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糾含[论坛]
Forum
江苏民歌深莉®美学价值分析
■谢文丽(云南省文化馆)
iZJ
史的长河如白驹过隙,中华民族世代生活的
华夏土地上曾经流传过很多脍炙人口、大江
当时多以坊间俗曲、戏曲唱词等形式流传于民间,
近现代以来又以民歌小调这种朗朗上口的形式广泛‘
流传于江苏、河北、山西、甘肃、陕西、黑龙江、
山东一带,风格曲调因地域文化呈现出不同的风土 〈■葭》佚雎》)、汉乐府(如《孔雀东南飞》)、
人情。从它产生和流变的二三百年来,它在中国大
江南北传承与传唱,奠定和集聚了相当的群众基 曲》)、元代坊间传唱的元曲(如〈沃净沙•秋思》),
础,于是它成为近现代以来国人最耳熟能详的中国 如今它们都变成在大学堂里研习的经典与著作。而
民歌的代表,成为最早为国际熟知的“中国旋律”。
最为国际熟知的是流传于江苏一带的〈深莉
花>〉,也就是1942年何仿先生搜集整理的流传于江
浙一带的〈深莉花>〉。江苏民歌《茉莉花》采用中
国民歌普遍采用的五音徵调式,节拍采用四分之二
拍,大体一个字一拍或者半拍一字,曲调递进变化
但小跳进少,演唱和日常说话或朗诵的节奏基本接
近,因此朗朗上口,便于民众记忆和传唱;乐段为
循环往复的三段式,每段四句,旋律循环往复,在
重复中体现周期性与旋律的规律性,对称工整,在
这个方面它无意间契合了西方人对音乐的审美要
求,所以它流传国外也易于为国外听众接受。并且
作者在第三段加人拖腔呈现递进或转折,尽显中国
[6] 路工,傅惜华编.十五贯.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7]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
京:中国戏剧出版社959.
J
[8】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汤显祖研究论文集.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9]中山大学中文系编.长生殿讨论集.北京:文化艺
术出版社1989.
,
南北传唱不衰的民歌,如先秦时期的《诗经>〉(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如《敕勒歌》《西洲
到了近现代之后有一首民歌完美诠释了中华民族的
民族气质与文化内涵,成为国际熟知的“中国旋
律”,这就是江苏民歌〈深莉花>〉。它曾经代表中国
出现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在国际听众面前获得精彩
演绎;它经常出现在我们国家的各种庆典活动现
场,出现在国内、国外的迎宾典礼上。每当〈深莉
花»的旋律响起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一个
文明与历史一样悠远的国度——中国,联想起一个
含蓄委婉的民族——中华民族。
■《茉莉花》乐调唱词分析
《茉莉花)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间,
衰。做到在发展中传承,在困境中坚守,弘扬昆曲艺
术我们刻不容缓,让我们为昆曲的美好未来共谱华
章,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再次呼唤。灸
参考文献:
[1调秦.昆曲艺术公开课.2016.
P
]天涯论坛.对话著名笛箫演奏家王建平:不求高
调弘扬,唯愿虔心守护.2016.
[3调秦.昆曲艺术.2011.
[4调秦.让昆曲传承之水流得更远.2016.
[5]金紫光主编.北方昆曲剧院建院纪念特刊.北京:
[10庚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1990.
[11撰和德主编.昆剧〈班昭>〉文集.上海:上海辞书
出版社,2003.
d
匕方昆曲剧院刊印,1957.
