了文本欣

赏。

课例3 记得我讲《琵琶行》一诗时,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是这样的设计的:

“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配乐朗诵这首诗,配乐时注意音乐与诗意的协调。”其实这个研讨

题对本文来说,是编写最好的题,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以前听课时,很多教师、包括

我在内一开始便喋喋不休地讲琵琶女的演奏过程是怎样的,使用了什么手法,结果忽略了一

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参与。既然涉及到了音乐,为什么不发动学生呢?于是我决定一试,

把此题布置下去,并让学生报名朗诵,结果有十几个学生报了名。他们同时把配备的音乐也

提供了上来。有几个学生还专门合成了几段音乐。比如,《琵琶行》专辑音乐(是当年孙道

林朗诵时上海交响乐团的专乐),林海《琵琶语》,还有《彝族舞曲》《昭君怨》(琵琶版)

等等。我选择了两个同学当堂配乐朗诵,,学生掌声连连啊。接下来在讲琵琶女的演奏过程

使用了什么手法时,很多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课时内容。

所以,古诗词赏析过程中,如果有机会和创意,请不要忘了“吟诗”,相信现代化的教

学手段会更增加朗诵的美感。让“书声琅琅”的情景持续地打动我们的情思。

2.“品诗”——缘景明情,品味手法,咀嚼语言,入“境”探胜。

“品诗”,实际上是整个诗词赏析过程中容量最大、最讲究鉴赏方法的中心环节。从内

容上看,如古人所说的“炼字”“炼句”,赏析精妙的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手法、修辞手法、

结构安排手法等)语言及风格特征等。所以,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词,常常给读者留下“言

有尽而意无穷”之慨,这也恰恰是诗词艺术的精妙所在。古人所言“诗无达诂,文无定解”

在赏析过程中,每个读者还可提出自己独到的的见解。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师生丰厚

的知识积累,才能够品透诗味。

1)缘景明情,因事融情,入境探胜。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讲究“意境”在这个“境”内,既有“景”的万象常新,又有“事”

的错纵跌宕,还有“情”的曲折妙趣。所以上,“品诗”这个环节,就需要我们紧紧抓住意

境。王国维云:“情因境出,境由象生。”而抓住意境,又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意象”,梳

理情节,把握情感,品出诗味。

课例1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欧阳代娜的观摩课《声声慢》(李清照),在师生赏读

完之后,欧阳老师就设计了四个合作探究题,环环相扣,拾级而上:

①全词的“词眼”是哪个词?

②选择了哪些典型的意象?

③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实行赏析品味。

④李清照的“愁”从何而来?

其中,②和③两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徐老师逐步地引导学生先找意象,然后结

合词中描写,展开品评,形成板书。

秋晨 乍暖还寒

①国破飘零之

伤心 ②亡夫失家之痛

黄花 落花满地

梧桐 瑟瑟萧声 ③绝学无继之愁

细雨 点点滴滴

黄昏 寂寞难熬

抓住意象,缘景明情,进入诗境,是赏析诗词的传统、但也是重要方法之一。古典诗词

中,情景交融诗词所占篇幅过半,我们在赏析中能够依据“物象——意象——意境——情感”

的基本思路展开,尤其是意象,很多都有特定的内涵,是我们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先梳理清

楚诗词中使用了哪些意象,然后紧扣诗词中描写这些意象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及数词等,

在翻译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准确流畅的语言实行描述,体味诗词中的风物之优和意境之美。

这实际上就是古人使用的“炼字”,也是我们鉴赏中如何品味诗味的一个关键环节。我在听

课及调研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咱们的同仁前辈、有经验的教师们在教学中下大气力,特

别注重引导学生扣住“象”的“意味”,翻译+想象+拓展+生动表述,这不但培养学生的想

象水平和表达水平,而且提升了学生的美育。

比如,杜甫的《登高》,教研组长尚林老师在一次教学研讨课上,对诗中的“景”的赏

析分三个环节:①按顺序找出“意象”;②找出描绘意象的关键词;③学生再现画面,总结

意境特征。

风——急:山势高迥,登顶愈觉其风大,“急”显凛冽苍劲之态。

天——高:登高仰视,更觉其广阔迢迢,“高”有晴空如海之感。

猿——啸哀: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哀”传悲切凄楚。

渚——清: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

沙——白: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江岸清晰,所以说“白”。

鸟——飞回: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更显孤独冷落。

落木——无边萧萧:“无边”显境界阔大;“萧萧”显落叶之清冷。

长江——滚滚不尽:“不尽”显大江无穷;“滚滚”显波流转急。

小结: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

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

思,悲愤而不过度,凄苦而不消沉。

其它诗词如《秋兴八首》(其一)、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陶渊明《归园

田居》以及大量的课外诗词,都是培养缘景明情赏析方法的好材料。同时补充的是,我们能

够引导学生将学过的意象实行分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附:中国古代诗词常见意象览

表)

课例2 北京四中特级语文教师徐克兴老师的全国公开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

计很有特色。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徐老师先引导学生梳

理意象:“春、江、花、月、夜”,并由此让学生结合诗的句意实行画面整合,并拟定名称:

①春江潮水图;(潮水 明月 芳甸、花林、流霜)

②天问哲思图;(人生有限,江月无穷)

③思妇怀远图;(扁舟 妆镜 离人 玉帘 捣衣)

④游子思归图。(落花 碣石 江树)

诗歌篇幅较长,内容深厚,徐老师别出心裁,他用“整合画面”的办法,让学生来整体

把握意境,然后在每幅画面下,再实行具体赏析,当时我记得徐老师特别讲求学生对每一幅

画面的描述,自己并掩卷当堂表演。记得江苏的曹玉琳老师曾用过线索勾连的形式讲过此诗:

①以月为线索:月生——月升——月照——月斜——月落,引导学生顺次缘景明情;②以情

为线索:乐——悲——忧——愁,引导学生把握主旨。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

“春”“江”“花”“月”“夜”使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

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

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

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

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

和有限人生的探索。整堂课,曹老师授课思路特别清晰,“景”“情”“情”“理”

学生是在明晰的导引中通过合作探究,顺利地完成了此诗的鉴赏任务。

我们通过比较发现,如果短篇幅的诗词,以意象来切入诗境较好,如果篇幅较长的诗词,

因为意象可能太多,但长诗往往却有明晰的线索与结构,能够切换成画面,然后再展开赏析。

这两种方法,其实就是“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思路过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道难》等古乐府古风,使用这种方法更好。

