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化遗产莫⾼窟的故事
2019年10⽉17⽇,我来到了敦煌莫⾼窟。
对于莫⾼窟这个佛教⽂化艺术宝窟,我向往已久,今天可以亲眼
见识了。
从远处看莫⾼窟所在的⼭,没有想像中那么⾼⼤,⼭前的⼀条河
已经⼲涸。
莫⾼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廊西端的敦煌。
1961年,莫⾼窟被中华⼈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批全国重点
⽂物保护单位之⼀。1987年,莫⾼窟被列为世界⽂化遗产。
莫⾼窟始建于⼗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六国、北朝、隋、唐、
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
画4.5万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内容最丰
富的佛教艺术宝地。
莫⾼窟景区内的塔林。
莫⾼窟的形成,起源于公元366年。有⼀天,⼀位法名叫乐尊的
僧⼈云游到敦煌。他看到鸣沙⼭上⾦光万道,好象有千万个佛在⾦光
中出现,乐尊和尚⼼想:“这⾥肯定是圣地!”于是,就请⼈在崖壁上
开凿了第⼀个佛窟。
乐尊和尚成了莫⾼窟的创始⼈被后⼈顶礼膜拜。
此后法良禅师等⼜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窟”,意为“沙漠
的⾼处”。后世因“漠”与“莫”通⽤,便改称为“莫⾼窟”。
莫⾼窟的兴建,始建于⼗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六国、北朝、
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前后长达1000多年。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
们的⽀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
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
活动未受太⼤影响。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
建极少。
元代以后敦煌停⽌开窟,逐渐冷落荒废。
乾隆⼆⼗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
⾼窟开始被⼈们注意。
当时佛教兴盛,王公贵族们把建窑当作最⼤的修⾏。
莫⾼窟在历史的岁⽉中不断扩⼤。
窟内的神像雕塑栩栩如⽣。
莫⾼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体的综合性艺术。
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
七佛窟、⼤像窟等。
⽯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川景物,亭台楼阁
等建筑画、⼭⽔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民进⾏⽣产
的各种场⾯等等。
壁画的⾊彩鲜亮,据说画壁画的颜料从外国经丝绸之路运来的,
价格昂贵,但千年不褪⾊。
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
古代艺术之长。
王圆箓,湖北⿇城⼈,约1850年出⽣,卒于1931年。农民,略识
⽂字,年少时因灾荒逃难⾄西北肃州⼀带(今⽢肃省酒泉市)。清光绪
初年,王圆箓⼊伍当了⼀名兵勇,退伍后,他在当地出家成了名道
敦煌莫⾼窟当时⼀⽚残破,⽆⼈看管,洞窟⼤多倒塌,被风沙掩
埋,⼀⽚破败景象。经济萧条,地域荒凉,⼈们⽣活困难。莫⾼窟⾹
客稀少,只有⼏个僧⼈活动,这些僧⼈并⽆看管洞窟的意识。
看到神圣宝窟⽆⼈管护,受到严重的⾃然和⼈为的破坏,⼀种强
烈的使命感,使王道⼠⾃觉⾃愿担当起了“守护神”的重任。他四处奔
波,苦⼝劝募,省吃俭⽤,集攒钱财,⽤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仅第
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