2021- 1
■Ill]IMU
[论坛 * ■■
Forum
民歌的古典美,体现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美感;唱
经与近现代人的日常语言无异。后来经过何仿先生
词与乐段相结合,三段重复的唱词,运用比较的手 的提炼升华,把曲调唱词中的“奴”改为“我”,
法,从字面意思上逐渐递进:
中国戏曲唱词中女子自称“奴家”,但是这一称谓
满园花香,香也香不过它;
早已不适合新中国、新时代的女子地位的变化了,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于是〈深莉花>〉应运而生。脱胎〈懈花调>〉的〈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莉花>〉采用三个乐段,循环往复三次重复“好一朵
对歌曲的主题“茉莉花”的赞美从满园花草没有它
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称赞它:
香、雪也没有它洁白渐次递进到满园的花草都没有
满园花香,香也香不过它;
它素雅美丽,它是作者心目中圣洁美丽的花朵。并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且歌曲主人公,那个以第一人称“我”出现的江南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姑娘对茉莉花的喜爱娇羞之情也经历了三段递进和
引得一位年轻的江南姑娘“有心摘一朵戴”,
升华:
但是又担心“又怕来年不发芽,又怕旁人笑话,看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花的人儿要将我骂”。近现代人白话的语言,甚至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
是日常说话的话语,没有生僻晦涩的古文与字眼,
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只有群众明白晓畅的娓娓道来。虽然这首民歌的源
姑娘想摘一朵素洁美丽的茉莉花,把自己打扮得更
起上溯二三百年,但是它在历史的更替与进步中,
加娇俏美丽,但是先是怕它来年不发芽,后又怕自
变成了贴合当代人文化、语言、习惯的艺术作品,
己臭美被别人笑话,最后陷人一种后怕,万一被看
传唱至今你甚至以为作者活在当代,民歌中的姑娘
花的人看到了我摘花来骂我咋办! 一个娇俏害羞的
就是当代中国江南水乡的一位姑娘.它表达的民族
姑娘形象在三段往复中呈现在听众面前,这种形象
情感和心理也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姑娘的一个缩影。
在中外听众眼前都是俏皮、可爱、记忆深刻的。
所以它蜚声国际,成为中国民歌艺术的一个代表,
成为中国气质和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茉莉花》的美学艺术价值
(二)茉莉花的意象。《茉莉花》的前身〈<1羊
花调》原唱中有三种花,分别为茉莉花、金银花、
(一)质朴如白话的歌词。翻开民歌深莉花>〉
玫瑰花,以花喻人,最终在1957年何仿先生经过去
的起源历史,会发现劳动人民才是伟大历史文化的
粗取精的提炼,把〈衡花调>〉中三朵花杂乱的意象
创造者,因为这首歌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
划归为一朵花的意象——茉莉花。茉莉花原名末利
晶,而非单个艺术家独创的经典。〈<茉莉花>〉的曲
花,早在汉代由亚洲西南传人中国,是一种经济价
调最早出现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小慧集》,开头唱
值很高的花卉,主要用来熏制花茶用,明清时期在
词为“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又称为鲜花调;
苏杭一带种植的茉莉花颇负盛名。后因为茉莉花独
最早的唱词出现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戏曲剧本《缀白
特的清香,也用于制作佛香的重要材料。(宋)•
裘>〉。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市民阶级崛起,市民文
郑域〈深莉花)云:“风韵传天竺,随经人汉京。
学获得发展,那些反映市民阶级喜好的文艺形式,
香飘山麝馥,露染雪衣轻。”(宋)•叶廷挂〈深莉
如明清白话小说、曲子词、俗曲、话本等艺术形式
花>〉又云:“露花洗出通身白,沈水熏成换骨香。”
获得空前繁荣的发展;而近代以来新文化运动“提
茉莉花以其秀美、纯洁、清新的香气成为忠贞、清
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更为这首民歌语言接近现
纯、贞洁、质朴的代名词,这正与中华民族勤劳质
当代人说话的方式奠定了基础。至1942年何仿先生
朴和东方女性素雅美丽、含蓄委婉的气质所贴合,
对流传于江浙一带的民歌《鲜花调》(《茉莉花》
同时茉莉花本身具有的江南水乡气质让这首民歌余
的前身)进行搜集整理、创作采风时,它的唱词除
音袅袅、不绝如缕传递出一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古
个别词汇的使用,如《鲜花调>〉中“奴有心采一朵
国---中国和一种江南水乡的韵味。与此同时,中
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中“奴”的使用,已
国民歌好用比兴的手法,欲言一事先言一物,起
2021- 1
23
[论坛]
Forum
兴,引起下文的作用。这首民歌以纯洁朴素的茉莉
花喻人,尤其是比喻姑娘正当青春年少,少年应当