课例3 江苏南京大学附中全国特级教师虞晔如老师的示范课《孔雀东南飞》。这

首诗从体裁看,是一首长篇叙事抒情诗,被誉为“长诗之圣”。虞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重点突

出了如下内容:①根据小序提示把握情节,学生实行梳理;②品读诗歌中的对话,把握人物

性格特点;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焦、刘二人到底是反抗呢还是顺从”,“两家为什么

又求合葬”“焦母强遣兰芝的原因是什么”“刘焦二人非死不可吗”其中①和②两个内容,

虞老师是当作重中之重来处理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虞老师不时地引入小说阅读的一些方法,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合作探究得很顺利,课堂效果很好。

所以,对于叙事诗来讲,有点类似于小说阅读,诗词的重心可能是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

象的塑造,可能没有景物描写、意象传达等等,而是因事融情。所以,我们能够借用小说中

人物分析的方法,通过情节事件、言行心像来把握人物形象,并进而归纳理解诗词的主旨。

只要有情节叙述,就可能涉及人物形象。再如《离骚》(节选),主要是叙述作者的悲惨遭

遇,所以我们能够“分析屈原的形象”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诗词中的事件叙述合作分析,

达到鉴赏的目标。《琵琶行》教学中,能够通过琵琶女及白居易两人各述其悲惨遭遇的情节

分析,理解诗歌的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赏析手法,含咏精华,提升艺术鉴赏力。

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最令读者叹服的当属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这些精

彩的艺术手法如珍丝锦线,连缀而出一幅幅锦绣绸缎,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都是精妙

地使用了修辞手法或是表达手法,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魅力。信手拈来几句:①连峰去天不盈

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张);②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 ③寻寻觅

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典)。试想,

如果古典诗词中没有了这些艺术手法,那魅力将会大打折扣。

赏析古典诗词,最主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赏析诗词其中的艺术手法。这不但是高

中阶段古诗词赏析模块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所有古诗词读者提升赏析水平的必经之路。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重点难点,结合教学实践及调查中学生的实际困难,我们课题

组认为,能够分三个阶段实行。

起初阶段——积累整理: 老师先利用课堂阵地或辅导时间,协助学生梳理好艺术

手法的大体框架,引导学生认真识记并理解每种手法的内涵,打好基础。看起来内容繁多的

各种艺术手法,梳理成体系,倒是很直观好记的。先分大框架:

修辞手法(16种)

艺术手法 表达手法(5种)

(表现手法) 结构布局(四门类)

接下来学生就能够在这个大框架下,按照门类再去细化梳理。其实,很多艺术手法的内

涵与现代汉语中的概念与内涵基本是一致的。如修辞手法,概念上基本一致,只不过在举例

时注意用古诗词中诗句为宜。再如表达手法部分,概念上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说明”五个大块,学生在起始识记阶段先要分清楚。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古诗词中的表达手

法,尤其是描写和记叙部分,在古典诗词中大量出现,内容更为细腻,需要在鉴赏过程中持

续领悟,如:

1、点面结合(大处着墨,小处着笔)

景物描写 2景物的层次感:远近结合 静结合 形声色结合(视听结合)

实结合 正侧结合

(场景) 3、白描

4、以乐景写哀情

再深入一步,如“虚写“,我们就能够借助拓展让学生归纳常见的表现形式:

①追忆过往之景为虚写

古诗词中的 ②设想未来之境为虚写

③从对方角度着笔为虚写

④摹写梦境、仙境、想象为虚写

通过问卷调查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了解情况,学生对诗词中的艺术手法重视水准

还是比较高,(这可能与考试中经常出现考查手法相关)但对艺术手法缺乏系统的理解,建

立不起来知识框架,尤其是对很多具体的手法的内涵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平时鉴赏中

生拉硬套的情况比较多,说到底还是被动式的接受,或者说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比如,在高

三复习阶段,总有学生问我“表达手法和艺术手法是一回事吗”“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是同

一概念吗”“夸张与虚写怎么区别”等问题,能够看出,在诗词的艺术手法方面,学生的确

有很多盲区。

所以这个部分,我们主张“从大到小,逐步梳理” 的办法,相信会有很大的效果。每

一个部分中,老师都能协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熟悉具体的手法名称及内涵,这样,就为

下阶段的鉴赏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理解阶段——使用实践。 对艺术手法实行赏析,首先要求学生对手法的判断要

准确,然后根据手法的内涵,联系具体的诗句作具体的分析,最后能够领悟到诗句的精妙,

领会到诗词的美感,使自己的美育有所提升。切记:让学生深入诗境,鉴赏并表达。艺术手

法,小到诗词中的一个小句,大到整个的诗词,所以,在赏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先从具体的

诗句入手,然后再逐步拓展开来。如:

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柳枝吐芽时的整齐

柔嫩的特点,让人感觉到秀美与惬意。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使用

形、声、色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了赤壁古战场雄壮激越的特点。③“此去经年,应是

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使用虚笔展开想象,更表达出了与情

人分别以后的惆怅伤感之情。④“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大胆的夸

张手法,极写胸中块垒之深,又透出无限的雄浑豪迈之气。

每首诗词中,每个单元中,都有经典的艺术手法,我认为老师一定要贯彻“少教多学”

的方法,让学生先从小处入手,切身实际地展开鉴赏,当为要务。

课例1 记得在一次新课程教法培训活动中,来自北师大附中的特级教师邓虹老师,

展示了她的视频课件《咏怀古迹》(其三),整堂课基本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为主体,

教学设计大体整理如下:

1)合作探究一:怀古诗及特点(学生举例并归纳特点; 本文“咏怀”对象并讲述内

容,译注诗中对应内容;

2)合作探究二:本诗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学生筛选、分析并讲解,)

3)合作探究三:本诗的主旨及情感(学生介绍背景;杜甫借怀古要表达什么;杜甫

的“诗魂”是什么。

4)合作探究四:课堂拓展与练习。(学生借助资料与网络,举例讲析,研究“怀古

诗”赏析。)

四个环节中,学生合作探究艺术手法最见功夫,最显特色。这首诗中涉及的手法主要有:

渲染、对比、想象虚写、反讽、叙议结合。每个小组学生的探究都很成功,而且讲解得也基

本到位,最后邓老师让学生梳列出板书。启示是:教师的引导到位,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到位,

学生的活动到位,由基础到水平的渐进到位。

其实在新教材中,单元目标及课后思考题对这首诗的指向很明确——掌握艺术手法,

使用什么方法掌握,邓老师的课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鉴赏实践中提

升水平。而现实中我们有多少教师还在越俎代庖,课堂上做无用功啊!

