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学流派

更新时间:2023-11-23 07:18:34 阅读: 评论:0

刻画人物的方法-丁香婷婷五月

明清文学流派
2023年11月23日发(作者:放马滩)

明清文学有哪些流派,其代表人物及文学理论主张

1、台阁体:明前期。明永乐至天顺年间,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一批文

人垄断了文坛。他们的创作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所用文体以诗为主,兼及散

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由于他们均为台阁重臣,地位特殊,故使这种文风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以致沿为流派,称台

阁体。

2、茶陵派:明前期。李东阳。以杜甫诗风来匡正台阁体的无聊诗风,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

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

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但其本身也是台阁体的余波。可视作台阁体与前七子之

间的过渡风格。

3、前七子:明中期。李梦阳、何景明、康海、边贡、王廷相、王九思,徐桢卿。主张文统,

反对宋代以来的文学和理学。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

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

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缺点是创作上成绩不够,与其文学主张不相衬。

4、后七子:明中期。李攀龙、王世贞、谢臻、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纶。后七子继

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

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

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

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领袖李攀龙以文坛领袖自封,目中无人,作诗多取前人诗句稍加改动。

成就最高者为王世贞。

5、公安派:明中后期。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反对复古模仿,亦反对道统。主张以性

情为诗文,清新自然的风格。他们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子拟古主义针锋相对,他们提出

“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

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但公安派的追随者因为文才不足,往往使作品流于粗糙、直

白。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

题材愈来愈狭窄。

6、竟陵派:明后期。钟惺、谭元春。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

“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竟陵派创作特

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

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

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7、唐宋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

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

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以感

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临川四梦”(即“玉茗堂四梦”)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

9、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

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

史□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他编纂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沈□

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

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10、苏州派 明末清初重要戏曲流派,以李玉为首,此外还有朱素臣、朱佐朝、张大复等,

因他们都是苏州人,且经常集体进行戏剧创作活动,故而得名。他们多注重表现重大政治事

件或历史风云,揭露社会黑暗。讲究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他们编剧不是自遣自娱,而

是为演出提供剧本,考虑到舞台演出的要求和效果,从而改变了以曲词为核心的戏曲观念,

把戏剧结构放到了重要位置上,增强了戏剧性,曲词也趋向质朴,宾白的地位有所提高,丑

角度宾白往往带有方言的特点。

清初之遗民诗与入仕诗以是作家政治身份为标准划分的团体,在风格和追求上并没有真正的

统一点。

11、神韵说:清前期。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

“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

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

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为此,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

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但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要毛病。

12、格调说:清中期。沈德潜。主张用唐诗的格调来表现封建正统诗教观。在理论上,它强

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在创作上,它推崇李白、杜甫。宗唐而抑宋。“格调派”主要

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歌风格,要求诗歌“去淫滥而归雅正”,要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

治”的作用。

13、肌理说:清中期。翁方纲。学宋诗之以学问为诗的风格。但学的是宋诗晦涩的一面,搬

功绩的。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

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着名的代表作品。

15、性灵说:清中期。袁枚、郑板桥、赵翼。与公安派这主张基本相通,认为除性灵外无诗。

它提出“性情以外本无诗”,写诗要把诗人的亲身感受和个性才情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才是

“性灵”的真谛所在。同时它反对摹拟古人,在艺术上强调“工”和“拙”,反对填书塞典、

满纸死气的诗文。《马嵬》诗就是一个典型,诗人认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并不值

得特别同情,感情真切,毫不讳饰。

1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

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

忽略。。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他的词论主张和词

作受到许多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

其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

沈岸登及其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17、阳羡派 阳羡派词宗陈维崧,字其平,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宜兴古称阳羡,故他所代

欣喜若狂的近义词-employe

明清文学流派

本文发布于:2023-11-23 07:18: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6951142238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明清文学流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明清文学流派.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