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说课稿是为进⾏说课准备的⽂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忧考
⼩编整理了初三化学说课稿【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的组成》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部分为⽔和氢⽓,第⼆部分为原⼦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部分⽽
⾔,教材第⼀节以⽔是⼈类宝贵的⾃然资源为题,讨论了⽔与⼯农业⽣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了解了⽔污染产⽣的严重后果
和防⽌⽔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作进⼀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的物理性质和⽔的组成,把⽔的化学性质分散到
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分
⼦、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
⼜为学习氢⽓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标
①知识⽬标:a、使学⽣了解⽔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的实验,使学⽣认识⽔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的化
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进⼀步理解分⼦、原⼦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标:a、培养学⽣的观察探究能⼒;b、培养学⽣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
③德育⽬标:a、通过电解⽔的实验对学⽣进⾏物质⽆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资源和⽔的
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分⼦、原⼦的知识解释电解⽔,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说教学
运⽤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提供丰富、⽣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新课。
2.归纳出⽔的物理性质展⽰⼀杯⽔,培养学⽣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结合教材探究出⽔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的组成,进⾏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出⼀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的
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实验尤其关键(展⽰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
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主动根据实验进⾏探究。学⽣通过实验探究出⽔的电解产
物——氧⽓和氢⽓,然后学⽣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
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课件)分析了⽔的组成后,接着展⽰电解⽔的微观解释图⽚,将微观过程进⾏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
决,进⼀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的辨证统⼀”和“使每个学⽣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教学法、课件展⽰教学
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法之长,努⼒做到教法、学法的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重点改进了演⽰实验,利⽤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
⼤,实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个学⽣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充分发挥主体作⽤:通过课件展⽰出⼀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是由哪
些元素组成的?⽔属于哪类物质?⽔分⼦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的主体作⽤,引导学⽣
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制电解⽔的微观解释图⽚,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
⾏宏观模拟,化枯燥为⽣动,从⽽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产⽣乐学情绪,
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教学密度: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密度的学习知识,⼤信息量的优化处理,⼤⼤提⾼课堂效率。利⽤⽂字闪
动,图象移动,颜⾊变换的⼿段,不仅容量更⼤,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对⽔的分布和⽔的污染的感性认识,
课上选择⼀段“有关⽔资源和⽔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发展智⼒,教师、计算机、学⽣形成⼀个
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且能促使学⽣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共同进⼊教与学的
⾃觉状态和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
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的解释
《酸的通性》 ⼀、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学⽣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且是学⽣第⼀次概括⼀类物质的化学性质,
它对学⽣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且对于培养学⽣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
事物的能⼒,使学⽣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法,培养学⽣的⽐较、归纳能⼒。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标:
㈠知识⽬标:
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标:
1、使学⽣逐步懂得从个别到⼀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㈢情意⽬标:
1、使学⽣初步认识⼀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问题和演⽰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等⽅法
的综合运⽤,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段,引导学⽣动⼝、动脑,引导学⽣分析、讨论、释疑,从⽽培
养学⽣的分析、解释⼀些简单问题的能⼒。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认知过程
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㈠总体思路:
⑴导⼊→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
有酸与⾦属不能发⽣反应的题⽬)→⑻质疑→⑼⾦属与酸反应→⑽⾦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
1、以信息加⼯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信息加⼯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理论的内部过程学习过程(学习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②告知学习⽬标,建⽴适当的预期
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③提⽰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
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的⽅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
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意义编码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
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成
⑦反应⽣成并进⼊效应器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
⑨通过执⾏策略对过程实⾏控制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属活动性顺序)、难点(⾦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
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即⑴—⑺为第⼀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⑺—⑿为第⼆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属活动性顺
序。
《环境保护》 ⼀、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污染、⽔污染、⽩⾊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
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但
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
的渗透,使学⽣学习⽬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
全⾯、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组活动内容——⼤⽓污染、⽔污染、⼟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
⽣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年级可扩⼤。⾼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
例如:⾼⼆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
体的污染,以及“⽩⾊污染”等。初三学⽣马上就要进⼊⾼中学习,⾼中学⽣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他们可以在学
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中学习打
下⼀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
⼆、学情分析
学⽣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就是解决环境问
题。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因为学⽣的学习任务重,⽆时间参加⼀些有关环
保⽅⾯的活动,可以⿎励学⽣从⾃⾝做起,从⾝边做起,⽐如维护校园环境卫⽣等。针对学⽣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
前将学⽣分成⼏个⼩组,分别进⾏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组的学习成果以页作品的⽅式呈现给⼤家,这⼀
过程将培养学⽣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难度也不⼤,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都动起
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环境意识。
三、教学⽬标
知识⽬标:
⒈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⒉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能⼒⽬标:
⒈培养学⽣⾃主学习的能⼒,科研意识,思维能⼒和表达能⼒等。
⒉培养学⽣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
⒊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培养学⽣将知识加⼯整合⽤于实践的能⼒。
4.将成果以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有较强的成就感,从⽽增强学⽣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信⼼。
德育⽬标: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们⽣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性,使学
⽣认识到⼈类的⾏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环保,树⽴主⼈翁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污染、⽔污染、⼟壤污染、居室污染、⽩⾊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
状况的调查分析。
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页的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法的确定
各⼩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三⽅⾯收集有关⽂字、图⽚、视频、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
会搜集到⼤量的资料和学习⼀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序的。在⽼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认真地、
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的和宗旨。
六、教学⽅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的
任务就是像“海绵”⼀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的事情。学习是
⼀个主动的、有⽬标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种具有个⼈特点的,有意义的
⽅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担负这⼀责任的意愿和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定的帮助。
根据这⼀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师⽣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中,师与⽣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分为⼏个⼩组,每⼀⼩组针对某⼀主题开展
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组的学习成果以页作品的⽅式呈现给⼤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
在课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才华展现的机会,增强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信⼼。
七、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引⼊课题
通过五幅画⾯的对⽐,提出问题:四幅画⾯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的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学⽣思考
回答,引出环境污染这个课题。
2.学⽣讨论回答
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
活影响?有什么解决⽅法?我们⾝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学⽣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见,讨论得出每⼩组⾃⼰的观点。
⒊教师归纳、总结、讲解
教师在学⽣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评价和总
结。然后按⼤⽓污染→酸⾬→臭氧层→温室效应→⽔污染→⼟壤污染→居室污染→⽩⾊污染→绿⾊化学的顺序对学⽣查阅的知
识、讨论的结果进⾏归纳总结、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环境意识。
⿎励学⽣积极参与⾝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做起,从每⼀件⼩事,每⼀个细节做起。
⒋布置作业
(1)必做题: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个有关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有关环境问题的题⽬,并做出相应的答案。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边的现
象,以“环境和我们的⽣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篇⼩论⽂。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的学⽣⽽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组中交流,或在⿊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学习的兴趣和培养
学⽣观察事物的能⼒。
⼋、板书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08:59: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875522249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三化学说课稿【三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三化学说课稿【三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