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学习古诗词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3-11-24 14:53:09 阅读: 评论:0

猪猪侠囧囧危机-房产测绘

音乐对学习古诗词的作用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河南十大特产)

音乐对学习古诗词的作用

第一篇: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合

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一直伴随着音乐的发展,处处体现出“诗中有乐”、“乐中

有诗”的相融境界。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融入音乐,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学

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领悟力,有利于实现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诗人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在强烈、愉悦的乐感声

中强化对古诗词的内心情感体验。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是一种更为形象、

感人的沟通方式。中国文学自古便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古诗词,更是

与音乐相互依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大量尝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融入音

乐歌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

一、古诗词与音乐

我国的古诗词,远从上古的讴歌吟呼,历经《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

乐府、唐诗、宋词,均为合乐之诗,直到元曲以及明清时期的“俗曲”,也都体现

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结合。从艺术起源讲,诗、歌原本是一体的。《尚书 尧典》记: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韵和声。”可见,诗与歌是并存的艺术形式,咏诗必

歌之,歌咏则为诗。《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

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 乐记》中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

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些文献都将诗、歌、舞三者

联系在一起加以论述,形象地指出诗与音乐的内在联系。《诗经》就是第一部用

文字记录流传在民间的诗歌的总集,是孔子搜集当时诸侯国的诗歌然后进一步选

辑的,因其均为吟诵之作,305篇皆可入乐吟唱,故史书载曰:“孔子皆弦歌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在从

《楚辞》中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

辨》《九歌》《阳春》《白雪》等。屈原的《离骚》《九歌》自古以来既是文学

名篇,也是乐舞、祭祀歌曲和琴曲,为历代文人雅士津津乐道。《乐府诗集》主

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5000多首,是继《诗

经》之后又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乐府诗集》把乐府诗

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词、清商曲辞、舞曲歌

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词、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木兰辞》

和《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音乐在唐代空前繁荣,使得歌唱成为诗歌传播的主要媒介。多数诗人的作品

都有被乐工歌姬“写于声律”或“被之管弦”的经历。[1]古今送别第一曲《阳关三叠》

其歌词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属奉旨依

曲所填之词,为杨贵妃而作;“七绝圣手”王昌龄运用叠字使音调悠扬、诗乐合璧;

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高适、王之涣的诗被民间艺人广为传唱,杜甫的七绝《赠

花卿》更是传唱度极高的佳作。[2]渐渐地,诗与乐曲分开,从而使得词与乐曲关

系越来越密切,到了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曲调的调名即词

牌,词的句子可长可短,这种长短句易唱而文词高雅,使之与音乐的结合较诗更

为自由。无论是依曲填词还是依词配曲,都表现了音乐与文学的紧密相融。“凡

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传唱柳永之词已经成为当时的时尚。《扬州慢》词

曲是姜夔创作的一首声乐作品,堪称文学与音乐高度结合的典范。[3]李清照的词

也被人们当做流行歌曲广为传唱。

元曲是可以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具有时代标志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利用

音乐曲牌来抒情、写景、叙事的一种清唱形式,在语言方面大量使用口语,倾向

于通俗化,因而有着鲜明的民间风格和地方色彩,保持了民间歌曲质朴自然的特

色。明清时的“俗曲”,也被认为是可以和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的一种艺术形

式,又叫“小令”、“杂曲”,用乐器伴奏,加入过门,实际上是艺术化了的民歌。

此可见,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一直是伴随着音乐发展的,而且也没有离开过歌唱

的形式,是一种相伴相随的关系,处处体现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融合境

界。

二、音乐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一)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们从事某一项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

使得人们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疲。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如今,青少年学生对歌曲音乐的热爱如醉如痴,从流行

歌曲到名曲欣赏,从古典音乐到现代劲曲,无不深深吸引着青少年的注意力。

果能把生涩难懂的古诗词与音乐歌曲结合起来,无疑会使得古诗词教学走上一条

快捷的成功之路。学生们对歌曲音乐的热爱必然会使他们对相关的古诗词产生浓

厚的兴趣,从而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强意会能

力,提高领悟力

通过音乐辅助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其它教学方法难以比拟的。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是人脑对已经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相关的歌曲

音乐中,学生可以结合诗词的内容,进行无限的遐想和大胆的想象,不受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到幽美隽秀的

亭台楼阁;从冰天雪地的塞北,“孤烟直”、“落日圆”的大漠到“日出江花红胜火”的

江南;从内心的酸甜苦辣到人间的真善美丑……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想象、再现

和领会,驾着想象的翅膀,使眼前浮现出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个个生动的人物

形象,进而使得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在音乐中得到体悟,极大地提高自身的感

悟能力,从而对古诗词所饱含的丰富微妙的思想情感进行比较准确的把握和体会。

(三)古诗词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诗人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

交融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

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

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

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古典诗词的教学不应该是

机械的、生硬的,而应是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

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与领悟中培养其欣赏能力。古典诗词进入

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

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是融合了古典与现

代元素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能有效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诗人之间思

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

第二篇:

古诗词与音乐鉴赏教学的融合

【摘 要】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历程中,古诗词和音乐交相辉映,在当今中

学音乐鉴赏教学中有大量的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怎样将二者更好地融合运用在

课堂中,让音乐鉴赏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创作关系、通过吟

乐完美契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构建人文性课堂,是值得我们

探究并加以实践的。

一、了解诗词与音乐创作的关系,关联诗词与音乐的结构

从《诗经》到乐府,从“徒歌”到“相和歌”,大多是诗乐一体。发展到唐朝时

期,诗词(特别是七言律诗)的韵、辙、抑、扬、顿、挫与歌曲的旋律、节奏已

经相当吻合。我们最常见到的绝句和律诗在创作手法上许多都运用起承转合式创

作手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

“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起,渭城朝雨?