课例2 记得在一次咸阳市青年教师古诗词教学比赛与研讨活动中,有位青年教师

是讲《琵琶行》,其中有一个重要内容是欣赏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该老师在设计中有一

点很独特:他事先准备好了一些名曲片段,文字片段及视频画面片段,在归纳古人如何写声

音的艺术技法时,他不时地穿插,让学生实观、实听,然后探讨领悟,

①以声摹声:《明湖居听书》(文字)、《牧民新歌》(乐曲)

②比喻写声:李贺《李凭箜篌引》(文字)、李绅《悲善才》

③使用叠词:《古诗十九首》、刘长卿《随刘洲集》

④侧面烘托:《听蜀僧濬弹琴》

所以,所谓艺术手法,绝不是只体现在古典诗词中,很多情况下,其实是相通的。如果

我们能站在一个高度,不拘于套,以学生的“最终领悟”为目标,好就是对诗词艺术手法的

最好赏析了。

美育阶段——领悟创新: 学习艺术手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用艺术手法来

开启思维,美化生活。诗词欣赏,既为传承,更为美育。当我们能引导学生达到创新之时,

那就是对艺术手法最好的领悟。

课例3 江苏省启东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仲刘老师的示范课《雨霖铃》(柳永),

其中在突破本词的艺术手法方面设计很有特色。

1)学习小组根据手法及情境,制作KTV

2)试说明设计的理由;

3)师生评比,再入词境并归纳。

首先,这个教学方式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其想象思维绝

对比教师高明。构想中不但有景(远景、中景、近景)的布排,有人的活动(情人执手,洒

泪而送、舟人急催、挥手倾泪、伫立江头)有蒙太奇镜头互相想象(男主角想象来春之景,

女主角想象情人归来情景,风景的移转相衬等)最后,陈老师就此词的艺术手法形成板书,

对知识实行归总:

景:凄冷(“点”“面”相合,距离相衬)

事:伤别(动作,心理,神态,正侧)

情:眷恋(虚实,景情交融)

真可谓一箭双雕,既让学生理解了艺术手法,又让学生增强了鉴赏与使用的水平。这种

授课艺术,要比咱们苦口婆心地讲,省力且效果好。能够说,创新,是高效课堂不竭的动力。

这里,再次提及一下,短诗词可能内容称少一些,能够按照联或句实行鉴赏,长诗词,

我们能够协助学生先按一定的内容分成小区域,然后再让学生参与赏析,这样会更好一些。

3)欣赏风格,品味语言,把握诗词的整体艺术美韵。

关于这个个区域,略略探究一下。风格是诗人、词人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形成

的一些特定的艺术使用手法,通过语言、手法等表现出来。有些风格,是很多诗人共同具有

的,兼有时代特征,如魏晋时期的诗歌,普遍带有一种悲观重命,逃避现实的色彩,显得比

较压抑沉重;而盛唐时期的诗歌,多种流派百花齐放,但普遍是一种积极昂扬,或哀而不伤

的风格特征;南宋的诗词则带有忧社稷、叹黎民、抗外辱、吐块垒的特征。有些风格,如同

诗人、词人特定的名片一样,本身就是可供解读的符号。如李白的雄奇奔放的诗风,杜甫沉

郁顿挫的风格。表现在语言上,李白善于使用瑰丽驰骋的语言,体现出浪漫的艺术美韵,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而杜甫的语言则工稳典丽,体现出醇实的艺术美韵,如“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星垂平

野阔,月涌大江流。”那么,在诗词的欣赏中,从风格的角度入手,也会提升学生整体把握

水平。

对语言的感知与欣赏,其实已经进入到了诗词的较高阶段,意味着学生的鉴赏水平水平

的前进。越是带有整体性和抽象性,就说明层次和境界越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感

觉教师在这个方面的引导和讲解比较少,这反映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忘不了以考试为目

的的诗词应考定律,而忽略美育陶冶。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

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如果单单从内容上看,是一首闺怨诗,但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欣赏,

则会感受到清新的生活画面和情感律动,语言明快,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所以,增强学生

对诗人词人的风格了解,通过语言等鉴赏要素为抓手,也是提升品味艺术手法的方法之一。

3.“悟诗”——以意逆志,把握旨意,知人论世,深悟诗味。

悟诗,就是在对诗词的字句准确解读的基础之上,通过品读文辞手法,窥见作品的意旨、

作者的情感,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并内化为我们的情感美育和知识文化。

悟诗,既是诗词鉴赏中的方法,又是目标,所以说这个阶段,是探究古诗词赏析方法课题中

外延最大、内涵最深的一个方面,关乎诗词赏析的水准层次,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碰到的问

题最多的方面之一,关乎诗词模块学习的质量。

那么,用哪些方法来“悟诗”?千百年来,很多诗词评论家对此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与方法。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也作了专门的章节归纳。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能够说是悟诗阶段最有效可行的方法。从文本本身来看,一

首诗词,是作家内心世界的映照,在鉴赏过程中,能准确、深入地领悟到诗词要传达的主旨,

诗人要寄寓的情感,同时能和诗人的情感或认知产生共鸣,触动及陶冶我们的情操。从社会

功用来看,“诗言志” 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理解。从《诗经》的作者关于

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这种观点的萌芽,到曹操的“歌以咏志”,到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到“文以载道”“歌诗和志”,诗词又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

思潮、政治面貌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手段。所以,悟诗阶段,既要依文本“入乎其内”,又要

越载体“出乎其外”。“内”,揣摩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主旨;“外”, 深挖作品镜子似的

折射的社会现实与文化积淀,以及我们自己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解读。

1)梳叶理枝,层层深入,把握旨意。

古典诗词多讲究借景抒情,依事说理。“梳叶理枝”指在准确阅读字句意义的基础之上,

透过诗词中的意象、场景、叙事这些枝叶,深入地理解字句背后的主旨与情感,也就是说“意

象”中的“意”,“景事”中的“旨”。看两例:

