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案(范本)

更新时间:2023-11-24 09:07:14 阅读: 评论:0

中国的面积-营销方法

化学教案(范本)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儒家伦理思想)

化学教案(范本)

化学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铁的性质是现行教材(人教版)第

六章第一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氢、碳及

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

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第八章中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知识奠

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A.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B.

学会铁制品的一般防锈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A.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

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

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

本过程。B.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A.通过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的

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并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B.通过宣化钢铁公司的发展史及我国钢铁史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家乡、爱

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2)难点:A.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B.学生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较活泼”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铁制品已是司空见惯,对铁的一些

物理性质也有所了解。因此,对于铁的物理性质,可采用以生活中常见的

铁制品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关于铁的化学性质,

在本章之前已经学过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与酸的反应,在学

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也曾接触,则可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导,进一

步学习。

2.教材处理及意图

4)关于钢铁制品生锈及防锈措施的内容,在本节课的一周以前,

布置研究性学习课题“钢铁制品锈蚀条件及防锈措施的探究”。由学生代

表汇报探究结果,引发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防锈措施和锈蚀条件的关系。

通过此过程,帮助学生提高与他人交流、讨论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渐树

立珍惜资源,合理、正确使用资源的观念。发展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将

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2.学法指导:

A.指导学生学会认识金属单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

B.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学生能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

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②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

晴的道路”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纷繁的宏

观现象中把握问题的本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节水观念,爱护水资源。

4、教学重点、难点:

首先通过一滴水、一块糖、一口气中所含的分子数与等同个数的小米

所占的体积作对比,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让学生自我总结引出分子的特征

之一:分子很小。

初三的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

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却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

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

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冲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描述和原

因分析方面。在总结了几个可能的变化原因后,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

探究是什么原因发生了变化。观察不同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情况让学生总

结不同状态水分子的特征。然后我引入水三态变化动画模拟,得出水在三

(3)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

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

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

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

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

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的张扬,学生的

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的状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来。

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合

作意识,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

一定的帮助

学法指导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

的指导,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

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逐步得到发展。

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和见过部分金属,但对金属的物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①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

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②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

断;③分别用小刀割一下;④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⑤用手拿着金属丝的

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

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

目的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并通过评价,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归纳总结:

科学探究结束,让学生归纳出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多数是银

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良好的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会与人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学会

将生活现象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

1、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金属是不是纯金属?

2、什么是合金?常见的合金有哪些?3、合金与纯金属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相互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

后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观察黄铜片和铜片、焊锡

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划、比较硬度,比较焊锡,锡、铝的熔

化温度。总结出合金比纯金属的硬度大、韧性强、熔点低的特性。

设计意图: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合金的定义、合金与金属的区别等知识。最后指导学

生阅读课文,了解钛和钛合金等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和

学好化学的决心,培养学生把知识用于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练习应用:

为了增强学生用化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体现“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教学理念,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练习题。

点密 度强 导电性 导热性抗腐蚀性2500 ℃3 g/cm3与钢相似

好良 优异1、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金属,它的一些性质如下:

这种金属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物保护层,试设想这种金属的可能用途。

2、课外活动小组去一家废旧金属回收公司辨别生铁和废钢,他们利

用所学的有关生铁和钢的性能和用途等知识进行辨别,收获很大。试问:

该课外小组可能利用那些比较简便的方法辨别生铁和废钢的?

设计意图:

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化学资源的能力。让学

生经过思考,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进行大胆设想,尽可能多地说出该金属的

用途,并及时给予鼓励。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

致用,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

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课后反思是对一节课过后的理性思考,是对一节课成功的肯定,也是

对一节课不足的及时补充。通过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及时把本科的突发奇

想记录下来。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

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

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

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

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

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

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鉴于理解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

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

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

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

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

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

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

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

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

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

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

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

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

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为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后讨论,并在教学程序

的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以科学事例创设情境,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

应。

在现代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

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设计意图)以科学

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

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

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

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

提高学习效率。

【小结反思】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

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

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

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

高学习效率。

结论:(1)根据反应剧烈程度可知同种金属活动性:

