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地位重要的安徽籍作家
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安徽籍作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先秦时代的老子、庄子不仅
有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以独特的散文风格沾溉后世。
老子,即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著《道德经》。全书共81 章,5000 多字。用
韵,词约义丰。
庄子(约前369~前286 年),名周,宋国蒙(今蒙城县)人。《汉书·艺文志》著录《庄
子》52 篇,现存33 篇。其中内篇7 篇,外篇15 篇,杂篇11 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
庄子文章语汇丰富,构思巧妙,汪洋恣肆,很少抽象说教。比喻形象恰当,运用灵活,又多
用寓言,想象奇幻;善于把各种事物人格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逸笔妙致,有如天籁,
幽默讽刺,妙趣横生。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最富文学色彩。
桓谭(?~56 年),沛国相(今濉溪县西北)人。东汉哲学家、政治家,其人爱好音律,
善古琴,遍习五经,善为文章。著有《新论》29 篇。王充称其“论世间事,辨昭然否,虚
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
曹操的散文清峻通脱,毫无拘束。鲁迅称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做文章时又没有
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注: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散文代表作
《让县自明本志令》便是这样直话直说的好文章。他的其他作品多为表令的短文,多数文学
意味不足,少数能看出作者的思想性格,如求贤的几篇令文中说:“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
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甚至提出“或仁不学,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
遗!”(注:《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真是罕见的通脱之论!
曹丕的散文也写得很好。他给吴质的两封信都是很有名的抒情散文。信里表达了他对朋
友的思念或哀悼,对过去在一起共同游宴的生活的怀念。感情真挚,文笔清新、流畅。这些
信札对魏晋六朝一些作家的尺牍有很大影响。
曹植的散文和辞赋与其诗歌一样很有成就。他的《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都很富
于形象,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尤其《与杨德祖书》与好友杨修纵论当时文坛情况,倾吐怀抱。
论文部分语意切挚,真甘苦自得之言。后幅倾吐怀抱,不欲以文人自囿,尤觉英气逼人。他
的《求自试表》和《求通亲亲表》两篇作品,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愤愤不平和渴望自由的心情。
他的《陈审举表》指出了曹魏政权的危机不在同姓而在异姓的权臣;《与司马仲达书》指责
了司马懿拥兵自强,作战不力的行为;他的杂文《籍田说》用种地作比喻,主张除去权臣,
已经预见到司马氏的阴谋。曹植的辞赋抛弃了汉赋那种堆砌奇字的恶习,用华美而不艰涩的
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洛神赋》。他的另一篇名作《鹞雀赋》,通篇是鹞和雀的对话,写
雀怎样说服鹞不要杀死自己。这里影射着他自己和曹丕、曹睿的关系。这篇赋的文字很通俗。
唐代俗赋《燕子赋》显然受到它的影响。
嵇康擅长散文,他的散文表现了他的清高思想和愤世嫉俗之情。如他的代表作《与山巨
源绝交书》,就是他对自己整个人格的最好写真,信中陈述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
甚不可者二”,都环绕着自己傲世避俗的生活态度立论,写得生动形象。《文心雕龙·才略》
篇说:“嵇康师心以遣论。”就是指他那种孤傲愤世,目空一切,敢于大胆立论的作风而言。
鲁迅对嵇康的论文评价很高,说他“思想新颖”。他的《声无哀乐论》等文,说理缜密而透
辟,《难自然好学论》、《管蔡论》等文敢立异论,表现了他反抗世俗与传统的勇气。
魏晋以后,乃至唐宋,皖籍散文名家不多。南宋朱熹的散文有些名气,如《记孙觌事》,
全篇寥寥200 字,把孙觌其人其事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是一篇绝妙的小品文。
清代是皖籍作家散文创作的高峰。桐城文派的形成是其标志。清初桐城人钱澄之的散文
便是开端。其文多是议论文,马其昶《桐城耆旧传》说“望溪(方苞)少时乘其绪论,后遂
蔚为儒宗。”便认为方苞受到钱澄之的影响。
清初施闺章的散文也很有成就。游记、传记、诗文序都写得很好。清初古文大家魏禧在
《学馀堂集原序》中称其“文意朴气静,初读之,若未尝有所惊动于人,细寻绎之,则意味
深长。”杭世骏在《施闺章年谱序略》中称“其文非一世之文,陶、杜、韩、柳之文也。”
对其评价甚高。
