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文化探究教案(1)
历史
1.巴国的形成时期:商周之际
据《辞源》:“巴者,古国名,位于今重庆市及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夏朝时(距今4100年~3600
年)称为“巴方”,商朝时(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
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
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西周(公元前11纪中~公元前
771年)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巴子,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
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
2.巴国的发展时期: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国竭力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
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
3.巴国的鼎盛时期:春秋末叶至战国晚期
在此期间,巴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高峰。青铜器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制作水平也日臻成熟,
地方特征鲜明突出。巴国文字和符号广泛流行,都城已发展成为地域性的经济增长中心和多种产业
的生长点,具有组织地区商业贸易的经济功能。
4.巴国的灭亡时期:公元前316年
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国所灭,巴王被虏。秦国在江州(今重庆)筑城,设置巴都,把巴地
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
约有800年历史。
巴国文化探究教案(2)
巴人
巴人,古巴族人的简称,主要分布在今重庆、川东、鄂西一带。传说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肃南
部,后迁到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以廪(音lǐn)君为首领,本有巴、樊、瞫(音shěn)、
相、郑五姓。秦灭巴以后,巴人的一支迁至今鄂东,东汉时称江夏蛮,西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
另一支迁至今湘西,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留在重庆、四川境内的,部分叫板楯(音shǔn)蛮,南
北朝时因大量迁移,大都先后与汉族同化。賨(音cónɡ)人,板楯蛮的别称,是土著民族之一,其
中心在今四川省渠县一带,系古代巴人的一支。板楯蛮这个名称,来源于賨人善用一种叫板楯的武
器,賨的名称则由于板楯蛮“岁出賨钱”的缘故。板楯蛮有七姓,以卢(或作罗)、朴(或作胡)、
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龚等七个姓氏组成的酋帮,叫賨国。板楯蛮古时居
住在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北及汉中东部,东及长江三峡,遍及整个重庆和川东地区,是巴国各族中
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
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他们曾在商、
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
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他们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这对重庆和川东地区,特别是大巴山一带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至清朝初年,重庆和四川史上曾有五次移民迁入。由于战争、瘟疫和
天灾等原因,历史上曾出现过饥荒无人、尸横遍野、群虎白日出游、賨人几乎灭绝的惨景。为填补
战争死亡、瘟疫死亡、天灾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晋、北宋、元末明初、清初曾五次移民入川。
这五次移民迁入,既促进了土著居民与汉民族的同化,同时又加快了重庆和四川的开发步伐。
巴国文化探究教案(3)
文化内涵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
(演变)战国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两部分。巴国文化是一种方国文明,巴
地文化则是一种地缘文化。
(1)巴国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时代,主要以汉水上游为基本地域依托;春秋时代,巴国文化
有所扩展,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战国初,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
间至川东立国。这几个地方,留下了巴国文化的大量遗迹。
(2)巴地文化:包括川东、长江三峡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学上称之为早期巴文化。
