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24 04:49:38 阅读: 评论:0

致辞稿-山西考试招生

苏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明夷卦)

苏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可以看出诗人手不释卷,酷爱读书。以故人书卷,喻体新巧;多情”“相亲

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B. 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三千一点构成鲜明对比,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

全无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骛。

C. 尾联以寻芳客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金鞍玉勒的物质富贵远

不如拥书而读的精神富有。

D. 本诗体现了诗人以书为友、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语言朴素直白,直抒胸

臆,虽有用典,但浅近易懂。

2)本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答案】 1B

2读书给人种亲切感。书如故友知音,晨昏不弃,忧乐相随。读书可以荡涤心

胸。自己沉醉于书海中之中,陶然忘机,内心洁净无尘。读书可以让自己增长新知。书

如源头活水,不断更新着、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不是一时新,而是时时新。

读书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自得其乐。结尾诗人感叹,什么样的风光、游乐都比不上读

书之美。

【解析】【分析】(1B项,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句意为:眼前浏览过无

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错误,此

句意在体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巨大收获。故选B

2)本诗首联通过似敌人每相亲写出了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拥有它的

陪伴,亲切而温暖;颔联通过直下三千字全无一点尘写出了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

念,读书可以荡涤心胸,表达了因读书而感受到的快乐和舒畅;颈联运用典故,写出了读

书可以增长新知,让自己变得更丰富;尾联通过寻芳客别有春,写出了读书带来的

快乐,就如同欣赏美景一样让自己放松、轻快。

故答案为:B

读书给人种亲切感。书如故友知音,晨昏不弃,忧乐相随。读书可以荡涤心胸。

自己沉醉于书海中之中,陶然忘机,内心洁净无尘。读书可以让自己增长新知。书如源

头活水,不断更新着、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不是一时新,而是时时新。

书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自得其乐。结尾诗人感叹,什么样的风光、游乐都比不上读书之

美。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

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 题。

永遇乐

(宋)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

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

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

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比喻;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

2下阙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

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②“古今三句,由古时联系到现今,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

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最后两句,从燕子楼想

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将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

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这种对人生深刻的思

考,显示了词人内心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

会进程的忧患情绪。

【解析】【分析】(1)做此题要熟知各种技巧术语,仔细品味语言,得出答案。明月如

霜为比喻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动景衬托了月夜的寂静。

2)由天涯倦客故园心眼读出漂泊思乡之情;后两句楼空人去,物是人非,人生如

梦,知是梦而梦未觉,极尽无奈感伤;尾句虚写,想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从而解

脱。眼前景,古今情,时空跳跃,宇宙人生。由此梳理出复杂情感。

故答案为:比喻 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

下阙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

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②“古今三句,由古时联系到现今,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

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最后两句,从燕子楼想到

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将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

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这种对人生深刻的思考,

显示了词人内心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会进

程的忧患情绪。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

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

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凉州

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

州城的全貌。

B. 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

动人的特点。

C. 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

州的宏大繁荣。

D. 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

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 1B

2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

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

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对前

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表现出对生活、

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解析】【分析】(1B项,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

……”错误,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胡人半

解弹琵琶,这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

的边地情调;第二次,琵琶一曲肠堪断,这是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此时

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故选B

2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

貌特征,即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

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具体表现在政治的强大、经济的兴

盛和诗人情感的豪放上。如诗歌三、四句,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七里十

万家,勾画出凉州城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后一句是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

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如第

九、十两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这里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

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这里

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如最后两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字流露出对

生活前途的信心,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

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醉倒展现出人物情怀的豪放,

这里也可以看出盛唐气象。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B

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

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

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对前途充

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表现出对生活、对前

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

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船行

(宋)李浩

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

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

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

【注】《论语》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

B. 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C. 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D. 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

2)这首宋诗蕴含哲理,启迪人生,请分析其带给人的哲理启迪。

【答案】 1B

2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遇到顺

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操纵的主动权

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分析错误,

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意为却笑那西去的船夫,汗流如雨,不知撑折了

多少竹篙,联系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即东行的船遇到顺风,帆席高挂,上下对比理

解,答案应是东行的船只笑那西去的船。故选B

2)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表现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

