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
诗歌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
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
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鉴赏1
【原文】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
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
野心一片湖云外,灏气三秋海日旁。
山阁若逢阎伯屿,方君诗思敌王郎。
【注释】
①咏怀句:谓吟诗抒怀不许重阳节老去。老重阳倒装句式,应读
为重阳老。霜雪:指斑白头发。
②白衣:白衣使者,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给陶渊明送酒的使者。详
见善权《奉题王性之所藏李伯时画渊明:采菊》注②。虚令节:言虚
度节日,指重阳节。致疑句:谓以致怀疑菊花没有人来欣赏,只好孤
芳自赏。按陶渊明赏菊饮酒,引为佳话。此联二句乃借用其意,谓几
度的重阳节没有这样欢乐聚会,没有这样饮酒赏菊,实在是虚度了时
王郎:指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王勃。见前,洪州阎都督在滕王阁上
宴集时,正值王勃南下省亲,路过洪州,与宴,作《滕王阁诗序》。
《滕王阁诗序》是一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不朽佳作。此处以方君
的诗才与王勃并比,自属溢美夸赞与鼓励之辞。
【鉴赏】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称重九,即重阳节。吴山在今浙江省杭
州市西湖东南,春秋时为吴之南界,故名。又名胥山,以伍子胥而名。
南宋初金主亮南侵,扬言欲立马吴山,即指此山。这是序灯于重阳佳
节在吴山与众友聚宴正值下雨时,次友人之韵而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中主要描述仲秋季节秋高气爽,湖天空阔的清新景色。既慨叹自己
年华渐老,亦称颂友人诗才高迈。诗中用了不少的历史典故,但尽皆
贴切准确,更增诗情诗味。
古代诗歌鉴赏2
一、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
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
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
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
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
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
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
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
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
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
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
作用。
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
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
“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
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
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
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
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
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
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
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
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
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
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
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
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
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
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
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
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
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
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
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
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
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
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
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
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四、常用意象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
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
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
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
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
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
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
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
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
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
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等。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
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
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
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
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
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
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
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
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
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
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古代诗歌鉴赏3
20xx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
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根据新
颁布的20xx年的高考《考试说明》,20xx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
鉴赏题的赋分作了调整。由6分提高到了8分。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
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
面。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我们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
这将直接有助于我们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
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鉴赏其形象;二是鉴赏其语言;三是鉴赏其表达技巧。那么评价的
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奖赏鉴赏还是评价,
都必须以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为基础,因此,掌握诗歌的思想
(感情)内容是诗歌鉴赏的关键。而思乡怀人类诗歌在古代诗歌中占
有绝对的分量。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
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
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对这类诗歌的鉴赏应从两方面进行:一要了解思乡类诗歌的常见
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二要掌握鉴赏思乡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一、思乡类诗歌常见思想情感。
二、古代诗人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三、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如“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因思杜陵
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四、明确答题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
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
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
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
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
的意图。
分析⑴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
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
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古代诗歌鉴赏4
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
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
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
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
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
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
《念奴娇o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
酬的华发之叹。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 杜牧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
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
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
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
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
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
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
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
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
百姓家。
古代诗歌鉴赏5
欣赏古代诗歌,怎样才能做到心领神会呢?《考试说明》有明确规
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就提示我们读诗时须
弄清诗中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以及怎样写,我们阅读古诗时不妨从
三方面入手:咀嚼语言、读懂原诗;感受形象、领悟意境;琢磨方法、体
味艺术。
(一).咀嚼语言、读懂原诗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
件事看起来似乎浅近,但确是最基本的。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吟安一
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诗的语言常常