(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

换出来。

1、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

化合物的反应。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

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组成物质各成分元素的质量比

和质量分数。学生对计算应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对化学式的真实涵义的理

解,尤其是对化学式中的符号、系数、右下角码的意义的理解,应及时分

析、强调。培养学生依据化学概念、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为化学方程式的学

习奠定基础。

①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②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③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

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用分子模型展示一些物质分子的结构。例如:

氢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等。

化学式除了能表示这种物质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③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

投影例题: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③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要使农田增加5.64千克的氮元素,问应向这块地施加尿素多少千

克?

⑤若改施硝酸铵(),则需硝酸铵多少千克?

注意:明确化学式中角标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

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号。

注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即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总和之比。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不可写成:或。

④设应施加的尿素的质量为

以邻桌同学为一组,做下列有关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书写的练习,并互

作为老师想要把一节课上好,那么就需要课前做相关规划,那就是教

案,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化学老师是如何做自己的教案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

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

析思维能力。

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

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

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

“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

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

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

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

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

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

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

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

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

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

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

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

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

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

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

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

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

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

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

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

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

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

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

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

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其中一种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

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

和”才有意义。(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

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

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

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

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

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

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本节选自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二节-水的组成。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水的组成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认识

水的组成,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因此,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

重点应该让学生通过检验确定两种气体,以及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的

观点,清晰的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在科粤版教材《水的组成》

这一节,首先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介绍了水的物理性质。在水的组成专题

下,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明确水的组成,之后再通过验证实验的方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

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通过电解水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和图片,培养学生的宏观和微观相

结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客观事物,爱护自然资源的情趣。逐步建立认识

人类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精神。

七、教学难点: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

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教师】天气炎热,化学课外小组的三位同学想自制酸甜可口的汽水

解暑,他们查阅到了一份“汽水配方”如下:

在约500毫升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

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

摇匀,放入冰箱,半个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注:

实验中应使用食品级的碳酸氢钠和柠檬酸。)

可是,三位同学在制作汽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先一起

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教师自制的学生制作汽水的视频)

【提出问题】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倾听,思考。

观察视频,并针对三位同学的问题提出猜想:(1)小苏打与柠檬酸混

合后质量应该不会发生变化;(2)因为是制汽水,所以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

可能会有气体产生,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用学生自己的家庭小实验来创设学习情境,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

处处有化学,化学是我们人类生活服务的,更加热爱化学学习;另一方面,

利用情境中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的思考

和猜想。

【讲述】那么,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到底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口说无凭,实验为证。下面老师为各小组提供了天平、烧杯、矿泉水瓶、

小试管等仪器,还有小苏打与柠檬酸两种药品。

【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

量是否发生了变化?倾听,查看桌上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给学生提供零散的仪器,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讲述】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混合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

实验的关键首先是“如何称量”。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进行几

次称量?具体说明。思考,讨论,交流。

开始时,学生的思路是分布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整体称量”

的思路。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学会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利用提供的多种仪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由于实验结果

的不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装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教师

将学生发现的问题作为新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交流,得出:方案一由于是

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称量,所以造成反应后质量减

小了。而实际上,反应前后的质量是没有变化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反应后的容器,看有没有什么新发

现啊?观察实验容器,发现容器底部还有没反应完的白色柠檬酸固体。培

养学生实验中,必须认真观察现象,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严谨的科学研

究精神。

【讲解】利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

和”。倾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实验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本质原

因是什么呢?倾听,思考

(1)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学生动手模拟、观看水

分解的微观过程

Flash模拟可以更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学生分析、交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原子的质量、原子的

个数、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交流表达将本节课知识

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有体系的知识结构。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

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

的紧迫感和热情。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

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

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

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

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

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_”的

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我也曾梦想有一件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冬暖

夏凉,它可以随着光的强度改变颜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

是救生圈……!

