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100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
①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
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
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
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
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
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
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
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
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
忧、同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
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
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
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②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
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 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 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 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
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
园风光的优美。②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
谐,对仗工整。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
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④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⑤远近高低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分析】(1)D项,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
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故选D。
(2)阅读全诗,精读“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
犊肥”这四句写景的诗句。首先选取了典型的景物(意象)“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
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田园景物的优美。“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运
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高处景低处景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
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另外,“聒聒”“翩翩”叠词的使用,形象写出了鸠
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故答案为:⑴D;
⑵①“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
风光的优美。②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
谐,对仗工整。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
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④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⑤远近高低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
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
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
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李白
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 , 火旗云马生光彩。
①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 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 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 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
(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
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
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
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
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分析】(1)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设想的是自己等待友
人归来。故选D。
(2)根据诗中的“多材雄”“惟道三数公”分析其有雄才大略;根据“绣衣貂裘”“银鞍”分析其
器宇不凡;根据“飞书走檄如飘风”分析其富有才华;根据“天外飞霜”“下葱海”分析其勇敢无
畏。
故答案为:⑴D;
⑵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
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
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
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
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
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
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
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
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
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
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
①
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②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
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
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
急切与喜悦。
B. 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
的特色。
C. 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
理的宗教倾向。
D. 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
亲密的人际关系。
(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
金也”的论断。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答案】 (1)D
(2)“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以动写静,赋
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解析】【分析】(1)D项,“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错,是“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
见”。诗句此处用典,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展
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倒屣(xǐ):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
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2)此题是“染”与“然”,从内容看,写出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
烧起来;从手法看,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从
意境创设的角度看,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故答案为:⑴D;
⑵“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以动写静,赋予
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
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
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
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
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
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翻译: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正好
赶上耕种春田。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
僧,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颔联两句
为传世名句,写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将静态景物,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使本已很美的
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
笑”的喜悦心情,意境优美,清新明快。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与“桃花复含
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
苏轼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
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①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摩诘本
②③
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
④
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⑤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②至人:指释迦摩尼。③鼋
(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④交柯:枝叶交叉。⑤翮(hé),鸟
翎的茎,即指鸟。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
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 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
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C. 诗歌最后两句,苏轼赞画圣吴道子和王维之画,认为二子皆神俊,但对摩诘“敛衽无间