戴名世(1653~1713 年),桐城人。曾归隐桐城南山,又称南山先生,后被牵进“南山
案”被斩。他的散文继承了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传统,直接汲取了明代归有光、唐顺之的古文
特点,文章写得既平淡自然,清正雅洁,又闪烁着战斗的锋芒。他的《画网中先生传》、《吴
江两节妇
传》等文章虽旨在宣扬封建社会的忠节,但叙事有法,文笔生动,读来让人觉得正气凛然。
他的《鸟说》、《诗夏二子檄》等采用寓言、拟人等手法,托物言志,感情激昂。记景记游之
文如《响雪亭记》、《游浮山记》等,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方苞(1668~1749 年),晚年自号望溪,桐城人。曾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入狱,
后得赦,官礼部侍郎。他是“桐城派”的创始人。方苞极力宣扬程朱理学及孔孟之道,维护
封建制度和清王朝的统治,但程朱理学除了性命之谈外,还要求经世致用,因此他对吏治民
瘼有一定程度的关心。在文学上,方苞提出了古文“义法”,这是桐城派的理论纲领。义,
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语言等。结构
要严谨,语言要雅洁,章法要简明。方苞的古文写作,尤以议论文擅长。如《于忠肃论》,
取材严谨,语言平实,把小说、散文等文学的表现手法引进议论文,使文章别致、生动,有
理有趣。他的一些记叙文能反映现实。《左忠毅公逸事》以史可法作陪衬,叙事简洁生动。
《狱中杂记》则通过自己在狱中的见闻,揭露了当时官吏贪赃枉法的现象。
刘大櫆(1698~1779 年),号海峰,桐城人。他上承方苞,下启姚鼐,是桐城派开派人
物之一,又是桐城派与阳湖派之间的桥梁。他对桐城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的文学、哲学
思想及其古文创作方面。他不像方苞那样笃信官方的程朱理学,而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戴震
唯物主义思想影响,并兼有道家思想的痕迹。在论文上,他
2009-7-25 18:03:00
书卷、经济”,这是对方苞“义法”说的发展与补充,是姚鼐“义理,考据,文章”的先声。
与方苞相比,刘大櫆更注意文章的艺术性,提出“神气音节”,对散文的诗化,起了很大的
作用。后来姚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了“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刘大櫆的古文,既
能写得较为清通雅洁,具有桐城派的一般特色,同时,又能宏肆绚烂,富有文采。《乞人张
氏传》等,采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备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将诗意,还将小说、戏剧
等描写人物的艺术方法也引进散文。他的议论文钩玄提要,执简御繁,理明词当。如《天道》、
《车喻》等。有《海峰文集》。
同时的姚范,与刘大櫆友善,承受方苞的“义法说”,对其侄姚鼐影响颇深。其立论以
程朱理学为依归,但情形又与方苞不同。方苞治经“多取心裁,不甚资佐证”(马其昶《桐
城耆旧传》),姚范则“旁稽互证,求一心之是”(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在他身上体
现了汉学、宋学互补的趋势。这对姚鼐也很有影响。姚范的散文多阐发他的治学心得和见解,
沉邃幽古,绝去依傍,自成体势,务求精深,不事藻饰。有《援鹑堂文集》。
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是姚鼐。他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主张写作过程中义理、考
据、文章三者相济,以考据、文章为手段阐发儒家的义理。这显然是对方苞“义法”说的继
承和发展。他还重视文章构成中“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八要素。要求学习古文时,以
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在散文风格上,他首创阳刚之美
与阴柔之美。他的作品多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自方苞而由刘大櫆到姚
鼐,桐城派遂在清朝中叶蔚为大观,姚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给桐城派造成了极深远的
影响。桐城派作为清王朝“文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与其“道统”、“治致”相一致,
宣传程朱理学,为其统治服务。但在它的早期和中期,也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反映了一
部分正统知识分子的政治倾向。当然,桐城派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姚鼐的弟子刘开,主张作文必须“以汉人之气体,运八家之成法,本之以六经,参之以
周末诸子”。他的文章明白畅达,气势纵横,与其师姚鼐并不完全相同。但他的思想不脱桐
城统绪,论学以宋儒为归。《问说》是他的代表作。全文以“君子之学必好问”统摄全篇,
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谨严,条理清晰。有《孟涂文集》。
姚莹是姚鼐侄孙。在文学上,他师事姚鼐。他的散文长于议论,洞察世务,激昂奋发,