花起兴,三个乐段都重复使用“好一朵茉莉花,好 及时追求,所以茉莉花指代内容足以引发听众诸多
一朵茉莉花”开头起兴,引起下文对这种花的赞叹
遐想。如果是后者情歌一说,一位含蓄委婉、却少
与喜爱;或者以花喻事、以花喻人,中国传统文化
女怀春的年轻姑娘又跃然眼前,听她如怨如慕表达
中,花朵可以是青春美好的姑娘、可以是纯洁美好
内心不便向旁人明示的情感。不管哪一种少女的形
的事物、可以是男女之间最美好的爱情,至于民歌
象,在中外听众的印象中,这都是一个中国姑娘,
真的想要表达哪一种情感,听众可以做出多种解 展现了只有中华民族才具有的东方文化传统、东方
读。
气质、东方情怀,它超出了一个江南姑娘的指代范
(三)中和含蓄——中华民族心理和情感表达
围,它代表了中国的女性气质和情感,不同于西方
的独有方式。经过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论辩,
的开放与直白。
到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
理学对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在中国产生了
■结语
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民族心理受儒
学影响巨大。孔子提倡文学艺术作品要“乐而不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世间没有自然人,因为人
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即艺术作品
情和人性从来都是接受文化塑造的,文化是造成人
的情感表达要合理、恰到好处,不能过度,过犹不
与人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文化深深改变着人类的
及,倡导一种“平和冲淡”的为人处世态度,由是
先天赋予。中国民歌〈深莉花»不再是一首单纯的
产生了 “中和”的美学思想,而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中国名曲,它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向世人展现了源
成长的中华民族则具有了 “中庸含蓄” “深沉内
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展现了中国人民如
敛”的民族气质。这种民族审美情结与情感表达方
茉莉般单纯质朴、清新醇厚、典雅纯洁的民族品
式反映在这首民歌中便是歌曲向大家勾勒出了这样
格,于是这朵茉莉花开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用它
一个喜欢美丽淡雅的茉莉花,甚至有点小女子害羞
淡雅的清香不断传递着来自中国的文化、艺术、人
的江南女子,歌曲通过三段反复的吟唱诉说女儿家
格、品行,在世界各国面前塑造了中国美丽的茉莉
的心事:
花意象!良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
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参考文献:
心里面喜欢花,想摘一朵戴,但是却不敢明
m
胡怀琢.中国民歌研究[岡.上海:商务印书
馆1925.
,
说,不敢贸然行事,只敢把这种期待和愿望潜藏在
[2] 牛枝惠.中国古典艺术史论[].北京:社会科
M
内心深处。因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喜欢是
学文献出版社2006.
,
不能直白地说出来的,女孩子天生的爱美之心也是
[3] 宫召山.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一-以江苏
不能公然表露出来的,只能用含蓄、委婉的方式来
民歌樣莉花)〉为例[〗.陕西教育,2019(06).
J
表达。那些冒失的举动更是不符合年轻女孩子的行
[4] 白洁.明清俗曲〈深莉花》曲牌的流变[鲁 ].
为举止,若否会遭到家里的长辈责骂。《茉莉花》
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还有一种说法,说它是一首情歌,表达一位年轻姑
娘爱慕自己心仪的对象不能直接表露出来。在中国
[5] 马方玲.江苏民歌〈深莉花》的艺术魅力初
探 / 0]. ://.8./-
[DBLhttpwwwmusiceducomjiaoxuelun
传统文化中,情爱的表达,女子是含蓄和被动的,
wenlisthtml
只能用茉莉花做比喻,形容自己喜欢却“又怕来年
/06/3308..2018-01-17/2021-01-19.
不发芽,又怕旁人笑话,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等
纠结与矛盾的心情。在中国古诗《金缕衣》中有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说法,以
24
久诂碡含
2021-1
J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4:25: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071032250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江苏民歌《茉莉花》美学价值分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江苏民歌《茉莉花》美学价值分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