我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和看似奇异的梦想,正在通过化学家的聪明才智

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化学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

丽多彩!(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

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

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

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

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

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

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

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认真观察物质的变化,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之一、对物质变化

的观察应注重观察变化前的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

;(边放课件边讲)

教师:化学在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现在由化学引

起的污染,遍及全世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你知道由于应用

化学不当、对化学常识的无知,而引起的污染吗?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没有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化学是人类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中种.种灾

难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成果;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改

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不学化学不知道,物质世界真奇妙、物质世界真精彩!

走进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掌握化学,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地球,为实现中国的“诺贝尔”梦,我们要努力学习化学……

化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②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关注一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

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生产和使用问题。

③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官能团相互转化的方法归纳。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多媒体展示与PVC保鲜膜有关的“新闻链接”以及“资料卡”,创设

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课(资料见后附表)

【情景创设1

你能够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吗?

【教师评价】

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写到黑板上,做出评价

【新课】

教师作归纳,以PVC的合成为例,引出有机合成的过程,以流程图直

观展现

【过渡】

归纳内容

【教师引导】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出适当的引导

【教师评价】提问不同小组学生的讨论成果,作出肯定与评价,引导

【教师评价】

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

【过渡】

我们发现,在分析合成路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要对不同原料或合成

路线的选择,那么

【情景问题创设3

想一想:结合生产实际,同学们,你认为在选择原料和合成途径时,

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例题练习】

试用逆合成分析法研究合成草酸二乙酯的路线。

【小结】

本节我们要重点掌握:

1、一些常见官能团引入的方法。

2、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逆合成分析法。

【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13题。

2、思考课本P65学与问。

化学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描述有关实验现象;

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一般防锈的方法。

3、建立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三、突破难点措施:通过比较铁与氧气反应,铁在干燥空气中、在水

中、与空气和水接触的不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

不同的结论。

四、教学模式:

开放式“超前自学”教学模式。其基本环节是:学生开放学习--交

流学习结果--师生总结评价--创新应用练习。

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查阅资料。

_色,_态,_延展性,_传导性,硬度_,密度_,熔点_,沸点

_,_磁化。

2、铁的化学性质:

[温故知新]铁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设疑导入]铁在空气中呢?

[展示]一周前开始做的三个铁生锈对比实验结果。

[实验与观察]

[分析与思考]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如何防止铁生锈?

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启发与点拨]1、铁锈的主要成份。

2、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相差很大,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

[分析与思考]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启发点拨]1、根据该性质可用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2、由该性质也可知使用铁制品应避免与酸接触。

[展示]提前做好的铜树的实验结果。

[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析与思考]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启发点拨]铁制品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小结与概括]你认为应该如何归纳铁的化学性质?

(三)议议练练,创新应用

[想想议议]由上述铁的两条化学性质,结合以前所学的制氢方法,你

对置换反应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诱导归纳]1、不同的金属(如铁、锌)可以把同种酸中的氢元素置

[创新应用]查阅有关资料,看看有哪些更先进的防锈蚀的方法?形成

一篇科学小论文。

化学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

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

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

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化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使学生了解工业上制肥皂的原理及简单生产过程;

3、使学生了解合成洗涤剂的优缺点;

4、使学生了解油脂与日常用品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油脂的氢化的水解反应。

[复习提问]人类生命活动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中,哪些能作为供能物质?

[]糖类、油脂、蛋白质。

[引入新课]我们这节课就学习第二类供能物质—油脂。

[板书]第三节油脂

[展示]猪油、羊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的样品。

[]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油脂,它们外观有何不同?

[]有的呈固态,有的呈液态。

脂肪:固态油脂

油:液态油脂

[]对。室温下,动物油一般呈固态,叫做脂肪,植物油一般呈液态,

叫做油。油脂是脂肪和油的总称。

[板书]油脂

[]有些同学认为多汽肥肉,就会使人发胖,因为肥肉中含有大量的

脂肪。那么不吃肥肉就不能使人发胖吗?人体内的脂肪都是由摄入的动物

油脂转化成的吗?