言”,可见作者认为王维画艺更胜一筹。
D. 全诗富有节奏感,开始似话家常,从容而谈;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结尾余音袅
袅,悠扬无尽,整体形成和谐优美之韵律。
(2)结合王维、吴道子绘画作品分析二人绘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作者认为吴、王绘画最本
质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 (1)D
(2)第一问:吴诗:特点:雄放:“亭亭”至“相排”六句为吴画内容,画面生动地表现出释
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相排竞进”者状貌情急,
情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笔如风雨扑面而来、气势不凡。王诗:清且敦(形象清美、意
蕴深厚):“只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鹤然独立,情态安然;后
四句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人物景物于清秀中而蕴藉深远。
第二问:吴画“妙绝”于绘画技艺高超(画工),限于画面(形迹);王画“得之于象外”
(意境悠远自然),超脱形迹)。
【解析】【分析】(1)D项“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理解错误,诗的中间写吴道子一
层,形象奇突,如峰峙涛涌,使人悚异;而写王维一层,景象清疏,如水流云在,使人意
远。作为诗的中心的这两层,意象情调,迥然异趣。吴道子和王维的画作风格以及意象情
调是不一样的,故选D。
(2)本题中,苏轼对吴、王二人的绘画成就作了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
地位。诗歌先介绍了吴道子画作的特点。“道子实雄放”之下十句写吴道子画。“雄放”二字
概括地道出吴画的艺术风格特点。“浩如海波翻”句以自然界的现象尽致地形容出雄放的气
势。“当其”二句是诗人从画像中所感受到的吴道子运笔时的艺术气概。“亭亭双林间”以下
六句写吴画的形象,极精要地勾勒出画的内容,生动地显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
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而那些“相排竞进”者的状貌,又表现得非常情急,
这一切都栩栩如生。“摩诘本诗老”以下十句写王维的画。“摩诘”从王维的身份提起,寓含
王维画品的精神特质。即所谓“画中有诗”。“佩芷”句是对王维的人品和艺术的高度赞赏,
即王维的人品和诗画艺术都是芳美的。“今观”二句照应前面“诗老”句,引用人所熟知的王
维的诗的成就来喻其画风。“清且敦”意谓其画亦如其诗之形象清美而意味深厚。“祇园”以
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情态,不似吴道子画表现的强烈,而意味颇蕴
蓄。后四句写画中景物,为吴画所无,俨然是一幅竹画,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
神姿。诗末“吴生”六句,就对王、吴二人画的观感作总的评论,在尊重之中又对二人艺术
造诣的境界,有所抑扬。对吴道子画评为“妙绝”,是对吴画中听众情态毕现形象的评价,
而“妙绝”仅在迹象,只是画工的高艺。诗人认为王维画“得之于象外”,如神鸟离开樊笼,
超脱于形迹之外,精神自然悠远,于是心中佩服,觉得无所不足。这里也体现了诗人美学
理想的又一个方面。认为绘画不能但求形似,正如赋诗不能只停在所赋事物的表面,而要
在形迹之外,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启发,有所感受。
故答案为:⑴D;
⑵第一问:吴诗:特点:雄放:“亭亭”至“相排”六句为吴画内容,画面生动地表现出释迦
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相排竞进”者状貌情急,情
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笔如风雨扑面而来、气势不凡。王诗:清且敦(形象清美、意蕴
深厚):“只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鹤然独立,情态安然;后四
句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人物景物于清秀中而蕴藉深远。
第二问:吴画“妙绝”于绘画技艺高超(画工),限于画面(形迹);王画“得之于象外”
(意境悠远自然),超脱形迹)。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
项都有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题主要的错误是曲解
诗意,内容理解错误。
(2)本题是对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概括总结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可以
结合注释,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艺术特点,再结合艺术形象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
雪中游虎丘
①
(元)张可久
②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
③
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 , 宝剑羞看。
④
【注】①虎丘: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秦始皇东巡时曾来
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②张可久,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多次担任
下级官吏,时官时隐。③真真:唐代美女。④打:拓。
(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雪
中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特点。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比喻;拟人
(2)全曲可分三层。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
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无情的
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
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
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
之情。
【解析】【分析】(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后的梅花红润娇艳仿佛仙女真
真姣好的脸面,吸引我凭依着栏杆久久流连。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
梅花比喻成美女,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
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2)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
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
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冰”紧扣雪字
来写。“松腰”与“泉眼”可谓巧对。泉眼为俗用的现成的词语,而松腰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
择和锤炼的语言,虽有斧斫痕迹,但并不生硬晦涩。后半部分由实转虚,抒发历史盛衰兴
亡变化无常的深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则用吴王阖间的丰功伟绩早已成了过眼烟云,
而虎丘的青山却亘古永存这一现实来委婉地说明人生短暂,宇宙无穷这一直困扰着古人的
深沉的人生哲理。这是第二层。最后三句是第三层,表现自己已完全被这里的美景所陶
醉,又陷入到对宇宙与人生之奥秘的思索之中,敞对一切部不感兴趣了。不要说残碑无心
去拍打,就连著名的剑池也无心再去观看了。全篇景起景收,情景交融,很有韵味。全篇
由写景、怀古、伤今三部分组成,分别写出游虎丘时的所见、所感、所叹,意脉清晰,结
构谨严。遣词造句都很精到,值得仔细回味和借鉴。
故答案为:⑴比喻;拟人;
⑵全曲可分三层。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清寒
素洁的虎丘冰雪图。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无情的历史
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
沧桑、兴亡遗恨之感。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雄无
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
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
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
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
今、即事抒怀。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
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 , 水国春寒阴复晴。
②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③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
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
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
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
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 “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
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 “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
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 (1)D
(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
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
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
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
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分析】(1)D选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
之景。故选D。(2)由注释“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
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和“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
被贬为江宁臣。”可知,两首诗的主人公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
依不舍之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
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
失意情感。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
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
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
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故答案为:⑴D;
⑵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
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
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
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
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
