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题的⼗三种答题模式精细版+表达技巧
怎样把握⼀⾸诗的主旨
六看:1、看题⽬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的表现⼿法
1、修辞⼿法:⽐喻、拟⼈、对⽐、衬托、夸张、⽤典。
2、描写⼿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结合。
3、抒情⼿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志、借古讽今。
第⼀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规范答题技巧: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 雪
柳宗元
千⼭鸟飞绝,万径⼈踪灭。
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个孤独清⾼的⽼渔翁形象。(什么形象)
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孤傲。(形象的特征)
这正是诗⼈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赋得⾃君之出矣
张九龄
⾃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夜夜减清辉。
问:本诗塑造了⼀个怎样的⼈物形象?
答:塑造了⼀位因为丈夫远出久⽽未归,因为思念⽇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因为丈夫外
出,内⼼空虚,⽆⼼劳作。后两句采⽤⽐喻的⼿法,写出了思妇因为⽇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在逐
出,内⼼空虚,⽆⼼劳作。后两句采⽤⽐喻的⼿法,写出了思妇因为⽇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在逐
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步骤⼆)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般提问⽅式:这⾸诗营造了⼀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诗描绘了⼀幅怎样的画⾯?表达了诗⼈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考⽣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的语⾔再现画⾯。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要⽤⾃
⼰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般⽤两个双⾳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
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解答分析: 意境,是指寄托诗⼈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产⽣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
⾯。答题时三⽅⾯缺⼀不可。
常见错误:学⽣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
⼀是描摹景物时采⽤直译的⽅法,变描摹为翻译;
⼆是学⽣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忽落了⼀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
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的⽣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例: 阅读下⾯⼀⾸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其⼀)
杜甫
迟⽇江⼭丽,春风花草⾹。
泥融飞燕⼦,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经过“⼀岁四⾏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映⽇,春风送来花草的馨⾹,泥融⼟湿,燕⼦正
繁忙地衔泥筑巢,⽇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这是⼀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表现了诗⼈结束奔
波流离⽣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境(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式:这⾸诗⽤了怎样的艺术⼿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法,或⼿法)。诗⼈是怎样抒发⾃⼰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艺术⼿法是诗⼈⽤以抒发感情的⼿段⽅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的⼀些表现⼿法。艺术⼿法分抒情⼿法、表现⼿
法、修辞⼿法三⼤类。
(⼀)抒情⼿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情、情景交融和托物⾔志、托
物寓理等。
(⼆)表现⼿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叫虚实结合;(3)对⽐;(4)⽩描;(5)渲染;
(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兴,即先⾔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喻;(3)借代;(4)拟⼈;(5)夸
张;(6)双关;(7)对偶;(8)⽤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了何种⼿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了这种⼿法的;
(3)此⼿法有效传达出诗⼈怎样的感情
答题⽰例: 阅读下⾯⼀⾸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阑⼲分外明。
寂寞⼩桥和梦过,稻⽥深处草⾍鸣。
此诗主要⽤了什么表现⼿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了反衬⼿法(步骤⼀)。天未放亮,星⽃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之暗;“草⾍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出⾏之早,⼼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分析语⾔型
提问⽅式:这⾸诗在语⾔上有何特⾊?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诗的语⾔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艺术。
能⽤来答题的词⼀般有:清新⾃然、朴实⽆华、华美绚丽、明⽩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动等。
答题步骤:
(1)⽤⼀两个词准确点明语⾔特⾊。
(2)⽤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例:
《越⼥词(其三)》
李⽩
耶溪采莲⼥,见客棹歌回。
笑⼊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请分析此诗的语⾔特⾊。
答:此诗语⾔清新⾃然,不事雕琢。(步骤1) 诗⼈⽤“见客”“笑⼊”“不出来”这⼀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个
美丽动⼈的采莲⼥的形象,“佯羞”⼀词写其对意中⼈的⼼理和情态,⼗分⾃然。(步骤2)诗⼈⽤“清⽔出芙蓉”般的语⾔
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3)
第五种模式: ⼀词领全诗型
提问⽅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常讲究构思,往往⼀个字或⼀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
以⼩见⼤,考出考⽣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考虑。
答题⽰例 :
春夜洛城闻笛
李⽩
谁家⽟笛暗飞声,散⼊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不起故园情?
“折柳”⼆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
骤⼆)。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炼字型、诗眼型
提问⽅式:这⼀联中最⽣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例:
南浦别
⽩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看肠⼀断,好去莫回头。
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离⼈孤独地⾛了,还频频回望,每⼀次回望,都令⾃⼰肝肠⼨断。此字让我们
仿佛看到抒情主⼈公泪眼朦胧,想看⼜不敢看的形象(步骤⼆)。只⼀“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
骤三)。
第七种模式: 观点不同型
提问⽅式:有⼈这样认为,有⼈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认为某字⽤得好,有⼈认为某字⽤得好,你认为呢?
答题步骤:
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点,分条作答,⽤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答题⽰例 :阅读下⾯⼀⾸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 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腐儒。
⽚云天共远,永夜⽉同孤。
落⽇⼼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马,不必取长途。
有⼈认为这⾸诗洋溢着诗⼈⾃强不息的精神,也有⼈认为这⾸诗表达了诗⼈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
由。亦可另抒⼰见。
答:(“⾃强不息”的要联系“落⽇⼼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第⼀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犹壮”病欲苏”存⽼马”等,从中看出诗⼈不怕病、不
服⽼,希望为国效⼒。
第⼆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云”落⽇”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
儒,连⼀匹⽼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门的怨愤之情。
“绕”字,有的书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3分)
第⼋种模式:炼句型
提问⽅法:这句诗好在哪⾥?