王道⼠在清理出了第16窟后,雇敦煌贫⼠杨果为⽂案。光绪⼆⼗
六年(1900)初夏,杨果坐在第16窟甬道内,返⾝于北壁磕烟锅头,
发觉有空洞回⾳,怀疑有秘室,就将此事告诉王圆禄。于是夜深⼈静
时,⼆⼈悄悄来到壁画前,把墙壁扒开。
藏经洞是莫⾼窟17窟的俗称。此窟原为唐宣宗⼤中五年(851
年)时开造,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
约在11世纪,西夏统治敦煌时期,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
⾼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于是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
卷、⽂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然后外筑补壁,并
绘壁画掩⼈⽿⽬。后因僧徒也逃战争之难未归,洞窟颓废,年久⽇
深,洞窟甬道被风沙淤塞,竟因此幽闭近900年。
当时的藏经洞,经卷⼀层⼀层地堆在那⾥,密密⿇⿇,散乱⽆
章。经卷堆积的⾼度约有10英尺,后来测算的结果,总计约近500⽴
⽅英尺。藏经洞的⾯积⼤约有9平⽅英尺,藏经洞被⼏乎全部堆满。
在藏经洞中的四万多件宝贝中,所藏经书以佛教典籍最多,还有
他马上把发现藏经洞的消息书⾯报告敦煌的县府官员,还把藏经
洞的资料送了⼀些给官员看。可惜,这些东西都好⽐泥⽜⼊海,渺⽆
⾳讯。
王道⼠实在没办法,只好⽃着胆⼦给清朝皇帝写封信,报告藏经
洞的情况。可惜的是,他等了⼀年⼜⼀年,⽆任何消息。
1907年,英国⼈斯坦因来到了敦煌。他对藏经洞的宝贝表⽰了极
⼤的兴趣。但王道⼠把藏经洞锁好了,他⽆法看到。
斯坦因知道王道⼠很崇拜唐⽞奘,他就通过宗教精神的交流将王
道⼠俘虏了。斯坦因说:“我⽤我那很有限的中国话向王道⼠述说我⾃
⼰之崇奉唐⽞奘,以及我如何循着他的⾜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漠,
以⾄于此的经过,他显然是为我所感动了。”
这次,斯坦因拿出200两⽩银,让.守护莫⾼窟的王道⼠帮助打开
了藏经洞,连续盗宝七个晚上,共运⾛了24箱敦煌写本经卷,近万
卷。5⼤箱绢画和丝织品,约500幅。斯坦因雇了40多头骆驼才运⾛。
在⼤型情景剧《⼜见敦煌》中,再现了这段历史。⼈民群众在谴
责贱卖国宝的王道⼠。王道⼠痛苦地为⾃⼰辩解。
运输国宝的挑夫们把⾃⼰涂成红⾊,让“⽼天爷”看不见⾃⼰,让
⾃⼰免遭天谴。
挑夫们仰天长叹,为国宝流失国外⽽悲哀!
即将运往国外的箱⼦⾥的国宝⽂物也在为⾃⼰的命运悲泣!
在晚清政府腐败⽆能、西⽅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英
国⼈斯坦因先后三次到莫⾼窟,成功骗取藏经洞⽂物⼀万多件⽂物
后,法国⼈伯希和、⽇本⼈橘瑞超、俄国⼈鄂登堡等西⽅探险家接踵
⽽⾄敦煌,以不公正的⼿段,从王道⼠⼿中骗取⼤量藏经洞⽂物,致
使藏经洞⽂物惨遭劫掠,绝⼤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
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
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窟藏经洞发现古代写
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书,后来⼤都⼊藏法国国
⽴图书馆。
当时的莫⾼窟,可见外国⼈⾝影。
法国⼈佰希和1907在莫⾼窟拍摄的照⽚。
直到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藏经洞的⽂物卷⼦全
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路途中,⼏乎每到⼀处都失窃⼀部分。
王道⼠到晚年得了精神病,抑郁⽽卒,他的弟⼦给他⽴的道⼠
塔。
王道⼠发现了藏经洞,他把藏经洞的部份宝贝贱买给了外国⼈,造
成⽂物的流失,给国家造成损失。
王道⼠把⼀⽣献给了莫⾼窟,他为保护莫⾼窟作出了贡献。他在贫
瘠荒原长年累⽉地建窟修窟,清理埋沙,修复壁画,这些⼯作都是需
要经费的。⽽当时腐化昏庸的清朝官员对此没有提供过⼀分钱。
王道⼠⼀⽣有功有过,功过与否,让世⼈评说吧!