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末叶,这些文化在当地发展演变,盛衰兴替已达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义的巴文化:战国初,巴国溯江进入川东,始将青铜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
融合起来,也将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融合起来。这才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
主要代表
(1)“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巴地。巴渝舞来源于商末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
巴渝舞特点: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剑弩齐列,戈矛为之始。进退疾鹰
鹞,龙战而弱起”,“退若激,进若飞。五声协,八音谐”,由此可见巴渝舞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汉初,巴渝舞被刘邦移入宫中,成为宫廷乐舞,既供宫中观赏,也成为接待各国使节贵宾的乐
舞,还成为王朝祭祀乐舞,天子丧礼乐舞。那时巴渝舞几乎成了国家乐舞。三国曹魏时巴渝舞更名
为“昭武舞”,西晋时将“昭武舞”易名为“宣武舞”。唐时,巴渝舞仍为宫廷乐舞之一,唐以后,
巴渝舞便从宫廷乐舞中消失了。尽管如此,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存,川东巴人后裔的踏踢舞、摆
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
剧帮腔、川江号子、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2)“巴乡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乡清”著称于世。《水经·江水注》记载:“江水又迳鱼腹县(今奉节)
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贵,饮誉遐迩,
以致秦昭王与板楯蛮订立盟约时,以此为质。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熟,色清味重,为酒中上品。
巴人善酿清酒,表明其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巴人风情
巴人有古朴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他们住干栏式房屋,楼上居人,楼下养畜,傍水而居;
死后大多采取船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衣物
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赋,
由此賨布名传海内。
(4)巴人神话
巴人自然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廪君传
奇”。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
根据考古发掘,巴文化代表还包含巴人诗作、巴国符号文字和青铜文化等内容。由于秦朝大规
模的“焚书坑儒”,加之战乱、灾荒和历史年代久远等,其史料逐渐绝迹,巴文化已埋藏在滚滚的
历史长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对巴文化的更深层次研究,有待依赖考古新发现。
巴国文化探究教案(4)
起源 建立 灭国 遗产
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
起源
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葜即伏羲,后照为巴人始祖。 据考古发掘,川东地区史前文化发
端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类是“巫山人”。结束于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
石器时代末叶,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约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们就世世代代在川东
地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
而后巴人建立巴国,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
建立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
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
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馀姓悉沉,惟务
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
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不虫,与诸虫群飞,蔽掩曰光,天地晦
冥,积十馀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
即最早的巴国是由五个氏族部落联合形成一个大型的部落集团,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优
势,获得了集团的领导权,巴人首领巴务相成为该集团的首任领袖,称廪君,即以白虎为图腾的巴
人首领。该部落集团溯流而上,同样凭借武力和船技战胜了原住民载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
