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论《西游记》的隐含读者
作者:黄来明
来源:《学理论·学术版》2008年第12期
摘要:浪漫主义杰作《西游记》是吴承恩创作的经典神魔小说,但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和理
论家基于《西游记》为历代儿童所喜爱的事实,力主《西游记》为童话作品(或准童话作
品),或认为《西游记》具有童话特质和童话价值。本文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从作家的创作
动机和童年经验着手,结合《西游记》的具体内涵,从童话学视角探讨和论证《西游记》的隐
含读者中必然包含着儿童。
关键词:《西游记》;吴承恩;接受美学;儿童;童话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8)24—52—03
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后,在读者接受之前,便已隐含着读者。所谓
“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本文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
者。这种预想读者有时是自觉的,有时也可能是不自觉的。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家的童年经
验、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和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会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
在明代中叶以后出现的浪漫主义杰作《西游记》中,吴承恩创造性地设置了孙悟空大闹天
宫、唐僧神奇出世、西天取经等情节,在一个历史传说的骨架上,随意配置自己想象中的奇闻
险事作为血肉充盈其间。《西游记》用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出唐僧师徒四人和众多神魔之
间的矛盾斗争。本文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童年经验着手,结合《西游
记》的具体内涵,从童话学视角探讨和论证《西游记》的隐含读者中必然包含着儿童。
一、作者的创作动机
作者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动机可从他所作《禹鼎志序》中看到:
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是,每偷市野言稗史,惧为父师诃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
好益甚,闻益奇。迨于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
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懒未暇也。转懒转忘,胸中之贮者消尽。独此十数事,磊
块尚存。日与懒战,幸而胜焉,于是吾书始成。因窃自笑,斯盖怪求矣,非余求怪也。彼老洪
竭泽而渔,积为工课,亦溪取奇情哉?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
本文发布于:2023-11-23 18:36: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357692242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西游记》的隐含读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西游记》的隐含读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