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
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手法解析】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
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
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二、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借景抒情
(前景后情、后景前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
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忆江
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
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
忘。
2、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
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
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
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
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
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
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
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
学习参考
. . . . .
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
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
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
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
传达作者的志向、抱负和操守等。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
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
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
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
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5、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
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
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
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例: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
学习参考
. . . . .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6、叙事抒情:
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区别几组概念】:
一、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
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
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
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
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
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
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
“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
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
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学习参考
. . . . .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泛指文学创
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
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
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又如刘
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
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
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
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
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
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
的方式。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
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
比如虞世南的《蝉》中赋予“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表达自己的思想
感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
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
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
事物,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例如: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学习参考
. . . . .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
的风景画。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又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写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反衬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
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5、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
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
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
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
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
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
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
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
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
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
是两种事物都写。
6、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
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
情趣。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
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
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
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
衬托相关。比如王维的《鸟鸣涧》(见前面)
8、正侧结合
学习参考
. . . . .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
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
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
奇伟。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
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
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9、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
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
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如柳永《雨霖铃》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
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
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
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
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
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
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10、点面结合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如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11、从对方着笔: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
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
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
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
诗人极力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
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三、四两句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
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
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
学习参考
. . . . .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比喻。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
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遥望洞庭山水
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
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再如:“不知细叶谁
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
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
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2、借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
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
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
致。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
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
显赫。
3、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
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如:“东边日
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杨柳
"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4、夸张。夸张就是把事物夸大或缩小,它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
更能感染读者。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
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
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白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
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5、比拟。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
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
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把春雪描绘得
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
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
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
思。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学习参考
. . . . .
来。”(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令人感受到诗人韶华
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反复。指某些词句多次出现,达到强调事件,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效果。
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再如“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
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
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
8、互文。就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
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
闻。”(《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东西植松柏,左
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这里左右、东
西都种上了松柏、梧桐,枝枝、叶叶都相互覆盖、交通。
9、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
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0、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开篇设问,可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可以承上启下;结尾设问,可以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丞相祠堂
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1、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
移,以一种感觉写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
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首句“隔
彩霞”渲染了奏乐的环境,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第四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
以上两句用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学习参考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8:31: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218672252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