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常笑的弥勒背后那不为人知的血腥故事

更新时间:2023-11-23 16:06:21 阅读: 评论:0

九班的故事-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开口常笑的弥勒背后那不为人知的血腥故事
2023年11月23日发(作者:出出国)

开口常笑的弥勒背后那不为人知的血腥故事

北京古刹潭拓寺的天王殿有这样一副楹联,闻名遐迩: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千百年来,弥勒佛总以笑口常开、喜气洋洋、大耳圆脸、大

肚滚圆的形象示人,他袒胸露腹、手掐串珠、箕踞而坐,成

为“慈悲”“宽容”“喜庆”“达观”的代名词。 然而人

们在对弥勒佛像顶礼膜拜之时,也许并没想到,眼前这笑容

可掬的弥勒佛形象其实是“赝品”,实际上,那是五代高僧

布袋和尚的形象。布袋和尚坐化后,受到了民间的尊崇,再

加上历朝统治者的有意误导和宣扬,最终使得弥勒佛以布袋

和尚的形象被大家普遍接受,而真正的弥勒佛形象则被淹没

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同时被淹没的还有弥勒佛崇拜流行数千

年间所伴随的梦想、阴谋与血腥。读懂了这些,我们或许更

能明白那张可掬笑容背后所掩藏的悲悯与痴迷。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北朝曾经发生过数次僧侣们直接领导或参与的暴

动,其中有两次特别引人瞩目。第一次是在北魏正光五年

524 年),山西五城郡发生的由北方少数民族(史书称之

为“山胡”)冯宜都和贺悦回成等人领导的暴动,他们“以

妖妄惑众,假称帝号,服素衣,持白伞白蟠,率诸逆众,于

云台郊抗拒王师”。后来被裴良率军镇压下去。 另一次影响

更大、更深远的僧侣暴动发生于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公元

515 年)的冀州,领袖人物是一位名字叫作“法庆”的僧侣。

据史书记载,沙门法庆擅长妖术,“既为妖幻”,也就是能显

示自己的“神迹”,由此得到了渤海人李归伯的信任,李归

伯合家相从,又召集率领乡人,推法庆为主。李归伯并非泛

泛之辈,他不仅拥有庞大的宗族和部曲,而且出身不低,他

的堂兄李叔宝担任太常丞,堂弟李叔虎担任行华州事,虽称

不上豪门望族,也算得上官宦之家。法庆给予他“十住菩萨、

平魔军司、定汉王”的称号,自己则号称“大乘”,宣称“杀

一人者为一住菩萨,杀十人为十住菩萨”,在给予精神激励

的同时,还配置了令人发狂的药物,人服之后,父子兄弟都

互不认识,自相残杀。 法庆聚众起事,杀害阜城令,攻破

渤海郡,屠杀官吏百姓,引起了朝廷的震动。于是,宣武帝

下诏书以元遥为使持节,都督北征诸军事,率步骑十万以讨

之。法庆的军队被打得惨败,起事者全军覆没。法庆与其妻

子比丘尼(即尼姑)惠晖等一百多名首领被斩首,在京城示

众,不久,李归伯也被抓获,杀死于闹市中。 这两次声势

浩大的暴动,显示出当时在中国民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暗中

存在。短短时间便能聚集数万兵马,攻城略地,乃至迫使朝

廷出动十万大军加以镇压,肯定并非法庆一人之能力便能完

然由于事件的幕后策划者因躲在黑暗的角落暗中操纵,而没

有在史书上留下记载,但是却印证了这个组织体系的存在。

而根据后世的考证,这两次暴动,乃至暴动身后那股暗影中

的力量,都跟一个关键性的词汇有关—那就是“弥勒” “弥

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也译作“弥帝隶”“梅低

梨”“迷帝隶”等,其意译为“慈氏”。据佛典记载,弥勒

“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

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

阿逸多”。是故,多被认为“阿逸多”是姓,“弥勒”是名。

和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的释迦牟尼不同,弥勒出身于更加高贵

的婆罗门种姓。他的父亲是修梵摩,母亲是梵摩越,居住在

翅头末城。弥勒出生不久便出家修道,最终在龙华树下证得

了智慧。 弥勒成佛之后,将下生到人间,于龙华树下经过

三次说法,宣扬佛教,普度众生。弥勒是继承释迦牟尼佛于

将来降生人间的未来佛,弥勒成佛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据佛教经典记载,大约需要人间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