流域的盐业生产,在夷城(湖北恩施)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
灭国
《华阳国志·巴志》:“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侯私亲于巴。巴蜀世战争,
周慎靓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
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四十一县。仪城江州。司
马错自巴涪水,取楚商于地,为黔中郡。”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应巴的要求,使张仪、司马错率
大军南下灭了蜀国。顺道向东灭了巴国。在江州设立巴郡,成为秦始皇36郡之一。
遗产
巴文化是重庆的根系文化,为追溯千年巴文化历史渊源,弘扬巴文化精神,九龙坡区政
府及龙力地产斥资4亿元,联合打造一座融文化、生态、旅游、商务、休闲于一体的重庆市文化观
光胜地——巴国城。
巴国城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定位于“呈现巴国历史文化的主题公园”,内设大量人文雕
塑及雕刻,整个建筑群风格仿古代巴国时期文化,将复原古代巴国鼎盛时期的版图及其模型遗址,
同时还将设置巴国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塑长廊。
巴国城将集巴国文化之大成,建设巴文化博物馆、巴国文化研究中心、巴国文化广场、巴国湖
中舞台、巴国历史人物雕刻、巴国传奇雕刻等。同时融入现代商业内涵和旅游休闲概念,建设高级
商务区、宾馆会议中心、运动休闲区、湖中舞台游览区、城墙观光区等,是一座气势宏大的大型历
史文化观光型商业中心。
巴国城将挖掘巴渝文化的独特资源,通过展示千载巴文化的灿烂,彰显重庆先民忠义爱国的民
族精神,传承千古巴国人文传奇,让更多的人了解重庆的历史。同时将古文明与现代商业完美结合,
探索出文化商业的运作典范。徜徉未来的巴国城,人们将解读巴国文化神韵,领略中国汉唐风情,
观赏文化建筑经典,享受现代文化商娱旅业的魅力。
巴国城的建设,体现了九龙坡区政府文化造势、生态兴区的城市建设理念,是一次极具文化智
慧与市场远见的神奇创意。
巴国文化探究教案(5)
涪陵的三大文化
涪陵是先秦时期的巴国国都,文化积淀深厚,多元而独特的巴枳文化、易理文化和榨菜文化,
(涪陵三大文化)孕育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
和独特的人文气质。这种独特的人文素质形成了涪陵特有的人文景观和人文气质。这也为涪陵旅游
业的发展提供着巨大的助推力,吸引着各方有人的来访。
(巴枳文化)
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曾为巴国国都,巴先王陵墓所在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地。
战国后期为秦巴郡地。
(易理文化)
北岩题刻
北岩在涪陵城长江北岸,北宋初期已有普净院等寺庙建筑。绍圣年间,著名理学家、教
育家程颐谪涪时讲学、注《易》于此。南宋时,理学地位提高,北岩建伊川先生祠堂、北岩
书院,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官宦名流、文人学者等路过涪陵,大多要去北岩游览题
咏。南宋至民国年间,钩深堂及北岩崖壁上留下题刻甚多,但由于崖壁砂岩易风化,字迹多
漫灭,崖壁现存题刻和有痕迹可辨者70余幅,若加上原钩深堂室内碑刻和文献所载,北岩题
刻在百幅以上,绝大部分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文学艺术价值。
据《八琼室金石补正》及《涪陵县续修涪州志》等记载,崖壁尚有宋代尹赙、王庶、程
遇逊、李吕、陆游等名人题诗。钩深堂内壁间,原有宋代的《伊川先生祠堂记》、《北岩书
院记》、《南宋断碑》、《陆游诗碑》,《朱子与(度)周卿书》、《黄应口寄性善帖书》,
明代的《李廷龙诗碑》,以及清代由州署移入的《花蕊夫人诗碑》等著名碑刻。
绍兴癸酉(1153)题刻 在一石龛东壁,40×132厘米。楷书,2行:“汴阳吴克舒绍兴癸
酉书云日举家来游阱椽侍行。”
绍熙癸丑(1193)题刻 145×103厘米。楷书,12行,行8字。各行有少许字迹勉强可辨,
第十一行有“绍熙癸丑”等字。
淳祜辛亥(1251)题刻 在一石龛西壁,65×100厘米。楷书,4行:“淳祜辛亥三月既望
左绵刘济川三山林元成都杜庭燮三泸何清来游。”
周易园
原名点易洞,位于长江北岸,与涪陵城隔江相望。据《舆地纪胜》和《涪州志》载,北
宋程颐曾在此注《易》6载,写成理学代表作《易传》,程氏理学由此发祥。园西壁上刻有
“点易洞”字迹。“点易洞”是一人工开凿的石洞,现今洞口上方尚有 “点易洞”三字。洞
内有朱熹游此的题诗:“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具此中,每向狂澜观不足,正如有本出
无穷。” 周易园中心景点为一长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
王士祯等历代名人书法手迹80余幅。崖上有佛塔一座、佛龛若干。
(榨菜文化)
18世纪初叶,涪陵长江沿岸已有茎瘤芥的栽培,将它制成榨菜则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次年,涪陵人邱寿安开始进行批量商业加工并投放市场,但至清末还处于独家经营状态,直
至民国初才迅速传开,至20世纪20年代形成一大行业,其后历久不衰,至今已逾百年。
巴国文化探究教案(6)
虎巴寻踪
四川,自古称巴蜀之地。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有渊源。其中,“蜀”指古蜀国,而“巴”就是指巴
国。 “巴”是一个古老的部族,也是一个古国的名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山
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认为巴的远祖
是太昊。巴人活动在汉水流域中游一带。殷商时代,巴人被称为“西土之人”,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巴
