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reciatION
鉴赏
编辑|屈梦夏
“布袋和尚”与“弥勒佛”
及博物馆藏品中的面貌
杜恒伟
布
袋僧又被中国人称为弥
勒佛,其形象原本是秀
美的菩萨相。传说五代
时僧人契此,身躯肥大,自称弥勒
转世。因常背负布袋化缘于市,故
名布袋和尚,中国人将其视为欢乐
和福气的象征,历代不少画家创作
了此类题材。
布袋和尚是怎样从弥勒佛衍化
来的呢?它表达了人们把弥勒佛世
俗化、使之更加贴近生活的意愿。
据《长阿含经》等佛经记载,娑婆
世界过去依次有毗婆尸佛、尸弃佛、
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
迦叶佛等六佛,后释迦牟尼成为第
七佛(合称过去七佛)。释迦有一
弟子名弥勒,他先于佛祖释迦牟尼
而逝,升于兜率天宫为菩萨。释迦
牟尼涅槃500年后,佛教于公元
前后传入我国。中国的佛教徒们热
切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弥勒的降生,
寺庙中供奉仪态庄重的天冠弥勒佛
像。五代时,弥勒佛的形象变成“布
AppreciatION
鉴赏
宋 梁楷 《布袋和尚像卷》(图2)
奉化(今浙江宁波)人,生年不详,
卒年为公元917年。他一天到晚笑
嘻嘻的样子,光秃秃的和尚头,丰
乳下垂,大腹便便,胖得裤带只能
系在肚脐以下。他常以一根木棍挑
着一个布袋,内装随身用具,四处
化缘,人称“布袋和尚”。他见物
就乞,语无伦次,随地寝卧,似癫
似痴。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
布袋和尚临死前,端坐在磐石上说
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世人总不识。”暗示
人们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虽然时
时处处显示给人们看,人们却浑然
未觉。布袋和尚言罢死后,人们这
才恍然大悟,以为他的确是真弥勒
的化身,于是纷纷塑像供奉,他的
布口袋自然与他形影不离。
博物馆里的“布袋和尚”藏品
情况是怎么样的呢?以下从绘画、
唐卡、缂丝、木雕、田黄石雕等几
种表现方式简单介绍:
清罗聘《布袋和尚图轴》(图1)
现藏辽宁省大连市文物商店的
清罗聘《布袋和尚图轴》就是一例。
此画为清代画家罗聘绘制,纸本,
设色。纵77厘米,横43厘米。
画面绘一位布袋和尚身体胖大,神
采奕奕,袒胸露腹,赤足,笑口常
开,手持竹杖,背负蒲葵扇与一大
布袋云游天下。作品上部有罗聘题
跋“须弥非大,芥子非小,一个布
袋装它不了。便便者腹,掇皮皆真,
此中何有?无我无人”,款署“花
之罗聘画并赞”。跋文中提及的“须
弥”“芥子”是从唐代白居易的《白
氏长庆集·三教论衡·问僧》里引
用的:“问:《维摩经·不可思议
品》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
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
入得须弥山乎?”芥为蔬菜,子如
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
小。寓意芥子和须弥山可以互相包
容一样。罗聘(1733~1799),字
遁夫,号两峰、花之寺僧。安徽歙
县人,寓居扬州,曾住于彩衣街弥
陀巷内,自称住处为“朱草诗林”,
是金农入室弟子。一生未做官,好
AppreciatION
鉴赏
明 张宏 《布袋罗汉图轴》(图3)明 陈洪绶 《布袋和尚像轴》(图4)
31厘米,横24.7厘米。此卷绘布
袋和尚半身像,用笔简练粗放,构
图简明而有力,布袋和尚的衣袍以
简笔处理,寥寥几笔,憨态可掬的
神态跃然纸面,笔墨味道十足,墨
色渲染层次丰富、粗犷。布袋和尚
整个构图是三角形有稳定感,而绘
布袋和尚的圆颅硕躯时,用笔工细
流畅的笔法,以工笔绘眉眼唇齿,
可掬的笑容里透露出一股玩世的态
度,虽淡泊而又嘻笑于世,却又显
示出其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一
面,展示出画家梁楷高超的绘画表
现技巧。
梁楷(生卒年不详),南宋著
名画家,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
塘(今浙江杭州)。他于南宋宁宗
时期担任画院待诏,善画山水、佛
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
于蓝。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
拘礼法、特立独行,世人称之“梁
疯子”。其传世的作品《六祖伐竹
AppreciatION