自出机杼,但立论中肯,不为空谈。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台湾和西藏的资料。有《中复堂
全集》。
吴汝纶(1840~1903 年),桐城人。是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他曾师事曾国藩,是“曾
门四弟子”之一。他的思想基本不出程朱理学,但由于晚清社会风气所染,他论及时政很注
意“洋务”。他为严复所作《天演论序》中,对“西学”明显持欢迎态度。他曾说:“文者,
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所独优;语其实用,则欧美新学尚焉”。(《桐城耆旧传》)他的散文
深邈古懿,往复不厌。读淮南王谏伐闽越疏书后,揭露统治者内部斗争的残酷入木三分:“后
之帝者,开创则除功臣,守成则忌骨肉”。他在《读韩非子》的结尾说:“世之闭户著书、
以立言自期许,幸而身废不用,无由自暴其短者,盖亦不可胜道矣。若非者,其亦不幸矣夫。”
感慨遥深。吴汝纶的散文也有明显的不足,有时语言过于平淡,说理过于琐细,缺乏应有的
感染力。有《桐城吴先生全书》。
马其昶(1855~1930 年),桐城人。他是桐城派末期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得方苞、姚
鼐真传,高洁纯懿,思深辞婉,言有简而意有余,幽怀微旨,感喟低徊,深造自得。有《抱
润轩文集》。
散文作品选介:
一、《道德经》(又名《老子》)
老子著。全书共5000 字,是篇简括而有韵的理论文,它体现了老子五个方面的思想:
一是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思想。老子反对天道有知,认为“天”只是与地相对待
的天空,是物质性的;而道比上帝更根本,是“象帝之先”,世界的产生、变化是由道决定
的,道对于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而且“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
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二是“道”。老子的道有5 个特点:第一,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是“混成”的,
其中“有精”,“有象”。由这种混沌状态的原始物质剖判为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第二,道是原始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实体,它“先天而生”,“独立
而不致,周行而不殆”。第三,道不同于任何具体事物那样的性质,故又叫“无名”、“大
象”、“大象无形。”第四,道不是肉眼或身体直接所能感触得到的。对于道,“视之不见
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之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第五,道
是物质,又是物质运动的规律,如“天之道”、“人之道”、“谓之不道”。
三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孤立的,
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他还概括了当时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出事物都向着它的相反方法变去:“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
兮福之所倚,福兮之所伏”。因此,他认识世界、对待生活的态度是贵柔、守雌,反对刚强
和进取。对待敌人,老子主张创造一些不利于敌人的条件,使之陷于不利,即“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四是“静观”、“玄览”的认识论。老子提出认识事物,要根据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
有任何附加,主张要“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天下观天下”;并认为通过感觉
经验认识一般事物的方法去认识世界的总根源和总规律,是不可能的。
五是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老子认为人民生活中的灾难是由于统治者的过分剥削造成
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他还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都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
活提出批评;反对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反对商业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剥削及由此引
起的抢夺。他认为“天之道”是“损有余以补不足”,而当时“人之道”相反,是“损不足
以奉有余”,这是极不合理的。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
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共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其中的统治者实行的也是“无为而治”。全书语言简短精赅,押 韵脚,而又
