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思路】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必备方法)
2022
篇一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易混手法的区别
表现手法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但有几种手法很相似,容易混用。
为了能更准确地理解并掌握这几种手法,下面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区别。
对比和反衬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
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
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
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
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
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
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
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
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
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
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
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
行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
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
气氛。
伏笔和铺垫
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
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
下的伏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
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
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
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
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
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
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
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
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用典和借古讽今
这两种手法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典故)角度说的,借古讽
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目的是
委婉抒发作者某种情感。如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
此情谁诉?”作者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表达自己抗金主张无人诉说、
无人理解的苦闷。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讽谏当朝统治者。
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采用这种手法。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
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作者咏叹六朝的灭亡,就是为了劝
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教训,不要再骄奢淫逸,荒芜朝政了。
篇二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对比”
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三个术语———、和。
“对比”
诗歌中的,是指把或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
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
“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
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
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
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
指用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
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
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
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
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
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
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
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
就是这个意思。
区别
“对比”和“衬托”的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
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
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
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
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
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
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
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
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
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
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情”、“志”的区别
“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二、常用答题方法
(一)找出“冷词”“暖词”
诗歌中,某些词语的色调实际就是作者感情的暗示,在分析时首先应
该找出。
浙江省高考诗歌鉴赏第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
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
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
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
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
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
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
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4.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
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
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
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5.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关河令(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厥先写薄暮凄清之
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
围。下厥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
间。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9:11: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242842252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答题思路】202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必备方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答题思路】202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必备方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