肪提供的能量比每克糖类提供能量的2倍还多!而且油脂还可以促进人体

对一些维生素的吸收,因此,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适量的油脂。

那么,油脂和前面学过的汽油、柴油是不是一回事呢?请同学们想一

想汽油、柴油的主要成分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属于烃类。

[]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油脂却属于酯类,下面我们来讨论油脂的组成

和结构。

[板书]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物课上讲过的三大营养素的代谢,脂肪在人

和动物体内分解生成什么?

[]甘油和脂肪酸。

[]什么是甘油?

[]丙三醇。

CH2OH

CHOH

CH2OH

[]硬脂酸、油酸。

[]请同学们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学生板演]硬脂酸:C17H35COOH油酸:C17H31COOH

[讲述]还有一种常见的高级脂肪酸叫软脂酸,化学式为C15H31COOH

[副板书]软脂酸C15H31COOH

[]这三种高级脂肪酸哪些是饱和的?哪些是不饱和的?

[]硬脂酸和软脂酸是饱和酸,油酸是不饱和酸。

[]请同学根据酯化反应的原理,写出上述三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发

生酯化反应生成的酯的结构简式。即硬脂酸甘油酯、软脂酸甘油酯、油酸

甘油酯。

C17H33COOCH2

C17H33COOCH

C17H33COOCH2

C15H31COOCH2

C15H31COOCH

C15H31COOCH2

[学生活动]

[讲述]我们用同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反应生成的油脂中有一个烃基是

相同的,这样的油脂叫单甘油酯,而天然油脂大都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和

甘油生成的酯,称为混甘油酯。若用R表示烃基,则油脂可用以下通式表

示:

R1--COOCH2

R2--COOCH

R3--COOCH2

R1R2R3相同为单甘油酯

R1R2R3不同为混甘油酯

天然油脂多为混甘油酯的混合物

[过渡]那么油脂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油脂,

说出油脂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二、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比水轻、不溶于水。

[]在炒菜时,如果衣服上溅了油,往往用汽油擦洗,这是为什么?

[]油能溶于汽油,且汽油易挥发。

[讲述]工业上也正是利用油脂易溶于有机溶剂这一性质,用有机溶剂

来提取植物种子里的油。在日常生活中,炒菜后的油锅如何洗涤?

[学生甲]用热碱液洗。

[学生乙]用洗洁净洗。

[]同学们说得都对,但用热碱液洗和用洗洁净洗反应原理是不同的,

用热碱液洗涉及到了油脂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油脂有哪些化

学性质?

[板书]2、化学性质

[讲述]天然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混合物,结构中往往

含有不饱和烃基。那么依据油脂的结构特点,油脂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和水解反应。

[]对。油脂和H2发生的加成反应叫油脂的氢化。下面请同学们以

油酸甘油酯为例,写出油脂和氢气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板书](1)油脂的氢化

C17H33COOCH2

+3H2→

[教师讲述并补充反应条件]这个反应常温下是不能进行的,往往需要

催化剂和在加热、加压的条件下进行。那么油脂的氢化反应在工业上有何

用途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96第一段。

[过渡]油脂作为酯类,能发生水解反应,那么酯类水解的条件是什么?

化学教案篇10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两部分。硫酸是在初中学过稀

硫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和硫酸的用途。浓硫酸的

特性主要介绍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学中特别强调浓硫

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通过实验对浓硫酸的还原产物进行有效检验。

在介绍硫酸的用途时,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认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关于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在已有的离子反应、稀硫酸检验及氯离子检验知识为

基础,学会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性质;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

课型:新课

课时: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复习稀硫酸的性质,指出具有硫酸的一切通性。引出课题。

新课进行:

第三节硫酸

一、硫酸

比较:纯硫酸、浓硫酸、稀硫酸

⑴硫酸的吸水性

三种形式:①与水任意比例混溶,溶于水剧烈放热;②吸收气体中水

蒸气干燥剂,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氨气;③与结晶水合物

反应。

【实验】浓硫酸与胆矾反应,由胆矾蓝色变为红色说明吸水性。

⑵硫酸的脱水性,炭化(变黑)

【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

【实验6-4】蔗糖(加几滴水)中加入浓硫酸。

结论:这几种有机物均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强调:①C12H22O1112C+11H2O

②吸水性与脱水性的根本区别;

③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沾上皮肤如何处理?