是凝练含蓄、耐人寻味的,读诗就得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
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
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比如唐代王维《过香积寺》
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
示出山中孤寂幽静的景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
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森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此外诗歌中的细节描写也不容忽视,赵师秀的《约客》中闲敲棋
子落灯花的细节,一个敲字传神地表达出客人久久不至时焦躁不安的
情绪。元稹的《行宫》中白头宫女们闲坐说玄宗的细节,蕴涵丰富,
这些宫女们由红颜到白发,在冷宫中痛苦煎熬了一生,可谓心中怨悔
无重数,她们闲谈玄宗昔时的繁华,聊以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往事的
欢乐越发衬托出此时的宫女们万念俱毁、心如死水。
另外对诗中所用到的修辞,也应细细体会其中的妙处。如李清照
象来表达,形象大致可分为景物形象、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
烘托情感。我们通过分析形象,便可感知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看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月近人、风灯夜照、沙头宿鹭、船尾跳
鱼的恬静优美的画面,创设了安谧、和平的意境,透露出对平静安宁
生活的向往。
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人生理想,诗中
所描绘的既是景物形象,更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深听到屋外的风雨声,仿佛自己指挥着千军万马奔赴冰天雪地
的北方,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搏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塑造了
一位年迈孤独、身体衰弱、穷且益坚、壮心不已的勇士形象,表达了
杀敌报国的急切而壮烈的情怀。
(三).琢磨方法、体味艺术。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
辞手法。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
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
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
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
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
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即景抒情是
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
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再比如杜甫的《登
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
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②烘托。 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
深不见,浦树远含滋,诗人侧面写了帆、鸟、海、树,烘托出暮雨的
细密和诗人浓浓的离愁别恨。
③含蓄。 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
感情。
如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人借新妇向夫君探询化妆是否
入时,巧妙地向张藉询问自己的文章是否符合主考官的心意。
④用典。 借用典故可使诗的内涵更丰富,意蕴更深远。
雍陶《题君山》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人巧用
典故,把倒映湖中的君山比作舜的妃子梳洗时青黛色的螺髻,形象生
动而又贴切。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
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 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
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
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
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
⑧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
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偏语、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
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
为精巧。
需要解释一下,偏语是指有意偏离实际,看似乖谬,实则情感至
真至纯,给人以美感。
比如唐代李益的《江南曲》中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
有信,嫁与弄潮人。闺中少妇故意说偏激的话,从侧面曲折地表露出
她那焦急等待而无人相告的苦情。
婉曲就是婉转曲折,用暗示、烘托的方法来表达意思。唐代宋之
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叙述了诗人被贬岭南逃回故乡时,担心家人受到连累,生怕打听到坏
消息时的不安心理,但又不便明说这层意思,只好婉转曲折地说:近
1.关注题目。
无论是诗还是词、曲,题目都与内容有关,或者规定了内容,或
者暗示了内容,因而诗歌鉴赏要关注题目。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如不关注题目,也许会误认为是写景诗,而实际上它是谈读书好处的
哲理诗。
2.关注注释。
在高考卷中,为降低鉴赏难度,命题人会对影响鉴赏的疑难问题
作注释,或注明生僻字词读音,或解释生僻字词意义,或交代典故内
容,或介绍写作背景。被注释处往往是鉴赏的拦路虎,不注释将妨碍
鉴赏;而注释是鉴赏的一把钥匙,关注注释有助于准确鉴赏。故诗歌
鉴赏要关注注释,对注释不可等闲视之。
3.关注意象。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
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
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
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
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
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
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
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
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
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
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
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
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
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
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
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
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
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
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
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
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
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
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
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
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
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
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
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
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
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
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表现手法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
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
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
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
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对比、象征、通感、双关、 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
等。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剖析作者思想。
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6、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古代诗歌鉴赏8
(一)思想感情方面的术语
1.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感时伤世、昔盛今衰、保家
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2.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同情下层人民
疾苦、厌恶官场黑暗等。
3.壮志难酬、悲叹年华消逝、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
等。
4.久居边关的乡愁、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谭臣心
志的告白等。
5.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山河、抒发闲
适轻吊等。
6.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
乐、杨木、激愤等。
(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
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
言志、借物抒怀、感物伤怀等。
2.表现手法:象征、用电、烘托、衬托、联想、想象、对比、反
衬、钊颖、烘云托月、侧面烘托、动静结合、以东衬静、以叙写实、
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
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
(八)归纳诗词主旨方面的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
(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起到了(某某)作用。
语文考试中古诗欣赏常用术语,相信大家一定能牢记。术语在手,
考试不愁。
古代诗歌鉴赏9
一、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提出了两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能力层级是E。
二、考查方式
诗歌鉴赏采用主观题的方式,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查内容。古代
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
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
④在体会风格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
⑤在表达技巧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了解典故
的含义。
⑥在内容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应考方略
解答诗歌试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鉴赏古诗大致要经过的阶段: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
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
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古代诗歌鉴赏10
一、说教材
1.考点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古代诗歌里
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是个里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
成的。其中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2.学习目标
