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

更新时间:2023-11-24 06:16:36 阅读: 评论:0

国家安全法规定-水蕴草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女孩名字库)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

在教化学的时候,你肯定会发现其中很多的知识内容需要用实践来印证,那

么不妨写一份教案吧,这样更能让学生们看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

化学教案设计例文,希望你喜欢。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

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

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

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

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

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NaOH溶液书写“变化

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

等。

学生准备:

1 17

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

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

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

(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

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

【点评】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

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

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

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

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

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

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篇2

2 17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

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

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

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

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

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

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

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

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

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

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

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

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

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

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

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

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

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

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

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

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4 17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

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

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

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

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

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

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

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

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

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

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

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5 17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

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

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

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

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

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

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

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

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

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

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6 17

【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

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

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

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

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

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

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

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

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

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

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

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

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

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

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

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

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

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

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

和课后检测等。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

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

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

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出氢气的

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

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

出现白雾、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行反应实质的总结,

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

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3)氢气燃烧实验必须绝对安全,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

导学生注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

4)认真做好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

5)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和产物,为下章学习打下基础。

6)复习氧化反应,引入还原反应。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

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应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还原剂。

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赖关系。

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

从对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

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应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剧烈的、

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结构不同。氢气

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因为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

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

大量热的性质所决定的。

课本选用了纸筒的实验。但书中只描述了 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

会儿,突然听到 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实

验如果做得好,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复杂些。所能说明

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实验的具体情况是:

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

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迅速充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

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

处安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逐渐增强,最后才是砰然

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而起。

几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

气体 最低成分% 最高成分%

氢气 4.1 74.2

一氧化碳 12.5 74.2

甲烷 5.0 15.0

乙炔 2.5 80.0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复习提问:

1.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画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

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按照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顺序,回忆上节课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

味和溶解性等。

【实验34】装置如图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

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

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察到肥皂泡上升。

10 17

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标准状况(1大气压,0℃)下,氧气、空

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

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

轻。

2.氢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3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

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观察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出现。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

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氢气的可燃性:

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强调“纯净”呢如果氢气不纯净燃烧时会怎么样呢

【实验36】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

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

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

生。(人要离开,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观察:

①注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始情况;

②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

③观察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板书 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点燃纯净的氢气时,在导管口流出的氢气量少,与氧气接触少,反应时产生

的热量也少,且散失较快,所以点燃时安静地燃烧。

点燃纸筒中氢气时,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氢气

和空气接触并混和,与氧气接触面多,点燃时快速反应,产生的热量在极短时

间内、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实验测定,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即发

11 17

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需要纯净的氢气,点燃氢

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实验37】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

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

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

而需要再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

以免暗焰引发氢气发生器爆炸。

【实验38】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管口微向下倾

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

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

却后,再停止通氢。

引导学生思考:

1)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到试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氢气的纯度是否需要检验

4)实验在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全部冷却为止

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逐一讨论。归纳出实验步骤韵语记忆口诀:

板书“一通、二点、三灭、四撤”。

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述反应过程

氢气和氧化铜反应:

练习:实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有以下主要步骤,请按

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A 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 向氢气发生装置里添加药品; D 停止加热;

E 向装有氧化铜试管中通入氢气; F 停止通入氢气;

G 检验氢气的纯度。

复习提问:什么是氧化反应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是否是氧化反应

分析: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

12 17

应。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则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使铜被还原出来,

说明氢气有还原能力,我们称之为还原性,而把氢气称之为还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使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明它具有氧

化能力,我们称之为氧化性,而把氧化铜称之为氧化剂。

氢气:得氧~有还原性~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

氧化铜: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练习:在高温下,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单质铁和二氧化碳。此反

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发生了氧化反应,

________发生了还原反应。

氢气的用途:阅读课本57页图314

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能决定的。

密度小——氢气球;

可燃性——氢氧焰、高能燃料等;

还原性——冶炼金属、制备硅等;

另外还可用于合成氨气、制备盐酸。

探究活动

1 家庭小实验 在如教材第53页所示的实验34中,可以用蜡烛不断点燃

产生、上升的氢气泡。想办法使氢气泡中含有少量空气,一来可减慢氢气上升

的速度,二来又可产生强烈的爆鸣声。

2 家庭小实验 取一支大试管,平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团棉絮浸透酒精

溶液,置入管底。在管中部用纸槽送入黑色氧化铜,铺平。用单孔带短玻管的

橡皮塞塞紧,加热棉絮球部位,可以看到氧化铜慢慢由黑色变红。

3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

13 17

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及注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

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设问:

1 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 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思考:

柴、煤、煤气。.

汽油、柴油。.

阅读教材,观看录像,回答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

的。 使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生活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

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

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

知识拓展

14 17

1、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

3、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播放录像:煤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 混合物

2 焦碳、煤焦油、煤气

3 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是碳,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

3、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

播放录像:石油的用途

介绍石油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浪费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该综合利用。

2、混合物,因为其中含有多种成分。

3、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离,是物理变化。

让学生说出石油炼制的各产品与其用途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过渡

投影图片: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烧

引出天然气

让学生知道: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

是甲烷。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

1、人类大量开采,将使化石燃料最终被耗尽。

2、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化石燃

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

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

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

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

学态度。

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16 17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

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

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

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

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

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微溶于水的事实,

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

的。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

鱼的效果对比。

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

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

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

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

潋情五月小说-希特勒恶魔的崛起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06:16: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777962247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