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印度古典美术【95】
亚洲美术
印度美术
公元前6世纪佛陀的诞生给印度思想界带来了巨大变化。不过在
美术史上的重大影响还在于佛陀逝世200年以后的孔雀王朝(Ma
urya Dynasty)。该王朝建立于公元前4世纪,其第三
代英主阿育王(Asoka)是一位虔诚的佛教拥戴者,又是最初统
一广阔的印度次大陆的君主。阿育王在国内各地建造了佛教构筑,存
留至今的遗物中,特别值得介绍的是阿育王石柱。目前印度还留下了
这种石柱14座左右,保存比较完整的仅仅一座。这种石柱分打磨得
很漂亮的柱头和柱身两部分。柱头刻着钓钟状的莲瓣。莲瓣之上制作
了象、母牛、狮子及马等动物圆雕。这些动物圆雕高约1.5米至2米,
创作得十分真实生动并富于厚重的迫力。
《阿育王石柱》
此外,作为孔雀王朝美术必须提及的是圆雕石刻神像。帕特拉博
物馆藏的药叉女神像及加尔各答博物馆藏的药叉神像作为婆罗门教的
《持拂药叉女》
《孔雀王朝石雕》
公元前184年孔雀王朝结束,代之以巽加王朝(巽伽王朝 Su
nga Dynasty)。从巽伽王朝的遗品中,如桑奇和巴尔胡
特佛塔(帕尔芙特多波),(Stupa佛塔)雕刻里可以看到印度
传统手法得以发挥。多波乃收纳佛陀遗骨、遗发、遗齿的建筑物。当
时的印度主要以砖石将多波构筑成向下的半圆球形式,在其周围修筑
栏J及石门,再在石造栏J及石门上创作浮雕,这成为当时流行的风尚。
这些浮雕的主要内容为佛传故事及本生故事,在装饰多波的同时对参
拜者给予形象的视觉影响。这些佛传故事及本生故事浮雕中,对佛陀
形象常常用塔、莲花、法轮、菩提树、金刚宝座等等形象来进行象征
性的描写。佛塔以及栏J、石门的构筑及浮雕以帕尔芙特(Bharh
ut)和桑奇(Sanchi)多波群为其精华。
《巽伽贵族》
《持栏夜叉》
《巴户特浮屠》
《桑奇大塔》
《桑奇佛塔北门背面第一横梁》
《桑奇塔门支撑的女药叉》
来自民间信仰的守护神药叉(Yaksa)和药叉女(Yaks
i)在桑奇@多波门栏雕刻中不乏极为优秀的作品。桑奇第一@多波
东门柱与第三横梁连结处的三角形空间被艺术家巧妙利用,雕刻了姿
态极为优美的树下药叉女像。女神右臂挽着芒果树干,左手握着上面
的枝条,全身以60度左右倾斜,屈依着腰肢,表现出一种自由的轻
松的节奏感。除头巾、腰带、臂环,腿环等装饰外,裸露全身,充分
地表现了女性的丰满和作为生产与赐予的象征形象的无穷生命力。
0年左右兴起的贵霜王朝(Kushan Dynasty)统治了
自印度西北部直至印度中部的广大领土,这一王朝时期犍陀罗地区的
美术活动被称为有名的犍陀罗美术(Gandhara art)。
王朝的历代君主摄取佛教思想和西方文化,并使之同化,发展着一种
东西文化合璧的美术,随着佛教美术的繁荣,开拓了一个佛像雕刻的
新时期。根据佛典叙述的佛陀容貌有顶上突起,眉间白毫,长坠耳垂
《犍陀罗佛像》
《犍陀罗佛像》
《犍陀罗佛像》
《犍陀罗佛像》
《犍陀罗佛像》
《犍陀罗佛传浮雕》
《贵霜人石像》
在佛坐像里仍有出土于玛尔丹的佛坐像和出土于锡库里的苦行释
迦像。前者取莲花座势,僧衣偏袒右肩,颜面造型尚有犍陀罗造像的
典型特征。后者取莲花座,僧衣挽于双肘部,上半身几乎全部裸露,
犍陀罗《释迦牟尼坐像》
犍陀罗《弥勒佛坐像》
大体和犍陀罗同一时期,中印度德里附近的玛妥罗(Mathu
ra)在犍陀罗的影响下佛教美术得以发展。自古以来这里是东西交
通的要冲,佛教、耆那教、婆罗门教都比较盛行,寺庙和塔堂建造也
罗美术以颇有气势和量感的雕刻为其主流。玛妥罗佛教雕刻亦如犍陀
罗美术,潜藏着西方的造形样式,同时,帕尔芙特及桑奇等的印度式
手法也得到强调。佛陀的容貌渐次成为印度人的面孔,裹被身体的法
衣体现了适应当地酷暑气候的薄软质地,在手掌脚掌上描绘的法轮、
光背连弧文的设计等完全反映着独自的解释。褐色砂岩的玛妥罗雕刻
样式直至公元5世纪仍流传于印度境内各地。在卡特拉出土的2世纪,
是玛妥罗佛像雕刻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佛陀在狮子座上结跏跌坐,右
手做施无畏印,左手置膝上,头上有二飞天和菩提树。从头顶经两肩
至两膝可连结成安定的三角形,颜面、躯体、腕、脚等都洋溢着生动
的力量感,与犍陀罗佛像雕刻的沉静、内省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
公元2世纪南印度在据有德干高原的安多罗王朝(AhdA ha
唐时代美术创作以很大影响。笈多时代的建筑虽说规模一般较小,可
是后世的建筑发展样式几乎都被展示出来了。雕刻方面,渐渐摆脱了
佛教、耆那教、印度教等的宗教框架,确立了一种致力于生命的完善
的难以超越的样式,以肉感的形体完成精神状貌的塑造,成为真正的
印度古典美的规范。笈多美术作为古典主义的范本,不仅对中世纪印
的佛立像可称为笈多美术首屈一指的名作。雕像通肩裹复衣衾,襞纹
就像水波似的从右肩以凹形向左下方扩展,好像以流水的节奏协调着
禅定者的呼吸,使整体造形的和谐优美得以强化。佛陀眼视鼻尖作瞑
想状表情,颜面显示出一种内省的坚强意志。在头的背后以莲花蕊部
为光背中心,环以花列纹、唐草纹、华蔓纹、连珠纹、连弧纹等精妙
阿黑恰德拉出土的《帕尔瓦蒂头像》
石窟壁画是印度美术不可缺少的部分,阿育王时代开创的这种石
窟寺院,到笈多时代特别发达。阿旃陀(Ajanta)石窟寺院的
壁画群显示着笈多绘画的绚烂色彩,可称为印度绘画史上的顶峰。阿
旃陀共有30个石窟,其中只有一部分留存着壁画或装饰。早期的石
印度早期美术介绍,详见本公众号其他文章:
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印度早期文明【94】
本文发布于:2023-11-23 18:31: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355092242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