掌握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
要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掌握诗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确定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4.学习难点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许多同学对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
了解,但在答题时却不够规范,导致失分。学生答题不够规范体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答题步骤,二是书写不够规范。所以提高答题
的规范性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高三一班学生普遍热爱语文,作为理科生,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
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
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
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
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
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规范,所以应对学
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三、说教法
“讲练结合 ”的方法。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所以在一
节课中,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能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又能起到巩固的
作用。
2.方法指导:(设计理念: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
依。)
(三)典型例题:(设计理念:精选典型试题,通过讲解让学生
有规律可循。)
(四)课堂练习:(设计理念:学以致用,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五)课堂小结:(设计理念:总结方法,让学生答题是有法可
依。)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
(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形象的意义——情感
(六)延伸阅读室:(设计理念: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明确赏
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形象——身份
形象特征——性格
形象意义——情感
六、课后反思
①写景常用手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如: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
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 2、“天台
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
奇伟。
白描
白描在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
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
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
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又如:商 山 早 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
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
回塘。”这句诗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是纯用名词组合,
即所谓白描手法。
动静结合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它分为化动为静和以动衬静。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王维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但作者并没有
孤立地写静,而是采用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花落”、
“鸟鸣”的动景反衬出春山之夜的无比宁静。
虚实结合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
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以及想象之境。如已逝去之景之境,
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
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如刘永《雨霖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
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
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
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行人”想妻
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写了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
夫思念妻子,虚实相生,从而将离别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感觉结合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视听结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
自可留。” 天色已暗,却有明月当空;群芳虽谢,仍有青松如盖。山
泉清洌,淙淙于松石之间,有如一条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一派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还应该注意描写的顺序如: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左右、点
面等多角度描写等。如《沁园春 长沙》中的景物描写。又如:杜牧的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
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
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
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
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
笠翁,独钓寒江雪。”前面两句就是面的描写,后面两句就是点的描
写,点面结合。
其他描写手法:细节描写等。
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把描摹对象纤毫必现的绘画出来,
笔法细腻,形象丰满。
如: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
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助
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工夫。
⑵抒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或作品中的表白和抒发。
①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
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间接抒情。主要了解景与情的关系: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
景抒情、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A、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借景抒情的“景”
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
阴待我归。”诗歌中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暮春落花图。
描绘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阴,抒发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喜悦。
B、寓情于景
如:从 军 北 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注]碛(qì):沙漠。)首句
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
瀚的沙漠。景物雄阔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以
一曲《行路难》及一个“遍”字,丰富了首句的内涵。而笛声的哀怨
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怅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
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也
许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
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
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
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C、托物言志 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
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
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D、以乐景写哀情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漫江
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
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
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
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
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
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
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
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
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E、以哀景写乐情
如:《诗经 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
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姜斋诗话》说:“以乐
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F、触景生情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
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
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也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
反问
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
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引人思
考以求共鸣的作用。
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
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就在末两句使用反问句式,
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
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以黄莺婉转的啼鸣反衬深院正午时的寂静、清幽。
顶真
“顶真”也叫“顶针”、“联珠”,就是用前文的结尾(一个词或
一个句子)做下文的起头,使语句互相衔接,紧凑流畅,生动活泼。
如:《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
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
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不仅让此曲具有回环
跌宕的韵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三、其他技巧
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
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 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
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
一分江东。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
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
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