⑶硫酸的强氧化性

说明:稀硫酸与铜、木炭均不反应,与浓硫酸反应不反应呢?

【实验6-5】浓硫酸与铜反应,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产

物存在的依据。

强调:钝化现象及有关应用(分别举AlFePtAu,说明不同)。

新课的延伸:

1、足量的铜与50ml18mol/L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反应停止后,

被还原的硫酸为

A0.45molBo.450.9molC0.9molD)<0.45mol

2、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碳与硫酸反应的气体产物的方法。

教学小结:

浓硫酸具有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作业:P137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新课的准备:

1、回答:浓硫酸的特性: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

化性,比较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

2、浓硫酸与铜反应时,起氧化剂与酸作用的硫酸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3、浓硫酸与碳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4、提问:检验Cl-方法。

新课进行:

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设问:硫酸与硫酸盐溶于水时都会产生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可以发

生反应,能否利用这个反应来检验硫酸根离子呢?

【实验6-6】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现象?

稀硫酸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三支试管Na2SO4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Na2CO3白色沉淀沉淀溶解

按课本要求,填写表6-2

加入BaCl2溶液、加入盐酸或稀硝酸、稀硫酸

现象:

化学方程式:Na2SO4

现象:

化学方程式:Na2CO3

现象:

化学方程式:

强调:①BaSO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②检验SO42-的方法,可溶性钡盐+稀盐酸或稀硫酸。

Naa2CO3+BaCl2=BaCO3↓+2NaCl

BaCO32HCl=BaCl2+CO2↑+H2O

说明:实验室通常用先酸化再加入可溶性钡盐的方法来检验硫酸根离

子的存在。

讨论题: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溶液?

介绍选学内容:

硫酸钙CaSO4·2H2O2CaSO4·H2O,石膏绷带、调节水泥凝固时间;

硫酸钡不溶于水、不溶于酸、不被X射线穿透,“钡餐”、白色颜料。

新课的延伸:

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有以下多种选择,哪些是可行的?

①稀硝酸+硝酸钡溶液②稀盐酸+硝酸钡溶液

③稀硝酸+氯化钡溶液④稀盐酸+氯化钡溶液

⑤硝酸钡溶液+稀硝酸⑥氯化钡溶液+稀硝酸

⑦硝酸钡溶液+稀盐酸⑧氯化钡溶液+稀盐酸

教学小结:

①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

课后小结:

化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教法建议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

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

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钠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钠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

引入。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一些化合物

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xxxx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

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4)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紧接着可让学生讨论“钠与硫酸铜溶

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再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应采取从结构到性

质至用途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学习开好头。

2)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程序。

3)介绍第一节钠在全章内容中的重要性。

2、练写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1)教师指导学生在书后的周期表中查出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

位置,并指导学生掌握碱金属的核电荷数递变的规律。

2)熟练的写出碱金属的名称、符号及核电荷数。

3、教师强调

4、钠的物理性质

演示课本第28页[实验21],请一位学生切割钠(以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阅读钠的物理性质的课文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总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文有关钠与氧气反应的内容,理解常

温下“发暗”,“燃烧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等关键的现象的根本

原因,以理解促进记忆,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黄色火焰)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

[提问]根据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推知钠与

氯气、硫等反应,指出钠与硫粉研磨,会发生爆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

式。

(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

3)与水的反应

演示课本第29页[实验23]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钠在水中变化

的情况。

演示[实验23],可利用多媒体投影,在一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

后滴加1滴酚酞再加入一米粒大小的金属钠,投影于屏幕上,可使学生更

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浮”(钠浮在水面上),“熔”(熔为小球),

“游”(迅速游动),“红”(酚酞水溶液变红)

[演示24],重点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观察产生有关现

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①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水的组成,得到的结论是钠置换出水中的氢,

生成氢气和氢氧化

钠。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钠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钠的密度比水

小),解释钠与水反应时,为什么熔成小球(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

解释钠熔成小球后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反应生成的氢气

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解释滴有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反应生成了氢氧

化钠使酚酞变红)

充制成钠的氢化物—氢化钠,并介绍它的结构特点及在现代工业和科技方

面的用途。

八、布置作业

1、思考题

1)钠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吗?

