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蒲团》竟然是李渔写的!这位金华籍大师背后的故事好传奇

更新时间:2023-11-23 18:08:07 阅读: 评论:0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电商行业数据分析

《肉蒲团》竟然是李渔写的!这位金华籍大师背后的故事好传奇
2023年11月23日发(作者:中班教案)

《⾁蒲团》竟然是李渔写的!这位⾦华籍⼤师背后的故事好传奇

李渔(1611—1680),浙江兰溪夏李村⼈。明末清初⽂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

李渔,是那个写《闲情偶寄》的⼈,也是那个写《⾁蒲团》的⼈。他是⼀个天才,⼀⽣怀揣⼀颗少年⼼,是⼀个懂⽣

活、极富⽣活情趣的⽣活家。如果⽣活在今天,李渔⽆疑会是⼀个万千少⼥迷恋的男⼈——他写剧本拍戏,有⾃⼰的企

业、店⾯,是成功的出版商、微博⼤V、朋友圈⽹红,风流倜傥、离经叛道⽽⼜勇⽓⼗⾜,他还是选美导师、美丽乡村

规划设计师。他的⼀⽣扣门随马,全国九州历其六七,红遍⼤江南北,待晚年旧业尽抛尘世⾥,全家移⼊画图中,长

眠西湖之畔。

李渔⼀⽣著述丰富,著有《闲情偶寄》《笠翁⼗种曲》(含《风筝误》)《⽆声戏》(⼜名《连城璧》)《⼗⼆楼》

《笠翁⼀家⾔》《笠翁对韵》等500多万字,还批阅《三国志》,改定《⾦瓶梅》,倡编《芥⼦园画谱》等,是中国⽂

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位艺术天才。

李渔懂⽣活,林语堂先⽣对他极为推崇。李渔对美⾷颇有研究和创意,是⼤闸蟹的重度上瘾者。传说⼤闸蟹上市期间,

他家⼤缸总是装满了螃蟹,每天都要抓出来吃,家⾥还有专门为他做蟹、剥蟹的蟹奴。⽽⼤闸蟹刚退市,李渔就开始

准备下⼀季的买蟹钱,他把这笔钱称为买命钱

李渔有才情,爱⼥⼈,懂⼥⼈,会⽣活。读懂李渔,便读懂了⽣活。

1

⽣不逢时少年才 ⽽⽴之年悟新奇

夏李村距兰溪县城约25公⾥,其迁始祖李颂在宋理宗时由浙江寿昌迁⾄此地。相传,明万历三⼗九年(1611),李渔

母亲怀胎11个⽉,肚⼦痛了三天三夜,还是没有分娩。农历⼋⽉初七,有个⽩发长⽼路过此地,说产妇肚⼦⾥的胎⼉

星宿下凡,为仙之侣,天之徒,此地屋宇阴暗,地盘太轻,载不住星宿,故⽽难产。经长⽼建议,⼤家把产妇抬

到李⽒祠堂,果然得以顺产。初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李渔是中年以后改的名字。

李渔⾃幼聪颖,襁褓识字,四书五经过⽬不忘,总⾓之年便能赋诗作⽂,下笔千⾔。他每年在⾃家后院的梧桐树上刻诗

⼀⾸,以警戒⾃⼰不要虚度年华。15岁时在梧桐树上刻诗⽈:⼩时种梧桐,桐本细如艾。针尖刻⼩诗,字瘦⽪不坏。

刹那三五年,桐⼤字亦⼤。桐字已如许,⼈长亦奚怪。好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

痕,⽽为悠忽戒。