程。)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与手法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
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鉴赏这类题给
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梅
(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鴻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 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 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 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
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
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1)C项,“作者……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不对。“红袖”不是诗
人自己的衣袖,而是指女子的衣袖。意思是梅花绽放,让闺阁中的女子也趣味盎然地聚在
一起传杯饮酒,以致于酒泼洒出来沾湿了衣袖。故选C。
(2)“望尘俗眼那知此”,反面讥诮俗人眼光低俗,不解梅花,“只买夭桃艳杏栽”。拿俗眼
不“知此”而“颇怪”“只买”与梅花实际情形形成对比,突出梅花形象与气质;同时,不“知此”
又暗中与“议论者”(“我”)形成对比,突出“我”之眼光与追求。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王安
石的独特的眼光与不同凡俗的追求。联系作者的政治追求与作为,我们不难由此诗感受到
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同时感受到诗人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落寞等复杂
心理。
故答案为:⑴C;
⑵ 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
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
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
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
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其次根据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
案。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
①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②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③
【注释】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
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
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②羽书:羽
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③平居:这里指家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闻道”一词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 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C. 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D. “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2)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
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1)B
(2)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
国运今非昔比。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
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解析】【分析】(1)B项,“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错误,“衣冠”应是借代,
用衣饰代指文武官员。故选B。
(2)根据注释“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因宦官程元振专权”可知,此时诗人羁旅在外,
因宦官专权而有家难回,壮志难酬,引发家园之思;如诗歌首联“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
事不胜悲”,前一句以“长安似弈棋”的比喻,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再结合
注释“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
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可以看出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考生可以结合
这些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
今非昔比。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
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
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换春霜。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教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往返于中日之间,有感于日使战争导致国土沦丧,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
B. 颔联的“图画移颜色”指中国领土在战争中变成了日本领土,点出了题目中的现用之事。
C. 本诗用典自然贴切,如“乘风”两字用了宗想“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气势豪迈。
D.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披襟见怀,风格刚健,字重千钧,丝毫不见女儿之态。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
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②深重的忧国之情。“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
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 于排遣。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救时应仗出群
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
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1)A项,“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理解有误。“春雷”指春天的雷声,
可使万物复苏,故“挟春雷”有唤醒民众之意。故选A。
(2)“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
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抒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浊酒不销忧国
泪”,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救时应仗出群
才”,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由忧国而思济世,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
烈呼吁。“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
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全篇
所写,都是忧国的思想和救时的抱负,充满动人的爱国激情。
故答案为:⑴A;
⑵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
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②深重的忧国之情。“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
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 于排遣。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救时应仗出群才”
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诗歌
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
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空,徒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
秋而愁。
B. 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
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C.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
伤感之情。
D. 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
友的思念。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案】 (1)A
(2)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
【解析】【分析】(1)A项,“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
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故选
A。
(2)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作
者融情于景,写出秋景的凄清;“离人心上秋”, 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凄凉萧索,写出
离人相别之愁苦;“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
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融情于景,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
怨;“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
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抒发了作者羁旅漂泊的愁情。考生据此
容易作答。
故答案为:⑴A;
⑵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
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商山富水驿
①
杜牧
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
②③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④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
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
直。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
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 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 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2)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1)C
(2)①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