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
有的作品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如:《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了青
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的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
借古讽今 在咏史诗中常见,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李
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
东。”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
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古代诗歌鉴赏12
一、复习导入
(由第一单元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导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2.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
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让学生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
的画意诗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5.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
的欣赏方法,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自读法,讨论法
二、赏析指导
(一)置身诗境
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欣赏时,反复诵读,置身
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意象再现。
审美想象的过程有三种方法
1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什么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
2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未经历过的境界,获
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3、对于某些想象奇特的作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
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二)缘景明情
1.篇幅短小,意象常见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就
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的作者的诗思。
2.意象跳跃性大,要根据诗中的关键点,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
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那个奇幻的世界,天马行空,
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李贺素有“诗鬼”之称,她在七言歌行的创作上,追求意象怪
诞、构思奇特、词才华艳、结构跳跃、境界奇幻,形成一种光怪陆离
的意境。李贺《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歌行体。只有“昆山
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直接描写了音乐的音色和表情。“十
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
秋雨”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形象化、视觉化,
化无形为有形,还通过天上人间的想象描摹音乐带来的感受,间接地
描写音乐。
古代诗歌鉴赏13
一、考点解读:
1、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
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
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2、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
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
值。
二、自主学习
边塞诗,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内容为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
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边塞诗多抒发渴
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状写戍边将士深重的乡愁,家中思妇的
离情别绪;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惊叹描摹边地绝域
的奇异风光和民间民俗。
③咏物抒怀诗
这种诗往往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即诗人通过对物进行细致、
形象的描绘,使诗人笔下的物具有美感,并寄寓作者的情怀和志向。
如于谦的《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
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接对梦游
仙境的描绘抒发了不是权贵的傲岸性格。
④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
哀思、托古讽今。一般来讲,咏史怀古诗不是叙古诗,而且要融入自
三、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
《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
四、感念亲情至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
吟》。
五、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
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
六、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⑦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因某件事的发生而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
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
民,或反映战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
山河。
古代诗歌鉴赏14
知识点1.鉴赏人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点;第二步,
联系诗歌中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第三步,分析诗
歌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因或意义,如抒发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对
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刻画了王历阳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
形象。
【答案】王历阳是一个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人,表面上以陶
渊明为榜样抚琴、栽柳、戴头巾,可是喝酒不痛快。
“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
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知识点2.鉴赏事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概括事物形象的总体特点;第二步,结合
诗歌内容分析说明;第三步,分析事物形象体现的人物品格或寄寓的
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诗中的“花影”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诗歌描写了“花影”在
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变化。“重重叠叠”写花影之多,“上瑶台”写花
影移动;“扫不开”写花影难除,表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
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
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
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答案】花影重重叠叠,不能消除,虽随同太阳落山而消失,却
又因月亮升起而重现。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
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知识点3.鉴赏景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抓住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
言再现画面;第二步,概括诗歌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
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第三步,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言之有据,切忌脱离诗歌内容,凭空想象。
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
红叶黄花。
全曲描绘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这首元曲全曲都在描写
景物,作品题目点出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象。前两句通过“孤村”“落
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等凄清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孤
寂萧瑟的图景,大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格调;“一点飞
鸿”给图景增添了灵动的色彩,但描写的只是飞鸿的影子,又增添了
寥落之感;后面两句,笔锋陡转,通过
“青”“绿”“白”“红”“黄”一组具有鲜明色彩的词语,描绘出
景物的明丽,使画面充满生机。答题时,可先概括景物的特点,然后
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答案】前三句着力渲染秋天凄凉萧瑟的氛围,后两句描绘出一
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落日残霞”点出时间为秋日傍晚,与“孤村”
相配,透出萧瑟与凄清之感;“老树寒鸦”已带有暮寒意味,加以“轻
烟”环绕,就更有一种惆怅之感;“一点飞鸿”给冷寂的静景增添了生
命力,但又只是依稀难辨的影子,增添了寂寥之感。而后作者笔锋一
转,写“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些带有明丽色彩
的景物,为这肃杀的气氛平添了生机与活力,一扫前人写秋景一悲到底
的俗套。
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香后
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描绘的画面,要求鉴赏诗歌前两句描
绘的画面。这两句诗,交代了清晨开门所见到的景象:大雪封山,雪
停之后,天气放晴,云彩淡淡,日光清冷。据此,考生不难概括出作
者描绘的画面,概括时一定要结合诗句描写的景象。
【答案】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大雪封山、天气初晴、云彩
淡淡、日光清冷的冬日山居雪景图。
知识点4.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炼句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给出字句的意思,即“某字在句中的意思
是……”或“某句的含意是……”;第二步,分析表达技巧,即“运用
了……的手法”;第三步,描述景象,即“写出了……的景象”;第四
步,分析情感,即“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应氏二首(其一)
曹植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典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诗歌末尾两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历来为人称道。请
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炼句类赏析。从标题看,本词写的是百花凋谢
之后西湖上的美好景象。词的前六句写的是宜外西湖上的美好景色,
“垂下帘栊”一句交代描写由室外转向室内,但“双燕归来”一句说
双燕在“细雨”之中,这不免令人生疑,但这恰恰是作者语言运用绝
妙的地方。这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
栊”。着意写燕子的活动,反衬出室内的清寂气氛,体现出一种静观自
适的情调。理解了这一层,就能把握住这两句的妙处了。
【答案】“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将人物动态
描写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
归来营造出轻灵、欢快的意境,表达出作者静观自适的情调。
知识点5.鉴赏语言特色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明特色,即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
明语言特色(如简
练传神、凝练沉郁、语近情遥等);第二步,列例证,即结合诗?