2)钠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x;如欲满足钠

离子与水的个数之比为1100,则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x

2、书面作业

1)课本第31页的有关练习。

2)补充

①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钠投入x溶液:

Bx与盐酸反应:

C、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

Dx溶液与少量x溶液反应:

②欲使100932%x溶液质量分数增加到20%,需往溶液中加入

钠的质量是x克。

③用钠冶炼钛的氯化物时,反应过程中当x的化合价降低二价时,就

24克的x单质生成,则x的值为x

参考答案

1、思考题

1)不能。因为x会与水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xx,反应方程

式为:xx

2)补充:①AC②6、9克③x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钠

一、钠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为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形成+1

二、钠的物理性质(见课本第28页)

三、钠的化学性质

化学教案篇12

一、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用比较的方法(与硫酸比较)学习

掌握HNO3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HNO3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实验探究法+阅读训练

四、教学设计:(分两课时完成)

1、教师陈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2、一分钟记忆力比赛:C+HNO3—、Cu+HNO3(浓)—、Cu+HNO3(稀)

—、HNO3—(学生快速记忆,并整理到错题本上)。

3、关于HNO3物理性质的教学。采用一分钟记忆力比赛,然后让学生

复述回答,师生评价、补充。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发烟”二字用引号?

(意在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4、关于HNO3化学性质的教学,程序如下:(1)开展4分钟阅读竞

赛(粗读),回答下列问题:浓HNO3和浓H2SO4在化学性质方面有何异

同?(学生回答,师生总结完善)(2)分别学习HNO3的化学性质,不稳

定性和氧化性。

具体如下:A、关于HNO3的不稳定性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让学生阅读探究:(约5分钟)(1)为什么应把HNO3(特别是浓HNO3

盛放在棕色瓶中?以前我们接触过的物质中,哪些物质也要盛放在棕色瓶

中?(2)为什么我们有时可以看到浓HNO3呈黄色?(3)分析HNO3分解

反应原理:a.被氧化、被还原的元素分别是什么?b.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分别是什么?c.电子转移数是多少?试用单线桥法表示,教案《《硝酸》

教案》。讨论学习后,教师板书。

B、关于HNO3的氧化性的教学,教学程序如下:(1)实验探究:让

两组同学分别演示浓HNO3、稀HNO3Cu的反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表述现象,并分析原理,教师板书方程式。(约5分钟)(2)阅读探究:

让学生开展3分钟阅读竞赛,归纳总结金属和HNO3反应的规律,并和浓

硫酸相比较。最后通过提问,补充、完善,师生总结并做好笔记。(约8

分钟)(3)关于HNO3C及其它物质的反应,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自学完

成。(约3分钟)附:板书设计:一.HNO3的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

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为1.5027g/cm3,沸点83℃,98%以上为

“发烟”硝酸。

二.HNO3的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宜保存于棕色瓶中的物质:HNO3

AgNO3AgClAgBrAgICl2水、HClO等。2.氧化性:A、和金属反应:

HNO3和金属反应的规律:①HNO3能和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除AuPt

外),而且主要不生成氢气。②常温下,AlFe等金属能在浓HNO3中发

生钝化。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以后的金属CuAgHg等与HNO3

应,主要生成NO2,与稀HNO3反应,主要生成N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

+2NO+4H2OB、和非金属反应C+4HNO3===4NO2↑+CO2↑+2H2OC、和有机物

等反应D、与Fe2+S2-I-Br-SO32-等反应。

五、布置作业:课本习题P16:三、1.2.