为谋取功名,李渔发奋苦读。功夫不负有⼼⼈,崇祯⼋年(1635),李渔赴⾦华参加童⼦试,深得考官许⾘赏识,⼀举

成为名噪⼀时的五经童⼦。⾸战告捷,使李渔尝到了读书成名的甜头,他信⼼更⾜,读书也更加刻苦。崇祯⼗⼆年

1639),李渔信⼼满满地赴杭州参加乡试,不料名落孙⼭。科场失利,他满腹牢骚,在给同试落榜友⼈的信中写

道:才亦犹⼈命不遭,词场还我旧时豪。携琴野外投知⼰,⾛马街前让俊髦。酒少更宜赊痛饮,愤多姑缓读《离

骚》。姓名千古刘蕡在,⽐拟登科似觉⾼。次年元⽇⼜作《凤凰台上忆吹箫》,叹⾃⼰三⼗未⽴,功名不就,⼀事未

成,愧对先祖,恨⾃⼰⽣不逢时。

⾦华府同知瞿萱儒送给李渔⼀只⼩⽼虎。他⽤笼⼦装着⼩⽼虎从⾦华徒步回兰溪,沿途受到路⼈围堵,每过⼀村,村民

便纷纷前来⼀睹⽼虎真容,四⼗五公⾥路竟⾛了三天三夜。到家后,看稀奇的更是络绎不绝,百⾥之外都有⼈来,甚⾄

从不出门的妇⼥们都蜂拥⽽⾄。意外⾛红之盛况,给了李渔很⼤启发,凡物须有新奇,新奇必能引爆⼈⽓、占先市场,

于是挥笔写下《活虎⾏》:!⼀虎之微,只以但见其死,未见其⽣,遂致倾动⼀国,宝若凤麟。使⼈⽽虎者,炳蔚其

⽂,震作其声,⽽⼜不为⼈所习见之事,则⼀鸣惊⼈,使天下贵贱⽼幼,以及妇⼈⼥⼦,咸以得见为幸,其得志称快,

⼜当何如!

此事的启悟整整影响了他⼀⽣,此后,李渔努⼒在⽣活中发现前⼈未见之事,在作品中摹写未尽之情,描画不全之

,决意求新,不依傍他⼈,不重复⾃⼰,不效美妇⼀颦,不拾名流⼀唾,称⾃⼰的作品是新⽿⽬之书,独⼀⽆⼆。

2

乱世狂奴隐乡野 ⼭中宰相寄才情

乱世狂奴隐乡野 ⼭中宰相寄才情

崇祯⼗五年(1642),明王朝举⾏最后⼀次乡试,李渔再赴杭州应试,由于局势动荡,途中闻警⽽归。不久清廷铁骑横

扫江南,明王朝风⾬飘摇。国难当头,求取功名之路化为泡影,李渔⼼灰意冷,惆怅不已。

不久,受新任婺州司马许檄彩之盛请,李渔做了幕客。后⼜结识新任知府朱梅溪,两⼈志趣相投,来往密切。⼀次,朱

梅溪盛邀李渔去城东南隅的⼋咏楼赏景,并要他为此楼题联,以弥补该楼有诗⽆联的缺憾。⼋咏楼是历代⽂⼈墨客吟咏

之盛地,南宋李清照登临后写下千古风流⼋咏楼,江⼭留与后⼈愁。⽔通南国三千⾥,⽓压江城⼗四州之名句,后⼈

不敢轻易吟诗撰联。李渔偏信莫道班门难弄斧,正是雷门堪击⿎,当即写下沈郎去后难为句,婺⼥当头莫摘星⼀联,

令⼈拍案叫绝。朱梅溪命⼈制匾后悬于楼柱上,后遭毁。

清顺治三年(16468⽉,清军攻占⾦华,婺城攻陷西南⾓,三⽇⼈头如⾬落。清廷颁布了剃发令,所到之处,留头

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李渔对这⼀伤害民族⾃尊⼼的暴⾏表⽰强烈不满,剃了头后⾃称为狂奴,并奋笔写道:髡尽狂

奴发,来耕墓上⽥。屋留兵燹后,⾝活战场边。⼏处烽烟熄,谁家⾻⾁全?借⼈聊慰⼰,且过太平年。李渔⾃喻为

中宰相,归隐夏李,志存乡野,在伊⼭脚下构筑起⼼中的世外桃源理想国。其于伊⼭之下,置地营建伊园。园内建

打果轩”“燕⼜堂”“来泉灶”“停舸等,⾃称与西湖相⽐,只少楼船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从龙门溪筑坝引⽔,绕