无所修饰,具有一种古淡之美。其中所包涵的道理玄奥深刻,使之成为道家的基本典籍。
二、《逍遥游》
庄子作。该篇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
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大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
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
这就是逍遥游。这篇文章艺术成就极高。首先,它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
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全篇基本上是由几个幻想出
来的故事组成,其哲学思想观点都通过这些故事人物的问答来表现,而且,其故事人物的形
象如许由敝屐功名的形象,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都描写得极为生动。同时,由于受民间
寓言故事的影响,文中的蝉、斑鸠、小雀等一切生物,都会说话,会辩论,会讲理,从而使
这篇逻辑思维的理论文更加形象化,体现出庄子散文浪漫主义作风的另一个方面。其次,它
善用比喻,不但比喻多,而且运用灵活。如其论证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时,先从大鹏说起,
认为那么大的鸟,要想从北海飞到南海,非借大风之力不可,所以没有绝对自由。下文的野
马、尘埃,也是要有风吹着才能在空中游荡。这对于野马、尘埃本身来说虽属正意,对于大
鹏来说其实又是比喻。再后“天之苍苍”三句也是如此。人们在地面看不清天上的“正色”,
正如高飞到九万里上空的大鹏看不清地面的东西一样。然后再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
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
不厚,由其负大翼也无力。”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又是一比。而杯水芥舟句则是比中
之比„„这一系列事物的比喻,都是借以衬托游于无穷的至人神人的,至于下文鹪鹩、偃鼠、
庖人、尸祝等喻,或明或暗,随物赋形,犹其余事。再次,文中较多用韵,声调铿锵,读起
来有和谐的节奏感。如其“惠子曰:‘吾有大树’”一段,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全用韵文,
非常自然,不但不让人觉得有意押韵,或者因押韵而拘牵词义,反而助长了文章的气势,与
后来散体辞赋相类似。该文不仅在《庄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先秦的理论文中,乃
至后世的古典散文中,它亦是罕有伦比的。
三、《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作。该文是曹操散文的代表作,作于建安十五年(210 年)。当时曹操已统一北方,独
揽大权。但从另一面看,当时北方统治还没有完全巩固,刘备、孙权正各自雄踞一方,成为
曹操的心腹大患。另外,曹操集团内部也有人怀疑曹操有“不逊之志”,认为他迟早要篡汉
自立;有人甚至要他让出兵权,以削弱其政治实力。面对这种复杂情势,曹操写了这篇《让
县自明本志令》,作为对舆论的公开答复。该文既是一篇表明心迹的政治宣言书,又是一篇
叙事兼抒情的历史回忆录,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出身、经历、
思想、抱负和文章风格。该文旨在说明:尽管曹操本人劳苦功高,位极人臣并掌握着无上的
权力,但绝无篡权称帝的野心。只是因为“江湖未静”,所以目前“不可让位”。至于所封
食邑4 个县,可以让出3 个县,用以表示个人的诚意。该文总的艺术特色就是“清峻”、“通
脱”。全文引古证今,以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证明自己的现实思想,用例恰当,既增强了文
章的说服力,同时也使文章显得典雅庄重,多彩多姿。其语言朴素明白,浅显自然,没有刻
意雕琢的痕迹,句句平易近人,字字入情入理,清楚而痛快地表现了一位成熟而老练的政治
家的风度。结构方面,该文信笔挥洒却又文气贯通,井然有序。其前半部分记事,后半部分
明志,而“明志”之意统贯全篇,结构相当严整。
四、《与吴质书》
曹丕作。该文系作者与好友吴质之间的书信赠答之作。文中主要叙述了作者自己在凄凉、
孤独的现实中,对4 年前两人与众多文友相聚交游的其乐融融、热烈祥和的场面的美好回忆,
饱含着作者对友谊的珍重和爱惜之情及对友人的真挚周到的关怀。该文虽属书信,实为出色
的抒情小品。文中感情充沛,思绪澎湃,无论叙事、抒情,都情意绵绵,凄楚动人,感人肺
腑。其行文犹如流水,任意挥洒,看似漫无章法,实则巧具匠心,婉转曲折无不尽意。如其
核心部分的第二、三两段,一“昔”一“今”,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另外,该文文笔骈散
结合,婀娜多姿,其大量的骈俪句式更便于反复咏叹忆旧怀友之情。如其“既妙思六经”以
下数句,读来琅琅
上口,悦耳赏心,显示出我国文章句式的对偶回环整齐之美。该文堪称我国魏晋散文骈化的
成功作品,它为骈文的最后定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洛神赋》、《求自试表》
曹植作。《洛神赋》作于曹植后期,是一篇叙事性的抒情小赋,为曹植赋中的名作,也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数的辞赋佳作之一。这篇赋通过梦幻境界,运用铺张手法,描写了一幕扣
