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1、通过《孔雀东南飞》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基本特点,介绍时代背景
以及文学史上对这首诗的评价和看法,初步掌握汉代叙事诗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从诗歌
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2、通过本诗的具体学习,掌握《孔雀东南飞》的一些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的密切结
合,曲折而完整的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铺陈排比的描写手法,托物起兴的开头,浪
漫主义的神话结尾。学习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3、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并且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试图让学生理解这场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分析理解人物性格以及悲剧原因。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以
及其悲剧意义。
【教学难点】汉代叙事诗的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法,这首诗的悲剧内涵和意义。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构想】
1、在熟读的基础上初步串讲课文,解决字词的疑难点,指出一些词的特殊用法。
2、详细分析诗歌,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本
诗的主题思想、悲剧内涵,可以进一步引申讲一些文学史上对这首诗的看法和观点,还可以
根据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请她们讲讲自己的看法。为了更好地表现本诗的主题,可以运用
一些多媒体手段。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课前预习】
读几遍这首诗歌,实现扫除朗读障碍,并翻译诗歌小序,自己查找一些有关这首诗歌的
二.复习旧知
1、《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诗前的小序,为徐陵所加。据小序所记,这首诗写成于汉末建安年间(196——219)。后来宋
朝郭茂倩收进《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
2、这首诗属于乐府歌辞。乐府,原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
收集民间歌谣,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这些采集得来的歌辞,称为“乐府歌辞”、“乐府诗”,
或简称为“乐府”,属于古体诗中的一种。
3、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4、这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长达353句,1785字,被清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
中称为“长诗之圣”。这首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古代民间叙事诗中的
著名诗篇,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高峰。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
志,明代胡应麟称之为“百代而下,当无继者”的“古今绝唱”,对后世的诗文创作具有深远
的影响。
三、探究文本(设疑、析疑、释疑,梳理情节)
1、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第一部分(1—2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3—12段) 遭遣盟誓 发展 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13—22段) 被迫改嫁 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23—32段) 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33段) 鸳鸯和鸣(合葬化鸟告诫后人) 结局 解决矛盾
2、从小序中哪两个字可看出全诗情节的发展?用“一句话新闻”讲述故事梗概。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成诗的经过,序中的“遣”、“逼”两字,
集中地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遣”、“逼”两字展开故事情节。
这首诗安排故事情节的线索是:托物孔雀起兴——兰芝自请遣归——仲卿为妻求情——
焦母怒而不许——兰芝辞别婆姑——夫妻路口分手——兰芝回家见母——阿兄逼妹改嫁——
兰芝仲卿相约同死——两人双双殉情——合葬化鸟双飞
3、分析人物形象(听其言,察其行,从他人的角度重点探究)
①刘兰芝:漂亮能干 勤劳善良 果断坚决 不卑不亢 有礼有节 举止得体
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又温柔善良勤劳,才貌双全,知
书达理,忠贞不渝。
②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③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
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
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
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
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
的丑恶本质。
④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
年的帮凶。他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先嫁……足以荣汝身。”足
见他趋炎附势,见利望义。“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
一辈子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4、.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的深刻含义?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
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
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
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
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
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5.、小结:“一遣”葬送了一段美满的姻缘
“一逼”夺走了一对青年的生命
四、主题探究:
1、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
她不可?(刘兰芝被谴归的原因是什么?导致焦刘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焦母自己所说,是因为“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然而纵观全文,恰恰相反。
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当她看出“大人故嫌迟”时,自知“徒留无所施”,便顺从母
意,主动请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有礼有
节。可见焦母的理由不能成立。原因可能为:
①兰芝不会生育。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与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
究竟是依据哪一条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在《大戴礼记•本命篇》中载:“妇有七去:不顺
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七去”又名“七出”,是儒家
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共事二三年,践妾留空房”,原来,刘兰芝犯了“无子”的大过。焦母令儿休妻,忌讳说出
的理由便是“焦家不能断了香火”。
②焦母恋子情结
③门不当户不对。
刘兰芝“自小生野里”,虽然她是一个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优秀女子,但在门阀社会里,
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而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
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备了“品”的资格,所以焦母说:““汝是贵家子,
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在她看来儿子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的。
2、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
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
明确:①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常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
程。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那些人品、
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
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携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
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壁赎回,改嫁官吏董
祀。刘备娶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
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言行。就
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守节事
大”,的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
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日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②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存在。魏晋时期推行“九品正
中制”。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出身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嫁入焦家已有
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刘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自小生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
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中找到答案。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
儒家所提倡的礼法、道德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
范和行为规范。在婚姻制度方面就有“七出”,(《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
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天下无不是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如
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选择的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
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耳子选
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做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
3、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
首先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照,是源于生活而又高
于生活的。课文中既有对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惠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
情节,尤其是刘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
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逐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
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她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
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
其次,这个情节的出现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抛开《孔雀东南飞》不谈,在东汉时代,
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谴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
刘兰芝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些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同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广大
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而然会渗入自己的感情,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孟姜女哭倒
长城都是很好的例子。
【拓展延伸】
1、比较刘兰芝与《氓》诗女主人公对爱情悲剧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刘兰芝被婆婆休弃回娘家后,仍然忠于爱情,她与仲卿“结誓不别离”;当县令遣
媒说亲时,她以“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而回绝;后来阿兄逼其改嫁,她与仲卿相约“黄
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到了成亲之日,她以“举身赴清池”的殉情行动,表达了对爱情的
忠贞,对封建家长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被负心郎遗弃回到娘家,遭到兄弟的讥笑,“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她静下心来思考,“躬自悼矣”,独自伤心;她对负心郎不抱任何幻想,决然了断这场令其心
碎的婚姻,“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刘兰芝温柔多情,在遭到爱情悲剧的打击后,以死殉情。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刚烈,在遭到负心郎的遗弃后,与负心郎断然决绝。
2、小作文:穿越时空的对话。
要求:1、从自己的角度说出我心目中的刘兰芝
2、《 哉,兰芝!》自己选填一个形容词,启动发散思维,要求有理有据。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2:5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8018012250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 并序》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 并序》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