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大全5篇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篇1】
教学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
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
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
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
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
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
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
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
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第 1 页 共 18 页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
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
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
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
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制
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
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
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
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
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2)
比较稳定
第 2 页 共 18 页
金属元素
少于4个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多于4个
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
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
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
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习:课本习题。
教学设计说明
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和能力目标,忽略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
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
行科学探究的需要比较忽视。于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
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记住结果并会应用解题就行了。课堂上缺乏
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显得苍白乏味,学生学习方法不灵活,死记硬背,知识掌
握不牢固。
在新的教学理念驱动下,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
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1)欣赏
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以轻松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巩固了原子结
构知识,同时提出“校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电子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等
问题,自然入了本课题的学习;(2)让学生猜想质疑核外电子运动,再借助挂图
(课本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探索理
解电子的分层排布;(3)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活化氯化钠形成的过程,强化学生的
第 3 页 共 18 页
探究欲;(4)利用图示把钠原子和氛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简明呈
现,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
具体情况,若学生难以接受,可按教材要求简化过程);(5)借助观察挂图“l~
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表格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稀有气体元素金
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
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自主地进行
科学探究,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学生逐渐对学习化学产
生渴望之情,能主动参与探究,建构新知,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
科学态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
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
到了充分的体现。
点评
选取核心概念──离子为研讨课,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本
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
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的体现。课堂设计充分挖掘教材,尤其重视课堂
活动设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
1探究活动设计:(1)欣赏科普小论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题学习欲望。
(2)猜想交流探究校外电子如何运动,体现对学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培养。
(3)角色扮演离子形成的过程,生动活泼,达到校理想的学习效果。
2扩展学习设计: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研究采用表格设计,体
现了推理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
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
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
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
第 4 页 共 18 页
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
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
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
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
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
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
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
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
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
变成Na+,“氯原子”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
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
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第 5 页 共 18 页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
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
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
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
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
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
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
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
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
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
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
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
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
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
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
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
第 6 页 共 18 页
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
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
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
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
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
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
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
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
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
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
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
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
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
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
第 7 页 共 18 页
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
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
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最好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
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
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
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
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
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
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
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
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
第 8 页 共 18 页
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
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试管和试管夹,碘,烧杯,酒精灯,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温故激疑:
1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回顾时要用多媒体配合画”固夜气
三角图。”
2通过三角图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图中的“固”和“气”之间加以
“?”。
预想结果:(1)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变吗?
(2)如果能转变,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二猜想假设: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视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向,必要时
进行个别启发。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各种猜想都说出来。
预想结果:(1)有可能,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气态变为固态要放热.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还可能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3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验验证。此过程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
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依靠实验进行探究的学科学法教育。
三设计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的器材。指出用来观察的物质是碘。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教师巡回视察,必要时加以个别提示。
3收集各组讨论结果,组织全体学生一一考察分析,选出最优方案,之后再修
第 9 页 共 18 页
改成正式的方案。此处要注意强调以下几点: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酒精灯的用法
观察的重点操作上的合作和实验的安全。
预想结果: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碘加热,注意观察是否真的由固体直接变成了
气体,而后停止加热再观察气体是否真的直接变为固体.
四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视察指导。
五分析论证:
1各组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预想结果:加热时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紫色的气体而未看到液体的生成.撤去酒
精灯后,紫色气体逐渐腿去而在试管壁上出现了黑色固体小颗粒.
2启发学生归纳出结论并且把两条结论进行板书,指出本节课的主题。
预想结果: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
出热量.
3将三角图补充完整。这里要激发学生体会到自然的美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
护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六巩固提高:
1巩固结论:全体学生一齐诵读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此环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2应用知识: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让学生说说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
(可以是课本内的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教师以放映幻灯片和穿插启发来配合.
学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师补充.
3课堂小结:
(1)学生自发谈自己的收获。尽量顾及到大面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发言。
预想结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发生的必要条件.知道了生
活中的有关现象.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事实是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
准.大自然是美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师归纳总结。要从三方面小结。
板书设计:
4.4 升华与凝华
第 10 页 共 18 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2.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3.人是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4.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绚烂的花,广袤的草,等等,成千上万种的动物植物,还有人造的
物品。这些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和了解吧。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1——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二新课学习
(一)有机化合物
(1)展示物品的种类,(实物和图片)学生回答由什么材料组成。
根据经验,大家能说一说这些材料哪些是有机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余下的
是什么材料。接下来我们先学习什么叫有机合成材料,什么叫有机物?
写出化学式,组成元素,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合作计算,可用计算器?
讨论:(1)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都含有哪种相同的元素: 。通过分析表中物质组成元素的特点,引入有机化
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概念,什么是有机材料,学生回答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纸条,帮助进行课堂学习:
(1)完成下内容;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S=32 Na=23 Cl=35.5
(2)根据上表讨论:
①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②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
什么不同?
第 11 页 共 18 页
课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的概念。
是否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呢?哪些不是?
课件展示: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O CO2 Na2CO3 CaCO3(碳酸盐)属于
无机物。
讨论: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
比有什么不同?两组中是前者还是后面两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些:
了解化合物的分类以及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二)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化合物中,有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有的却非常大。我们先来了解一篇
小资料。
由学生自己阅读,得到关于高分子化合物的初步认识。接下来看看这些物品大
家是不是见过,用过,你了解他们吗?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2
展示:有机物的组成元素特点,碳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与其它原子的结合方式
的图片说明有机物数目异常庞大的原因
从刚才的有机物的结构可知,有些有机物组成原子个数少,相对分子质量小,
如甲烷,乙醇,葡萄糖。而有些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百万如:
淀粉和蛋白质。引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讲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及高分子材料及分类
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
展示:有机合成材料的广泛应用图片
为什么都是合成材料,它们的性能和用途有明显不同?原因是这些合成材料的
结构不相同。用实验去发现一些规律,学生实验活动。学生拉扯塑料,加热聚乙
烯塑料。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和发现什么问题,得出什
么结论?有机合成材料的热塑性和热固性:
实验:点燃不同的线,刚才实验过程中发现棉,羊毛,锦纶腈纶在加热时有什
么区别?如何鉴别一件衣服是纯棉还是合成纤维做的?
(三)环境问题
第 12 页 共 18 页
塑料和合成橡胶的有很广泛的用途: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塑料和合成橡胶的
广泛使用是不是很好呢?会带来什么问题?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3
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公民应该如何做?
通过讨论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培养环保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重要的方法。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问学生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个科学家,你最想在发明什
么合成材料来解决,生活,生产,农业,工业,电子,国防的问题或困难?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几种新型的合成材料。
了解新型的合成材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认识了有机化合物,知道了什么是高分子合成材料,
也知道了这些高分子材料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一定的麻烦。也
就是白色污染的问题,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
为环保和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
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 13 页 共 18 页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
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
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
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
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
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
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
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
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
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
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
第 14 页 共 18 页
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
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
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
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
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
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
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
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
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第 15 页 共 18 页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
二氧化碳。
【板书】一 反应原理
1.试剂 石灰石或大理石 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
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
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
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第 16 页 共 18 页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
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
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
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
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
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
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
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
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
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 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第 17 页 共 18 页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
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
(2)干粉灭火器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
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
方法及验满方法。
第 18 页 共 18 页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06:15: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777422247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三化学教案大全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三化学教案大全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