人心弦的人神恋爱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作
者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最后写到由于“人神道殊”,洛神含恨而去,和作者失意追恋
的心情,具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该赋的艺术成就相当高,首先,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
其对洛神的容貌与外形的描写,细致全面,极尽想象之能事。赋中的洛神,不仅容貌艳丽,
装束华美,而且充满青春活力,“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她神态飘逸,风韵动人:“体迅
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纯然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
其次,它具有浓厚的抒情味和神话色彩。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巧妙地构思了一个人神恋
爱的悲剧故事,并全力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活动,特别是心理活动,把作者对洛神的一往情深
和洛神对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洛神的形象,是人与神、现实与理想的
巧妙结合,她灵心秀口,艳美绝伦,温柔善良,诚挚痴情,恰是作者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物,
极富艺术魅力。再次,这篇赋语言宏丽,辞采华美,充分显示出曹植“文才富艳”(《三国
志·任城陈萧王传·评》)的艺术特色。作者还注意运用对偶的句式和贴切的比喻,如“翩
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鹞兮若流风之回雪。远
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等句,从而增强了辞赋的绚丽色彩
和感染力。这篇赋自问世以来,久享盛名,受到历代文人学者的注意。但对于它的立意的认
识,一直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求自试表》亦作于曹植后期。由于曹植早年曾得曹操宠爱
信任,甚至一度被拟立为太子,及曹丕(文帝)、曹睿(明帝)相继称帝,他遂备受猜忌,
一直郁郁不得志。明帝太和二年(228 年),“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当时所上的就是这篇《求自试表》,表中,作者先表达了
对自己目前无德无功,却受朝廷之重爵厚禄的惭愧之情;接着,他分析当时天下的形势,并
举古代忠勇贤臣之例以自比,表示“忠臣之志”乃“忧国忘家,捐躯济难”,而自己亦愿为
朝廷效“锥刀之用”就是“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然后,他联系当前魏军伐吴
受挫一事,表明自己曾从先武皇帝南征北战,亦知用兵之神妙,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渴望
就此机会能为国立功,深恐自己不久人世,再无机会报效国家,而“身名并灭”;最后,他
表示自己虽无“伯乐、韩国之举”,犹“或有赏音而识道者”,恳请朝廷能够试用自己,为
国立功,以偿宿愿。这篇文章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里行间,而其
政治上长期遭受压抑的苦闷,亦于其中有所流露。这也是篇骈俪成分极重的文章,其形式上
对偶排比句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间,但又不排斥散句,所以显得错落有致,工整而不
萎弱,与后来许多形式主义的骈文有很大不同。
六、《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作。山涛,字巨源,与嵇康同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他由选曹郎迁官大将军从
事中郎时想荐举嵇康代其原职,嵇康遂作此书拒绝,并宣布与之绝交。这是一篇有浓厚的文
学意味和大胆的反抗思想的散文。文中,作者先交代了写这封书信的原因;接着,用历史人
物证明,人的性格志气是不可勉强改变的,并以自己的生活习性表示反对礼法的态度;然后,
集中笔墨着重表示自己反对礼法且决不妥协的态度。他说:“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
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他的“有必不堪者七”即表示对虚伪礼教的蔑视;“甚
不可者二”更是公然对抗朝廷法制;“非汤武而薄周孔”就是反对司马氏篡权夺位的阴谋,
反对传统礼法;“刚肠疾恶,轻肆直言”等于指斥司马氏政权就是邪恶势力,其礼法就是困
人的桎梏。最后,作者指出:彼此相知,应帮助朋友顺其天性;全其志节,不能以自己所好
逼迫别人走上绝路,点出绝交的主旨。文章有起有结,是非、敌友分清,思想内容鲜明,中
心突出,表达上 很成功。该文有较强的讽刺力量,它无情地打击敌人,辛辣地讽刺朋友的
错误,也坦率地嘲弄作者自己的弱点,写自己,不只写坚贞不阿、不屈不仕,也写自己放荡、
懒散、嘻笑自嘲不可谓不力;更着力的是明白表示自己在司马氏集团高压下,不过是个无所
