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 下册)·五·四学制·人教版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六)
古诗文阅读
一、(2022山东东营中考)阅读唐代顾况《登楼望水》,回答问题。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1.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
2.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
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
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
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
二、(2022四川德阳中考)阅读明代于谦《观书》,回答问题。
①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②③
[注] 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
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
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初中语文(八年级 下册)·五·四学制·人教版
A.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
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B.颈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说明坚持读书的好处。
C.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实衬虚,虚实结合,用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来反
衬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
D.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
生动,说理形象,有较强感染力。
4.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诗句赏析。
答:
三、(2022湖北潜江中考)阅读杜牧《秋霁寄远》,回答问题。
①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
②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注] 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②平芜:平旷原野。
5.本诗写“烟”着一“横”字,《使至塞上》写“烟”着一“直”字。请简析这两个字的表
达效果。
答:
6.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初中语文(八年级 下册)·五·四学制·人教版
四、(2022广西南宁中考改编)阅读《桃花源记》和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
注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
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
[注] 属文:作文章。
7.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
B.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练,一语中的,超凡脱俗。
C.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
D.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
8.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做铺垫。
B.“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初中语文(八年级 下册)·五·四学制·人教版
C.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D.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
9.用“/”给《陶潜传》(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义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县 乃 赋 《归去来》
10.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
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下面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妻子 ①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 ② ③
无论 ④
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译文:
12.《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答:
初中语文(八年级 下册)·五·四学制·人教版
13.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
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
之谆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
答: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示例)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是起句,诗人便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
可是风光大好,诗人却在第二句用了“掷却”,这说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
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后两句,诗人回忆少年时光,心里很愉悦,于是诗人更
上高楼,眺望远处一江绵绵春水,心潮起伏,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
诗人愁之来源,是身处异乡而不得归之苦。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巧妙抒发游
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解析 诗人由眼前美景一转而回忆少年时光,由此引发故乡之思,转而登楼望水,由
江水滔滔,再思何时乘船归乡。诗人由眼前之景,兜兜转转,实则是抒发思乡之情。
2.A D B.面对大好风光,诗人却将美景抛在一边,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诗人登
高远眺,希望能有一叶扁舟载着他回到故乡,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没有
“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之意。C.“看到迎接他的归船”错误,最后一句是虚写,
诗人望着江水,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并非真正看到迎接他的归
船。
3.C 尾联是用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反衬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
初中语文(八年级 下册)·五·四学制·人教版
4.答案(示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运用了比喻修辞,书本好似感情真
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
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用典,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
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解析 选择诗句,赏析其中两种不同修辞。“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运用夸张的修辞手
法。“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金鞍玉勒寻
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5.答案(示例)本诗中“横”字生动描绘出茫茫秋水之上水汽弥漫的景象,给人以苍凉
之感;《使至塞上》中“直”字生动描绘出无风时边关狼烟浓浓地聚集向上的景象,
刻画了大漠的空旷、辽阔。
解析 同是写“烟”,一个用“横”,一个用“直”,是因为诗人描写的环境不同,一个是水
面上,一个是大漠里,烟的形态也就不同。结合诗句内容描述烟的“横”“直”的状态
即可。
6.答案(示例)诗人的孤寂之情;对亲友的无限思念之情;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 抓住首句“初霁独登赏”的“独”字体会感受,抓住“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体会诗人对亲人的祝福、思念之情及豁达情怀。
7.C “物我分离”的分析有误。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物我合一(物
我交融)不可分割。
初中语文(八年级 下册)·五·四学制·人教版
8.D 根据《桃花源记》第四段、第五段内容可知,桃花源不过是作者陶渊明构想
的理想世界罢了,而非“真实存在的桃花源”。
9.答案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解析 根据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义熙二年,(陶渊明)辞去官职离开
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义熙二年”为时间状语,在其后应断一
处;“乃”为连词,引出后文的事,应在“乃”前断一处。
10.答案①妻子儿女 ②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③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④不要说,更不必说
解析 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古今义的变化。
11.答案(1)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作文章。
解析 (1)重点词语:黄发垂髻,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安适自在的样子。(2)重点词语:
博学,知识渊博;善,善于、擅长;属,撰写、作。
12.答案“晋太元中”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真实可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点
明来到桃花源的原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点明距今(晋太元中)时代久远,在这
里的生活安静平和,引出后文渔人对外面世界的描述,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与外面
的世界形成对比。
解析 “晋太元中”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这是故事的发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点
明来到桃花源的原因(躲避战乱),暗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
不堪言,与物产丰富、生活恬静的桃花源形成鲜明对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
明桃花源人在此地生活的时间长,与世隔绝,生活和美。
初中语文(八年级 下册)·五·四学制·人教版
13.答案陶渊明知识渊博,向往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对黑暗官场鄙弃和厌恶,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志向远大,胸怀宽广高洁。
解析 《饮酒》(其五)主要描述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
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
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赞美。《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
意愿,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根据《陶潜传》(节选)第一段可知,陶渊明心怀高尚,知识渊博,洒脱大方不拘谨,有
真性情;根据第二段可知,陶渊明为人节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据此来
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即可。
[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作文章。才能尽显而不可拘系,
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他)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里,他的下属说应该
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
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陶渊明)辞去官职离开了彭泽
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04:43: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722302247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五四制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练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五四制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练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