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空挥⼿的⼈》:余秀华,她的诗歌,配得上她所遭受的苦难
《向天空挥⼿的⼈》:余秀华,她的诗歌,配得上她所遭受的苦难
平⼼⽽论,余秀华的⾛红的确和现代传播⽅式不⽆关系,⽐如她那⾸最著名的诗歌《穿过⼤半个中国去睡你》,真的很
难撇清标题党的嫌疑,就连余秀华⾃⼰都说,这⾸诗并不好。另外她的⾝世也的确赚⾜了同情分,出⾝乡下,脑瘫患
者,不幸的婚姻……这些⾝世都构成了传播的元素。李壮说:“余秀华的作品温暖、抒情、可读,但本质上更像⼼灵鸡
汤。她的⾛红满⾜了⼈们对底层⼈群的另⼀种想象。”
在互联⽹时代,这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即便是如今穿过⼤半个中国去采访她的媒体,也未尝不是想寻找⼀些诗歌之外的
东西,⽐如树⽴个励志典型什么的。毕竟,这是个诗歌被边缘化的年代。但是,这样想当然地挥舞起“消费主义”的⼤棒
⼦,直接下结论说庸众只是在满⾜⾃⼰的想象,余秀华也不过是⼼灵鸡汤,实在过于粗暴和表相了。我想除了再⼀次显
⽰了作者的“睿智”,也再⼀次阻断了⼈们与诗歌的接触。
余秀华对⾃⼰的⾛红有着清醒的认识:“不⽤多久,我就会回归到以前的状态。我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但是真正理解
我的⼈、懂我诗的⼈,全世界可能只有⼀两个。”她在博客中回应突然的⾛红称,⾃⼰的⾝份顺序应是⼥⼈,农民,诗
⼈。“但是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问我所有的⾝份,我必将尊重你。”她期待那些只为诗歌⽽来的纯粹的读
者。其实把⼀切交给时间就好,所有的嘈杂最终都会消失,本质的东西会浮现出来,⽐如为什么喜欢余秀华的诗歌。
其实从⽹友的评价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猎奇和同情并⾮主流,对余秀华诗歌本⾝的欣赏才是主要的声⾳。 余秀华的诗歌
最⼤的价值在于让我们这些诗歌门外汉有机会感受诗歌之美。我们能够感受到她的想象⼒、她的⽂字之美,她强烈的⽣
命⼒,以及她那事⽆不可对⼈⾔的坦然。 ⼈们对余秀华诗歌的追捧也折射了诗歌没落的现状,那些屡获⽂学⼤奖的、离
艺术更远但却离权⼒更近的诗歌,倒⾜了⼈们的胃⼝,⼀⽅⾯阳春⽩雪到云端,⼀⽅⾯跌落尘埃到吃⼟,诗歌⼜怎能不
式微。⽽余秀华则向我们展现了⼀种脱离了学院派和“歌德”派的更为本真和⾃由的创作。
⾄于余秀华的苦难,我们会同情,但更多的,我想是⾃惭形秽。把我们放到她所处的那个境地,我们会成为她吗?也许
绝⼤多数⼈能做的就是抱怨上天的不公吧。相⽐于余秀华的诗歌才华,她的⼈格⼒量更让⼈动容。在苦难中⽣存的卑微
的⼈,是很容易失去对⽣活的痛感的,⼈们会倾向于逆来顺受,倾向于⿇⽊不仁,甚⾄有⼈会为虎作伥。这是更容易的
⽣存⽅式,但总有些⼈拒绝⿇⽊,他们选择保持对⽣活的痛感,这是对⽣命极限的体验,是对尊严的维护。
就像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那句名⾔:“⼈是⼀枝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的⽣命像芦苇⼀样脆弱,宇宙间任何
东西都能置⼈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依然⽐宇宙间任何东西⾼贵得多,因为⼈有能思想的灵魂。在余秀华的诗歌
⾥,你其实读不到热情的讴歌,但你也绝读不到悲情的控诉。 你读到的是对苦难的笑纳, 是对命运的不妥协。
她写家庭暴⼒:“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她接着写道:“对于⼀个不怕疼的⼈,他⽆能为⼒。 ”我们可以把
这个“他”理解为丈夫、命运……⽆论什么,他们对她⽆能为⼒。 在她的作品⾥,我们能够读到⼀个既残酷⼜倔强的诗意
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遭受的苦难。 ”在我眼⾥,余秀华和她的诗歌,配得
上她所遭受的苦难。
本文发布于:2023-11-23 10:27: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064722239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向天空挥手的人》:余秀华,她的诗歌,配得上她所遭受的苦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向天空挥手的人》:余秀华,她的诗歌,配得上她所遭受的苦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