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知识点精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
大类。
一、 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
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
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又如唐朝李华的
《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
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
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
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
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
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
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
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
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几乎句句用典,但用典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凭谁
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颗报国的拳拳之心,跃动在读者面前。
⑤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
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
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写越
王胜利归来后的奢糜生活,结句突然一转,过去以前存有过的胜利、威武、富贵、
荣华,现在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尽情显出。
⑥叙事抒情。寓情于事,或借助行动等细节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秋思》(张藉)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
发又开封。【析】“见”,秋风无开,本不可见,但带来的秋色、秋容、秋态-
---如树叶黄落,百卉凋零----则能够想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个切的凄凉
摇落之景,不觉勾起思乡之情。“欲”,表达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
---心里涌起千悉万绪,写不尽,道不完,竟不知从何说起。使内心的情感鲜明
形象可触,给人以巨大的想像空间。“恐”,写完之后又担心遗漏什么,把对家
书的重视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刻画得细致入微。
【练习体会】下列诗歌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无忘告乃翁。 (直抒胸臆)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
的爱国情怀。
《绝句》(石柔)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
仅仅一春忙. [析] (借物扦情)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生活不安定的
感慨。
《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析] (叙事抒情)首两句叙写主人公追打黄莺.而后两句点明原因即诗歌的主
旨,表现少妇不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对征战亲人的思念。
【走近高考】
1、(07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
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
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
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
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
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2、(0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
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
篇。
二、描写手法。
1.衬托。衬托也称烘托,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来衬托出主要的人
和事物,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
有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声
衬静,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写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①侧面烘托。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相关的侧面景物入手,
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宋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
②以景衬情。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喜景衬哀情。
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析】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
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
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③动景静景互衬。(见动静描写中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例2.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解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
静时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方法,空旷辽远的山林,不见一个人影,但能听到人说话
的声音,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2.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
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著名的绝命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
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是
虚实结合的典型。上阕一实一虚,“春花秋月”是眼前实景,勾起的无限往事,
是心中虚景;“小楼昨夜又东风”是身边实景,却使诗人想起了不堪回首的故国,
是心中虚景。下阕是先虚后实,诗人猜想:“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吧,不过朱颜可
能早已改变了。”然后回到眼前,自己一片亡国之愁,犹如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
向东流去,无穷无尽。整首词虚实结合,写得摇曳生姿,为读者留下了巨大的再
创造空间。具体来说: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
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
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②已逝之景之境。作者以前经历过或历史上以
前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
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持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
倍增其乐。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有的实象、实事、实境。例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写赤壁
险峻的形势。但是,在古代诗歌中往往是虚实相生。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
中的意境。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
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
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
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
挂柳梢。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二句实写景三四句虚写景)
【走近高考】(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
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
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能够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
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3.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前犹
歌舞”等。
4.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
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
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
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用渲染描写,使得
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
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例3.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析:诗人伫立在暮雨中为友人送行,暮雨纷纷好像也饱含着情谊,友人要
到遥远的地方,不免惜别难舍。泪水与雨丝同时落下,情与景也巧妙地融合在了
一起。全篇紧扣“暮雨”二字,以疏淡有致的笔墨,绘出一幅动静相生、富有情
味的江上烟雨图,以“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等细致描
绘,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全诗自然形象,朴实长远,前后呼应,浑然天
成。
5.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
作手法。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
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
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6.细节。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
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
中的细节描写。这个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析】诗人
仅仅选择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
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
恨玄宗,不过,诗人抛开了很多激烈的事情不用,仅仅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
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仅
仅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
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不过,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
胜今昔之感慨!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开封。【析】“意万重”极言“家书”意义重大,诗人在家书中寄以厚意。
不过像我们自己写好的一封重要的信一样,总是会担心自己没有在短短的
信笺中把欲说之事言明,也就是“复恐匆匆说不明”,所以才会在要寄出
的时候再拆开来看看,确定一下,哪怕仅仅是给自己一颗定心丸。“临发又
开封”朴实而传神的表达出家书中蕴藏的情谊,着神而不露形。
7.动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声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
或一动—静,相辅相成。
a动静结合《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
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析】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
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静。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
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b以动衬静、以静衬动。鸟宿池边树,憎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
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 (王维《鸟鸣涧》)以上三例使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8.扬抑。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
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
现手法结合在一起,能够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实行褒扬,
往往先实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实行
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走近高考】(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
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
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
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9.借古讽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城》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
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
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0.对比
对比也叫对照,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
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对比”,与“反衬”完全不同。“对比”
是指两种地位相等的景物、环境,他们应当是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的。而“反
衬”的双方则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
有鹧鸪飞。【析】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昔日繁华与今之冷落对照极为强烈,突
击了诗歌的积极意义。
【走近高考】(07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融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
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
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
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2分) ‚第一首
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
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
分)
三、修辞手法。
1.夸张。如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
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气蒸”“波撼”就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2.拟人。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
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引”和“衔”字把雁和山拟人化,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
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
3.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
态特征。
例4.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解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4.对偶。这是近体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工整,贴切自然。
【解题方法指导】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解答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方法。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5.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
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往往以分析技巧题型出现。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
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要准确答题,熟记一些鉴赏术语是非常必要的。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用典、化用、互文、设问、借代、
反问、反复等。
②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事寓理、
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③描写手法: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景写哀情等)、虚实结合、
渲染、白描等。
④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
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⑤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
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⑥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典型例题分析】
1. (20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①②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①“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
考点透析:①题鉴赏诗歌思想内容。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写饯别
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作者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欢聚活动加以叙写,一是饮
菊花酒,二是吹奏《梅花落》,且点名了时间地点。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
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
字承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
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
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
婉动人。
②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从整首词来看,使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
把聚散离别之情寄寓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上,把相思之情寄寓在“尘随马
去,月遂舟行”上,情真意切。从词句上来看,用了比喻修辞。上阕使用了两个
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
漂泊不定;下阕说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
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表达了刻骨铭心的相思和无限的柔情。
参考答案:①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
上启下。
②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
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 (20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 绿暗红稀出凤城,
①
一别心知两地秋。 暮云楼阁古今情。
日晚江南望江北, 行人莫听宫前水,
寒鸦飞尽水悠悠。 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①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②《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中国传统诗歌中“水”意象有四种意
蕴:一是由于水性阴柔,常被看作人间友情、爱情的象征,如“君住长江头,妾
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等;二是
表达一种壮阔的豪情或悲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三是水总给人以漂泊的印象,如“仍怜
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所谓“亲不亲家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就是这个意思;
四是寄托年华易逝的感叹,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百川
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严诗中的“水”意象是第一种意蕴,“水悠悠”饱含
无限思念的深情;韩诗中的“水”意象则是第四种意蕴,末句的“流尽年光是此
声”就是注解。
②题是对诗歌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序值春暮,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
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
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
慨然勾起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
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
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
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
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感情,如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
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
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①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
“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②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
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3. (20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元·魏初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①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
在哪里?
