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3篇)

更新时间:2023-11-24 07:32:24 阅读: 评论:0

带鸟的字-保荐机构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3篇)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什么满园的成语)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3篇)

初中化学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要求与教学重难点

课题1内容主要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以及盐的命名、种类和用途。初步

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以及复分

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制碱先驱————

—候德榜,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几种常见盐的性质及应用。本节重点是

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复分解反应,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

操作技能。

二、教材内容分析及难点突破方法

本课题是从盐的用途认识氯化钠,由此引出粗盐提纯,学习蒸发操作,熟

练溶解、过滤操作;认识碳酸盐性质和用途,了解含有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

的检验方法,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复分解反应

发生的条件,学会判断酸碱盐之间是否反应,掌握盐的化学性质。

重点突破: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学生熟练书写

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

反应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

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

力。难点突破: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CaOH

1、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通过合作探究实验:NaOH能与

CuSO4FeCl3反应、NaClAgNO

2Na2SO4BaCl2都能发生反应,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有这些已知

反应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

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应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

能否发生条件的判断,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先对盐类进行分类和命名,让学生建立起盐的概念。第二课时介

绍常见盐氯化钠的提取,复习过滤的操作,认识蒸发这一实验操作;第三课时

继续介绍常见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并掌握鉴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

1 15

根的鉴别方法;第四课时对复分解反应条件进行探究并总结盐类的性质。

三、教学设计过程

1、课题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

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提高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感悟度。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

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

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因此,我设计

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3、归纳总结

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应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应

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类型。

4、实验探究

通过CuSO4NaOHFeCl3NaOHAgNO3NaClNa2SO4BaCl2实验

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

点。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

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5、拓展提高

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练习,在巩固复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

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

力。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

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初中化学教案 篇二

2 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

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

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

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3 15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

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

赖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

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量: 低……→高

核: 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4 15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

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讨论]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

质。

活动8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5 15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

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C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 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BC (填序号,下同)

6 15

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 AD ;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 E ;⑤表示相对稳定结

构的粒子是 ADE ;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B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

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

电子排

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C

A.m+n+a B.m+n-a

C.a-n-m D.a+m-n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

电子数。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D.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

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 D

A.水受热后汽化 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C.氧气溶解于水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

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 B

7 15

A.X=Y=Z B.Y>Z>X

C.X>Z>Y 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 C

4、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C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B

6、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C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

子数为 B

A.6 B.8

C.10 D.12

82022长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 A

92022山西省)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C

提升能力

102022吉林省)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 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D.属于金属元素

12、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C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

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有的质子数相等

8 15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

数为 A

A.1 B.2

C.8 D.10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B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回答:

(1)1H3+离子中含有 3 个质子, 2 个电子。

2)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C (填序号)

(3)H3属于 单质 (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

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

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

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

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

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

9 15

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

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

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

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

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

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

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

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0 15

导入新课: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

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

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

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

(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

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

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

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

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

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

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

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

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

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

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

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

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

12 15

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

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

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

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13 15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

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

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

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

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

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

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

14 15

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5 15

值得我们学习-我的童年生活作文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3篇)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07:3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823442248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中化学教案(优秀3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中化学教案(优秀3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