歌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析感情,即分析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感情。
典例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中吕〕山波羊.闽思
【元】张可久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声
“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注】①小琼姬:美丽的小丫头。
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考生要想准确揣摩诗歌
中加引号的句子的语言特点,必须结合整篇元曲内容来分析。这首元
曲描写一个闺中少妇对离人的思念,构思十分巧妙。春暖花开时节,
闺中少妇寂寞伤春,昏然入睡,做起了甜美的梦。屋外柳絮飞舞,犹
如雪花飘飞。小丫头见了,不禁高声惊叹:“雪下呈祥瑞。”不料把
少妇惊醒了,她嗔怪地说:“谁,不做美?呸,却是你!_”短短八个字,
极富生活气息和口语化,使女主人公含娇带怒的神情跃然纸上,从她
的埋怨中可看出她对离人深切的思念。组织答案时既要说明语言特点,
同时也要阐述表达效果或作用。
【答案】引口语人曲,通俗而传神,将女主人公被惊醒那一瞬间
的懊恼之情表现得极为生动。
知识点6. 鉴赏修辞手法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点明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
诗歌内容分析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
典例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丽的颜色仿佛歌女的容貌,馥郁的香气如舞衣下的微风,生动形象地
描绘出荷花的颜色和味道。
知识点7.鉴赏表现手法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点出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渲染、烘托、
衬托、象征、联想、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
物言志等);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具体表现;第三步,分析表
达效果。
典例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暮秋山行
岑参
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注]①飒飒:风声。②旻: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③鶗鴂:杜鹃鸟。
诗歌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前四句均描写景物,
虽然没有人物出现,但从诗歌标题来看,是写诗人暮秋时分在山间行
走所见到的景象。一个“疲”字奠定了景物的基调,也交代了诗人的
歌,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情感或态度,或借景抒情,或叙事言情,
或托物言志。评价诗歌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读懂诗歌,了
解作者的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揣摩作者在
字里行间流露或蕴含的情感态度。答题模式为:这首诗歌运用了……手
法,描写
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态度)。
典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
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
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
尽斜阳。
【注】①宋玉悲凉: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
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②蘋花:一种在夏秋开小白花的
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把思念友
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从对方着笔,写出因不能与思念中的
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也折射出自己常年漂泊的怅惘与无
奈。
典例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旨趣?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题目
虽然是“赠从弟”,但全诗却没有一句表兄弟之情的话,也没有出现
“从弟”一词,而是描述以“松”为主的景物。本诗貌似咏物,实为
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开头四句写山上松在瑟瑟风
中亭亭直立的状态,“一何”意为“多么”,“一何盛”极写风声之
大、风力之猛,“一何劲”极写松枝傲然不屈的生命状态;五、六句
写冰霜来临,天气更加恶劣,但松树依然“端正”,表现了松树坚贞
不屈的高贵品格;最后两句在问答中写出松树因拥有自己的本性,所以
才不畏严寒。答题时,可以先概括作品旨趣,然后逐句分析。
【答案】作品歌颂松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高贵品
质,诗人以此自勉并勉励从弟要不畏险恶环境,保持坚定、端正的高
贵品格。起首四句,写松树在猛烈的寒风中坚强挺立的生命状态,反映
绕某一个或某些角度对每首诗歌从具体语句到用词进行比较分析,确
定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按要求整合答案。
典例12.侧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周喻将军庙
胡曾
共说生前国步难,山川龙战血漫漫。
交锋魏帝旌旃退,委任君王社稷安。
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
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
赤璧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 “交锋魏帝旌旅退”“烈火西焚魏帝旗”两句所写的场景有何
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做到言之有据。
【答案】受到君王重用、有军事才能、功绩卓著。“交锋魏帝旌
旃退,委任君王社稷安”“烈火西焚魏帝旗”写他在战场上指挥有方,
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并受到君王重用,能保社稷平安;“功勋
碑碣今何在”则从侧面表现了他的功绩卓著。
古代诗歌鉴赏15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D 级(鉴赏
评价)。
诗歌中的形象有三类:一是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品刻
画的 人物形象),
二是景物形象,三是事物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
握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
的风格特点。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4.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
是对诗歌 内容主旨的评价,二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
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8:22: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213352252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代诗歌鉴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代诗歌鉴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