①“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

两句分别为借景抒情和叙事抒情。菊开冷秋,本已凄伤,“两开”明指菊花开了两次,

暗指在夔州已羁居两年;“故园”点明浓郁的思乡之情,“孤舟”明指沿江东下漂泊的孤单,

暗指国破家亡战乱之后的悲苦。读懂这些之后,就能够把握住诗人晚年漂泊途中悲苦历时之

长,水准之深,从而也理解了作为“诗史”的杜甫的时代悲剧,作为“诗圣”的杜甫的人格

魅力。

②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李清照《声声慢》)

同一意象“雁”,又出自同一作家之手,但其意味已大不相同。“雁字回时”之“雁”,

乃李清照写于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闺怨思念之情的象征,少妇的万般柔情融于其中。“雁

过也”之“雁”,写于晚年孤居于城郊,山河俱碎之悲、亡夫破家之痛、漂泊无奈之伤的象

征。

课例1 必修3教材第二单元节选的“杜甫诗三首”,围绕《登高》一诗,新教材

设置了一个思考题:宋代的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

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作具体分析。我觉得这个题设置绝佳,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诗词模

块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鉴赏的方向与思维。我在一次公开课中,就以此为问题让学生探究,

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每个小组都争相表述,汇总起来还不止八层。在这里摘录一组学生

的探究成果。

万里是一:悲远;悲秋是二:悲凉;做客是三:悲离;百年是四:悲老;多病是五:悲

身;登台是六:悲孤;壮志难酬是七;八悲怨和愤。

最后我展示了罗大经的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

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关键之处是,在让学生参照答案后,要让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即如何深入下去,把握诗

情。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抓住文句,使用思维实行分析,这才是方法论的根本。

课例2 李商隐的《锦瑟》

有诗云“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这首诗被誉为“古代朦胧诗之最”,当

然最难之处也在于“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情”了。曾琦老师的设计如下:(1)赏手法

与诗境;(2)赏主旨与情感。其中在环节(2)中,曾老师先给学生提供相关背景资料,然

后学生实行探究,形成四种意见:①悼亡说②恋情说③自伤身世说④挽歌说。针对这四种意

见,曾老师都予以了肯定,尤其对学生的积极探求思维予以了表扬。这样的设计,简洁明快,

少教多学,贯穿悟诗的科学方法,体现“诗无达诂”的创新精神,化难为易,效果良好。

2)依体推志,融入体验,以意逆志。

“依体推志”指能够根据诗词的类别与体裁特征,品悟诗词中的情感与主旨。诗词的类

别犹如我们现在所说的题材类别与流派,古典诗词源远流长,产生了很多流派,开掘了很多

题材,也创造出了别开生面的诗词体裁,如根据内容与类别,古典诗词最常见的类型有:①

怀人思乡诗 ②赠友送别诗 ③边塞征战诗 ④田园山水诗 ⑤咏史怀古诗 ⑥闲适隐逸诗。如

果在诗词赏析中能巧妙地利用类别与体裁特征,也将有助于深入把握主旨,进一步提升鉴赏

水平。

课例1 《兵车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与“三吏”“三别”一起构成了描绘安史

之乱的长轴画卷。我在引导学生实行鉴赏时,曾将课堂设计成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如下:

1)从题目看,这首诗要讲什么内容?

2)这个题材的诗,有哪些基本特征?本文属于哪一种?试概括画面。

3)学生分成小组,用艺术形式(或描述,或制作KTV)讲述画面。

4)课堂拓展:教师提供课外两首战争类诗词,(①王昌龄《从军行》[其七];②陈

陶《陇西行》)学生实行对比阅读,最后交流观点,并整理成小小论文。

这个设计一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巧妙地利用诗词的类别特征展开赏析。整节课,

学生表现出了很多亮点,如对画面的切分与讲解,发挥联想与想象,概括战争类诗词的基本

特征,能够看出,学生的基本水平还是能够达到展开活动的要求,并且在实践中持续得到锻

炼提升。这种办法,其实也就是教师用题材或体裁设定出大框架,学生实行内容细化,然后

我们再补充,效果比常规讲授要好。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叫做“寻找课眼”,我感觉具体到诗词赏析中,也就是寻找到

诗词的“赏眼”,据此来展开赏析,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实,“赏眼”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

式,就是看题材或看标题,顺藤摸瓜,确立“赏眼”,就找到好的赏析方法了。举四首诗为

例:

1)杜甫《旅夜抒怀》

2)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温庭筠《商山早行》

4)陶渊明《归园田居》

《旅夜抒怀》这首诗,就能够抓两个主要点展开,一是“旅夜”,统领写景; 二是“抒

怀”,统领抒情。然后再依次展开,思脉清楚。《京口北固亭怀古》就能够抓住“怀古”来

赏析:怀了哪些“古”,借这些“古”来表达什么感情;让学生逐层深入下去。 《商山早

行》可利用“早行”的赏眼来展开:“早行”意味着什么,“早行”之景如何;一“情”一

“景”,诗味俱出。 《归园田居》这首诗,记得北京大学附中林芳华老师设计的鉴赏思

路很是绝妙,以“归”为诗眼,以“因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

个问题为主轴展开,真如行云流水。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田福丛老师的设计是,“归”“园”

“田”“居”四个字为画面中心,学生依据诗歌的内容,合作展开赏析,清晰直观。

依体推志虽是一种宏观上的方法论,但对于培养学生清晰准确的赏析思路,指导学生选

择使用科学的方法方面有很好的作用,能够在赏析中大胆使用。

“以意逆志”指读者以己意去探究作者作品之志。“逆”是考证、探究之意,就是说,

在欣赏诗词之时,不能只凭表面意思去理解诗词,而应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地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里有两个重要的方法与途径:一是读者依据自身的生活积

累与体验,去感受诗词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二是要有创新精神,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诗

无达诂”,艺术领域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课例2 屈原的《湘夫人》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典范诗作,

集中体现了屈原的浪漫主义诗风。在一次新课程培训与观摩课上,某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

该诗的主旨时,他当时的设计是:多媒体投影屈原的悲苦经历,剪切了电影中屈原被放逐的

小片段视频,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本诗借湘君与湘夫人幽会却未

能如愿,表达了自己不被楚王信任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当然这也算作一种理解。但从本质

上讲,这样的设计不符合新教材理念,展示屈原悲苦经历,播放放逐片段,其实是限制学生

的探究思维,学生也只能得出屈原不被重用的主旨,并没有达到个性化、多样性解读的目标。

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使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巴楚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

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

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

氛等,很难说本诗就是单纯的不被重用的悲苦之诉。我在后来的教学中,就本诗的主旨引导

学生作开放式的讨论:你认为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主旨和感情,并特别强调学生个性化阅