行轻快的状态;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展现出逆风行使的船只,艰难

而上,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顺风,逆风好比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颈联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

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这就好比人生的境遇,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也无永

远的坎坷迷茫,重要的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境地都要我但行藏任天理,保持怡然自适的

姿态,不要嘲笑他人遭遇。

故答案为:B

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遇到顺

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操纵的主动权

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

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

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

熟能生巧。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释】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

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画省:

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伏枕:指生病。

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

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

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

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

一起,不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

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想象

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

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

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

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故选D

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日营造了一种

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

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

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

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

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

奈;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

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

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

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

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

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

意境。

故答案为:D

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

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

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

起,不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

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

歌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

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画省:指

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伏枕:指生病。

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

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

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

破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

不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想象

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

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

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

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故选D

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日营造了一种

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

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

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

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

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

奈;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

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

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

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

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

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

意境。

故答案为:D

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

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

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

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

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

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释】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

前往潭州途中。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

子。

B. 诗的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

奈。

C. 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

腑。

D. 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

世事的沧桑。

2)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

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D

2)示例:同意。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 飘荡的境

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

了诗人生活的凄惨。不同意。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

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本题为探究题,允

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D项,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误。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杜诗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

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

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居无定所、天涯飘

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

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故选D

2)结合具体内容阐发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如不同意,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

托此身巢居室是说燕子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接着就点破怜燕

正是哀己。结合注释内容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唐代宗大历

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分析,诗人寄人篱下的生

活,以舟为家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

可居,教人叹息。也可以同意,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

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想象着燕子联想到自己,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

生活的凄惨。

故答案为:D

示例:同意。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 飘荡的境况,

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

人生活的凄惨。不同意。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

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

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首先

要读懂诗歌内容,然后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逐一比对选项与诗句,应特别注意选项中出

现的表现手法,考生要认真分析诗文中有没有运用该手法表情达意;

2)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从审

读题目、品读关键词句、关注尾联和分析意象的角度去感知诗人抒发的情感。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杜甫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 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 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注释】豫章:两种乔木。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珠履:缀有明珠的

鞋子。《史记·春申君传》记载,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仲宣:东汉末年诗人

王璨的字。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为纪念他作《登楼赋》建了仲宣

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安慰劝勉友人王郎的,王郎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

愤慨,诗人劝他不要悲伤。

B. 豫章二句运用比拟,是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

高;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苍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诗人借此极写王郎的

杰出才能。

C. 诗人劝说王郎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乘船西下去见西蜀

诸侯。

D. 仲宣句既是实写杜甫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也是暗用王璨的典故,借此期待王郎

此次西行能受到重用。

2)周振甫先生评价此诗一悲一喜,转变无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1B

2)同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但是诗人劝

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豫章翻风鲸鱼跋

,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

喜;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③“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

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

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解析】【分析】(1B项,“‘豫章二句运用比拟比拟一说错误,豫章翻风白日

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意思是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这两句是运用比

喻手法赞誉王郎,以豫、章之树和说鲸鱼来比喻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

所作为。故选B

2)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中前人的评价到诗中找依据,如题干中说一悲一喜,转变无

,考生就要到诗歌中找到的内容,并分析二者是如何转换的。如王郎酒酣拔

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前一句中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而后一

句中,作者劝他莫哀,因为我能拔尔,这里由悲到喜;三四句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

跋浪沧溟开是以生动的比喻来写王郎的才华,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

但接着作者又说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说明这何门还没有定下来,这

又是由喜到悲;诗人说我能拔尔,别人青眼相望,这是可喜的事情,可是又一转吾老

,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

故答案为:B

同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但是诗人劝他

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豫章翻风鲸鱼跋浪

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喜;

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③“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甫用

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尔

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点评】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包括词句含义的理解、诗句内

