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9篇

更新时间:2023-11-24 06:17:37 阅读: 评论:0

展示厅设计方案-记事作文300字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9篇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天堂乐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优秀9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一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

的方法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

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

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

1

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

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

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

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

实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 小组合作式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实验探

究、

教师引导发现 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 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

2

生采用观察、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分析、练习

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

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组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

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

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

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平的变化。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平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_

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提问]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

3

减小呢?如果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

再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才所演示实验的

结论是否相同?

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

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设问]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

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考化学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练习] 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行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教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

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

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实验

4

分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的猜想有: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听讲、思考]

[小结]天平最终还是保持平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实验与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

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

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任选两个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前,

组内讨论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

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并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分析与交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原因,

组外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

5

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转是因为增加了二氧

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

的物质交换,天平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

就是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学生欣赏动画

[学生分析、交流、发言]

[归纳]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 做学案中的基础题及提高题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实验打

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够像化学家一样

学好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从而感觉科学探究

的神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围。

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及时进行分析,在质疑、争论、思

6

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

展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

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

丰富的联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

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

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二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

7

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牛牛范文·.》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

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

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

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

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

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

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

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

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

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

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

8

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

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

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

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

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

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

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

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

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

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

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

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

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

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

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

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9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

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

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

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

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

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三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

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

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

10

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

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

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

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

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

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

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

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11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

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

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

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

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

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

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

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

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

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

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2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

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

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

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

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

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

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

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

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

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

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

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13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

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

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

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

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

学生抓住要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教学教案 篇四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

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

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14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共

3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其中

13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

和难点。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

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

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变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

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

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

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

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

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

重要性。

15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

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

学方法;

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在

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3、通过对燃料的选用和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学习,培养比较、

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五、教学策略

1.组织学生探讨并举例说明火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出燃烧条件: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达到着火点说明:

燃烧一般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

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随意改变。

3.根据生活常识,列举一些火灾的事例和灭火的方法,结合课

[实验7-1]和[实验7-2,总结出灭火原理。

4.展示一些常用的消防器材,选择灭火的影视素材播放,引导

学生找出灭火的方法和消防知识,理解课本中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

标的含义。到实验室或一些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

16

方实地调查后,设置虚拟火灾现场,组织消防演习方案评比,强化消

防安全意识。

5、课本习题可以安排在课堂上讨论完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教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概念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有关物质

分类的知识。

2、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

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3、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

应能否发生;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4、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

1、物质的分类。

2、各类物质的通性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综合利用本章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总结物质的分类、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综合运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方法。

17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提问)请学生小结有关物质的分类(具体见板书设计),并复

习有关的。概念。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将其分类。

氢氧化钠、氧化铁、硫化锌、盐酸、硫酸钠、胆矾、氢氧化铜、

三氧化硫、生石灰、硝酸、碳酸氢钠、碱式碳酸铜、氢氧化钙、硫酸

亚铁。

二、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提问)请依次说出酸、碱有哪些通性?盐有哪些化学性质?氧

化物有哪些化学性质?

(教师)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用图示法找到物质间的相互

联系。(具体见板书设计)

(练习)请学生对每一个具体反应举一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口

述)

三、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正确书写

金属跟酸、金属跟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Mg+H2SO4

2Fe+HCl

3Ag+H2SO4(稀)

18

4Zn+HNO3

5Zn+CuSO4

6Ag+ZnSO4

7Cu+AgCl

8Cu+HgNO32

(讨论)可进行分组讨论,并小结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条件。

(小结)

1、金属跟酸: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可置换出酸中的

氢,排在氢以后的金属则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因此(12)可发

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而(3)则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硝酸起反应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

成氢气。如(4)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盐: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

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58)可以发生置换反应

生成相应的盐和新的金属。而(6)的反应中,Ag排在Zn的后面,

反应不能发生。7)的。反应不能发生是因为AgCl不溶于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教学教案 篇六

一、设计思路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

容,化学式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用语教学,在研究物质组成、构成

19

的基础上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连接而成的式子即化学式。

本节内容即是对前一部分知识的总结,同时也为学好化合价打下

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在教学时采取分散法完成该

内容的教学,对于化学式的定义较容易理解,因此可将其放在预习中

自主学习,为了更好的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可借助模型,通过形

象的事物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便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利

于突破化学式的意义这个教学重点。对于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可

通过书写常见单质的化学式进行分类总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一些物质的

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展示,理解化学式及数字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对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进一步发

展学生科学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化学式的写法、读法、意义。

2、难点: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实物展示启发、归纳分析

五、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以学生

最熟悉的纯净物——水为例,介绍了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具有了有关元素符号的知识,用元

20

素符号来表示某种元素,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对于物质能否用专门

的符号来表示呢?学生比较茫然,因此通过实物展示以及讨论探究的

方式进行,学生更易接受。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

1、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

钠铜锌铝镁铁 硫磷碳氦氖 氢氧氮氟

2、请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

1)红磷

2)硫

3)二氧化碳

4)氧气

5)水

6)过氧化氢

7 氧化汞

8)四氧化三铁

(二)课堂探究

新课导入:同学们刚才写的这些化学符号像CO2H2O等就叫化

学式,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式。

活动与探究一、化学式的定义:

师: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刚才介绍的和教材中8312自然段内

容总结出化学式的定义并完成导学案中的讨论

21

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

1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讨论:

任何物质都有化学式吗?

同种物质可以有不同的化学式吗?