方”,那时巴人活动在商王朝的西方。后来,巴人最终迁徙到了四川东部。四川东部丘陵地区,气候
宜人,土地肥沃。巴人迁入以后,与当地的土着民族一同披荆斩棘,开垦土地,挖掘矿藏,原来较
为落后的川东地区开始发生变化。
人们对“巴”的含义和巴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巴”指动物,如蛇、虫、蟒、鱼、蚕;
有的则将“巴”解释为对山、水、石头的称呼。近年有学者提出:“巴”就是“虎”,“巴”是巴人称呼老虎
的一种发音。据史书记载,巴人认为老虎是本民族的祖先并以虎为图腾,因此巴人自认为是虎之族,
以虎为崇敬对象,自称“虎(音巴)人”。于是,中原及与巴族为邻的人,皆称其为“巴人”。
巴人尊白虎为祖先,已被近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虎形图语在巴蜀考古发现中是最常见的。而
对这种虎形图语的破解,被认为有了初步的结果。
在重庆开县余家坝发现的战国武士墓群中,发现了大量刻有虎形图语的青铜兵器,如短戈、剑
等。一件出土的青铜戈上,绘有龇牙瞪目的虎头,虎口朝向戈柄方向。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认为:“这
个虎头纹表示巴人祈望借助老虎的勇气,也就是向祖先廪君企求力量,是典型的图语类型刻画。”
廪君是古文献记载里巴国最早的君主,战死后灵魂化为白虎。《后汉书》成书的时间较晚,当中有关
巴人图腾、起源及巴人第一个君主廪君的记载虽含有很浓的神话成分,却仍被诸多史学家当做破解
巴人之谜的重要依据。书中载道:“廪君死,魂魄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我们很
难否认其真实性,巴人崇虎以白虎为图腾和祖先,已被近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这就是现代考古学
的力量。
在中国古代的星宿学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白虎星直接主宰着人间的兵戈和战争,是充满杀伐
之气的战神。商周之际的灭纣兴周战争中,有一支勇猛善战的军队深得周武王赞誉,他们被称为虎
贲和虎士,这是早期的巴人武士。虎后来也成为汉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古代巴人的精神世界中,白虎与祖先有着同样的含义,亲人死后就成了祖先,而祖先就是白虎、
虎吃人血。所以在漫长的时光中,人祭的习俗便一直传了下来。
清江,古称夷水,发源于湖北恩施县境内,上源与诸多著名的河流相交,流经利川、巴东、秭
归、建始等地。峡谷纵横、神秘莫测。它所流经的地域都是历史上的巴文化区域,今天仍聚居着巴
人后裔土家人。如果我们把这片神秘之地比作一个封冻的历史空间,似乎再恰当不过,巴文化的一
些原生态图景,竟如同活化石般的存留下来。土家人在今天祭祀死去的亲人时,跳丧者仍仿照老虎
的跳跃、摆尾、洗脸动作,而口中的歌词也是关于虎的内容。土家吊脚楼门前的装饰图案中,虎就
有几种形象。以人祭虎的习俗据说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仍有发生,今天的巴人后裔只是象征性地在
额头上划出血口子,以祭白虎。央视国家地理
巴国文化探究教案(7)
古代巴人的虎钮錞于
巴子国本是一个青铜文化发达的古国,在殷商时期便进入青铜时代,但是巴国的青铜器物在历
代都发现的极少,弥足珍贵。后人对巴人的青铜兵器又认识不足,甚至错误,往往忽略了它的“国
籍”和价值,近年,因三峡库区的开工建设,沉睡三千年以上时间的巴人青铜兵器,开始展现在我
们面前,其耀眼之光,吸引着世人关注。
巴国青铜兵器,形成有自己的鲜明特征,区域性极强是它的特殊性之一,只有在巴国故土-重庆,
才可以寻觅到它的踪影。巴式青铜兵器主要由柳叶剑、戈、钺、矛、弓镞和千组成,弓和千因系和
木制成,易腐不易保存,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巴式青铜兵器只有剑、戈、钺、矛四种,如果算上镞,
则为五种,但镞不是一般收藏爱好者可以轻易辨别的,要想识别它,只有经过科学发掘才可以辨别。
同时,因镞头器形太小,一般不为收藏家所器重。
巴国最典型的虎纽錞于、巴氏剑和巴氏矛钲等古代巴人使用的军乐军器。錞于是一种军乐器,
巴人用的錞于以虎作纽(錞于上面的系挂叫纽),谓之虎纽錞于。因为这支巴人崇拜廪君,认为廪
君死后,化为白虎,所以在许多器具上,均以虎为标记,以示崇拜。恩施自治州共发现虎纽錞于二
十件,发现巴氏甬钟30件。1994年、1995年在巴东县东瀼口雷家坪发现了一座巴墓,随葬铜器主
要有巴式剑、巴式矛等。在东瀼口红庙岭、官渡口七亩地战国墓中也出土了一些巴式青铜兵器,如
剑、矛、钺等。红庙岭出土的巴氏剑上的一组虎纹,具有典型的巴文化风格。随着长江三峡工程建
设和清江流域的开发,长江三峡一带和清江流域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巴文化的历史悠
久和丰厚。清江中下游发现早期巴文化遗址有香炉石、雌滩崖屋、千渔坪和南岸坪等4处,其年代
均在距今三、四千年前。战国遗址有外村里、南岸坪等2处,其年代均在距今两千三百年以前。此
外,还发现一些古墓群。其中有桅杆坪大溪文化时期墓地1处,桅杆坪、香炉石、深潭湾早期巴人
墓地3处。以上这些遗址、墓葬共发现石器、陶器、骨器、牙器、玉器、银器、铜器、甲骨、印章、
钱币和文字符号以及古动物骨骼和化石标本共3万多件。其中属于早期巴人的遗物1万多件。专家
研究认为,这批遗物对解决我国巴人起源的历史问题,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清江江边
发现的香炉石遗址,是一种典型的早期巴文化遗址,不仅出土遗物极为丰富,而且地层堆积也很清
楚。由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各个时期,从早到晚连续传承而没有中断。除在战国时期已见到巴、
楚文化共存现象外,春秋以前的巴文化比较单纯,没有外来文化的影响。这说明香炉石文化遗址的
早期巴人遗存是当地的土著文化遗存。从在夏时期的早期巴人文化地层中还可见到少量龙山文化时