②“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③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透析:①题第一问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考生只要注意“天涯”二
字,就不难想到诗人是漂泊他乡,再结合题目,这首词是诗人在自己妻子生日那
天写的,就会准确答出是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问是对语言炼字的鉴赏,
考查“又”字的作用,着一“又”表明这不是第一次,而是又一次浪迹天涯,其
中的滋味是悲慨万端的。
②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夕阳西下,旧鸦归家,这些都是诱人思家的
图景,自然会勾起词人更多的思家之情。倦鸟已归巢,旅居他乡的自己何时才能
归家,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反衬手法。
③题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作者表达了自己最朴实的愿望,那就是种几
亩薄田,与儿女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种感情与“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情,有
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愿望之低微,发自肺腑,自然打动人心。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作者飘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
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②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③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真实,亲切动人,
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4. (2005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 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轻。
若为化作身千亿, 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百匝千遭绕郡城。
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
相的李德裕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①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
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
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
感。柳诗之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透析: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它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综合考查
诗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还考查考生的仿句等语言运用能力。试题中对柳诗的鉴
赏既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考察。
①题考查了诗歌章法、诗歌中作者的思想倾向。通过对李诗的赏析,让读者
自己去比较鉴赏柳诗,这对读者是一种提示,降低了鉴赏难度。
②题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李诗鉴赏提示“拟人和象征”,那
么柳诗的手法是什么呢?如果能体会出作者把山比喻为剑,把身比喻为云,就可
以答出“比喻”的修辞手法。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从最后一句最能体会清楚,化
为云雾了,还“散向峰头望故乡”,当然是一片思念家乡的感情了。
参考答案:①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
表达了对“京华亲故”的急切等待。
②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
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涌而出的强烈感情。
5. (2005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①—②题。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
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
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
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①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
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②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古长如白练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考点透析:①本来瀑布是飞流直下的,有雷霆万钧之势,着一“挂”字,如
同挂一白练,一切声响趋于消失。这是化动为静的写作手法。
②李白诗用夸张,突出瀑布飞流直下的声势浩大;徐凝诗用比喻,把瀑布比
喻成白布,突出了瀑布的洁白晶莹。
③苏轼的评价是扬李白而贬徐凝的。你可以同意,只要说出李白诗比徐凝诗
好在哪里就可以了;你也可以答不同意,但要说出徐凝诗比李白诗好在哪里;当
然,你也可以说两者都好,各有所长。你最好不要答两诗都不好,虽然这也是开
放鉴赏的一种答案,因为千古流传的两首诗,总有它独到之处的,答都不好让人
觉得狂妄。
参考答案:①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②(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
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③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
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解题金手指】
(1)明晰思路,规范解题步骤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
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
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
用的。
[答题范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
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叙——析——评】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细致审题,强化四个注意
1、细读题干,注意辨析不同的说法。如“艺术手法”多侧重艺术构思和创造,
“写作特色”要多从描写方法和篇章结构来考虑;
2、鉴赏表达技巧,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词形象、语言和诗词内容主旨等结合起
来;
3、注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性,不同诗词可能各有侧重,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取
具体技巧作答;
4、注意回答技巧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
仅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
【解题规范】
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
① 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② 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③ 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达标测试】
1.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
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
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
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
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
①
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
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
效果。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①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②“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心情?
③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
作简要分析。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
思。
B. 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 “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 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 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
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
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5.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
A.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B.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6. 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①—③题。
赤壁
杜庠
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③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
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①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
这样的特点。
②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
“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
③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
鉴赏文字(80字左右)。
【综合测试】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①“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②“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②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
简要赏析。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晚年闲居之时。陂,水
池。
前人评价这首诗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首诗是如
何表现诗人的悲壮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 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嫣香:指娇艳的花朵。
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试赏析其表达的内容及效果。
6.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①②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②淀:即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元曲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
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7:32: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183552251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