作为的弱者,写得深刻痛苦,引人深思。对山涛则有所谅解,讽刺而无恶意,挖苦而不刻毒,
其间还杂以嘻笑自嘲。至于对司马氏集团则直截了当,锋芒毕露,明白表示“疾之如仇”,
“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而自己不能忍受,并铺写官场凡俗冗务令人厌烦。文中多怒目直斥,
击中要害。全文嘻笑怒骂,锋利洒脱,正表现了作者峻急刚烈的性格。其对敌、友、我,火
力不一,讽刺得有力量、有分寸,艺术上是相当成功的。此外,善用寓言设譬,也为这篇讽
刺力量很强的文章增添了艺术光彩。
七、《酒德颂》
刘伶作。该文是刘伶的代表作品,它体现了刘伶“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的思想精神。
文章中,作者先用夸张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大人先生的放达与饮酒;然后将之与公
子处士进行比较,指出无论是求功名利禄的“公子”,还是隐居而未忘世事的“处士”,均
未达到超越现实,与道为一的境界。他具体描绘酒德是“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
霆之声,熟视不见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最后几句,则表现了大人先
生对现实的超脱和对公子处士的鄙视。全文不足200 字,却写得气势宏放,意境开阔。如其
开头不写饮酒,不颂酒德,而是陡然突现一个超凡脱俗、神游宇宙的超人形象—— 大人先
生,有一种破空而来的气势。文章中采用的形象也极其宏大,如天地、日月、八荒、雷霆、
泰山等,显得汪洋恣肆。此外,文章把深奥的思想寄于生动的形象之中,通篇没有一句抽象
的议论。“与道为一”、“齐万物”本是老庄哲学中最抽象的概念,这里,作者却通过丰富
的想象,把它完全融化在大人先生的行为举止之中,既形象生动,又意味深远。作者写酒德,
也不是空发议论,而是通过写一醉一醒的状态,通过写视觉、听觉的变化来表现,写得同样
生动而深刻。这篇文章无论在思想的深度上,还是在艺术的表现力上,都不失为魏晋散文中
的名篇。
八、《响雪亭记》
戴名世作。响雪亭是作者在他的故乡龙眠山中筑起的一座亭子。这篇文章就是以筑亭的
经过为线索,详细描写了作者新发现的奇异风景。作者先以龙眠山中的溪水写起,然后写到
溪水深处的“异境”,就是在这儿,作者为了更好地欣赏风景,便筑起了响雪亭。文中抓住
最有特色的景致,加以细致的描写,文字生动形象,如作者刚看到的景色:“仰首望见飞泉
喷薄激怒,自天上来,汇而为池,有大石,妆如柳叶,横亘其中为梁,水从梁下暗渡入于溪。
旁三面石壁上,大树皆倒生,枝叶扶疏下垂,四时不凋,根蔓延石壁若龙麟。”文中处处流
露出作者的惊喜之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九、《狱中杂记》
方苞作。在文学史上,一位作家的理论与他的创作实践有时并不能完全符合。例如方苞
提出“义理”的主张,要求维护封建伦理规范,他的创作也的确体现了这个主张。但是方苞
的一些生活经历促使他的一部分创作突破了理论的局限,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狱中杂记》
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康熙五十年(1711 年),方苞受同乡好友戴名世《南山集》案的牵连
被捕入狱,在狱中关押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耳闻目睹了清朝狱政的黑暗腐败。《狱中杂记》
就是他的一篇狱中见闻录,对人们认识封建制度的腐败有很高的价值。《狱中杂记》在写作
上一个很突出的地方,是以记狱中见闻为主,很少议论,而因事见义。在叙事时,作者细致
地描述事件的经过,有时更详细地列举真实的姓名、时间、地点等,这就使揭露更加有力。
《狱中杂记》名为杂记,其实记事杂而不乱,始终围绕全文的中心来选择、安排材料、考虑
布局,全文有严谨的内在结构。先写狱中疫病死人之多的残酷状况,让读者对监狱的阴森残
酷有一个总的强烈印象。然后揭露从掌刑的凶手到玩弄法律的奸吏和主持狱政的刑部官员等
大小官僚的腐败行为,最后以胥吏和久系奸民勾结谋利的怪现象来增强表达效果。这样由浅
到深,逐层揭示全文的中心,把监狱的黑暗本质呈现在读者面前。文中涉及的人物众多,作
者以囚徒的不同待遇作对比,揭示出监狱的黑暗;正面叙述恶吏鬻狱,侧面记写良吏的自认
清正其实糊涂,全面揭示封建官僚的腐败。《狱中杂记》以叙事为主,叙事的手法则灵活多
变。有的借他人之口转述,如通过洪洞令杜君之口叙述疫病的情况,借狱中老吏之口叙述掌
刑杂役对犯人残酷无情。有的地方则直叙亲身所见。有时在叙述中先设问,再以他人答问的
形式说明原因,唤醒读者注意。有时则插入一些简洁的议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引起读者的
共鸣。这些灵活多变的叙事方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狱中杂记》对清朝狱政黑
暗本质的揭露极为深刻,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它不仅具
有深刻的认识意义,在表达技巧上,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十、《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作。这篇文章记叙了明代左光斗的两件逸事,表现了他知才的卓识和以国事为重的
可贵品质。文章笔法精妙,始终以史可法映衬左光斗,使左光斗的形象更加高大。语言描写
和细节描写的运用则使左光斗的形象更加丰满,如史可法探狱一段,“公(左光斗)辩其声,
