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
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
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
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
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
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
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
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鹃。沧
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了蜀帝化鸟,庄周化蝶,鲛
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理
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像明珠
一样时时流泪。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
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
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
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
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
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
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
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
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
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
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
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2、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
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
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
征义。
3、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
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
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
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
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
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
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香雾云
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颈联
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以动衬静是反衬。
练习: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是如何应用衬托手法的?
以乐景衬哀情。
5、渲染
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
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又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
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崇敬赞佩之情。前二联写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黄
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
练习:分析刘禹锡《乌衣巷》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
百姓家。
答:诗前两句渲染了寂寥、惨淡的气氛。野草野花在一向旅繁忙
的朱雀桥畔滋长蔓延,足见景象衰败;而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
古桥背景下,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中。这为后文作了充分的环境烘托。
6、象征
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
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
品质或抽象整理。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
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
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
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
“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
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
梅》);等等。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7、对比对照
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
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
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
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
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
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
“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
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
的主题。
又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
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
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
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
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
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不能达到此效果。
9、照应
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
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
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
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
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
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
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
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
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练习:看看以下几首诗哪里是正面描写,哪里是侧面描写。
(1)、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
黄莺下柳条。
前两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物写人,绣屏风安到花园里,足以
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黄莺入画这一侧面描写,丰富了诗歌形象,
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2)汉乐府的《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2、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
涣《登鹳雀楼》)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
友人的不断思念。
又如:刘长卿《自夏口到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汀洲无浪复
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孤城背
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从诗题看,作者这时船行于夏口至鹦鹉洲,尚未到长沙。第一联
写由夏口到鹦鹉洲所见景色并即景抒情;第二联写夕望,诗人眺望汉口,
夕阳余辉反映,由近而远,联想到友人元中丞的住地没庭湖畔的景象;
三联转写眼前景物,眺望隔江的汉阳城,背靠龟,秋风飒飒,角声呜
咽。此诗主要借描写旅途景色抒发自己被贬谪的凄苦情怀,同是对和
自己一样遭贬的元中丞表示同情与慰藉。本诗写景抒情浑然交融,作
者借秋江、夕阳、孤舟、独树、孤城、夜色,突出表现旅途的凄凉,
寄寓自己的悲愤。后二句以贾谊喻元中丞,也是自喻,说明二人都和
贾谊一样不幸。
练习:分析以下一首诗的表现手法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
声秋梦里。
答: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
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
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1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
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
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
又如:宋萧秦《霜天晓角.梅》“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
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
如何共,海棠说。”梅的“硬”“清”,坚劲不拔,一尘不染,实为
诗人自己写照。
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个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
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
等等。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的说法多。托物寓意
的“意”更隐含些。
如:苏轼《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
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
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
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
淡淡的愁绪。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
清寒之意。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
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读这样的托物寓
意的诗,是需要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至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
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之意。
练习:阅读此诗回答下面问题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
通篇用赋,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故要赋比兴合用。如:《诗经.
伐檀》“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
奴隶主比作大老鼠。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
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孔雀东南飞,五里
一徘徊”,又如《三闾庙》“沅湘流水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
起,萧萧枫树林。”前两句即景起兴兼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
水一样长流不尽。还有我们学过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
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
年”。
16、虚实结合
高考的“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能够
运用所学过的一些术语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例如虚实相生、比兴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
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
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
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
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
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
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
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
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
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
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
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
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
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
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是指现实的景、
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
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
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
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分析以下几首诗虚实手法的应用: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四句以虚写实,写想象的情
景,写作者以冰壶赠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17、诗歌的章法分析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1)构思精巧
(2)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
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3)颇具匠心
(4)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5)跃然纸上
(6)曲折
(7)层次分明
下载文档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8:20: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212382252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