读。学生随即展开了思考讨论,当时课堂气氛很热烈,最后形成了三个观点:(1)人们在

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

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

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 2借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与爱情,表达屈原对婵娟的思

念。(3)表达对楚国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喜爱之情。(4)对个人“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的悲愤之情。这几种说法哪一种对,我觉得并无多大关系,最重要的是学生能结合诗作“以

意逆志”所体现的探究精神与思维水平。所以,古诗词赏析中,开放式探究是最重要的方法

之一。

课例3 李白的《将进酒》

这首诗雄浑豪迈,但到底要表达什么主旨与感情,历来众说纷纭,的确这也是本诗的“赏

眼”。听过好多次本诗的观摩课与赛教课,很多老师都是基于这样的设计:(1)学生诵读

(附带老师表扬)(2)学生把握这首诗的感情脉络(悲、乐、愤、狂);(3)赏析诗中几

处手法;(4)对李白实行拓展(或“诗仙”特征,或文学的“济世情怀”,或“盛唐诗风”

等)。但通过评课与比较,这些设计仍然没有脱离传统思维模式,五花八门之下,其实仅仅

“拼凑”成的一节课。如何让这节课变成探究课,贯彻少教多学的原则,使学生真正领悟到

李白的“谪仙”诗味?我记得四川省语文特级教师熊系吉老师以前设计过一个课型,让学生

真正地 “以意逆志”深入诗中,我在授课时尝试使用,效果还不错。1“逆”李白之态:

本次酒宴,李白何态?2“逆”李白之情:将进之酒,“儒愤”还是“道逍”3“逆”

本诗之理:要告诉世人什么?学生边读边探究,注意,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无所谓错对。

这就是诗味,我想,如果只给学生讲,恐怕我们教师也不知道这首诗到底要写什么,所以,

我们只做引导,然后在学生的基础上拔高,就是最好的方法,所有现成答案的讲解,恰恰是

对这首诗的限制性误误读。

在“以意逆志”的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

象“初始的视域”简单地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两种不同的视域融合起来,形成

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这种赏析方法,既要尊重读者的

主体意识“意”,又不能背离作者作品之“志”,是最根本的赏析方法之一。

3)知人论世,纵横相连,加深理解。

自《诗经》以来,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国度中,一直高扬着“文以载道”的现实主义的旗

帜,诗作既是诗人在特定阶段个体人生的反映,又成了特定的历史阶段下的社会面貌的写照。

要深入理解一首诗词的主旨情感,除过依据文本自身的内容实行鉴赏之外,就必须联系写作

背景和与之相关的时代文化特征,所以,我们又需要使用“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所谓“知

人”,就是广泛了解作者,尤其是创作此诗此词时的个人遭遇、心路历程以及所持有的创作

观点;“论世”就是结合特定的时代特征、历史事件、社会面貌及当时的创作风气,赏析领

悟诗词中蕴含的人个情感及人生世相。

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词,也就是进入到了较深的层次,是这个模块中完成“情

感与价值观”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内化学生情志、陶冶学生情操、完成学生美育的关键环节。

具体来说,“知人论世”的方法能够从三个方面来实施:

①利用相关的史传资料及名家的评述,明确作者的创作背景,把握住作者的心灵历程和

精神世界,体味出融入作品中的“志”。

课例1 白居易《琵琶行》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首弹奏了一千多年的传世绝唱,真

是“艺”“情”双美,是诗词鉴赏模块中难得的范品。从“艺”来看,通过对琵琶女演技的

描绘,读者欣赏到了诗歌中对音乐描写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手法;从“情”来看,“同是天涯

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令多少代的读者临音洒泪啊!当然,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深度和

难度:何谓“沦落人”?何谓“同是”?一般来讲,学生对于琵琶女的“沦落”比较好理解,

因为诗中琵琶女自述悲苦身世,内容上很充分,但是如何理解白居易的“沦落”,很多师生

只注意到了序中提到的“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从而只简单地归为“遭贬”。如

果能多联系作者的相关情况,就能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来看看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徐殿东

老师的设计:一是补充白居易的“才华”资料,二是补充遭贬之因,三是补充白居易切近下

层民众的资料。然后再让学生比较“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旨句内涵:一个是艺高而转徙,

一个是才高而谪居;一个是貌美而遭弃,一个是正直而遭贬;一个是出京孤悲而梦啼妆泪,

一个是离京地僻而取酒独倾。如果不用“知人论世”的办法,这首诗中的悲剧美的力量恐怕

就感受不到了。

在古典诗词模块中,如果忽略作者的人生经历或一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则那些较深的思

想与内涵也往往发掘不出。再比如下面三首诗:①李商隐《马嵬》②柳永《望海潮》③陈子

昂《登幽州台歌》。 思考:李商隐《马嵬》仅仅是讽刺统治阶级吗?柳永的这首词为什

么一反惯常的风格,要写如此明丽热闹的杭州之景?陈子昂诗中的“独”具体指什么?这些

鉴赏重点,只有依靠联系作者个人经历才能体会其内涵。李商隐属晚唐诗人,一个王朝的即

将倾塌在知识分子心中产生的忧患与恐慌感,是难以弥合的;柳永的《望海潮》其实类似于

“自荐信”, 借“归去凤池夸”表达对太守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陈子昂的孤独,与

他仕途不顺、不被重用是分不开的。结合这些背景及经历,把握主旨就准确而深刻了。

特别强调,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注意两点:一是方式,二是容量的多少。很多教

师在授课中,仅仅按部就班地将这个环节实行了就行了,但实际上,最好根据赏析需求实行

灵活引入,效果最好。要慢慢地培养起学生查阅资料、对比分析、深入诗情的好习惯,这也

是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

②纵横相连,使用前后对比的方法,做到宏观全面地了解作者的风貌,从而更深入地赏

析内涵。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其创作风格表现出不同特征。这就需要我

们从“史纲”的角度再予以把握,这也正是“知人论世”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在调查中我

们发现,课堂上针对一首诗,教师往往能提供作者及背景资料,但绝少有老师能引导学生从

宏观上去把握一个作家,甚至很多教师压根自己也没有建立起相关知识体系,或者推托课时

忙,没有时间,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新课标宗旨。我还是坚持“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用

