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更新时间:2023-11-24 18:53:24 阅读: 评论:0

发引-党员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三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题)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每首古诗都有自己的语言艺术的风格和表达技巧,要懂得怎么去

鉴赏一首古诗就要了解这首诗的信息和运用技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

家整理的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虚实结合

在诗歌鉴赏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手法分析题。原因之一,就

在于学生缺乏手法知识储备,鉴于此,笔者有了细讲诗歌手法的念头。

本篇主要讲讲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相生。

一、什么是“虚”与“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

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

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虞美人》为例: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

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

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

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

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

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

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

《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

虚。”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

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二:衬托

一、什么叫衬托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1 冷暖相衬。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

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

的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

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

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

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

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用

“挂”字化动为静。

3、乐哀相衬。如贾至的《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这一句,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

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在现实

与历史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这首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

二句,空山并非一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这是写“声”。

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

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

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

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如李白《蜀道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

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然后宕开一笔,借

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

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

的难行。

7、明暗相衬。如唐刘方平的《月夜》:

在这里,诗人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于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

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

忧伤。

11、侧面烘托。如白居易《琵琶行》: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

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

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

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三:比兴

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

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

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

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

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 (《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

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

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

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四:白描

一、什么叫“白描”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

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

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

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

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

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

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

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

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

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

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

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

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

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

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

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五:渲染与烘托

一、什么是渲染与烘托

渲染、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

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

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

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极

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再说烘托。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

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

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

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

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

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

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

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

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

涧更加幽静。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

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

”“

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

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

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实际上,在古诗中,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

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

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六:象征

一、什么是象征

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

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二、古诗中的象征运用示例

在屈原的《离骚》中,他把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

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举动,又赞美古圣先王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这些芳草香木,都有象征意义:

一是表明屈原追求的美好事物品格高洁,屈原佩戴它们,就是象征他

的品德高尚;二是用以比喻贤臣。这种“美人芳草”式的象征手法,

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又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

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境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

伤。

三、古诗中常见的表象征的意象

1、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的象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

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

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

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

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

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

11、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到了唐宋时期,

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

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

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

洁的品格。

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

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

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

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

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

“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

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

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莲,表达爱怜、爱情。

17、鹧鸪,表示离愁别绪。

四、象征的妙处:

象征用象征物靠联想来暗示象征义,给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显

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七:顶真与回文

一、什么是顶真、回文

顶真,指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

开头。首尾连续两次都用上,使相邻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顶接,

蝉联而下,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回文,即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

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又叫回环。

二、顶真、回文在古诗中的运用

先说顶真。如汉代七言乐府诗歌《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直陈劫之目的,揭示劫者“何人”,与前句顶真钩连呼应。第三节,

从“义公”方面落笔,写他无力赎身之悲,与前三句密切相联。第四

节,写事件的结局。

在这首诗里,顶真使得“义公”被劫持、被勒索、被逼卖黄犊几

个细节环环相扣,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顶真还使得全诗

读起来,不仅音调流畅,且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气氛。

再说回文。回文在古诗词表现为如下形式:

1、通体回文,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倒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诗。

其一: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其二: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培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这是两首通体回文诗。可倒读,极为别致。

2、就句回文,指一句内完成一个回复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

句互为回文。如清代李旸的《春闺》:

垂帘画阁画帘垂,谁系怀思怀系谁?

5、环复回文,指先连读至尾,再从尾字开始环读至开头。如苏轼

的诗:

赏花归去马如

已时醒微力酒

三、顶真、回文的妙处

顶真可使句子结构于整齐,语气贯通,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回文正读倒读皆可成句,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

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

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无论是顶真还是回文,只有内容与形式合一,才算是完美的。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八:间接抒情

一、什么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

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间接抒情的类型与示例: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

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

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2、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

“融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

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借景抒情”者,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

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其区别是,前者表面写景,实

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里的开头两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破景象,抒发

了无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荣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这里

体现了“景为由、情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

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而心惊。

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

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是“情

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

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

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

“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

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4、借叙抒情

所谓借叙抒情,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

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

以遏止的感情。如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这首诗借叙事表现了宫女的凄亮怨情。

5、借议抒情

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

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

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这首诗用了如下典故:

1)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地

的理想。

2)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3)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

即后来的佛狸祠。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沉痛。

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

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谴责。

4)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这一典故,借古讽

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5)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

进用人才的慨叹。

7、借古讽今

用典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

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借古讽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

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

的心声,

我们的教室作文-访谈录怎么写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8:53: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232042252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