3、练习:用你手中的气球可以表示出哪些物质的化学式?

活动与探究二、化学式的意义。

师:回忆元素符号有哪些意义以FeO为例。那么化学式有哪些

意义呢?以H2O为例看看你能说出几条?

生:总结归纳。

师:请用你手中的气球表示出水的化学式,看看能否帮到你呢?

生: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

化学式能表示:

某种物质

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还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构成。

师:请用球摆出CO2的化学式,并说出有哪些意义。

生: 回答

知识补充:FeNaCl 这两个化学式有哪些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活动与探究三、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

22

师:用你手中的球还能摆出哪些形状,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生:练习,然后摆出H2HH22H2并说出意义。

巩固练习:说出屏幕上显示的图示表示什么?

元素符号前边的数字表示 原子的个数

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 分子的个数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 一个分子中该原子的个

数。

化学式周围的数字只要大于1时就只具有 微观 (填

”“微观

活动与探究四、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给出一些常见的单质引导学生总结其读法与写法

有些单质由原子构成 写法:用 元素符号 直接表示

读法:直接读出元素名称。

由分子构成的单质 写法:用“Xn”表示

读法:元素名称后一般加

根据HgO SO2 Fe3O4 NaCl KCl 的写法和读法总结出化合物

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氧化物 氧在后 ,金属左 非金属右 ,原子个数比为1

“1”省略 读法: 某化某

练习:请摆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同桌写出并读出该化学式。

生:完成屏幕上显示的题。

(三)课堂小结:

23

通过对化学式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课堂检测:

检验一下你真的收获这些了么?

完成屏幕上显示的内容。

(五)挑战中考:

展示近三年的中考题,看看学生是否能挑战成功

(六)布置作业:

的化学式是H2O,向不认识的人介绍一下自己。

七、板书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八、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时碰到的一个难点,很重要但难

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保证教学三维目标完成

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为了降低初中化学难度,让学生

用气球摆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这样更容易表述其意义。

九、教学点评

本节课的优点: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应用了自制的教学工具,

气球上标注了元素符号,并用气球摆出了一些物质的化学式。突破了

难点,突出了重点。缺点:设计的内容过多,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

学生互动的较多,课堂比较活跃,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做

到了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缺点讲解习题时应更深入一些,争取

24

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七

《酸的通性》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

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

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

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

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

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

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

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25

二、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

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

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

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

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

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㈠总体思路:

导入→⑴回忆已学知识→⑴归纳酸的通性→⑴分析变化的本质→⑴

酸的通性的本质→⑴酸的涵义→⑴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

发生反应的题目)→⑴质疑→⑴金属与酸反应→⑴金属活动性顺序→⑴

→⑴巩固迁移

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

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

26

如下: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学习过程(学习事件)

接受器接受刺激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

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提示从LTM中提取先

前学习的内容

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

确保选择性知觉

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

导学习

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

馈机会

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

提取和迁移

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

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

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⑴—⑴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

⑴—⑴为第二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顺序。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八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7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

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

汽油挥发等。

【名师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

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8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

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B.刀生锈C.菜腐烂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B.木头制桌椅C.汽油挥发D.灯泡发光E.香水挥发F.蜡炬

成灰

学习内容二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

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

29

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

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名师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

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B.导电C.燃烧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

在燃烧。

【名师归纳】

30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

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

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

(B)

A.石蜡熔化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铁生锈

D.煤的燃烧干冰升华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

中的主要用途。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

否发生。

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31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

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

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提问〕:什么是盐?

〔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

盐。

32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

〔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

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

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

氢钠、大理石等。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

〔板书〕:一、氯化钠

〔提问〕:你能写出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这四种

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的俗名吗?

〔学生回答〕NaCl 俗名:食盐。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

苏打;碳酸氢钠:NaHCO3 ,俗称小苏打;碳酸钙:CaCO3 大理石、

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

〔板书〕1、化学式:NaCl ,俗名:食盐;化学式:Na2CO3

俗称纯碱、苏打;化学式:NaHCO3 俗称小苏打;化学式:CaCO3

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

〔设问〕:氯化钠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它在生活中有那些用

途呢?

〔板书〕2、氯化钠的用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71页的有关内容。

〔小结〕:生活中作调味品、腌渍食物;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

33

农业上选种;交通上用于清除公路上的积雪等。

〔板书〕3、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学生回答〕

〔过渡〕: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我们生活中的食盐就是

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将其水份蒸发得到含杂质的氯化钠

——粗盐,再将粗盐通过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等处理可以

得到初步提纯。

〔板书〕: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引言〕:上节我们了解了氯化钠的重要用途,那这三种盐又会

有什么用途呢?

〔介绍〕(播放有关录像)

碳酸钠在工业上的用途,碳酸钙在建筑业上的用途,碳酸氢钠焙

制糕点、治疗胃酸等。

〔回顾提问〕:写出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

〔回答〕CaCO3+2HCl=CaCl2+H2CO3

CO2↑+H2O

〔思考〕: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在化学式的组成上有无共

同点?

〔回答〕: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设问〕: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碳酸钠和碳酸氢

钠是否也能

生类似的反应?

〔学生发言〕:能或不能

34

〔引导〕:通过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就会明白上述问题。

〔活动与探究〕(投影)

向盛有0.5 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 m 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塞

子塞紧管口,并将导管的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现象。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并分析。

35

只对你有感觉歌词-品质管理体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9篇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06:17: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778572248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9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9篇.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