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②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
“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
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④“后代声华白日悬”一
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
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
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
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解析】【分析】(1)C项,“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错,诗句“邪佞每思当面
唾”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句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
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故选C。
(2)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目要求赏析诗歌第二联的写法妙处,其实是考查诗句的表达
技巧。而要赏析此联写法的巧妙之处,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
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
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答题模式:诗句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
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某句运用了……的手法,写了……的内容(归纳时要善于摘录
诗中词语组合),具有……的优点,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
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②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
“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
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④“后代声华白日悬”一
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
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
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
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
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①
【注释】①终了:纵了,即使写成。
(1)全词抒写________(之情)。用词典雅精致,如下阕为避免直白重复,分别以
________、________指代书信。
(2)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请从上阕赏析词人是如何
抒写伤心语的。
【答案】 (1)相思离别之苦;尺素;浮雁沉鱼
(2)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
思离别之苦。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用“行尽”二字,极
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③“江
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解析】【分析】(1)结合“离人”“惆怅”“情书尺素”“别绪”分析,这首词抒写主人公对心
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立足下阕内容,“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
信。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
者。
(2)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梦中走向了烟
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借事抒情。这是说梦游
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
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
误”,直抒胸臆,上片后两句是说,梦境里黯然销魂何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
误。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
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在重
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层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
故答案为:⑴ 相思离别之苦 尺素 浮雁沉鱼
⑵ 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
离别之苦。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用“行尽”二字,极写
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③“江南”
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
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
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看弟
①
马戴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释】①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1)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2)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
【答案】 (1)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
物(意象);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2)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解析】【分析】(1) “列举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选
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写景角度,“雨”“云”“蒹葭”“星月”
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结合文本分析写景的作用,即从景与情的关系等
方面作答。
(2)此题概括“愁”的原因,根据诗中“有弟谪连州”可知弟弟遭贬;“楚雨沾猿暮,湘云拂
雁秋”可知路途遥远;“蒹葭、广泽、星月、寒流”可知路途艰难;题目“送柳秀才往连州①
看弟”“客愁”可知,惜别友人。
故答案为:⑴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
(意象);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⑵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景物描写角度的分析理解能力。描写景物的角度:正
侧结合;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多感官结合;虚实结合等。本题中, 颔联、
颈联选取典型景物(意象)、视听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虚写)、俯仰结
合来写景,注意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
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本题
中,“客愁”的原因包括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对友人的惜别。联系全诗,概括
即可。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 愤
王令
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横
②
未甘身世成虛老,待见天心却太平。
③
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④⑤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释】①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
少数民政权的进扰。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蜕,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④去:作
“来”讲。⑤浑:简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
然的堂堂正气
B. 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
盛世去。
C. 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
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 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
见识。
(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样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B
(2)直抒胸臆。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①首
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②颔联,抒
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④尾
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
【解析】【分析】(1)B项,“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错误,依据“未
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由“未甘”和“待见”可知,应是抒发了诗人不甘心虚度此生,要
自强不息的壮怀,由此可知,这不是消极等待,而是“正己以待天下”,先修身,以待明时,大干一
场。故选B。
(2)从诗歌标题来看,“感愤”指有所感触而愤慨,这是直接抒发情感,即直抒胸臆;然后看诗歌
内容,首联“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蛻横”,这是说诗人作为二十岁年纪的年轻人本应该血
气方刚,一腔热血,有着横扫一切的勇气和精力,但是此时却是形容枯槁,面色如冰,毫无生气,表
现出内心的愤激之气;颔联“未甘身世成虚老”表明了作者不甘心自己一事无成而老于户牖之
下,也绝不能虚度此生,而是要自强不息,“未甘”二字表现出诗人在困窘处境中的强烈心态,“待”
表明作者有着宏大的志向;颈联中“狂去诗浑夸俗句”中“狂”字是诗人洒脱不羁的写照,表明诗
人有着超常的才情,“醉余歌有过人声”中“过人声”表明慷慨的忧国忧民的激愤之情;尾联“……
不信吾无万古名”直接表达了诗人杀敌立功的英雄之气。由此可见,这首诗歌主要使用直抒
胸臆的抒情方式。
故答案为:⑴B;
⑵直抒胸臆。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①首联,
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②颔联,抒写自
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④尾联的
“……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
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8:09: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205542252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100.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100.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