容的把握和诗歌语言、手法的分析。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即多方提取信息把握

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要手法。同时要清楚各选项的设题角度及常见的

设错点。仔细比对,确定正误。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

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

苏轼

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

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释】此诗作于南迁途中。云峰一说庐山。《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

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B.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C.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D.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清代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答案】 1C

2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

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1C项,天池水落没有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

层层地展现出来。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非玉女现身。故选C

2)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

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电转

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

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五岭离自己

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说莫愁,是由于

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强作欢颜,聊以自慰。苏轼以六十高龄,万里投

荒,其愁苦是深重的,但他没有把自己的痛苦直白地倾吐出来,他轻轻地提出莫愁

字,从反面着笔,而这小小拳石,竟成了诗人此际的唯一安慰,则其心中的空虚、孤苦,

不言而喻。颈联,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写山石层叠多姿,玲珑宛转有如窗棂。诗句表

现出一个老年诗人面对着这小小盆景、一往情深的孤苦形象。尾联,倾吐欲买壶中九华之

意。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回答本题时,抓住重

要词语电转莫愁孤绝等。分析诗中隐藏着词人的迁谪意。

故答案为:C

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

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

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

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

阳。朝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

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

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

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

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D

2驿道梨花处处盛开,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

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分析】(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

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

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故选D

2 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

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

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

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

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整理归纳以上条目就可

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D

驿道梨花处处盛开,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

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点评】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

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该题主要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

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

感,熟能生巧。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

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

,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① 鳞翼:即鲤鱼、大雁。 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楚峡云归: 用楚王遇巫山神

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字非常富有表现力。请分析一下

它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 1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

而出,一泄无余。一个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2)先直写别后水山远, 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

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

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

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解析】【分析】(1 ,吹奏起。是谁人迎着风站在月光下?忽然吹奏起一阵阵的

羌笛声。用设问手法,借笛声回答,抒发旅怀,使人体会到浓烈悲凉的思远之情和吹笛人

遗世独立的孤傲。虽写愁,却画面清旷而气象高远。

2)词的下阕抒写离愁之苦,先用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触景生情,抒写别后的思

念和因关山阻隔而鱼雁难通的离别之悲。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三句,用想

象手法,写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的思念苦处。接着楚峡句用宋玉的

典故,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再联系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暮宴朝欢都已烟消云

散,此时孤村独坐,对月自伤之悲。末尾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两句,以景结情,京

华杳不可见,只见远峰清苦愁恨,融情于景地写出思年之怅惘。

故答案为: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

出,一泄无余。一个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先直写别后水山远, 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

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

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

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的表达效果,要理解诗句含义,结合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译

文: 野鸭飞落在霜露覆盖的小洲,大雁横越于雾霭笼罩的小渚。清楚地勾画出一幅秋色

图。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天黑了,一叶小舟靠岸停泊,寄宿在荒村驿店。何人迎风站在月

光下?一阵阵的羌笛声与河岸草丛里切切的蟋蟀声交织一起,引起离愁万绪! 只为思恋。

与佳人别后,山水相隔,相距遥远,靠什么来传递书信呢?想来绣阁深枕中的佳人,怎么

也不会知道浪迹天涯的游子如今已是身心俱损、憔悴不堪!巫峡幽会已逝,高阳酒徒已

散,只有身心的寂寞孤独、行为的放荡不羁。眺望京都,徒然望断远方浓绿的山峰。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

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注释】终了:纵了,即使写成。

1)全词抒写________(之情)。用词典雅精致,如下阕为避免直白重复,分别以

________________指代书信。

2)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请从上阕赏析词人是如何

抒写伤心语的。

【答案】 1)相思离别之苦;尺素;浮雁沉鱼

2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

思离别之苦。直抒胸臆,用消魂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用行尽二字,极

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③“

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解析】【分析】(1)结合离人”“惆怅”“情书尺素”“别绪分析,这首词抒写主人公对心

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立足下阕内容,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

信。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

者。

2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梦中走向了烟

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借事抒情。这是说梦游

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

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

,直抒胸臆,上片后两句是说,梦境里黯然销魂何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

误。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

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在重

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层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

