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之三
【《考试说明》要求】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1.掌握古代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
2.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想: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
到知识点中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 抒情方式分析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借用典故、借事抒情等。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
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问题:这首诗通过什么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
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题:“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
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绝句二首(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题:试分析全诗抒发的感情及抒情方式。
【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
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2、托物言志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题:简析这首诗所言之志。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
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亭怀古》
5、借事抒情
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
二、修辞手法分析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
情态特征。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诗中的比喻手法及其作用。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
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
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题:“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
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2、通感
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试分析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解题思路:先分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作具体解释,再分析使
用这种修辞达到了什么效果。
答案示例:第四句 “疑有碧桃千树花”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试分析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分析:三、四句抒情。作者把桃花潭水深与情深结合起来,以 比
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妙在“不及”,好在不用
比喻而采用比物的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
自然而情真。
山园小梅 林逋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试分析诗中修辞手法。
【析】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
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的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
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新 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试分析诗中修辞手法。
【析】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
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4、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
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
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
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秦时
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从字面上看,前后两句对举,但在意义上两句都话外有音,而且
是正反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不曾缘客开。”此种互文句用词更为简约而含义更为丰富。
“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
阁序》)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5、对比
陶 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问题:试分析诗中对比手法。
【析】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
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用典
(1)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
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
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
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
“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
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
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
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怎样分析诗中的借古讽今?
【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
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
颇显豪气。
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
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四、表现手法
1、赋比兴
2、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
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兰溪棹歌
【析】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
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
静,韵味无穷。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试分析诗歌动静结合的手法。
【析】“万壑有声含晚籁”,实质指万壑涵盖所有的声音,突出
了晚籁之静; “数峰无语立斜阳”,数峰本无语,这里经过强调,反而
暗示数峰欲言又止, 同样写出了一个静字。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试分析诗歌动静结合的手法。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
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
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
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动景、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在一些山水诗中,
幌”“和尚”是实,“酒家”、“古寺”为虚。在虚与实之间有一座
桥梁,那就是欣赏者的想象。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
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
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
景。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
载不动许多愁”;在贺铸笔下,则化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
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
则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
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
艺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以少胜多,以有
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以无胜有更是把虚实结合推向了及至,白
居易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里面包含了多少复杂难
言的感情,那就取决于读者的想象力了。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便是虚实结合的典范。
“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
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
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王建
的“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以其温馨反衬人之孤独、凄凉的心境。常
《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
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
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
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
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
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
“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
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
具体、生动、形象。
4、景与情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
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
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
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分析诗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
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
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
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
—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分析诗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
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衬哀情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诗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析】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
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
情更加浓厚。
5、细节描写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
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
么样的情感?
解题思路:先分析细节的具体内容,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会有
这个细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
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
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6、衬托
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试简要分析诗中表现手法。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试简要分析诗中表现手法。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
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
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8、联想和想象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中是怎样表现思念之情的?
【析】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
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9、白描
田 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哥儿的
10、欲扬先抑
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试分析诗中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析】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
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1、线索
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
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
到天明。
简析这首宋词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1)以“听雨”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听雨”
把三个画面巧妙的构成一个整体:在“听雨”中欢乐,在“听雨”中
忧愁,在“听雨”中总结一生。(2)映衬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
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
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1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
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
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谢朓、谢灵运:自然
柳永、李清照:婉约 李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李煜、刘禹锡:隽永 (语文轩原创)
六、2006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题目汇编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暮春浐水送别
严维 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
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
水悠悠。
【注】①凤城:京城。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
“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
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
分)
【答案】: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
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
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
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
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
么作用?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
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
说明。
【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
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
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湖南卷)
薛宝钗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
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
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
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
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
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
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
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
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
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
“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
“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
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5.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
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
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
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
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
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8:31: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218912252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