过伊园,环村⼀周,俨然成为护城河,将尘世纷扰隔之于外。李渔在此隐居三年,课农赋诗,著有《伊园⼗宜》《伊

园⼗便》,乃乡村宜居之写照,对照当下振兴乡村具有借鉴意义。

同时,李渔担任了夏李祠堂总理⼀职。上任后,他对全村⽥畈、⼭地的⽔利设施进⾏全⾯规划、设计,并现场督⼯,

不辞⾟劳,甚⾄不喝祠中⼀杯⽔。三年⾥,以他为⾸,共改建或新建⽯坪坝等四处堰坝,把村庄周围的两条河渠全部

打通,⼜新开凿了伊坑等三条堰坑沟渠共计6华⾥,不但使上千亩易旱的黄⼟丘陵地形成⾃流灌溉,⼤⼤改善了农⽥⽔

利,⽽且也解决了村民饮⽤⽔问题,使得村民⾄今受益。其中⽯坪坝坝长9.7⽶,宽1.6⽶,⾼3⽶,⽤红条⽯砌筑⽽

成,设计精制⽽巧妙:逢旱时,流⽔全部从左渠绕伊⼭⽽过,滋润着⼤⽚⼤⽚的农⽥;逢⾬季,多余的⽔会从弧形溢⽔

⼝奔泻⽽出,⾃⾼⽽下的跌落⽔幕势如瀑布,声如雷鸣,成⼀⼤景观。此坝还设有排砂孔,以解决坝内积淤之难题,

是⾄今保留较为完整的古代⽔利⼯程,被誉为⼩都江堰

李渔还在游诸线上筹资倡建过路凉亭,⽅便于⾏⼈过客休憩。在取亭名时,捐资⼈李富贵欲以富贵命名,李渔机智应

对,取名且停亭,并撰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清静且停停,成为天下凉亭名联,由此被后⼈

列为全国⼗⼤名凉亭之⼀。李渔还经常在凉亭⾥摆摊赠茶,以获取路⼈故事及社会新闻,积累创作素材与灵感。

3

萍寄武林卖词赋 ⼗年板凳誉满城

清顺治七年(1650),李渔卖了伊园,移居杭州。杭州虽有天堂之誉,但李渔初来乍到,⼈地⽣疏,尽管有朋友接济,

但仍举步维艰,穷途欲哭。然⽽,李渔没有⽓馁,相信偌⼤的杭城,定有他的谋⽣之道。⼀段时期,杭城⼤街⼩巷、戏

馆书铺都留下了他的⾜迹和⾝影,他在不断勘察中发现,这座繁华都市⾥,从豪绅⼠⼤夫到⼀般市民,对戏剧、⼩说都

有浓厚的兴趣,⽽⾃⼰正好有这⽅⾯的专长,卖赋以糊其⼝,⼀⽅⾯可以解决⼀家⼈⽣计,另外⼀⽅⾯还可使⾃⼰在

杭城⽴住脚跟。主意⼀定,他毅然选择了⼀条前⼈从未⾛过的、被时⼈视为贱业卖⽂之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

卖赋糊⼝的专业作家。

他以旺盛的创作⼒,10年间连续写出了《怜⾹伴》《风筝误》《意中缘》《⽟搔头》等6部传奇及《⽆声戏》《⼗⼆

楼》两部⽩话短篇⼩说集,名动杭城。他的⼩说重在劝善惩恶,同情贫穷的下层⼈物,歌颂男⼥青年恋爱婚姻⾃主,谴

责⽗母之命、媒妁之⾔,批判假道学,具有⼀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他还⾃称是曲中之⽼奴”“歌中之黠婢,将戏曲创作

视平⽣最⼤癖嗜。他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联系观众和舞台效果,重视研

究戏曲的演习⼯作。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的发展和创新。独树⼀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

当时词坛上⼀举成名,北⾥南曲之中,⽆不知李⼗郎者。由于他的作品通俗易懂,贴近市民⽣活,寓教于乐,遍⾏于

坊间,很是畅销,被称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不少作品还被翻译后流⼊⽇本及欧洲国家。

戏剧创作中,李渔⼗分重视宾⽩创作和运⽤,扭转了之前重、重填词轻宾⽩的风⽓,加强了舞台演出效果。他

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个重视宾⽩的剧作家,也是宾⽩创作成就最⾼的剧作家。他主张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传奇不⽐

⽂章,⽂章做与读书⼈看,故不怪其深,戏⽂做与读书⼈与不读书⼈看,⼜与不读书之妇⼥⼩⼉同看,故贵浅不贵

。《⼗种曲》的题材全是才⼦佳⼈的爱情故事,⽽且喜剧⾊彩⼗分浓郁,这是李渔传奇最突出的地⽅。他说:传奇

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

佛,度⼈秃笔始堪投。李渔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个、也是惟⼀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被后⼈推为世界喜剧⼤师

10年间,他的作品以惊⼈的速度向各地流传,杭州、苏州、南京等地的⼀些不法书商千⽅百计私刻翻印牟取暴利,在缺

少交通⼯具的当时,数⽇之内,三千⾥外的地⽅也能见到笠翁新作。有的就⼲脆拿⼀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作品,挂