期的陶器残件看,早期巴文化的前面恰恰衔接着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文化,可见早期巴人的最初
出现,应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联盟时期,巴人首领“廪君”的生存年代至迟应在距今四千年以前。
所以,私人收藏家要想获得四件全套巴式青铜兵器,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巴式青铜兵器出土量很
少,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大批出土,这是可以肯定的。
巴国文化探究教案(8)
古代巴国遗址探秘(1)
2003年5月5日上午,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警方接到当地文物管理所报案,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坝遗
址一处重要的古墓被盗,警方迅速出击赶赴现场。
经过现场侦查,他们发现位于河沿上的一座古墓被人从中间挖了一个盗洞,而且定位准确、手法老练。于是,
四川省的文物部门决定,即刻起对罗家坝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也由此使这里成为继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之后,
四川考古的又一个重大发现。
罗家坝遗址距宣汉县城35公里。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就是通往秦国、楚国和蜀国的必经之路。从20世纪
70年代开始,当地的村民就曾在这一带发现过大量的文物。
有村民回忆,那时他们经常会用锄头在不经意间挖出一些破碎的陶片,而且还能捡到一些大小不一的青铜器物。
为此,多年以来,省、市的文物专家们也曾多次前来考察,采集样本。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四川省的考古专家们就已经把目光集中到了这片土地上。这里也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
代,经历过两次大的考古发掘。
经过多年反复的走访和论证,直到20世纪末,专家最终认定,这里极有可能隐藏着春秋至战国时期一个庞大
的土坑墓群和一个汉代遗址。
2001年6月,罗家坝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古墓大规模的发掘工作,也就从那时起悄然拉开了
帷幕。然而,每一次对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掘,都会给专家们带来惊喜,也同时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疑问。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这座被盗的古墓渐渐呈现出它与众不同的特点,而接下来的发现,也大大超出了考古人
员的想象。
在发掘的时候,先是礼器暴露了,然后发现上面有一些动物骨骼的填充,墓葬填土中还有大量的木炭,表明这
里曾经进行过大量的祭祀活动,因此考古人员判断这里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墓葬。
以往在对罗家坝遗址的发掘,都留给专家们太多的问号,对遗址年代的确定,一直是他们寻找问题答案的关键。
在对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除发现有大量战国时期的巴人墓葬外,考古人员还同时发现遗址的文化堆积也非常
深厚,整体涵盖了新石器晚期至夏、商、西周直至两汉时期近两三千年的巴文化堆积。这使得专家们不得不对这里
巴人的来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根据很多文献,包括《华阳国治》、《山海经》的记载,巴最早应该在汉水流域跟江汉平原那一带发起的,它
跟楚是合在一起的,因此有人曾经提出叫巴楚文化,这是指的西周以前,后来楚强大了,跟巴人发生了矛盾,巴人
被赶出来了。
一直以来,关于巴人的起源,在学术界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说法。陕南汉水一带也因发掘出商周时期的巴人青铜
器,而令不少考古学者认为,早期的巴人是从汉水往东而迁徙至清江的,这种说法也曾一度占据过主导地位。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巴人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湖北的清江流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10年的时间里,
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多处早期的巴人遗址,以及一批商代早期的巴人墓葬,挖掘出石器、陶器和骨器等文物近万件。
这一成果为探索巴人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考古依据,有力地证明了鄂西的清江流域,是早期巴人频繁活动的主要地
区。
罗家坝发现的这批巴人遗址和墓葬群,时代久远、内容丰富,有的器物具备早期巴文化的典型特征。鉴于这种
情况,有人提出罗家坝的巴人先民或许不是从外地迁入的,也许是与清江流域的巴人处在同时期,而不是同一区域
的巴人祖先,他们所经历的年代或许还要早于清江流域的巴人先民,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几周后,在考古人员的辛苦努力下,古墓渐渐露出了它原始的面貌,专家们随即将它定名为33号墓。
巴国文化探究教案(9)
古代巴国遗址探秘(2)
自战国中期开始,楚国向巴国大举进攻,而今天的重庆,在当时作为巴国的都城所在地,更是成为巴楚战争中,
巴国的军事基地和重要的军事据点。
昔日里楚地的大米、巴地的食盐、古老的巴歌楚韵,渐渐地被巴楚两国频繁的军事冲突所取代。那么,到底是
什么原因让这两个曾经一衣带水、不分你我的昔日盟友转而刀兵相见了呢?
