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0

更新时间:2023-11-24 03:52:49 阅读: 评论:0

柠檬怎么写-七夕鹊桥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0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告别母校作文)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0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可以看出诗人手不释卷,酷爱读书。以故人书卷,喻体新巧;多情”“相亲

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B. 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三千一点构成鲜明对比,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

全无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骛。

C. 尾联以寻芳客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金鞍玉勒的物质富贵远

不如拥书而读的精神富有。

D. 本诗体现了诗人以书为友、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语言朴素直白,直抒胸

臆,虽有用典,但浅近易懂。

2)本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答案】 1B

2读书给人种亲切感。书如故友知音,晨昏不弃,忧乐相随。读书可以荡涤心

胸。自己沉醉于书海中之中,陶然忘机,内心洁净无尘。读书可以让自己增长新知。书

如源头活水,不断更新着、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不是一时新,而是时时新。

读书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自得其乐。结尾诗人感叹,什么样的风光、游乐都比不上读

书之美。

【解析】【分析】(1B项,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句意为:眼前浏览过无

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错误,此

句意在体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巨大收获。故选B

2)本诗首联通过似敌人每相亲写出了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拥有它的

陪伴,亲切而温暖;颔联通过直下三千字全无一点尘写出了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

念,读书可以荡涤心胸,表达了因读书而感受到的快乐和舒畅;颈联运用典故,写出了读

书可以增长新知,让自己变得更丰富;尾联通过寻芳客别有春,写出了读书带来的

快乐,就如同欣赏美景一样让自己放松、轻快。

故答案为:B

读书给人种亲切感。书如故友知音,晨昏不弃,忧乐相随。读书可以荡涤心胸。

自己沉醉于书海中之中,陶然忘机,内心洁净无尘。读书可以让自己增长新知。书如源

头活水,不断更新着、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不是一时新,而是时时新。

书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自得其乐。结尾诗人感叹,什么样的风光、游乐都比不上读书之

美。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

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

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渤澥:渤海的古

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 律诗 B. 小令 C. 古体诗 D. 曲子词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

磅礴气势。

B.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

声势巨大。

C.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

渲染气氛。

D.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

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 1A

2D

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

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

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律诗通常

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故选A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

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故选D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日光、秋云、天空、大海,

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

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故答案为:AD

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

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

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特点,重在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

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

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

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

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

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

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

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的意

思是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作者用日光、秋云、天空、

大海烘托潮水,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

(唐)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 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 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 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 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

实为喻人;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解析】【分析】(1B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颔联写

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

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早晚

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故选B

2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

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托物言志,

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

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

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故答案为:B

①“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

为喻人;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此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

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

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

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1)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________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________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答案】 1)送别;秋季

2)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

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

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

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分析】(1)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是送魏二,第二首的标题是散花楼送客,两

个标题中都有字,这说明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或词)。第一首诗歌中,根据橘柚

”“可知,应该是秋季。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

梦里静听猿啼悠长,由可知,这是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

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

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

不脱愁绪。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意思是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您将夜宿荒

村野店,请笑对夕阳下的村社神鼓,由行宿可知,后面是想象友人旅途之景,作者借助

夕阳村社迎神鼓所勾勒出的热闹纯朴的景象来劝慰友人要以豁达之心迎接未来的漫漫长

路。由此可知,这两句诗都是想象别后情景,使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

故答案为:送别;秋季;

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

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

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

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能力。就本题来说,主要考查诗歌的

题材,即内容,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

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侯庙古柏

李商隐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

【注释】閟()宫:深闭的祠庙。惠陵:这里指刘备的陵墓。冯异,东汉开国

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召公: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

事,开创成康之治金刀:暗指刘家天下。昭融: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点题,写武侯庙前的古柏,枝拱卫祠堂。

B. 诗歌三四句写古柏枝繁叶茂,向东伸展到刘备惠陵。

C. 诗中海鹏风用《逍遥游》典故,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

D. 诗歌后四句盛赞武侯之才,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

2)诗的五、六句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用典贴切。借大树将军与召公的典故,暗指诸葛亮在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献。