鉴赏
以月牙禅杖担包,其右手掐念珠。
画面左下款署:“张宏”,钤印朱
文印“鹤涧”;左上有明代书法家
王樨登题“手里鏖糟一布囊,山河
世界此中藏。谁知万劫都成幻。却
笑世人因甚忙”,款署“王樨登题”,
钤印“樨”“登”二朱文印。画作
之上有鉴藏宝玺八玺全:“太上皇
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
之宝”等。此幅水墨人物造型极其
生动,以简洁、洗练的线条勾勒人
物面部、手足、布袋,以大写意酣
畅地画出衣服,痛快淋漓,展示了
画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的娴熟水
墨技巧,其画风受到浙派领袖戴进
的影响,尤其是线条的表现力度上。
张宏(1577~?),字君度,
号鹤涧。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善画山水,以沈周为宗,略变其法,
用笔苍劲松逸,墨色湿润,为吴中
学者所尊崇。亦工写意人物,笔法
疏朗,生动传神,所作民间人物生
活习俗图像,颇具个性和鲜活气息。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92岁尚
在。
明陈洪绶《布袋和尚像轴》(图
4)
本幅现藏国立故宫博物院。绢
本,纵65.3厘米,横40厘米。见
于《祕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著录。
浅设色画布袋和尚,右手扶钵,
左手取食物正进食状,结跏趺坐于
地,杖包置地横于其前。画面右下
款,“老莲洪绶”,下钤朱文印“章
侯”。画上部有前人书记:布袋和
尚记。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尙,未详
氏族。自称名契此,形裁腲脮,蹙
额皤腹,出语无定,寝卧随地。常
以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尽贮囊
中。入鄽肆聚落,见物则乞。醯醢
鱼菹,才接入口,分少许囊中。时
号长汀子布袋师也,尝雪中卧,雪
不沾身,人以此奇之。或就人乞,
其货则售。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
天将雨,即着湿草履,途中骤行。
AppreciatION
鉴赏
《布袋和尚》(图6)
2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1599~1652),字章侯,号老莲,
明亡后自号老迟、悔迟、云门僧等。
浙江诸暨人。崇祯间(1628~1644),
以画召入内廷,得观内府所藏,画
技大进。能诗,工书法,尤善绘画。
早年师法蓝瑛,并取法李公麟、赵
孟頫等名家,后自成一体。山水、
人物、花鸟、竹石、草虫涉及题材
广泛。他与明末画坛上另一位人物
画家崔子忠有“南陈北崔”之称。
清吴昌硕《布袋和尚像》(图5)
本幅现藏南京博物院,吴昌硕
于1920年(庚申),时年77岁创作。
纸本, 墨笔。纵124.1厘米,横
45.6厘米。此幅吴昌硕一反布袋和
尚常态“袒胸露腹”固定模式,以
简洁的线条、枯笔焦墨从侧面勾勒
出布袋和尚肩扛禅杖,面带微笑,
赤足行乐的场面。画幅左侧题:
“头光足赤颜色酡,其目不睅其腹
皤。对人笑口常呵呵……吴昌硕时
年七十七。”
吴昌硕(1844~1927),初名
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
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
人。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
并承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
谦等人风格。31岁以后移居苏州,
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
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
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
其篆书个性极强,绘画善花卉,以
设色写意为主,晚年个人风格愈加
突出,终成一代宗师。
AppreciatION
鉴赏
《布袋和尚》(图6)
本幅唐卡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
博物院。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
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