湖上笠翁之名发⾏,蒙骗读者。不法书商不择⼿段牟取暴利的⾏径,不仅侵犯了他的著作权,还极⼤地影响到他的

声誉和经济收⼊。

为捍卫著作权,李渔勇敢地站出来与之进⾏不懈⽃争。他⼀边请求官府为他主持公道,传札布告;⼀边与⼥婿沈因伯四

处奔⾛,上门交涉。可以说,李渔是中国最早具有版权意识并捍卫⾃⼰著作权的作家。然⽽,由于当时没有形成对知识

产权的法律保护,盗版现象仍防不胜防,屡屡发⽣,使李渔忙于交涉,兴叹不已。⽽⾦陵(今南京)盗版尤为猖厥,为

了便于交涉,李渔索性在1662年左右离开了杭州,举家迁往⾦陵。

4

⽩发红颜怜⾹伴 芥⼦名传四百年

寓居⾦陵后,李渔为防⽌别⼈私⾃翻刻其著作,设⽴芥⼦园书肆,集创作、编辑、出版、销售于⼀体的⽂化产业链由此

构成。书肆除了印⾏⾃⼰作品外,还编辑出版了长篇⼩说《三国志演义》《⽔浒全传》《西游记》《⾦瓶梅》等,还有

杂著《古今史略》《尺牍初征》《资治新书》《千古奇闻》等⼀⼤批读者想看⽽买不到的书。后来,由他倡编并作序、

⼥婿沈因伯搜集整理的《芥⼦园画传》也在此印⾏,在中国美术界影响颇⼴,被誉为中国画临摹范本。由于他印⾏的出

版物⼯精价廉,重信誉,加之⼴告意识强,多年来市场销路好,受到⼈们的欢迎。作为出版商,李渔灵活的经营策略与

经营理念使他能牢牢把握住商机,左右开⼸,把芥⼦园书肆经营得红红⽕⽕。后来李渔迁回杭州,芥⼦园屡换主⼈,但

⼀直保持李渔诚信、新奇的经营理念,成为清代著名的百年⽼店之⼀。

李渔⼀直有个创办家班的愿望,⼀次天赐红颜的良机让他圆了这个梦。康熙五年(1666),李渔应朋友之邀,前往陕

西、⽢肃游历,先后在临汾、兰州得到颇具艺术天赋的乔、王⼆姬。⼆姬加上其他诸姬,⼀个初具规模的李⽒家班就组

建起来了。李渔⾃任家班的教习和导演,上演⾃⼰创作和改编的剧本。他以芥⼦园为根据地,带领家班四处游历、演

剧,全国九州,历其六七。由于有乔、王⼆姬这样出⾊的演员和李渔这样的好编剧、好导演,李⽒家班红遍⼤江南

北,影响波及⼤半个中国。李渔每到⼀处,都以戏会友,备受戏曲名流们的欢迎。⾦陵芥⼦园、苏州百花巷,都曾是当

时戏曲名流交流艺术的场所。每逢年节⽣⾠喜⽇,赏花玩⽉之时,或宾朋兴会之际,必在园中演剧为乐。

乔、王⼆姬的舞态歌容超群脱俗,最能体贴⽂⼼,只需李渔略加指点,便能⼼领神会,触类旁通,创造性地表演剧本内

容,常常是朝脱稿,暮登场,效率很⾼。所以家班创办不多久,便红遍了⼤半个中国。李渔⾮常重情,予,情⼠也

他认为男⼥相交,全在⼀个。乔、王⼆姬原本是秦、晋民⼥,跟随李渔后,经调教便很快脱颖⽽出,成为⼀代艺

术天才。她们不仅聪敏颖悟,演技卓绝,扮⽣演旦,珠联璧合,令李渔叹为旷代奇观。她们跟随李渔常年在外巡回演

出,朝⼣相处,早已忘记了年龄上的差距,将友情、艺情、爱情融合在⼀起。

有家班作为实验剧团,李渔在戏曲创作、导演、演出等实践活动中如鱼得⽔。家班不仅成为李渔谋⽣⼿段之⼀,⽽且在

普及戏曲⽂化,推动昆曲发展上起了很⼤的促进作⽤。可就在李⽒家班声誉鹊起、蜚声海内的时候,⼀场变故发⽣了,

康熙⼗⼆年(1673),年⽅19岁的家班台柱乔姬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祸不单⾏,第⼆年,家班的另⼀台柱,也是

19岁的王姬⼜因病撒⼿西归。李渔⽼泪纵横,悲恸欲绝,写下了《断肠诗⼆⼗⾸哭亡姬乔⽒》《后断肠诗⼗⾸》等诗作

哭悼乔、王⼆姬,挥泪为⼆⼈写了⼀篇《乔复⽣王再来⼆姬合传》,希望⼆姬能复⽣、再来,情深绵绵,催⼈泪下。李

渔之悲痛,不仅因为⼆姬在家班⾥是不可或缺的主⾓,更因为她们在⽣活上是年过六旬的他形影不离的伴侣,在艺术上

是最能领悟李渔⽂⼼并可促膝交流、切磋的红颜知⼰。乔、王⼆姬的早逝对李渔的戏曲活动事业⽆疑是致命的打击,家

班从此⼀蹶不振,渐次⽡解。

习》两部抽出来,独⽴印成⼀书,名《李笠翁曲话》。其中从创作、导演、表演、教习,直到语⾔、⾳乐、服装,都⼀

⼀作了论述,是李渔在汲取前⼈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的艺术实践经验,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进⾏了全⾯的总