用拟人。”“,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明了诗人对功业的渴

望。联想自然。由大树将军与召公,联想到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羡慕之

情。

【解析】【分析】(1C项,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不正确,海鹏风一句用典,写树枝

开裂,气势如大鹏展翅惊起的风浪,意在表现诸葛亮在衰败的局势中搏风击浪,力挽狂

澜。故选C

2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结合注释内容分析可知,运用典故,暗指诸葛亮在

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献。结合”“”“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

开创成康之治’”分析可知,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明了诗人对功

业的渴望。由大树将军与召公,联想到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羡慕之情。此联

想象自然,尤为警切,乃全篇眼目。

故答案为:C

用典贴切。借大树将军与召公的典故,暗指诸葛亮在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献。运用

拟人。”“,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明了诗人对功业的渴

望。联想自然。由大树将军与召公,联想到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羡慕之

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

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

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梅

(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鴻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 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 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 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

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

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1C项,作者……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不对。红袖不是诗

人自己的衣袖,而是指女子的衣袖。意思是梅花绽放,让闺阁中的女子也趣味盎然地聚在

一起传杯饮酒,以致于酒泼洒出来沾湿了衣袖。故选C

2望尘俗眼那知此,反面讥诮俗人眼光低俗,不解梅花,只买夭桃艳杏栽。拿俗眼

知此颇怪”“只买与梅花实际情形形成对比,突出梅花形象与气质;同时,不知此

又暗中与议论者)形成对比,突出之眼光与追求。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王安

石的独特的眼光与不同凡俗的追求。联系作者的政治追求与作为,我们不难由此诗感受到

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同时感受到诗人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落寞等复杂

心理。

故答案为:C

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

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

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点评】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

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

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其次根据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

案。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船行

(宋)李浩

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

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

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

【注】《论语》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

B. 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C. 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D. 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

2)这首宋诗蕴含哲理,启迪人生,请分析其带给人的哲理启迪。

【答案】 1B

2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遇到顺

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操纵的主动权

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分析错误,

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意为却笑那西去的船夫,汗流如雨,不知撑折了

多少竹篙,联系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即东行的船遇到顺风,帆席高挂,上下对比理

解,答案应是东行的船只笑那西去的船。故选B

2)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表现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

行轻快的状态;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展现出逆风行使的船只,艰难

而上,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顺风,逆风好比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颈联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

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这就好比人生的境遇,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也无永

远的坎坷迷茫,重要的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境地都要我但行藏任天理,保持怡然自适的

姿态,不要嘲笑他人遭遇。

故答案为:B

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遇到顺

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操纵的主动权

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

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

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

熟能生巧。

8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眉叶细,舞腰轻,宿妆

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玉楼春

无名氏

东风杨柳门前路。毕竟雕鞍留不住。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小楼画幕无重

数。听得楼边车马去。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面对烂漫春光,主人公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情态异

常,香阁浓睡。一字,承上贯下,使词意陡生顿挫。

B. 一春芳意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牵系既形象地表现了柳丝

的特点,同时也是对眉叶细,舞腰轻的照应。

C. 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于花上雨两句中,情是泪的内源,泪是情的外现,一情一

态,两个比喻,对仗工致,且曲尽传神写照之妙。

D.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上句变实为虚,抽象的感情成了可染可画的形象

体。下句既实又虚,丹青既指图画,也喻忠贞不渝之情。

2)两首词在开篇都写到东风杨柳,请分别简析其中的形象、人的形象有怎样的特

点,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案】 1D

2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

美,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

反衬的作用。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

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毕竟留不

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

【解析】【分析】(1D项,上句变实为虚错误,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

,倘若能用画眉的黛粉将这缱绻情愫染到更深更浓的话,那我定把这忠贞情意的画图渲

染到无法渲染时为止,上句变虚为实。故选D

2)本题,《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先绘出一幅如画春景:东风吹

温送暖,催引生机;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柳

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蒙意态;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

