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的艺术手法与艺术特点(答题模板)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三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抒情、议论、铺陈等。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
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
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
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
反问。
(二)“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
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
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
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
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
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
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熟悉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
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
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
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
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
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
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
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
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
“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
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
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
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
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
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
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
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
而思及“华年”。
10、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
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
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
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
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
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
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
(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
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
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
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
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
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
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
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
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4、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
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
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
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5、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
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
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
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
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
景物的特点。
6、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
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
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
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
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
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
《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
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
凄凉。
9、化动为静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
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
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10、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
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
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
相间,相映成趣。
11、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
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
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
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
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3、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
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
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
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
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
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
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
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
“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
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4、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
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
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
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
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
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
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
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7、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
“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
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
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
徇情的故事。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
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
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
“声”来,所以哀中有恨。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9:01: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236801004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考古诗词鉴赏的艺术手法与艺术特点(答题模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考古诗词鉴赏的艺术手法与艺术特点(答题模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