教材教”的方法,一定要贯彻“少教多学”的原则,构建一个开放的体系,让学生最后能宏

观全面地了解作者的风貌,提升鉴赏水平。

课例2 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节选《杜甫诗三首》,很多老师的常规教法是一

首一首地讲析,每首诗一课时,讲完即完,似乎也没有什么错。但其实反映出了教师对新教

材理念没有吃透,沿用传统教法。我们能够在备课时深入思考一下:三首诗的共同特征是什

么,单讲讲什么,宏观归纳归纳什么,如何理解“诗史”与“诗圣”的内涵,依据文本而能

跳出框框,才是鉴赏之大法。在一次省骨干教师培训研讨会上,张可伦老师就这三首诗的教

学作了设计构想:(1)学生查阅杜甫生平经历的五个阶段——青年时期、长安十年困顿时

期、安史之乱时期、卜居西南时期、晚年漂泊时期。问题:这三首诗属于什么时期,有什么

特征。2)教师学生共同梳理杜甫律诗“诗界第一”有哪些特点?(3)哪些地方反映出了

诗人的漂泊悲苦?(4)学生研习其中的艺术手法;(5)专题研究:怀古诗、登高诗。

能够看出,张老师既立足于文本,又注重于文学史纲,“点线”相连,扩大视野,强化

体系,是一个完全开放性的构架,特别强调学生的研习水平,而且研习点又是学生的水平范

围之内,如最后的专题研究,我在后来的教学中仿照张老师的做法,效果很好。一部分老师

老是担心考试怎么怎么样,课时怎么怎么样,讲史纲是“架空”,那么反过来问一下,一句

一句的讲,是不是就是“务实”?即使算作“务实”,不过这样的“务实”,其实质不恰恰

是应试下的死“八股”吗?所以,我的感触是,寻找诗词赏析方法,我们不要担心“学生达

不到”,而是担心“我们想不到”。

课例3 《李清照词两首》

必修3第二单元节选了李清照两首词《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代表了李清照的前

后两个时期的风格。如何设计这篇课文的赏析方法?只从基本面上看,讲清楚两首词分别的

背景,词中的意象特征,使用的手法,最后分别概括出主旨,也算作达到了目标。但我总觉

得离新课标的要求还差了些距离,如果能引导学生将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予以整体把握,并结

合两个时期的其它诗词再广度鉴赏,那么学生对中国文学史上的这位女词人将会有更加深刻

的理解,也将会对国运衰微、积贫积弱下的南宋时期很多诗人词人的作品的鉴赏产生积极协

助。记得一次新课标下创新教法座谈会上,我的设计得到了好评,思路如下:①学生分组探

究两首词的基本手法和主旨;②学生利用网络及其它资料搜集李清照前后不同时期的其它代

表作品,并分别选两首实行鉴赏,课堂交流;③教师作专题归纳——《乱世中的美神》(底

本参照的是作家梁衡发表在《小说月报》的文章),使学生全面掌握李清照的悲苦经历,并

教会学生如何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且积极实践,2008年和2011年两轮的讲授过程中,

果很好。关键原因是,鉴赏不能把视野局限住,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协助学生建立知识体

系,由“点”到“面”,这就是新课程标准下古诗词赏析方法的精髓。

类似的还有,高中语文必修3中《李商隐诗两首》课后思考题:“从小学到初中,从课

内到课外,你读过李商隐的哪些诗?请以‘我所知道的李商隐’为题,写一篇短文。”新教

材中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方向,指明了研究的内容,“知人论世”不单指一首具体的诗,也可

能指某一方面的专题。但我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没有学生去做过,甚至老师在课堂上也没有

提及过,这种照本宣科的死教法,当前还大量存有。让学生在鉴赏中使用“知人论世”的方

法,就需要以课本为依托,利用资料对作家及背景做扩大、拔高化的引申,否则就无法使用

“知人论世”。这里再提供两种形式:一,能够利用文学史资料、诗词大辞典及网络资源,

扩大视野,使学生多了解作家,为解读主旨奠定坚实的基础;二,组织专题阅览,如《唐之

韵》系列节目,《走进唐诗宋词》系列讲座,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古典诗词这个模块,

这些资料形式与内容都很丰富,是难得的好辅助材料。

③全面把握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从深度和广度上品悟诗词中的情志。

“知人论世”其实包含两层意思:“知人”指了解作者,“论世”指把握作品所处的特

定时代的相关政治事件、社会风气、文学整体基调等。这样,我们就能从一般的字句层面,

上升到内蕴及文化层面,从“艺”上升到“道”,从“旨”上升到“情”。新教材中现在特

别突出引导学生独立探究,通过课后思考题、相关链接、章节整体归纳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构

建知识体系,如选修教材中《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其目的不单单是告诉学生一些知识,

而是让学生学会一种思维与方法,是“鱼”和“渔”的关系,我们一定要理解到,在鉴赏中

既是了解诗词知识,更是掌握解读文化的方法。当然,有人担心用“知人论世”来赏诗词,

会有故意拔高之嫌,其实恰恰是只有学会“论世”,才不至于误读诗词。

课例1 《短歌行》与建安文学。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2 中节选曹操的《短歌行》。这不但是“歌行”体代表作,也是曹

操戎马一生,作为时代骄子的心灵呼声。在讲完诗歌的主体内容后,我当时布置了作业,让

学生课后思考“建安文学”并摘抄一些诗词,课下有学生找我,谈了谈他对诗中曹操的“忧”

的另外一些看法。我当时暗暗佩服这位同学,随即就想,能否让他再深入挖掘一下曹操的诗

歌的整体特征,再上升为对“建安文学(建安风骨)”的鉴赏。他最后联系了小组的同学,

一起研究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并且在班上作了交流。大致内容如下:

①曹操之“忧”:忧人才、忧战事、忧黎民

②建安风骨:

A忧叹民苦的热衷心肠。

B建功立业的高扬理想;

C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

③建安诗人中的代表思想;

纵观下来,他们从东汉末年的时代特征出发,联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大的历史事件,

使用了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几十首诗作,有三曹、竹林七贤、魏晋名士。即使有的地方还不

