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A+B)
单元概述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和“元
素”。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内容
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体会距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
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依照情形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元素、离子等差不多概念。
教学难点
用微观粒子的运动说明宏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课时安排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2课时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4课时
课题3 元素 2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 明白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
小粒子。
3. 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
见现象。
4. 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
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 培养学生对自然、实验现象的推测、观看、分析、交流、表达和总
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2. 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具预备
电子天平、表面皿、试管、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温度计、
品红、蒸馏水、酚酞溶液、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案A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炎炎夏日,突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过一段时刻,这
些都没有了,水“跑”哪儿去了?把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步“消逝”,水有了
甜味,糖却没有了。
我们用好奇的眼睛去认识世界,却依旧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隐秘,让
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觉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隐秘吧。相信
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关心我们掀开许多不解之谜。
二、新课教学
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现
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看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
子。
教师出示教科书图3-2、图3-3,让学生观看图像,加强感性认识,感
受分子的真实存在。
阅读资料: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1滴水(以20滴水为
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假如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
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三万多年才能数完。
2. 分子运动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9页和图3-4,然后按要求做实验。
(1)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
拌平均,观看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出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观看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
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教科书图3-4)。观看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你能说明这一现象吗?
现象:(1)无色。
(2)溶液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
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结论:①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②分子
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
较小。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粒子性。明白了:
1. 宏观物质差不多上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
子是真实存在的。
2. 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 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
微粒间隔比较小。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明白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
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那么,在物质变化中,分子会
变成其他分子吗?分子能不能再分?原子能不能再分?今天我们就讨论那
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 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情形1:水在蒸发时,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
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情形2:品红溶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没有变成其他分子,它们
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物质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情形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分子就变成了水
分子和氧分子。
情形4: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氯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
氯化氢分子。氢气在氯气中不再保持原先的性质。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
其他物质的分子。
通过以上四例,我们能够说,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②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如: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
构成的。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分成原子,原子又能够结合成新的分子。
①由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分子分解,生成水分子和氧
分子。
②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
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集合成金属汞。
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能够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可不
能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摸索教科书第51页“讨论”。这是引导性讨论,教学中
让学生先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反应前是
什么分子,反应后还有没有这种分子,生成了什么分子,原子的情形如何。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微观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
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微观世界确实是隐秘无穷,以后留给你们连续去探究
吧。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51~52页“练习与应用”第1~3题。
教案B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
节课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那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实验1:将蔗糖溶于水。
教师:蔗糖什么缘故看不见了?难道消逝了吗?
学生:水变甜了,说明蔗糖并没有消逝。
教师:蔗糖分散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一种粒子——分子。
1.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教师:随着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的。请看下面的分子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象
显微镜下C60分子的图象
教师:一滴水中就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
口喝下1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
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原先,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
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50万年!
2. 分子的特点
学生:分子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专门小。
实验2:已知酚酞和氨气差不多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
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①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平
均,观看溶液的颜色。
②从烧杯A中取出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
看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③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
A、B两个小烧杯(如教科书图3-4)。观看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
说明这一现象吗?
现象:①无色。②溶液变红。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由肉眼
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教师:什么缘故③中A烧杯变红呢?
学生:氨水使酚酞变红。
教师: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氨长“脚”“跑”
到A中去了?
教师: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3: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红墨水,观看现象。
实验4:取温度计两支,一支放入冷水杯中,一支放入热水杯中。
现象:实验3中热水中红墨水扩散较快;冷水中红墨水扩散较慢;实
验4中热水中的温度计水银上升快,冷水中则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因此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
凉处干得快。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5:100 mL水+100 mL酒精混合
现象:观看到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 mL。
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实验6: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
栓塞慢慢推入。再吸入等体积的水,用手指顶住针筒的小孔,将栓塞慢慢
推入。
现象:吸有空气的注射器比吸有水的注射器容易推进。
结论:气态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教师: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
雪花。水的三态变化能够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说明?
不同状态水分子的排列
学生:一定量的水,在它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数目、大小不变,分
子间的距离(间隔)变化。
教师:钢轨什么缘故是一段一段的中间留有缝隙?这也是因为分子间
有间隔,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体积就会发生变化。
本节课要紧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差不多粒子(分子)的有关知识。明白
了物质的微粒性,同时能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
现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分子的一些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呢?分子和
原子是什么关系?分子能够分为原子吗?
二、新课教学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教师: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学生:没有变化。
教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品红溶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没有变成其他分子,它们
的化学性质也各自保持不变。
教师: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学生:有变化。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教师:说得对。我们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
分子就变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和氧分子确实是过氧化氢不同的分
子。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这两个问题,我们做水蒸发和水通电分解这两个实
验。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水蒸发 水通电分解
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分子 没有改变 发生改变
化学性质 没有改变 发生变化
学生:水蒸发实验是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质没变;
水通电分解时,H2O分解生成H2和O2,水分子发生改变,生成氢分子和
氧分子,H2O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教师:说得好。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
最小粒子。
学生:我们能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师: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教师: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依旧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学生:都有。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
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
上原子构成,如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1
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
教师: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教师: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分成原子, 原子不可分,然而原子能
够结合成新的分子。例如,由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分子分
解,生成水分子和氧分子。
学生: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能够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
类可不能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师: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如何样?
学生: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是分子和原子都能够构成物质,分
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如下: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紧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原子与物质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比较重要,它是研究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科学研究的一大特
点。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07:30: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822482248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苏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A+B).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苏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A+B).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