新,翠意撩人,秀色可餐。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春晴,编织一起,色彩明媚,春

意盎然,令人心醉神迷,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这首词,上片以景衬

情,下片则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

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玉楼春》东风杨柳门

前路,想来他已在情人楼上与之作过一番缠绵悱恻、难分难舍的话别,踟蹰来到门前路

边,东风轻拂着袅袅柳枝,使人想起古人折柳赠别之说,更撩拨着他伤别的心灵一这是一

个充满离别气氛的景。接着,笔锋突然凭空一转,毕竟雕鞍留不住雕鞍,指马,实

又指他自己。这里不言其欲留,只言留不住,尤其领之以语气绝重的毕竟,这就婉曲且

极传神地折映出他在门前长久延宕、徘徊不肯遂去的神态和欲去不忍、欲留不能的微妙心

境。而不得。

故答案为:D

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

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

的作用。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

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毕竟留不住,对

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

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

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

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

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

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

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释】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

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画省:

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伏枕:指生病。

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

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

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

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

一起,不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

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想象

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

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

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

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故选D

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日营造了一种

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

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

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

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

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

奈;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

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

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

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

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

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

意境。

故答案为:D

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

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

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

起,不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

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

歌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释】晁衡,日本人。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任秘书

监。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若:如何。

1 比较分析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与《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中写景句的不

同。

2)司空图曾评价此诗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请概括出的具体内容。

【答案】 1虚实不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景色特点不同。

光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③“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

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路途遥远;航程艰险;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解析】【分析】(1)本诗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诗人是在送别友人时,虚写

想象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事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

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渲染出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

动态意境。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

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渭》诗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

青柳色新。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清新明朗特点

的春景给人美好感受。但是不仅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

旅行的目的,巧妙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故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

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考生据此容易准确作答。

2)司空图的话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说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

哀伤。本题要去考生回答本诗都隐约写了哪些,来突出作者对朋友的担心和挂念之

情。前四句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辽阔的大海不能达到它

的尽头,怎么才能知道大海以东的地方是什么样?中华九州离哪里最远?相隔万里之遥好

像在天空一样。诗句写出朋友所回的日本遥不可及,极言朋友归家路途遥远,寄予了作者

对友人的担忧之情;中间四句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对着你的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

遮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作者虚写,想象海中神奇的大鳖和鱼,来突出

朋友归家途中的艰险,表现了对朋友安危的担心。最后四句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

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你家住在那孤岛之中。我们分

别之后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作者直抒胸臆,极言双方通信之艰难,传

达出浓浓的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虚实不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景色特点不同。句光

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③“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

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路途遥远;航程艰险;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

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

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

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

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

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1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终年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

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

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

可。诗歌中山石细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

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

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我独

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

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

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终年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

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点评】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

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

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

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

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

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

即可。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

·柳宗元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注释】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莳:种植。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作者跟随崔中丞应邀造访郊外居住的卢少尹一事。

B. 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

C. 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写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

D. 尾联自然高妙,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2)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D

2)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

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

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D项,“‘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错误。五禽

,后汉名医华佗创造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听说你还善

于作五禽之戏,难怪出门时鸥鸟都与你亲密无间。这里是指胸中没有机心的自然无为状

态。领悟了某种道理后,就可以锻炼形体、修身养性为已任,忘却机心,胸中坦荡,这样

就真正地融人大自然。而不是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故选D

2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种

植在周围;小路弯曲在青藤之间,时时有绿竹相衬。写一路上的景色,泉、径、石、藤、

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种田园雅趣,身处其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觉得心清神

爽,飘然尘外。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如此环境中归隐田园、忘却尘世,也应该

是必然的选择吧。结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注释内容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

州时作等分析可知,诗中极力描摹卢遵摆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虽然其居所清冷寂寥,但

可以心无挂碍、悠然自得。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

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D

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

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

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

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画面、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