很深入,但已将曹操诗作中的安抚黎民、匡扶天下、建功立业以及建安风骨在中国诗歌史上

的地位和影响等了解到了一定的水准,相比较一首《短歌行》,已经是抓到了要旨,提升了

多少啊。

课例2 屈原与《离骚》。

必修2中节选的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篇赏析难度较大的诗篇。我记得在集体备

课时,就这首诗如何赏析,同仁们提出了不同的赏析方法。一种认为,这首诗字词及手法难

度及较大,将重心安排在“读诗”及“品诗”的艺术手法上;一种认为,《离骚》作为政治

抒情诗,集中表达了作者的“美政”理想,也最能体现屈原的“爱国主义”形象,重心应放

在思想与形象方面。包括我在以前听的很多观摩课中,这两种“诗歌赏眼”都有。那么,作

为鉴赏而讲,都是不可少的,但问题是,学生赏析完后,仅仅死记了一些知识点呢,还是形

成了整体把握与探究水平,这是最关键的。所以,从新课标的宗旨出发,就必须全面把握特

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从深度和广度上品悟诗词中的情志。最后,我们使用的赏析

方法是:

①读诗:诵读——学生介绍诗歌内容;

②品诗:归纳屈原形象——赏析比兴手法;

③悟诗:拓展阅读——“美政理想”——人格精神

④个性化解读:屈原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浪漫主义手法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事先梳列出本诗的上述赏析要点,学生马上便表现出了赏析

与探究的兴趣,虽然在某些方面还有欠缺,如《离骚》全文的读审上,屈原的局限性等,但

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已经明确,传统观点是能够挑战的,战国风云中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双重

悲剧所折射出来的时代精神和美学情趣,恰恰是赏诗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情感美育。

以上所说的悟诗的三个方面,其实也就是“点”——“线”——“面”的关系。“点”:

了解一首诗中作者的遭际与背景;“线”了解这位作家的整体情况,并做纵向对比;“面”

借诗歌来了解时代特征、文化风貌、精神内蕴。把握好了“知人论世”中的渐次关系,相信

诗词鉴赏就能达到全新的高度。

(三)春风十雨皆为瑞,柳绿桃红各自新。——组织展开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实践与兴

趣中提升诗词的鉴赏水平。

北大厉以宁教授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学生以什么方式去学习

知识,是当前每位教师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诗词鉴赏模块中,学生的兴趣,投入的时间及

最后达到的效果如何,我们扮演着引领的角色。就当前的情况看,很多教师条分缕析的讲解

还是占据着课堂,课后就是布置类似高考题型的作业,让学生照着标准答案补改,即使在赛

教、观摩课中偶尔让学生展开一些活动,也是事先设定好几个程式“以投评委所好”,从骨

子里还是绑束着学生。试想,这样的鉴赏方法,学生能领悟到诗词的美感吗?

素质教育与新教材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与

创新精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衡量诗词鉴

赏水平,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读者能自己满怀“情”与“意”,最后与诗词中的“情”与

“意”达到共鸣,使自己身心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而要达到相互融合的途径,最好的

方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自己能够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把鉴赏的

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感受、创新,从而达到“不教”的最高方法境界。

以前观摩过西铁一中方家驹老师的几次(诗词教学)公开课,的确是真正抓到了素质教

育的精髓,让诗词鉴赏变成了艺术欣赏,给很多教师很大的启示,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是

学生永葆兴趣的不竭动力。下面我以前辈大家的成功做法为对象,结合自己教学中一些有益

的尝试,提出几点组织活动展开鉴赏的方法。

1. 转变课堂:大胆放手,少教多学,让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

课例1 2008年陕西省新课程改革与骨干教师培训会上,西大附中王建军

老师的观摩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设计如下:①学生介绍“豪放派”、苏轼遭贬相关

资料;②学生课堂朗读,然后相互点评效果;③学生当堂质疑,并用纸条记录并上交;④展

示有代表性的问题,(记得好象选了5个问题)由学习小组讨论并实行讲解。整节课,鉴赏

过程基本由学生完成,王老师仅仅起到了组织作用,在涉及到有深度的问题及课堂生成的问

题,王老师作了必要的补充:a为什么苏轼只选周瑜而不选其他人物,实行了对比;b这首

词能算作“豪放派”吗?(当时课堂上学生争论得很激烈)王老师只从豪放派词的气韵方面

作了补充,但并未否定学生。C王老师以自己创作的一首词作结,鼓励学生创新知识。

启示:确立学生是课堂主体地位的观点,调动学生,让他们合作探究,这是古典诗词赏

析方法之根本方法。教师做好引导,充分备好学生,尤其对生成问题作深入讲解。

课例2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方钧鹤老师的示范课《涉江采芙蓉》(节选自古诗十

九首),其设计如下:①学生在电脑前按序就坐,打开相关页面;②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古

诗十九首及评价、萧统、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介绍、③学生切分画面,并分组实行赏析;④

观看视频KTV,实行讨论:男女主人公应该怎样安排;⑤拓展阅读:选择两首,通过查阅资

料,实行比较赏析。

启示:网络、多媒体已经让获取知识的数量无限增加,速度无限加快。如果教师只充当

了知识的搬运工人的话,还不如直接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如何使用网络资源,扩充知识,增

加技能,已经是新课堂的组织形式了。所以,充分挖掘一下教材,分析一下所学诗词的基本

内容,资料性东西多的话,何不借助网络呢?谨记:学生的电脑水平可比我们高多了,他们

利用网络学知识,不但有兴趣,而且有创新!

课例3 2009年新课程实施观摩教学活动中,我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所选的诗歌是

李白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如何体现出新课程实施,备课组当时的意见是:本诗属于

选修教材中的内容,能够让学生承担讲解。但学生讲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如何拟定,即生成

什么问题,成了关键突破口。经过比较与借鉴,我最后设计了如下步骤:①通过梳理标题,

让学生确立两个大块内容:“梦游天姥”——景与事;“吟留别”——情与理;②拓展探究:

李白诗的艺术特质与精神魅力。

最后,整节课过程设计是:(1)我引导学生分析标题,确立鉴赏点;(2)学生选择承

担任务——朗读,三幅画面及鉴赏,主旨与情感,结构安排;(3)探究李白本诗的精神内

涵,(我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实行拔高与完善)。

启示:要敢于放手,但更要懂得如何放手,即科学的方法导引。要在放手之前,学生明

白重点与难点所在,不偏离主轨道。

课例4 学生交流讲解。

在前两轮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在诗词模块教学中,我们备课组基本要求,教师的讲解