岢荆怀校?客舍青青柳色新;转,劝君更尽一杯酒;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

古曲的创作同样运用了起承转合式的创作手法。起部(即呈示)主题最初陈述;

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转部(即发展),发展主题,

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合部(即结束),结束全段音乐。

文学中的修辞手法与现代民歌中的创作方法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咏春》

诗曰:“春风裁剪万千花,花艳香闻百姓家。家有后园恩赏月,月羞何敢对奇葩。

这是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极具代表的诗词,和音乐创作中的“鱼咬尾”不谋而合,

如《春江花月夜》《沂蒙山小调》《青春舞曲》等等。“顶真”使诗词条理清晰,环

环紧扣,引人入胜。“鱼咬尾”则使音乐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也在某种程度

上加强了起承转合的功能。

在学生比较熟悉的诗歌中了解音乐与诗歌的相同之处,让学生了解诗词与音

乐的创作手法和结构,对诗词的格律有所了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加入文学修

辞手法的讲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去加以理解、揣摩,对构建多元性课堂

和对诗词音乐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有很大的帮助。

二、吟唱相结合,体验诗词音乐的韵律感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且节奏、韵律和谐,读起来抑

扬顿挫、朗朗上口。音乐更是讲究节奏与韵律,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进行教学,

能进一步提高艺术感,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学生学会吟诵诗词,但吟诵不是单纯的将诗词朗诵出来。因为古诗词的

美在于声调的平仄搭配,所以要结合文字的发音和诗词自身的节奏来吟诵。比如,

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月落”都

是去声,又处在句首,所以“月”的字头“y”要咬的重一些,“落”的“uo”归韵要清晰,

“乌啼”中的“乌”韵母是“u”要着重突出,而且要稍微拖长一些,“啼”是阳平音调,

i”收音要饱满、圆润,“月落乌啼”之后稍微停顿,“霜”的字头“sh”、字腹“u”、字尾

ang”都要平稳而清晰地发出,“满天”处在第一句末,可吟诵得短一些。第二句“江

枫渔火”中“江枫”都是阴平调,要突出“枫”字就必须有对比,把“江”字发得短一些,

“渔火”突出“火”就要发音重些,还要有停顿感,“对愁眠”中“对”要轻诵,而“愁”作

为重点突出需要有所变化,要尽量拉长保持清晰,收尾要渐弱而柔和,“眠”字要

轻,表现出带着些许忧愁和无奈的感觉。通过这种音高、音调和节奏的结合,对

诗词进行吟诵,找出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对比,体会诗词的韵律感。只

有这样,才能在欣赏和演唱中准确把握诗词所要表达的形象和感情基调,恰如其

分地展现出诗词歌曲的韵味。

学会吟诵之后,要结合对旋律的音高、节奏分析和吟诵中所体现的韵律感来

体验诗词歌曲的美感。我国作曲家黎英海的代表作《唐诗三首》,其中的《枫桥

夜泊》即是古诗词音乐中的代表作,以前两句为例:

通过对曲谱的分析和对此曲的欣赏,我们会发现音乐的节奏和诗词吟诵的节

奏基本一致,第一句旋律的走向为下行,突出最高音“霜”,虽然在吟诵“天”时短

一些,但曲作者根据作品意境的需要,作了一个下行的拖腔处理,使演唱起来更

自然流畅,同时也和第二句构成“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相契合。第二句的旋律走向

依然是下行,但音高整体比第一句要低一些,更能表?_出“对愁眠”情绪,也为第

三句的“转”打下基础。通过吟诵和对旋律的分析我们能更好把诗词的声调、节奏

和旋律中的音高、节奏相结合,体验到诗词音乐的韵律感。

三、通过想象和实践,体验诗词与音乐结合的情感和意境

音乐鉴赏首要的是以审美为核心。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要充分发挥想象,通过

具体实践体验诗词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美。情感是创作者心理情绪的流露,与生

活中所见、所闻的场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也就是意境。将诗词与音乐

相结合,用诗词来理解歌意,以音乐来解读诗情。被称作“古今送别第一曲”的《阳

关三叠》充分展现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意境之美。

《阳关三叠》原诗是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曲分为三大段和一个

尾声,通过吟诵和对音乐的欣赏,学生能清晰地体会到整首诗词中充满离别的伤

感之情。全曲最大的特点是作者把浓烈的离别之情融入渭城的朝雨、客舍、柳色

之中。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渭城雨后的画

面:清晨的细雨打湿了细细的尘土,客舍的青砖绿瓦经过细雨的洗刷显得焕然一

新,嫩嫩的柳枝经过细雨的滋润也变得青葱浓郁……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为

送行的场面营造了氛围。后两句将离别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没有对饯行场面的

描写,只有一句劝酒词――“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既委婉

含蓄又诚挚感人。让学生置身于这场景之内,体验离别的无奈与伤感之情。欣赏

或演唱这首作品要注意作品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旋律区别,“三叠”之间的感情对比,

要充分发挥想象,准确理解诗词内涵,把握作品情感基调,用恰当的声音与情感

展现其韵味,表达“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意境之美。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将诗词与音乐融为一体,彼此吸收借鉴,让学生伫立于立

体的艺术空间中进行感受、讨论、创作,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

对古典文学的感知和理解。对构建人文性、多元性、审美性的课堂也起到了“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课堂更加丰盈。

乔迁新居贺词-生日祝福搞笑

音乐对学习古诗词的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4:5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087891003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音乐对学习古诗词的作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音乐对学习古诗词的作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