我们开始了莫⾼窟旅游。因为莫⾼窟每⽇旅游的名额有限,所以
莫⾼窟的门票要提前半⽉预订。
景区导游把我们分成⼩组,每组约20⼈。我们这次游,只能游⼋
个洞窟。
莫⾼窟最⾼的窟叫九层楼,⾼45⽶,是莫⾼窟的标志性建筑。九
层楼依⼭崖⽽建,位置在莫⾼窟上寺⽯窟群的正中,⾥边供奉的是世
界最⼤的室内盘腿⽽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
莫⾼窟的第⼀⼤佛⾼35.5⽶,两膝间宽度为12⽶。根据敦煌遗书
《莫⾼窟记》记载,这尊⼤佛为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阴祖所建,
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
此⼤佛的制作⽅法为⽯胎泥塑,即在崖壁的⽯沙岩体上凿出佛像
的⼤体形状,再⽤草泥垒塑、⽤⿇泥细塑,最后着⾊⽽成。这尊⼤佛
⽓势雄伟壮观。
莫⾼窟内常见的千佛图,这么⼩的图案,还雕塑得神态各异,真
不容易。
呵成,天⾐飘飓,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
的特⾊。
常书鸿 (1904年—1994年),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满洲⼈。因
⼀⽣致⼒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等⼯作,被⼈称作“敦煌的守护神”。
⼤概是1935年秋的⼀天,当时在法国留学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
⼀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
册。全书共分六册,约400幅有关敦煌⽯窟和塑像照⽚。
为了敦煌艺术宝库,他放弃了优越的⽣活条件和⼯作环境,毅然
回到了⾃⼰的祖国。为筹建敦煌研究所⼯作。
1944年的秋天,成⽴“敦煌艺术研究所”,常先⽣任所长。
当时在莫⾼窟⼯作⾯临的是重重困难,⽣活条件⾮常艰苦,与在
法国的条件相⽐,简直是天壤之别,对于常书鸿来说,⼈⽣第⼀次到
了如此艰苦的地⽅。按他⾃⼰的话说:“从我们到达莫⾼窟的第⼀天
起,我们就感到有种遭遗弃的服‘徒刑’的感觉压在我们的⼼头,⽽这
种压⼒正在与⽇俱增。”
1945年春天,正当他们克服困难,发奋⼯作的时候,意想不到的
事情发⽣了。才刚刚成⽴不到⼀年的研究所,因政局不稳,财⼒紧
张,教育部宣布解散“敦煌艺术研究所”。
俗话说,祸不单⾏,常书鸿的妻⼦因忍受不了这⾥艰苦的⽣活条
件,清贫的⽣活,决然离家出⾛,丢下两个孩⼦⽆⼈照管,⽣活的重
担,⼀切落在他的肩上。
⼯作⽣活的双重困难,没有压倒常书鸿这个硬汉。
新中国成⽴后,成⽴了敦煌⽂物研究所,常书鸿任所长。他⼏⼗
年如⼀⽇地⾟勤⼯作,组织⼤家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物,撰写
了⼀批有较⾼学术价值的论⽂,临摹了⼤量的壁画精品,并多次举办
⼤型展览,出版画册,向更多的⼈介绍敦煌艺术,创⽴了敦煌学,为
保护和研究莫⾼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奉献精神得到了⼴⼤⼈民
的⾼度赞扬,他的⼀⽣为莫⾼窟做出了光辉的业绩,⼈民永远不会忘
记。
这⾥是莫⾼窟数字展⽰中⼼ ,这⾥的核⼼展⽰内容为“数字敦
煌”与“虚拟洞窟”,主要借助当代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段,
向观众呈现敦煌莫⾼窟绚丽多彩的⽯窟艺术经典与⽓势恢宏的历史⽂
化背景,使观众在进⼊洞窟之前就能与敦煌莫⾼窟进⾏全⽅位、近距
离的”亲密接触“。
球形幕电影,⼈们舒服地仰⾯⽽坐,莫⾼窟的窟内景象奔来眼
前,让⼈们尽情享受莫⾼窟视觉盛宴。
洞窟管理得很好,环境⼲净、防⾬、防尘、防辐射等等。
为了保护洞窟,洞窟内不通电,讲解员⽤⼿电筒照明讲解。
每个洞窟都加了门,看完即锁,尽量避免⼈为的⼲扰和⽇光的照
射,窟内禁⽌摄影照相。
在莫⾼窟美术收藏馆内,我们看到了莫⾼窟1650年的发展历史,
震撼⼈⼼!
莫⾼窟,世界⽂化遗产,国之瑰宝,集千年民族⽂化之精华的宝
库,⼀⽣中⼀定要去看看的地⽅!
本文发布于:2023-11-23 17:27: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316292241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