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

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

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

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示儿

袁枚

山上栽花水养鱼,卅年沈约赋郊居

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

阿通词曲阿迟画,都替而翁补阙如。

【注释】此诗作于诗人81岁时。沈约:南朝文学家,曾作《郊居赋》。诗人三十多

岁时购置随园,开始了郊外生活。唾余:唾液之余,喻人的只言片语。乘除:人或

事物的消长盛衰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中,诗人以沈约自比,概述了自己曾经经历的闲适的郊居生活。

B. 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

C. 尾联中,诗人赞扬了儿子们在词曲、绘画方面的长处,并为此感到高兴。

D. 诗歌首尾联均以叙述为主,诗中虽使用了典故,但整体诗意仍较为浅显。

2)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

议?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 1B

2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

惯。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

的创见与新意。

【解析】【分析】(1B项,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

态对待人事变化曲解文意,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让他们要记住,写诗不

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

也便淹没了性情。第六句中,袁枚在强调诗里要有自我,正是因为都是自己的东西,而

每个人的性情是不同的,因而所创的作品才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

感觉。

2 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让他们要记住,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

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

有乘除,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

性情。袁枚强调的诗的也就是强调诗里要有自我,写出自己真性情的诗便是新诗。这

一切都在表明袁枚鼓励人们从传统精神的桎梏里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个体价值,

去努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故答案为:B

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

惯。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

的创见与新意。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

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

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

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

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

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思

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

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B. 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

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 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

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 本诗与《蜀道难》手法上有诸多相似处,如这里的豺狼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里的豺狼都喻指叛军,此外两诗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

2)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

赏析。

【答案】 1D

2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

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

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

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

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

想。

【解析】【分析】(1)选项D,本诗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

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

诡之处。故选项D

2)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

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萧士赟注认为"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

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郁贤浩《李白选集》云:"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

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

在华山作。"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

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

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

情。

故答案为:D

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

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

写血腥污秽的人间。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

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

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

想。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

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

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

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

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歌内容思想感情等能力,结合诗句内容,抓住核心关键信息进

行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

未甘身世成虛老,待见天心却太平。

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释】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

少数民政权的进扰。:古同”,虹的一种。玉蜕,指白虹,③;此处指返回:

讲。:简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

然的堂堂正气

B. 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

盛世去。

C. 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颈联字和此处的字都是诗人兴酣

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 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

见识。

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样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B

2)直抒胸臆。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

,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②颔联,

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④

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

【解析】【分析】(1B,“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错误,依据

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未甘待见可知,应是抒发了诗人不甘心虚度此生,

自强不息的壮怀,由此可知,这不是消极等待,而是正己以待天下”,先修身,以待明时,大干一

场。故选B

2)从诗歌标题来看,“感愤指有所感触而愤慨,这是直接抒发情感,即直抒胸臆;然后看诗歌

内容,首联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蛻横”,这是说诗人作为二十岁年纪的年轻人本应该血

气方刚,一腔热血,有着横扫一切的勇气和精力,但是此时却是形容枯槁,面色如冰,毫无生气,

现出内心的愤激之气;颔联未甘身世成虚老表明了作者不甘心自己一事无成而老于户牖之

,也绝不能虚度此生,而是要自强不息,“未甘二字表现出诗人在困窘处境中的强烈心态,“

表明作者有着宏大的志向;颈联中狂去诗浑夸俗句字是诗人洒脱不羁的写照,表明诗

人有着超常的才情,“醉余歌有过人声过人声表明慷慨的忧国忧民的激愤之情;尾联“……

不信吾无万古名直接表达了诗人杀敌立功的英雄之气。由此可见,这首诗歌主要使用直抒

胸臆的抒情方式。

故答案为:B

直抒胸臆。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首联,

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②颔联,抒写自

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④尾联的

“……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

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年级数学日记-门巴戏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0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03:52: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691692246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0.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0.pdf

上一篇:读书感悟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