在中国三峡博物馆里有一个由上百个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陶罐所组成的展区,层层叠叠的陶罐排列出一个庞大的
阵容。实际上,这些陶罐来自重庆忠县的中坝遗址,考古学家将它称为圜底罐。
有专家回忆,在当年发掘时,这种圜底罐层出不穷,后来挖出来的圜底罐竟然堆成了山。如此多的单一种类的
器物堆积,证明它们显然不是生活用具,而应当是用于某种生产活动的器物。
这些陶罐正是巴人熬盐用的工具。考古人员在中坝发现了东周时候的一个制盐工厂。无疑是巴人最早发现并开
发了这里的盐泉。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三峡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发达的盐业。盐几乎成了巴人生活的主要部分,而繁
荣和战争也由此进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
公元前377年,巴人迫于楚国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再次开始了一个民族的辗转迁徙,随后进入到四川盆地。
巴人在进入蜀地后,很快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之中。在长期的相邻共荣且共同抵御外敌的前提条件下,巴蜀两国
开始结盟抗楚。但随后不久,这种联盟在秦人统一中国的铁蹄下,被再一次地打破了。
古老的巴人民族留给了世人太多的想象空间。而多年以来,考古发掘的成果还是大大丰富了巴人的历史文化研
究。尤其是三峡库区的文物抢救工作以及众多巴人遗址的考古发掘,给许多难以破解的巴人之谜找到了相关的答案。
有专家认为,一个曾经在长江沿岸生存了数百年的国度,产生过一代又一代的巴王。而经历过多次民族大迁徙
的巴人,在战国后期,由于受到秦楚两国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其中的一部曾落脚于此,最后是在这里归于消亡
的。
自发掘以来,除同时发掘的其他几座墓葬,考古人员仅在33号墓中就发掘出200多件珍贵的文物,这其中大
部分是铜器。这些铜器大多分布于墓主人的尸边以及头足两端。与铜器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陶器、骨牙器和玉石
器等等。
这些出土器物无论在制作工艺还是外观形制上,都体现出巴文化的典型性和多元性。过去,传统意义上认为偏
远落后的川东地区,是不可能出现这样丰富的巴人遗存的。然而,眼前的这些发现的确令人吃惊,这表明巴人在当
年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是极为紧密的。
在33号墓中,考古专家们还发现了一件镂空青铜器的残器,造型和镂空工艺和三星堆的器物非常相似。对此,
他们也试图把它和三星堆的起源和消亡联系起来。如果能够证实这件器物确实和三星堆有关系,那就说明三星堆文
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向周边流传,这对揭开三星堆的消亡之谜无疑又会增加一条重要的线索。
虽说今天的专家们仍旧对那些神秘的巴人符号,对巴王国与周边文化的界定,还存有不同程度异议,但我们仍
然相信,这些曾唤起一个民族几代人前赴后继、甘愿为国牺牲,同时充满着神奇力量的符号,一定能为我们带来一
个个来自于远古的心声。
聆听这些声音,我们仿佛看到江面之上、峡谷之中,一个个巴人的先民们正朝我们走来。放轻你的脚步,跟随
他们就一定能够踏上那条通向故国的探索之路。
巴国文化探究课时计划
本学期,我校开展课外活动课,本人任教我校巴国文化探究活动课。
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
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现将计划
制定如下。
本期共制定9个教学计划,每节课内容如下:
1巴国历史
2巴人介绍
3巴国文化内涵
4巴国的起源,建立,灭亡,遗产
5涪陵的三大文化
6虎巴寻踪
7古代巴人的虎钮錞于
8古代巴国遗址探秘(1)
9古代巴国遗址探秘(2)
黎国兰
2011年秋期
巴国文化探究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校开展课外活动课,本人任教我校巴国文化探究活动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
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认真备课和教学,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
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作为课外活动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内容的生疏,故在课
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活动质量,还采用多媒
体教学,如:投影、幻灯、视屏、歌曲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结合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
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
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
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 认真备课
本人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
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
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
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 、作业
根据要求,我在活动课后布置适量作业,作业总是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
敢兴趣、发挥主动性的作业。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
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
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
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黎国兰
2011年秋期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22:14: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576085976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巴国文化探究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巴国文化探究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