故答案为: 相思离别之苦 尺素 浮雁沉鱼

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

离别之苦。直抒胸臆,用消魂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用行尽二字,极写

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③“江南

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

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

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

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

而言春暮人愁。

B.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

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 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

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

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

做简要赏析。

【答案】 1D

2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

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因飘泊异

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

的自己,因而忧愁。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解析】【分析】(1D项,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

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

愁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的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

等语句明白如话。故选D

2)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

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 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

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

),无须贪忙追游了。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

意思是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

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

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还有

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

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

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

夸年少风流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

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用直抒

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

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

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下片作者

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D

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

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因飘泊异

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

的自己,因而忧愁。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点评】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

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

行分析概括。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

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

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

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

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诗中雨翻榆荚阵,

风转柳花球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表现了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同时诗人运用借

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对年华易逝,飘泊异乡而愁的感情抒发了出来。

1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注释】香兼,即香蒹,有淡淡清香的芦苇。

1)这首七言律诗对仗的共有( )。

A. 一联 B. 两联 C. 三联 D. 四联

2)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用高树蝉声意象,以动衬静,凸显出李将军书斋的清净和不流于俗。

B. 朱门点出了李将军地位,闲居却写出李将军趣味与一般官宦不同。

C. 颈联运用对比,借侍儿的拘礼和野客的不拘礼,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

D. 尾联直抒胸臆,读英雄传写出了李将军的英雄豪气与建功立业的决心抱负。

3)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A

2C

3)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

韬武略的个性气质; 与侍者宾客谈笑,与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将军温雅

知礼又豪放疏阔的性情;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

李将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解析】【分析】(1)首联蝉声秋巷里冷静似闲居无法对仗;颔联对仗工整;颈联

礼数狂疏词性不相对;尾联爱读英雄传功勋恐不如词性不相对。故只有一联对

仗,故选A

2C项,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错误,颈联是从正面描写李将军的行为举止。和侍

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说明了李

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故选C

3)首联用高树衬托朱门,暗含将军府的气派富贵之气;蝉声衬托冷静,是以闹

写静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早秋的李将军府邸的富贵、幽静、悠闲。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

衬托了李将军独特的个性志趣;颔联,写李将军府邸的书房。挂满了画着竹子的墨画,插

着长长的淡淡清香的芦苇,书架上放满了书。,同。充满了文雅的书卷味道。从

侧面表达了李将军的文雅儒渊之气;颈联,李将军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而知礼

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又豪放疏阔。行为举止描写,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

情;尾联,在书房中最爱读英雄故事,突出了李将军想要建立如书中英雄那般的功勋,但

他却说不如那些英雄。表现了李将军的读书爱好,渴望成为英雄人物的壮志情怀但又个性

谦逊的特点。

故答案为:AC

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

武略的个性气质; 与侍者宾客谈笑,与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将军温雅知

礼又豪放疏阔的性情;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

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中对仗句的理解能力。对仗指(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

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

为对仗。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基本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等。可据此判断。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

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

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

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

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释】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秋气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 始至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

C. 谁为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D. 整体看,孤生索寞只白知”,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独游相承。

2)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都指中午,“意。

B. 回风一萧瑟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C. 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国都是说离开国都。

D. 失路少所宜与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

3)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

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两句。

【答案】 1C

2D

3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

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

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

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解析】【分析】(1C项,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意思是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

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而非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

;故选C

2D项,两处失路均指不得志;故选D

3)在结构上,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回风四句的话,

又下启去国八句。诗句中描写了幽深的山谷中响起似乎是被系住的鸟儿的叫声,涧中的

寒藻也随涟漪回荡,这样的景色里,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

著一个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

情,这是可喜之处;可是,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

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

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这又是可悲之处。仅仅十个字,却有两种情感,难

怪《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

故答案为:CD

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

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

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

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

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

行分析概括。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

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

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配日落的短句-我是XX生

苏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04:49: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725782247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苏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苏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