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
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
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大多采
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
画。布袋和尚,大腹便便,喜笑颜
开,左手持念珠,右手持桃子,半
跏趺坐于毯上。因其四周常围着乐
舞嬉戏的孩童,遂有“送子和尚”
之名。上界为萨迦五祖之第五祖八
思巴,及其所修本尊。白绫题记错
贴。黄条记有“右九”。
AppreciatION
鉴赏
《布袋和尚像裱片》(图8)
3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AppreciatION
鉴赏
明晚期《木雕布袋僧》(图9)
清早期《竹根雕布袋僧》(图10)
双股捻线厚重质朴的特点,横向或
斜向平铺,上面再绣各种花纹。人
物的脸部斜向均匀施绣,皱纹的处
理上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技艺。即在
额头、眼角、眼袋、嘴角、脖颈和
肚脐上留出水路,分层施绣,线条
自然舒展。皱纹的边缘加密绣线,
呈现强烈的立体效果。眉毛用发丝
按生长方向自然施绣,再用发丝钉
牢。眼线用一根发丝沿眼线周围绕
一周,眼睛用黑色丝线齐针绣。鼻
子和耳朵部分加密绣线,突出于脸
部。鼻线上再加一根丝线绣出轮廓,
增强逼真效果。袈裟由云龙和无数
块不同花纹的补丁拼缝而成。补丁
部分则先把捻线放捻平铺,上面压
线绣各种锦纹图案和花瓣,补丁之
间用捻金线作边界。龙身用捻金线
盘绣后加钉针固定,上面再用丝线
装饰鳞纹。蒲团用灰、褐双股强捻
丝线纵横绣出方格图案,边缘用双
股捻线平铺绣出穗状效果。材料多
样,技法精工,不愧为明晚期的精
AppreciatION
鉴赏
吴之璠《竹雕布袋僧笔筒》(图11)
明晚期《犀角雕布袋僧》(图12)
坐。此作品采用圆雕技法,刀法细
腻娴熟,自然流畅,人物姿态神情
刻画得淋漓尽致,是木雕中的佳作。
《竹根雕布袋僧》(图10)
清早期,高7.2厘米,底径
10.4厘米。布袋僧以竹根雕成,袒
胸露腹,开怀大笑,盘腿屈膝,席
地而坐,僧衣下露出双足。身左侧
有两个小童子,一个伏在布袋上,
一个正向他的腹部上爬。布袋僧右
手握一圆珠,左手搂住小童子任其
登攀。布袋僧传为五代时人,自称
弥勒转世。后背下侧刻阴文“封锡
禄制”草书款。此作品刻工精妙,
人物形象掌握准确,惟妙惟肖,憨
中现情,拙中见巧。阴刻的衣纹婉
转飘逸,自然流畅。
吴之璠《竹雕布袋僧笔筒》(图
11)
清早期,高17.3厘米,口径9.4
厘米,足径9.2厘米,清宫旧藏。
笔筒呈筒式,镶紫檀木口和底,下
承四垂云足。外壁一面雕布袋僧,
光头赤足,面如满月,双耳垂肩,
笑容可掬,手持佛珠,肩挑布袋。
另一面刻阴文行书六言诗一首及
“吴之璠制”行书款。此器以“薄
地阳文”技法雕成,构图设计打破
了布袋僧敞胸露腹的定式,将其整
AppreciatION
鉴赏
清《“尚均”款田黄石布袋和尚像 》(图13)
线条流畅,刀法精细传神。题诗:
和尚肚皮如瓮,眼儿笑得没缝。布
袋朝暮提携,手中不知轻重。 问
渠袋者何物?一气阴阳妙用。
《犀角雕布袋僧》(图12)
明晚期,高7.9厘米,底径
15.3厘米和10厘米。布袋僧像用
亚洲犀角雕成,满脸笑容,身体矮
胖,着广袖长衣,赤足曲肱,仰首
倚袋而坐,其前后还有四个小童,
有的给他抻衣,有的给他掏耳挠痒。
底凹处填有木片以保护其微薄的边
角。布袋僧传为五代时人,中国信
众认为他是弥勒转世。此作品色如
蒸栗,上深下浅,采用圆雕技法,
人物刻画既憨态可掬,又有仙者的
风貌,惟妙惟肖,趣味十足。
清《“尚均”款田黄石布袋和
尚像》(图13)
清,高5.5厘米。布袋和尚慈
眉善目,笑口大开,着袈裟,袒胸
露腹,斜倚于布袋而卧。其造型应
取自唐明州奉化县契此和尚形象。
像背镌隶书“尚均”二字。此像用
田黄石雕刻而成,刀法简洁明快,
人物神情毕现。
尚均,名周彬,清前期石雕名
家,福建漳州人。擅长制印纽,旁
本文发布于:2023-11-23 18:53: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368002242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布袋和尚”与“弥勒佛”及博物馆藏品中的面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布袋和尚”与“弥勒佛”及博物馆藏品中的面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