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
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
上刑械,作投击势。”充分表现了左光斗性格的刚烈和爱才的深沉。该文为中国散文人物描
写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宝贵的经验。
十一、《天道上》
刘大櫆作。从精神实质上说,桐城派表现出了要求文学为封建政治、道德服务的立场。
但是,每一个作家的具体情况并非完全相同。刘大櫆与方苞、姚鼐并称“桐城派三祖”。但
与方、姚相比,刘大櫆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的文章也更多地表现出民主性的思想。
《天道上》旨在论证“天道浑然无知”,并不能为人祸福。这个命题是荀子、王充、刘
禹锡、柳宗元等人多次论证过的,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总是把“天”神化,清朝
也不例外,封建迷信思想在刘大櫆生活的时代还是根深蒂固的。作者提出这样的观点,是极
有现实意义的,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艺术上,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极有气势。
起笔峭立,开篇便说:“天道盖浑然无知者也。”文中大量运用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进
一步增加文章的气势。语气词“也”的巧妙运用,则使文章音调铿锵有致。刘大櫆论文,主
张“神气、音节”与“义理、书卷、经济”相结合。《天道上》可以说是他的理论的一个较
为完美的体现。 十二、《袁随君墓志铭》
姚鼐作。这是姚鼐为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写的墓志铭。墓志铭是一种文体,一般包括志和
铭两部分。志用散文撰写,叙述墓主的姓氏、生平等。铭是用韵文来统括全篇,是对墓主的
赞扬、悼念或安慰之词。这篇文章就是一篇墓志铭的范文,它严格遵循墓志铭的格式。志的
部分介绍了袁枚的生平,主要赞扬袁枚的才学、品德及政绩。铭的部分是对袁枚才学的韵文
颂扬。古代的许多墓志铭都是空洞浮夸的谀辞,这篇文章则避免了这一陋习。它以叙事为主,
因事见义。很少的一些议论也都是言之有据,比如在赞扬袁枚的文才后,作者便立刻指出《随
园诗文集》的影响:“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
有时作者引用了别人的评论。如写袁枚为溧水令的政绩时,作者就借当地百姓之口赞扬他:
“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这些特点使得这篇文章朴实严谨,成为古代墓志铭中
难得的佳品。
十三、《登泰山记》
姚鼐作。姚鼐是桐城派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位作家,这篇游记则是姚鼐散文中传颂
最广的一篇,是整个桐城派古文中的代表作。这篇游记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景物的特征,给
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明季节特征,接着便步步深化。登山时“道
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
其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这些都是直接描写风雪,不仅如此,作者
在写景时也紧紧抓住季节特征,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日出后,日观峰以西的山峰
“绛皓驳色”。山峰本来应该是青色的,现在却变成白色了,这自然是积雪所致。在文章中,
不仅季节特征鲜明,地点特征也非常鲜明。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都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
至于泰山日出,特点就更加突出,那是在别的地方所看不到的。 桐城派要求行文简洁,这
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文章的整体布局上,裁剪得当,详细相宜。出京的一路风
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观日出是重点,因此详细描写,其他则只稍作
点染和勾勒。在语言的运用上,克服了桐城派古文简洁之极流于枯淡的弊端,往往只用简短
的几句就描述了具体的形象,如写登泰山时看到的情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8 个字就
有力地刻画出了积雪的厚度与亮度,历来深得人们的欣赏。这篇游记不足500 字,涉及的内
容却相当丰富,但姚鼐在繁复中求简洁,在简洁中求生动,使文章写得情景如画,体现了姚
鼐散文的风格,也体现了桐城派古文的风格。
本文发布于:2023-11-23 09:08: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701732991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代安徽籍作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代安徽籍作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