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寻访万年稻源
赵丽宏
一颗小小的黑色稻米,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是一颗完整的米粒,米粒上精致的细纹清
晰可见,可是它已经炭化,已经穿越了万年时光。在人类的博物馆中,这是一件最不起眼的
展品,但它吸引了所有访问者的目光。因为,这颗炭化的稻米,有一万年的历史。
这是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博物馆。陪我来参观的,是考古学家蒋乐平。上山遗址博物馆
中,保留着当年的考古现场。起伏不平的土层中,到处是发掘过的坑坑洼洼。蒋乐平和他的
同事们,在这些坑坑洼洼里小心翼翼地拨开岁月的沙尘,让一件又一件见证历史的万年古物
展陈在人们面前。
很多年前,浙江河姆渡发现了七千年前人类种植水稻的痕迹,当时曾成为重大新闻。上
山遗址被发现时,还无法确定年代。这个被人称为上山堰的地方,埋藏着很多古人生活的遗
迹。考古学家们发现,这里出土的陶器,多为夹炭陶,陶土中掺杂着许多稻壳。出土的古物
中,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磨石,还有很多石球石棒。这些,似乎都在证明,在这里生活的古代
人类,已和稻谷结缘。夹炭陶片被送到北京大学测年分析。结果让蒋乐平吃惊,也让他兴奋:
上山出土的陶器,历史超过一万年!而这些一万年前的陶土中,掺和着密集的破碎稻壳。蒋
乐平深知这发现的意义,为追踪这些碎稻壳的由来,于是他动手实验。蒋乐平想那些类似磨
盘的大石块与石球石棒,和稻谷有什么关系?他将适量稻谷放到上山出土的磨盘上,然后用
一根石棒进行挤压搓磨。做这些动作时,蒋乐平觉得自己就是一万年前的上山先民,也许当
年,他们就这样使用这些石头的工具,金黄的稻谷就这样在磨盘和石棒间被反复搓磨。五分
钟后,他随意抓出一把经过搓磨的稻谷做统计,结果发现,被脱壳后保持完整的米粒有四百
九十二颗,碎为半粒的一百二十颗,被碾碎的一百颗,未脱壳的只有四十四颗。这些石磨石
棒,可能是上山古人为稻谷脱粒的优良工具。更重要的是,经过科学的分析,上山遗址出土
的夹炭陶中的稻谷遗存,有人工栽培的特征。这些稻谷,可能已不全然是荒原中的野生植物,
而是经过了人类的驯化和培植,正逐渐化为大地上的农作物,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
一个残缺的大口陶盆,一颗小小的稻粒,一块磨盘,一根石棒,一个被揭示的古人村落
遗址,成为考古的钥匙,埋藏多年的秘密被发现。上山遗址的发现,印证着先民万年前的智
慧和勤劳。上山遗址,是人类走向文明道路上的一个深深的脚印。
在浦江,已经建起了一个造型质朴却内涵丰富的上山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一大片
稻田之中,当年的考古现场,被保留在博物馆的大厅里。在这里,能看到上山人用过的各种
陶器。大大小小的陶罐上,可以依稀看到神秘的图案,那是一些寄托着飞扬神思的点和线条。
还有石头做成的工具,磨盘、石球、石刀、石锤、石凿。而博物馆的中心焦点,是那颗黑色
稻粒。在射灯的映照下,小小的万年古稻熠熠闪亮,如钻石,如乌金,牵动着参观者的思绪,
让人的联想穿越时空,飞向遥远的古代。
上山遗址博物馆门口,有袁隆平的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上山遗址的重大发现,
使这位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深感欣喜,于是挥毫写下这八个字。
正是晚秋时分,风中已有寒意。但上山博物馆周围的一大片稻海,却在天地间蔓延着耀
眼的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点头,那是沉浸于丰收欢悦的微笑。稻田中,我看到一些装
束简朴的农民在劳作,有人在车水,有人在弯腰收割,也有人牵着牛走在田间。走近细看,
原来是一组组不动的雕塑。这也是博物馆的一部分。
视线越过上山的稻田,可以看到浦江的仙华山。浦江友人告诉我,在仙华山上,有一些
神奇的岩石,上面有远古的神秘雕刻,这些岩雕的年代和成因,至今仍是谜。离开上山遗址,
友人带我上了仙华山。在苍茫暮色中,我看到了那些隐匿在荒草中的神奇岩石。岩石上的浮
雕,不是文字,也不是具体的物象,而是一些奇怪的符号,如一个个圆睁着或者微逢着的巨
眼。神秘的眼神中,有惊奇,有诘问,有沉思,有疑惑。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夜色弥漫,
无论是冰雪覆盖,还是风雨交加,这些眼睛永远在石头上睁着,默默遥望着无垠的苍穹。我
想,这些浮雕,会不会和驯化了野生稻的上山人有着某种关联?相信我们的考古学家终有解
密的一天。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上山遗址博物馆中,炭化的黑色稻虽然不够起眼,却能牵动参观者的思绪,主要原
因是这颗稻米经历了万年之久。
B.浦江上山遗址博物馆就建立在当年考古现场上,其意图是体现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以及
对考古人的高度肯定与深情礼赞。
C.上山遗址出土了陶器以及各种磨石,还有很多石球石棒,考古学家蒋乐平的试验证实
了它们和稻谷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D.上山遗址博物馆特色明显,它以“农耕文化”为展示主题,里面陈列有陶器、农耕工
具等文物,周围有农耕雕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标题虽然简洁,却总领了文章内容。“寻访”一词表明参观目的,“万年”一词与
现在相对,体现了稻源的历史久远。
B.文章先介绍上山遗址博物馆中的焦点——一颗已经炭化的黑色稻米,再写参观一事,
这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印象深刻。
C.文章写到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在上山遗址博物馆门口的题词,通过名人题词强化了上山
遗址发现炭化黑色稻米的重大历史意义。
D.文章语言真切自然,用词准确。如第三段中“似乎”“也许”等猜想性词语的运用,
表明了作者的心理和对于科学的严谨态度。
8.本文写考古学家的检验和试验过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评价赵丽宏的散文风格为“清新、宏阔”,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B"对考古人的高度肯定与深情礼赞”属于过度拔高,把博物馆建立在考古现场主要是
增强历史的真实感,让观众能触摸到历史,体现的是尊重历史,并不是对考古人进行高度肯
定与深情礼费,因为将博物馆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体现这一点。
7.D“似乎,也许,等猜想性词语的运用,表明了作者的心理”分析错误,从“似乎“也
许”等词来看,都是表明考古学家蒋乐平在实验中的猪想,因此体现的不是作者的心理.
8.①具体描写检验和试验的过程,能突出考古学家严谨的学术态度,②揭示了人类种植
谷物的历史与出土文物的关联,印证了先民的勤劳以及所创造的文明.③丰富了文章内容,
与标题“寻访”相呼应.(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9.①文章清新明丽,星现出诗的意境和情词,文章对博物馆及其周围的景物进行了描绘
米,造型质朴的博物馆,有着神秘图案的阿罐,博物馆周边的金黄的稻田.优美的意境
加上真挚情感的流露体现出清新之美。②文章视野广阔.联想丰富,作者思接子载,视通万
里,由博物馆的焦点-黑色稻米想到了先民的生产生活状态,由仙华山的神秘雕刻进而产生
对其历史的拷问,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由点及面。
体现出宏倒之美。(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本文发布于:2023-11-22 09:0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615158981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赵丽宏《寻访万年稻源》阅读训练及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赵丽宏《寻访万年稻源》阅读训练及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