之高高在上的释迦牟尼佛和各路菩萨,弥勒菩萨是唯一一个

在成佛后依旧不忘人间疾苦、承诺终有一日将让人世间成为

美好世界的佛尊,虽然这张支票的兑现需要经过漫长的五十

六亿七千万年,但毕竟世间存在轮回转世,在漫长的轮回循

环之后,这一天终会到来。 正是这种普度众生的情怀,使

弥勒信仰于魏晋时代由安世高、竺法护、鸠摩罗什、沮渠京

声、释道安等高僧大德传入中土之后,在朝野上下形成了一

个信仰弥勒的高潮。自从弥勒信仰传入中国以来,南朝文人

士大夫多用文学、绘画的方式盛赞弥勒,宣扬弥勒信仰,如

宋明帝的《龙华誓愿文》、齐竟陵王的《龙华会记》、齐周额

的《京师诸道造弥勒像三会记》、齐沈约的《弥勒赞》。北朝

更多的则是通过为弥勒造像的形式表现出来。目前,保存下

来的属于这段时期的弥勒造像也多集中在北方。这些弥勒造

像,体积大小不等,从几十米到几厘米高的造像均有,存在

范围也较广,从依山而建的石窟雕像到家庭佛戛金铜玉石

像,几乎无所不在。据不完全统计,北魏时弥勒塑像较之佛

24 岁时得到来自天竺的达摩的点化,苦苦修行,因佛法高

深,受到梁武帝的接见并得到重用。后来,他离开朝廷,建

立双林寺,创立转轮藏法门,力求实现佛、道、玄的三教合

一,对后世的禅宗和天台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晚年,他

在战乱中贡献所有,弘法救民,扶危济困,直到坐化,在民

间拥有巨大的声望,并在佛教史上被尊奉为西天东土应化圣

贤,与文殊、天亲、维摩等二十三人同为菩萨。生前身后,

可谓备极尊崇。弥勒教将这样一位在佛教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最终趋于消失。 与此同时,公开的弥勒信仰也发生了重大

变化,一位五代高僧的形象逐渐占据了弥勒信仰的主流。他

自称契此,是五代明州奉化人,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

佯狂疯颠、出语不定、就地而卧、随遇而安。他给人欢喜快

活、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他手持禅杖、肩荷布

袋,所有供身资具通通放在囊袋中。据说他一生奇事不胜枚

举,高兴就卧在雪里,雪也不沾身,能够预卜吉凶和气候,

天晴时,穿着高齿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快下雨时则

穿上湿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每一次都很灵验,被认为是

一个奇人。 传说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

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由此民间认为他就是弥勒的真

正化身,于是宋朝之后的弥勒塑像逐渐变成了现在看到的以

他为原型的形象。位于杭州飞来洞内的弥勒菩萨像 其实,

年大起义中的彭莹玉便是利用了布袋和尚的形象来塑造自

己是弥勒佛下世的。 然而,千年的熏染和湮没,毕竟已经

让弥勒佛在民间的形象物是人非,在他那笑容可掬里已经见

不到千年来的血腥和阴谋气息。本文节选自《秘密战3000

年》第2

白色污染的危害-羊和狼的故事

开口常笑的弥勒背后那不为人知的血腥故事

本文发布于:2023-11-23 16:06: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267812241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开口常笑的弥勒背后那不为人知的血腥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开口常笑的弥勒背后那不为人知的血腥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