提问变体: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
提问变体: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
2、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的表达作⽤。③有时还可简
要说明艺术效果。
答题⽰例: 阅读下⾯⼀⾸诗,然后回答问题。
⽔槛遣⼼⼆⾸(其⼀)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鱼⼉出,微风燕⼦斜。
城中⼗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
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轻洒,鱼⼉嬉戏于⽔⾯;微风吹拂,燕⼦斜掠过天空。(若⾬猛,则鱼潜⽔底;风急,则燕⼦不
能禁受)“出”,写鱼⼉的欢欣,“斜”,写燕⼦的轻盈。诗⼈观察细致⼊微,遣词⾃然平易⽽⼜精巧⽣动。诗歌描绘草堂的
⾃然环境,字⾥⾏间蕴含着作者对⼤⾃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情。
第九种模式:分析构思型
提问⽅法:这⾸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
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步骤:①揭⽰诗句之间的联系。②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答题⽰例:阅读下⾯⼀⾸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洗东坡⽉⾊清,市⼈⾏尽野⼈⾏。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多⼤⽯。
第⼀句在全诗中有何作⽤?请简要赏析
答:第⼀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幅⾬后东坡⽉夜图,营造了⼀种清明幽静的⽓氛,以映衬作者⼼灵明澈的精神境
界。
第⼗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例:阅读下⾯这⾸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 王炎
⼭冥去阴重,天寒⾬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间⾟苦是三农①。要得⼀犁⽔⾜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勤劳作的⽣活,发出了“⼈间⾟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
技巧,所以步骤⼆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顺、五⾕丰登的⼼情。(步骤三)
第⼗⼀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或⼏⾸诗词,再引⽤⼀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
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类题
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恰当的
表述。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内容,点
⾯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例: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乔。
有⼈曾引“⼀粒沙⾥见世界,半瓣花上说⼈情”来概括这⾸诗的艺术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西⽅⼀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回答时思维要稍
稍转个弯。所谓“⼀粒沙⾥见世界,半瓣花上说⼈情”,就是以⼩见⼤,管中窥豹的写法。本⽂借出⼟的⽂物——折戟和
吴国⼆⼥——⼆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内容,⼤主题,但诗⼈却通过“⼩物”“⼩事”来表现的。
诗由⼀个⼩⼩的⽂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壁⼤战中的英雄⼈物,可谓说是“⼀粒沙⾥见世界”。后
诗由⼀个⼩⼩的⽂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壁⼤战中的英雄⼈物,可谓说是“⼀粒沙⾥见世界”。后
两句把“⼆乔”不曾被捉这件⼩事与东吴霸业、三国⿍⽴的⼤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
花上说⼈情”。
第⼗⼆种模式:⽐较评价题型
提问⽅式:给出两⾸或⼏⾸诗词,要求学⽣⽐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中
的⽐较⾓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法、写法、修辞⽅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结合,既有总体
分析,⼜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例: 16.阅读下⾯两⾸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时回⾸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西风。
荷花⼊暮犹愁热,低⾯深藏碧伞中。
(2)这两⾸诗都运⽤了什么表现⼿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
析。(4分)
解析:题⽬有两问,第⼀问是问表现⼿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
也没错。第⼆问要求分析这两⾸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的内容
答:第⼀问:都⽤了拟⼈表现⼿法。第⼆问:前⼀⾸的“绿荷”有“恨”⽽“背西风”,(步骤⼀)含有诗⼈之恨,表露了伤感
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后⼀⾸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
(步骤⼀)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
特别提⽰: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
⽰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指联想到的现
实⽣活中的折柳相送的⽣活场景”,那么就万⽆⼀失了。
第⼗三种模式 情景鉴赏题型
1. 即⽤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个表⽰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如:天津卷第
⼆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 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
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触景⽣情
2)前景后情——触景⽣情
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答题⽰例:阅读下⾯的诗,回答问题。(5分)(天津卷)
⼭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访荜门稀。
绿⽵含新粉,红莲落故⾐。
渡头烟⽕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们采菱⽽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
作者对乡村⽣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阳西下,炊烟升起,嫩⽵荷花清新可爱,⼈们采菱⽽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情。
分析:这类题⽬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样,对于我们考⽣来说,掌
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1、对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
⾝的⼼情。
3. ⽤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为:描绘了——的景,创设
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附录:解答技巧
(⼀)、解题⼊格
1、诗歌形象:⾝份+性格+形象的意义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法+表达作⽤(句意+⽂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法:揭⽰⼿法+分析表达作⽤(句意+⽂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法:⼿法+表达作⽤(句意+⽂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
门之激愤、建功⽴业之豪迈、⾃由悠闲之恬淡、秀美⼭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暗官场之苦、离
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程式
“写什么”⽅⾯:写景抒情,咏物⾔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动静结合,
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兴。
“为何写”⽅⾯: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
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迹,造就……的情致。
这⾸诗采⽤了(表达⽅式、修辞⼿法、表现⼿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
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6:33: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147842251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精细版+表达技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精细版+表达技巧.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