和学生的讲解比例分配如下:必修内容,教师讲解三分之二;选修内容,学生讲解三分之二,

课时基本为每节课一首。容量稍小的诗词,要穿插横向比较联系。学生讲解时,讲什么内容

课前与老师沟通并简单汇报,(一般情况下,内容为:相关资料、字词及基本文意、艺术手

法、主旨与情感)分小组轮流承担,课堂组织也交给学生。经过我们的观摩、评估以及学生

的信息反馈,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效果很好。

总结:诗词赏析中,怎样组织课堂的学生活动,要以“三吃透”为宗旨,吃透教材,吃

透学生,吃透大纲。灵活选择对应形式,尤其是敢于使用网络。如此,诗词鉴赏,就找到了

最切实的方法。

2.利用课外: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陶冶情操,创新知识,达到美育的

效果。

在诗词鉴赏模块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在活动过程

中,就能充分地发挥潜能,创新出更多更好的解读样式,让诗词文化薪火相传。渠清如许,

源头活水。下面列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举办过的一些活动,同样也是诗词鉴赏中难得的好方

法。

1)朗诵活动

活动案例一:班级古典诗词朗诵比赛活动。

在班级内,相对好展开一些。活动时能够要求学生实行配乐朗诵,也能够几个人合作实

行朗诵。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投入到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并将揣摩到的情感

以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这就引导他们很快进入了诗境。如果是配乐朗诵,学生们在选择音乐

及磨合的过程中,就是对节奏及情感律动的把握。这样的实践过程,比讲解出来的效果更好,

也就是“悟”永远比“学”要高。再如几个人的合作朗诵,自不过然地训练了分角色朗诵的

水平。更可贵的是,一部分学生还能结合诗词内容,自编自演音乐配合朗诵,我以为这才是

真正的“诗歌”欣赏。当然,经过比赛的磨练,学生在课堂上诗词朗诵,就更有底气和技巧

了。

活动案例二:年级、校级古典诗词朗诵比赛活动。

和班级比赛活动相比,年级、校级比赛活动在规模和要求层次上就更高一些,但也能够

更大更深地锻炼学生。我们年级组搞的两次古典诗词朗诵大赛中,选手们围绕一首诗词,

真阅读理解,持续揣摩,反复比较,并请老师指导,这样的鉴赏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

赏。比赛中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场面:着古装,使道具,配音乐,用表演,合作演奏……这些

形式的背后,其实是对古典诗词更深的理解,是潜移自己水平的一种自觉行为,极大地促动

了诗词教学。

诵诗词,是领悟气韵的直接方法。

2)展开专题研讨活动

展开专题研讨活动,首先要合理地组织学生,比如分成课题小组;二是要依托

课内知识及学生的知识现状,切忌太大太深;三是要建立成果展示的平台,以交流的形式催

促学生,也能够让他们享受研讨成果带来的喜悦感。

活动案例一:专题研讨——苏轼诗词中的儒、道、释思想。

在教授完必修4《苏轼词两首》后,我安排了这个专题活动,让学生两周内完成。首先

我对课题作了大概的解释,接下来对研讨的方式作了一定的要求,最后说明统一交流及交流

方式。现摘录一组学生的活动成果(概要):①苏轼的儒、道、释思想产生的背景;②通过

9首诗词来具体分析,分别分析;③儒道释思想在不同时期,协助苏轼度过了命运中的重重

困难;④儒、道、释没有协助苏轼走向政治上成功,何因。通过这个研讨活动,学生就能从

广度和深度上,对苏轼的诗词及人生轨迹有了理解,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当然,以作家为

探究对象的课题很多,不妨尝试一下。

活动案例二:山水诗与归隐诗的联系点与区别点。

在学习完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后,

我安排了这个专题探究活动,写景抒情诗是古典诗词中的精华,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明

确写景诗词如何准确把握情感与主旨。通过交流,学生的研讨成果主要内容:①山水诗实景

画面,归隐诗典故使用;②山水诗牵动归隐情怀,归隐情怀细化山水诗景;③山水诗清丽隽

永,归隐诗深沉艰滞。可喜的是,学生在探究中,接触了很多绝美的诗词,并能深入诗境,

品咂艺术汁味,重诗重理,双重收获。

专题研讨活动,是鉴赏由点而面,由感性而理性的关键步骤。

3)艺术文化活动

活动案例1 改编《孔雀东南飞》

2013年庆元旦联欢会上,高一、七班同学改编的《孔雀东南飞》艺术表演,获得了极

大的成功。活动过程:①学习原诗基本情节内容,特别是依据人物性格、情节,实行了合理

的想象补充情节,改编成剧本;②学生排演、表演,尤其是话外音的配制,背景音乐的选择

及弹奏表演;③舞台、道具、背景等的布置。这个活动过程中,亮点如下:改编本身就是最

成功、最有意义的鉴赏,而且有很多创新之处,如刘兰芝之兄,加进了一些现代元素,更具

色彩。当然,诗词鉴赏的本质,就是“我对诗词的个性化解读”,愈是创新,愈是珍贵。记

得以前在师大附中观摩文言文教学《鸿门宴》学生们表演的改编剧,曾令多少教师叹服啊!

所以,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

活动案例2 “杜甫很忙” “杜甫很悲”

去年网络上流行了一阵子“杜甫很忙”的恶搞段子,大诗人杜甫被配图以各种“现代装”

及流行音乐。针对这种亵渎文化的现象,诗歌兴趣小组的几个同学提议,搞一个“杜甫很悲”

的活动,很快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响应。从活动内容、形式等作了规划安排。下面是他们活动

的大概设计:

①结合教材中插图,使用电脑技术描绘出不同时期杜甫的形象特征;

②整理出不同时期杜甫的代表作品,从内容及背景等方面予以介绍、赏析;

③杜甫的“诗史”与“诗圣”情怀,我们如何继承;

④用小墙报的形式实行宣传。

这次活动既形式新颖,又内容丰富。尤其让人感到高兴的是,他们在遴选杜甫的诗歌及

鉴赏方面,能尊重杜甫原作,又能根据当前文化的需要,对杜甫诗词中的“圣哲与悲悯”情

怀,阐释得较为深入,达到了情感与价值目标。与时俱进,也让学生能领会到传承与弘扬民

族文化的重要性及知识的巨大力量。

以上几个方面,就是我们课题组一些关于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粗浅的看法。

国古典诗词的大花园里,姹紫嫣红,幽香沁脾,朝墩夕月,气象万千。我只能算作一个匆匆

的过客,偶于蹊径之旁,掬花之后,香满衣裳。“带得诗花一壶醉,摇动词铃满园清。”相

信秋高之际,我们定能登高而望,满眼灿烂的风光。

华科是哪个大学-亚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

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9:17: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246452252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