六、教学反思:1、加强问题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欲

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开展阅读比赛、记忆力比赛,可以很好地

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这方

面的指导和训练,应是我们努力学习并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化学教案篇13

3.能用化学式表示一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活动探究的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取

知识。

2.学习运用练习纠错的方法,边自学,边讨论,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的教育。

2.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2、化学式的表示意义:

③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④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有哪几种原子,

每种原子各有几个

1.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2.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也叫做根。

我们已经知道,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

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前面我们用物质的名称来表示,这很难确切地

表示一种物质的组成,而用化学式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本课

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化学式的知识。

化学式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物质分子的组成。化学式和元素符号一样,

是国际通用的,为学习和研究化学带来了方便。那么什么是化学式呢?

学生阅读课本P79第一段内容,总结化学式的概念。

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由元素组成的物质,这种用

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如水的化学式为H2O,氧气的化

学式为O2,二氧化硫的化学式为SO2.

前面我们说过,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此化学式的书写必

须依据实验的结果,而不能凭空想象,主观臆断,除依据实验结果写化学

式外,我们还可以应用元素化合价来推求化学式。什么是化合价?

我们知道,化合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在固定的原

子个数比,如果不是这个个数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看下列表格。

通过此表格,你得到那些信息?

通过此表格可知,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不同的物

质有不同的化学式,原子的个数比可能也不相同。

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1.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如何用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呢?这就需要先了解相关

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价规则。

展示下列化学式Ca(OH)2CaCO3Cu(NO3)2BaSO4Fe(OH)3

这些化学式与前面的化学式有何不同?

1.这些化学式中元素的种类较多,不是两种。

2.这些化学式中有的有括号。

在这些化学式中有一些原子集团,如OHCO3NO3SO4,这些集团常作为

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我样把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

团,也叫做根。

2.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也叫做根。

原子团有没有化合价呢?

肯定有。若没有化合价,则不能满足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零。

由此可见,原子团具有一定的化合价,如OH-1价,SO4-2价等。

请大家阅读P81注意事项。

阅读课本。

为了便于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可见化合价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工具,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

毎个原子各有几个。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测知的,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根据

化合价来推求化学式。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

数目,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我们必须掌握它,把它做为一个工

具应用于我们今后的学习中。

化学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

液。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

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

液。【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

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

(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新课讲授:阅读

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

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

象。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

体不止液滴(分层)食盐:透明液体(稳定)酒精:透明液体(稳定)继

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

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

配制碘酒溶液。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归纳:溶液的特

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二、水溶液的一些性质

当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

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

出溶液的名称。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

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

溶剂相关内容。思考问题:

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

部分组成?讲授新课: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阅读实验:

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

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色彩鲜艳的溶液。分析:上述实

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

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1)溶液的

组成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不指明溶剂叫水溶液水以外其他液体作溶剂时叫溶

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

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

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化学教案篇15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

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

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用具:试管(3只)、酒精灯、锥形瓶、长径漏斗、带导管的橡

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盖玻片;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人造沸石、芹菜、火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景]在屏幕上循坏播放选取的与氧气有关的图片:运动会场上

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

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

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

气能发射火箭……

[设问,引出下文]那你还想知道与氧气有关的什么知识呢?

[生答]

1.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发射火箭的。

2.我想知道氧气怎么使食物腐烂的。

3.我想知道氧气还有什么用途。

4.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

……

二、如何制取氧气(核心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试验,探究如何在试验室里制取氧气,并形成制取气

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到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你需要解决哪些问

题?

[师生共同分析]

l反应原理

l仪器装置

l验满方法

l收集方法

[师问]我们就按这四步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根据已有的知识,请你说

出得到氧气的方法有哪些?

[老师总结,引出下文]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来

制取氧气。在什么条件下可制取氧气呢?根据老师提供的探究报告,请同

学们来探究一下。

教后记-容易表演的小节目

化学教案(范本)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09:07: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880332249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化学教案(范本).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化学教案(范本).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