结,从⽽形成了⼀个内容丰富、⾃成体系、具有民族特⾊的戏剧理论体系,它⽐法国著名⽂学家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体系

100年。可以说,它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集⼤成著作,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座⾥程碑,其中关于导演的论述,更

⽐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早两个世纪,是世界上最早的导演学。

《闲情偶寄》的后六部主要谈娱乐养⽣之道和美化⽣活,内容丰富,切合实⽤,同时也为我们全景式地提供了⼗七世纪

中国⼈⽇常⽣活和世俗风情的图像:从亭台楼阁、池沼门窗的布局,界壁的分隔,到花草⾍鱼,⿍铛⽟⽯的摆设;从妇

⼥的妆阁、修容、⾸饰、脂粉点染到穷⼈与富⼈的颐养之⽅,等等,⽆不涉猎,表现了作者⼴泛的艺术领悟⼒和⽆限的

⽣活情趣。这六部的写法,和⼀般⽣活知识读物不同,往往结合抒情和说理。他希望⼈们读了他的书对美化⽣活有新的

认识,能让⽣活更加丰富多彩。他还希望通过草⽊⾍鱼、摄⽣养性知识的论述,旁引曲譬,有助于规正风俗,警惕⼈

⼼。

晚年的李渔思乡情切。60岁时,他有⼀次经富春江逆流⽽上,回到兰溪故⾥。在经过桐庐县严⼦陵钓台时李渔写下《过

⼦陵钓台》:过严陵。钓台咫尺难登。为⾈师,计程遥发,不容先辈留⾏。仰⾼⼭,形容⾃愧;俯流⽔,⾯⽬堪憎。

同执纶竿,共披蓑笠,君名何重我何轻!不⾃量,将⾝⾼⽐,才识敬先⽣。相去远:君辞厚禄,我钓虚名。在内⼼对

⾃⼰朝扣富⼉门,暮随肥马尘打秋风⽣涯好好地反省了⼀番,有奈何天的叹息,有怜⾹伴的悲悯,也有意中

的满⾜。

回到兰溪故⾥,物是⼈⾮,李渔感慨万千,写下了《⼆⼗年不返故乡重归志感》:不到故乡久,归来乔⽊删。故⼈多

⽩冢,后辈也苍颜。俗以贫归朴,农由荒得闲。喜听惟涧⽔,仍是旧潺湲。当时的兰溪县令赵滚⼗分敬重李渔的德与

才,闻讯后,送去才名震世牌匾,悬挂于夏李村李⽒宗祠,给予乡贤最⾼荣誉。

为便于⼉⼦回原籍应试,康熙⼗六年(1677),李渔迁回杭州。靠当地官员资助买下了吴⼭东北麓张侍卫的旧宅,开始

营建层园。由于搬家的劳累,⼀次失⾜从楼梯上滚下,伤了筋⾻,从此李渔贫病交加,甚⾄正在修订的《笠翁⼀家

⾔》也难以继续了。他为此向京师⽼友写了⼀封公开信《上都门故⼈述旧状书》,要求援助,其所述景况,所兴感慨,

⽆不让⼈痛⼼怜悯。许是这封公开信起了作⽤,李渔在朋友、官员们的资助下,次年层园修成。此园缘⼭⽽筑,坐卧之

间都可饱赏湖⼭美景。繁冗驱⼈,旧业尽抛尘市⾥;湖⼭招我,全家移⼊画图中。李渔贫中寻乐,准备安享晚年了。

可好景不长,由于长期奔波疲累,李渔再次病倒。康熙⼗九年(1680)农历正⽉⼗三,在⼀个⼤雪纷飞的凌晨,这位奋

⽃⼀⽣、⽴志创新的⽼⼈与世长辞。李渔被安葬在杭州⽅家峪九曜⼭上,钱塘县令梁允植为他题碣:湖上笠翁之墓

草莓花-关于家的优美句子

《肉蒲团》竟然是李渔写的!这位金华籍大师背后的故事好传奇

本文发布于:2023-11-23 18:08: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340872242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肉蒲团》竟然是李渔写的!这位金华籍大师背后的故事好传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肉蒲团》竟然是李渔写的!这位金华籍大师背后的故事好传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